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最不发达国家
20世纪60年代中期“最不发达国家”的概念产生,意指经济上最贫困落后的国家。根据1971年联合国2678号决议所定的3个基本标准,最不发达国家是指在发展方面长期受到严重束缚的国家。当时的最不发达国家数目是24个。
1991年3月,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对最不发达国家作出新的规定,并将其衡量标准调整为: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600美元以下;
(2)人口不超过7500万;
(3)扩大的实际生活质量指数(包括预期寿命、人均摄取热量、入学率、识字率等)不超过47点;
(4)经济多种经营指数(包括制造业、工业就业比重等)不超过22点。
根据这四条标准,经联合国批准认定的全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约50个左右,其中非洲34个(大多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亚洲9个,大洋洲5个,美洲1个。这类国家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增长很快,债务负担沉重。再加上有些国家经常处于动荡不安的战乱和灾荒中,因此经济长期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1995年初世界银行把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塞拉利昂、布隆迪、乌干达、乍得、卢旺达、尼泊尔等列为全球最穷国家。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1.粮食短缺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粮食问题一直是被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20世纪末,全世界有近5亿人口严重营养不良,第三世界许多国家的政府报告表明,预期寿命在下降,婴儿死亡率在上升,经常发生饥荒。以非洲地区为例,非洲国家粮食自给率由独立初期的98%下降到目前的50%左右。非洲地区80%以上的国家粮食不能自给。仅大米一项,每年需要进口200多万吨,耗资20多亿美元,加上自然灾害,农业凋敝,对粮食的需求更为突出。在南亚,大约有两亿人长期生活在饥饿与疾病的阴影下。
造成缺粮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大多为农业国,但长期以来农业发展缓慢,粮食生产增长速度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许多国家粮食严重短缺,不得不依赖进口。为此,联合国粮农组织把每年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1996年11月,罗马举行的世界粮食会议提出,到2015年要把处于半饥饿状态的人口减少一半。然而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前景并不乐观,农业技术落后、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肥力下降、人口的高增长率等难题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
2.债务沉重
债务问题一直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的一大难题,发展中国家所欠的债务总额1997年底为2.5万亿美元,1999年底已超过3万亿美元。而且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还在逐年增加。沉重的债务负担,压得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喘不过气来。1999年,拉美国家的债务额约为8000多亿美元,相当于这一地区生产总值的45%。非洲是世界上债务负担最沉重的地区,1994年时,非洲国家所负担的债务总额已相当于总产值的78.7%,相当于出口总额的324%,每年出口收入的25%以上被迫用于还本付息,造成资本枯竭,经济前景暗淡。另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地区的外债也急剧增加,到1999年底外债总额已接近9800亿美元,占发展中国家外债总额的33%左右。沉重的债务负担不仅阻碍了这些地区许多国家的正常经济发展,而且成为影响该地区金融形势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非洲是世界上债务负担最沉重的地区。
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一方面需要“从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入手,在金融和贸易政策上给予发展中国家公正的待遇”;“另一方面需要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国际金融机构采取有效措施,在减免部分债务的同时,也要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加强自身的社会稳定,发展经济,稳定金融环境”。“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国际社会长期的共同努力,最终途径离不开和平和发展”
3.国际收支逆差
外贸条件恶化,国际收支逆差增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发展中国家。它们在国际经济领域遇到了越来越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初级产品价格疲软的打击,造成外贸条件恶化,国际收支逆差增大。至今,初级产品的生产仍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然而,世界经济全球化、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加强,这使许多国家在对外贸易方面受到的压力日益增大。
4.人口膨胀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已引起全球警觉。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表的统计报告,世界人口已超过60亿,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最大。世界人口目前正以每年1.3%,也就是7700万人的速度增长,其中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印度、中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人口增长占世界净增人口的近一半。1960年,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第一次超过发达国家。目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70%以上。发展中国家在独立后,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锐降;另一方面,却依旧保持着高水平的人口出生率,一些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0‰甚至40‰。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约50亿,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已从二战后的65%升至80%,而且还有继续攀升的趋势。过快的人口增长,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生产性投资和教育投资难以增加,粮食短缺更加严重,人均自然资源量减少,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失业现象更为严重。
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给这些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加剧了耕地、森林、淡水等一系列危机,使许多人面临着饥饿的威胁,有时成为诱发社会动乱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过高使就业困难重重,增加了社会矛盾,有的国家甚至把扩大军事编制作为解决失业的一种办法。发展中国家既有人口老龄化问题,又有人口过分青少年化的难题,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把大量宝贵的资金用在青少年身上,严重阻碍了扩大再生产,使人民生活及经济、文化水平发展缓慢。另外,人口的都市化亦有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不稳定的根源之一。
5.环境恶化
