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是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发源地,曾长期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心脏地区,也是国际政治的中心。当时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变化,主要是以欧洲为中心而展开的。欧洲资本主义列强是当时瓜分和再瓜分世界的主角,它们之间争夺霸权的角逐连绵不断,欧洲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策源地和主战场。欧洲也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的发祥地。当代欧洲是高度发达地区,在世界政治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结局导致国际力量对比和世界格局出现了历史性重大变化。长达6年空前残酷的战争使欧洲遭受严重破坏。德、意战败投降,被迫退出权力争夺;英、法受到重创,无力确保二战前的世界主导地位;其他国家也处于困境。另外,二战后席卷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运动,摧毁了西欧国家经营了几个世纪的殖民体系。长期不可一世的欧洲列强,失去了往昔在世界上发号施令的地位。而美国力量急剧膨胀,苏联实力与威望大增,美苏两家取代欧洲列强成为世界两极。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传统地位,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世界霸权战略中的重点争夺地区。美苏的对立严重威胁着欧洲各国的和平与安全。
与此同时,欧洲被“雅尔塔体制”所分裂。欧洲被人为地一分为二,德国被人为地一分为二,成为美苏激烈斗争的前沿阵地。随着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欧洲形成了分属东西方两大阵营的“西欧”和“东欧”。作为政治地理概念而不是纯自然地理概念,“西欧”泛指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东欧”是指除苏联以外的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大部分欧洲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分别依附于两个超级大国,在美苏夹缝中生存。
为实现独立自主发展的愿望,西欧开始了“联合自强”的进程,先后实现了欧洲共同体和欧洲联盟的建设。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欧与苏联局势发生剧变,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两个德国重新统一;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解体;华沙条约与经互会解散;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世界两极格局终结。后冷战时期,欧洲进一步深化一体化的内容,东欧国家纷纷加入欧洲联盟,“东欧”与“西欧”重新聚合,欧洲在更深入更广泛的整合中走进21世纪。
第一节西欧国家的经济复兴与联合发展
一、西欧的经济复兴
(一)二战后初期西欧国家的经济状况
险恶二战使欧洲经济破坏殆尽。英国国民财富损失1/4,黄金储备几乎化为乌有,军民死伤达76万。为支持战争,英国变卖了1/4的海外资产,并拖欠30亿英镑外债,国内公债从1939年的72亿英镑猛增至1949年的237亿英镑。英国工业一半以上瘫痪,失业工人达600万之多。显赫一时的大英帝国从世界的债权国变成债务国。法国本土遭法西斯蹂躏,国民财富损失1/3,死亡人口为140万,工厂大部分毁于战祸,100万公顷土地因遭到破坏而无法耕种。德国战败时,经济已临崩溃。战争中死亡700万人,战后又分裂成东、西两部分。一部分工厂设备作为赔偿被拆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一片混乱,1946年工业生产仅为战前的22.9%,煤产量为战前的27.8%,钢产量为战前的11.3%。意大利在战争结束时,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939年的一半,其中工业生产设备总值大约比1939年减少了20%,钢产量仅及1938年的17%。祸不单行,战争刚结束,欧洲又遭几场大自然灾害,暴风雪、洪水相继而来,各国食品匮乏,工业凋敝,物价飞涨,失业激增,险象环生,度日维艰。
(二)二战后西欧各国面临严峻的社会挑战
二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也给往日的殖民帝国以沉重打击。以英国为例:在二战前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在世界各地拥有14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和5亿人口左右的殖民地,分别为英国本土和人口的近60倍和10倍。二战期间,英法荷等西欧国家的殖民地相当一部分落入德、日法西斯手中,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民族独立运动高涨,西欧殖民国家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矛盾尖锐化。西欧殖民国家为镇压民族解放运动不但支出大增,而且随着殖民地相继独立,日益失去财源。
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境,也引发了西欧国家的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问题丛生,工人罢工斗争蓬勃发展,共产党的力量迅速增强,法国和意大利共产党还参加了联合政府。希腊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在内战中得到广泛支持。西欧政府不稳,频繁更迭。以法国为例,1945年11月至1948年不到三年时间,先后有9届政府上台,有的上台仅两天就垮台。资本主义制度在一些国家岌岌可危,这使统治阶级惶恐不安。因此,恢复经济、稳定政局成为稳定西欧政治制度的关键。
