世界经济是经济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的总和,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通过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技术和劳动力流动等经济活动而形成的全球范围内的相互联结、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世界经济不是世界各国经济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渗透形成的有机整体。当今世界有近200个民族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世界经济不是将这几百个独立运作的国民经济体系简单组合在一起,而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活动或经济环节把各国经济形成日益紧密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从而形成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经济体系,使各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世界经济自形成以来,无论规模和范围都取得了巨大发展,由最初的流通领域的贸易到现在生产领域的分工协作,由最初的数量有限的有形贸易到现在的技术、服务无形贸易的扩展,由最初几个国家的主动开放到今天绝大多数国家的自主开放,世界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节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一、世界经济的形成
世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社会分工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是局部的、个别的现象,在各国经济生活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不存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因而也就不可能形成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与近代机器大工业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一)世界经济的萌芽
这一时期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后期,前后经历了近300年。“地理大发现”引发了西欧国家的海外殖民浪潮,国际贸易随之扩展到全世界,进而引起了西欧的商业革命,促进了以分工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并建立起以殖民地为依托的具有国际分工特征的早期资本主义专业化生产。但是,这种以手工工场作为物质基础的国际分工,不过是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一种带有强制性的特殊分工,从严格意义上讲,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对各国的再生产过程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尚未成为各国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一时期出现的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只是一种早期的原始形式。不过正是这种早期的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标志着世界经济的萌芽。
(二)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工业社会在欧美国家的成型。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近代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并导致了产业革命的兴起,完成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人类社会生产能力出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由于机器的广泛采用,工业内部的分工得到进一步发展,分离出许多专门从事原料、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生产的独立的工业部门。这种分工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产量大量增加,使大工业逐渐脱离本国基地。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社会分工迅速向国际领域扩展,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或多或少地纳入到国际分工之中,到19世纪中期,基本形成了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既相互分离又相互依存的国际分工体系。
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与其相伴而行的世界市场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进入世界市场的商品数量和种类大幅增加,使资本主义各国的生产过程同世界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世界市场的任何变动,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生活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19世纪各种贸易组织形式正规化、大型化和专业化,也加速了世界市场的有序运行,同时,黄金逐渐演变成单一的世界货币,更加有助于世界市场的稳定。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被纳入世界市场的国家日益增多,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已被各民族的各个方面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所代替。
到19世纪60~70年代,以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为纽带的世界各国生产、交换、分配为一体的世界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初步形成。之所以说是初步形成,原因在于当时各国间的经济关系主要以商品交换为主,资本的流通还不占主要地位,各国间的经济活动也仅限于商品流通领域,而未深入扩展到金融领域。此外,还因部分国家和地区仍旧处于封闭状态,尚未纳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因此,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虽已形成,但世界经济尚未最终形成。
(三)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
到20世纪初帝国主义将世界瓜分完毕时,世界经济最终形成。在这期间,出现了以电动机的问世和电力的应用为标志的近代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新兴的科学技术再次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表现在电力、电器、机械、冶金、化工和石油等一系列工业部门的蓬勃兴起,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和协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尤其是科技革命使交通运输和通讯业发生了真正革命,极大便利了世界经济联系。因此,国际分工向深度发展,世界市场向广度扩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继英国之后,法、美、德、俄等国家都成了世界新的大工业中心和贸易大国。