环境问题是关系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目前,全球有八大类环境问题十分引人注目:物种灭绝加剧,生物多样性消失;臭氧层耗损;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酸雨危害加重;森林锐减,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大气、水质、土壤污染;有毒、有害物质的随意处置与越境转移,垃圾污染。
在这种严峻的现实面前,政府与学者们都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可持续发展模式同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划时代的区别。工业革命以来,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以此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准,而可持续发展主张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之间有一个相互协调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强调“发展”,强调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系统协同进化,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强调发展的公平原则;三是强调环境保护;四是新技术研制和普及的重要性。
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正在发展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往往冒险重复过去的置增长于环境之前的错误——因为增长是一柄双刃剑。经济增长能提高生活水平,但常常伴随着城市化、更多的机动车辆和日益增加的能量消耗。由于不加限制的增长能够导致人口聚集,基础设施超载,并危及空气和水体质量的下降,因此,以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许多政府正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政策,即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当代和后代的福利机会。经济增长和更好的环境管理是相互补充的,因为增长可以提供改善环境的资源。要在经济发展的成本和效益之间达到更好的平衡,需要可靠的信息来指导政策制定,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
6.政局不稳,战乱频仍
政局不稳、战乱频仍,这是妨碍发展中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的现实问题。部族之间的冲突,派别之间的权力之争,相邻国家之间的领土纠纷,外部军事力量的介入等等,都是造成政局不稳的原因。冷战结束后,国家内部或国家之间的矛盾骤然激化,种族、部族间的积怨迅速膨胀。它不仅影响了这些国家正常的经济活动,也消耗了它们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国无宁日的局面不改变,就谈不上经济的迅速发展。
非洲国家情况最为突出。长期以来,部分非洲国家政局不稳,种族和部族冲突不断埋下了祸根。多年的战乱和仇杀,加上自然灾害的肆虐,造成非洲大陆难民不断增加。现在,非洲是全世界难民最多的地区。大量难民的出现给一些非洲国家造成了新的社会、经济危机。据统计,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移民数量,全世界每年达1亿左右。一般来说,对当事国,移民问题的利害兼而有之。移民对发展中国家构成挑战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知识人才外流,这直接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对发达国家而言,大量非法移民的涌入也造成了发达国家的社会问题。
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体制调整
国际上通常以发展中国家所实施的贸易政策为标志,把它们的经济发展战略区分为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两类。
(一)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是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和其他工业,替代过去的制成品进口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纠正贸易逆差,平衡国际收支的发展战略。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经济,其发展主要由国内市场来推动,是一种内向型经济。
很多实行这种战略的发展中国家都取得了相当的经济增长成就,但也引发了很多问题。拉美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普遍采用进口替代战略,结果使得国际收支连年逆差,企业竞争力下降,很快陷入债务危机的陷阱。
出口导向战略,又称出口替代战略,是指以生产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主要由国际市场来推动的战略。它是一种外向型发展战略,其思路是: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参加国际分工,来扩大出口收入,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增强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的规模效益,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着眼于发展出口产品,并以制成品出口逐步替代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
日本最早采用出口导向战略,20世纪60年代,亚洲“四小龙”在日本的示范作用下,相继采用了这一战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东亚地区的出口导向战略曾经独树一帜。但是1997年突然遭到“亚洲金融风暴”的袭击,经济大幅度倒退,财富迅速流入国际金融投机者之手,国家对经济的掌控能力降低。
(二)经济战略与管理体制的调整
实践证明,这两种发展战略都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各有所长,但也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中国家都在调整各国的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政策,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根据国情制定与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许多国家将过去只侧重一种战略改变为把两种战略结合起来,发挥其优点,克服其不足。
第二,改变以往过多强调国有化和国营经济的作用,调整公私经营关系: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特别是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减少政府的过度干预,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发展私营经济。
第三,改变以往盲目追求高速度和现代化的政策,以顾及国力为前提,注重提高经济效益。
第四,改变以往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调整内外关系,积极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大力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注意广泛发展对外关系,减少对少数几个大国的传统性依赖,尤其加强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利合作;传统的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为国际化生产战略所取代。
第五,改变以往重工业轻农业的政策,抓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调整工农业关系,改变粮食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提高农产品价格;放宽农业信贷;纠正不适当的集体化做法;鼓励小农经济的发展。求得各部门的均衡发展,使产业结构升级和多样化。
众多国家经过调整和改革,已经取得积极的成果。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这种调整和改革将会继续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