新兴科学技术的应用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加速了生产的进一步集中,从而带动生产关系的相应变化,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在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资本。建立在垄断基础上的金融资本,不仅统治个别国家,而且统治世界,既操纵国内生产和交换,也操纵国际生产和交换。金融资本渗透到国际生活中,使国际垄断同盟迅速兴起和发展,资本日益国际化,加速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整体的形成,也使世界市场不仅有了商品市场,而且有了资本市场,世界市场的机制更加完善。
资本主义诸强国为了给自己的商品和资本寻找到更广阔的市场,加紧侵占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被卷入到国际经济生活中来。随着世界市场被列强瓜分完毕,西方的殖民统治也达到了巅峰。
到20世纪初,随着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国际交换不断发展,特别是资本国际化的产生发展以及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及殖民体系一统天下特征的世界经济最终形成。
二、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在重建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到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
(一)国际贸易大发展
二战后国际贸易大发展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发展速度快,交易规模大
20世纪下半叶的50多年间,世界贸易额(以出口值计算)从603亿美元增长到68000亿美元。若以1950年的数额为基数100作比较,70年代初增长9.5倍;80年代初增长了33倍多,到90年代初增长了60多倍,到2000年增长了95倍。随着经济全球化掀起高潮,各国经济增长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日益增强,全球贸易依存度(世界贸易占世界GDP的比重)由二战后初期的7%上升到23%。可见,二战后世界贸易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增长速度之快更为惊人。
2.世界贸易增长速度高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
二战以来,除个别年份以外,世界贸易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而且自80年代后呈现加速增长趋势。
3.国际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当代世界贸易领域内的商品结构呈现出新的特点。初级产品的比重逐年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增加。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超过初级产品。到1988年,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占到70%。在制成品中又以技术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特别是高技术产品的贸易增长为快。1970~1990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11倍,而其中国际技术贸易额则增长了25倍。目前,以高技术产品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制成品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重已达三分之一以上。此外,服务贸易的发展规模在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下也在逐年扩大。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服务贸易已占到全球贸易总额的20%,其中知识含量高的服务业发展最快。服务贸易的兴起,改变着传统国际贸易的概念。服务业即第三产业发达与否已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
4.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出现重大变化
二战后,国际贸易被欧美发达国家垄断的局面已经打破。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发展中国家贸易增长快于发达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际经贸领域中迅速崛起,被称为“四小龙”的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出口额就占世界出口额的10%以上。特别是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世界贸易大国迅速崛起。1991年至1995年,中国对外贸易分别增长了17.6%、22%、18.2%、20.9%和18.7%,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上升为第11位,1999年中国对外贸易在克服困难后再次恢复活力,实现了11.3%的增长,2000年对外贸易更实现了31.5%的高速增长,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增长的最高水平。2001年到2005年5年间,中国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5.1%;外贸进口年均增长24%,“昂首步入世界第三贸易大国行列”根据世界贸易组织2005年贸易额统计排名。
5.知识产权进入国际贸易领域,日益成为人们重视的内容
知识产权是版权、工业产权、专利权、计算机软件和技术诀窍的总称。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已把知识产权纳入多边贸易谈判内容,并就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了一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二)国际金融大发展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国际金融业的繁荣和发展。两次大战之间,由于战争和危机的影响,各国货币制度混乱,资本的国际流动受限。二战后,在美国国家资本输出的带动下,资本国际化的步伐加快,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下,国际金融市场相对稳定。20世纪70年代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国际金融领域加速自由化,随着跨国银行的迅速发展和私人国际信贷的巨大增长,资本国际流动空前加速,70年代到90年代初,世界跨国投资的增长比世界生产快三倍,比世界贸易快两倍。据统计,当今国际资本的交易额每日接近两万亿美元。与此相适应,国际金融市场也急剧扩大,在国际金融创新浪潮的驱动下,国际金融衍生工具不断翻新,加速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证券化趋势,债券融通、股权融通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使国际金融市场结构不断更新并日益多样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金融资本的流动不断加快,它对世界经济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突出。资金的流动不仅创造了发展机遇,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在国际金融加速发展、一体化程度不断增强的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风险也在增加,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频繁。从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到90年代初期的欧洲货币机制危机,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从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到1999年初的巴西货币危机,金融动荡几乎成为国际金融发展摆脱不掉的梦魇。特别是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和相关国家经济、政治带来巨大破坏。金融危机被看做是“和平时期头号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