(三)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西欧一开始主要靠美国的支持与援助来恢复经济。1947年7月,16个西欧国家在巴黎成立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提出今后四年欧洲国家在粮食、原材料和技术援助方面的需要,联合向美国提出4年内提供224亿美元的援助要求。西欧1948年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该计划提供了西欧国家当时最缺乏的原料、粮食等物资和资金,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欧洲国家的物资缺乏和“美元荒”的问题,对欧洲国家的经济复兴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实施马歇尔计划的过程中,西欧受援国通过与美国签订的多边或双边协定,逐步消除了对美国以及西欧国家之间的关税壁垒,取消了大部分的贸易和外汇限制,使西欧各国之间以及与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对日后的西欧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战使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领域,西欧国家纷纷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实行政府干预;采取刺激需求的政策;发展“混合经济”;确立“福利国家”目标。例如,英国工党1945年执政后,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把一些重要的工业企业收归国有,以后又推广到银行业。与此同时,英国政府根据“贝弗里奇计划”,积极改造社会保险及福利制度。法国政府在战争结束后也立即将通敌企业收归国有。1946年又推行“莫内计划”,进一步扩大国有化规模,并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调节。二战后西欧广泛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并对产业部门进行改造,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到1948年,法国工业生产恢复到1938年水平,1949年超过战前最高水平。英国和意大利工业生产也分别于1947年、1948年恢复到1937年水平。联邦德国1950年工业生产恢复到1937年水平。1951年西欧工业生产比1938年增加了大约40%。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西欧经济高速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生活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如德国50年代的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8.8%,创造了经济起飞的“德国奇迹”。“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在许多领域已经赶上美国。
20世纪70年代,受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周期和能源危机影响,西方国家普遍陷入经济“滞胀”之中,西欧国家结束二战后经济发展的“黄金期”,进入低速增长和调整期。80年代以来,在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西欧出现了私有化浪潮。英国的撒切尔政府率先将某些原来国有的部门和企业出售给私人。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丹麦、瑞典、西班牙等国家也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了私有化。为了达到启动欧元的统一标准,欧盟各国90年代实施了强度极大的宏观紧缩,从而把公共赤字占GDP的比重,从90年代初的6%以上压到1999年3%以下。但是这带来了长达10年的经济低增长,而美国经济却在90年代的10年中如日中天。西欧受到失业的长期困扰,90年代失业率一直在8%~11%之间。进入21世纪后,西欧经济有所恢复,但2008年又卷入世界经济危机。
二、西欧国家的联合发展
(一)西欧国家联合发展的历程
欧洲联合的思想由来已久,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欧洲联合”、“欧洲统一”的思潮再次盛行。早在二战期间,英国还成立了以丘吉尔为首的“统一欧洲运动”组织。欧洲政界一些人也曾召开过“欧洲大会”,成立了“欧洲委员会”,但都属于一种推动欧洲联合的舆论准备,并没有采取更多的实际步骤。
1.从“煤钢联营”起步
二战结束后,欧洲统一的主张获得了新的动力,西欧各国试图通过欧洲联合,解决各国的经济困境、重建政治秩序。西欧各国在联合接受马歇尔计划的过程中,谨慎探索实现联合的方法步骤。在美国的推动下,德法实现政治和解、经济合作的前景日益明朗。
1950年,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提出先在一个具体经济领域内实现联合的计划,该计划主张法、德两国首先在煤炭、钢铁的生产领域实行联合,将其置于一个共同的高级管理机构领导之下,同时,这个组织向所有西欧国家开放。这就是著名的“舒曼计划”。1951年4月,法、西德、意、荷、比、卢6个西欧国家签订了实行欧洲煤钢联营的《巴黎条约》,决定成立“煤钢共同体”。这是一个超国家的机构,它拥有决定成员国内部煤钢的生产、投资、价格和原料分配的权力,有权决定发展或停闭某些企业和某些部门,并掌握共同体同其他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的关系。1953年7月25日《巴黎条约》生效,“煤钢共同体”成立。该共同体的成立,消除了各国间贸易上的歧视,加强了彼此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成员国的工业发展。法国由此可以获得西德的焦炭,西德可以借此进入成员国的市场,其他国家也可以享受6国范围内的关税优惠。经过五年的实践,6国钢铁产量增加了50%,钢铁出口贸易额增加了57%。此外,在政治上也有积极作用。舒曼在巴黎会议开幕式上就说过,如果法国和德国的工业联合在一个“超国家组织”中,“曾在几个世纪中流血对抗的两个民族”就可以根除他们之间的一个“隐患”。因为历史上法德两国曾为鲁尔与萨尔的煤屡次发生过争执,甚至为此动武,煤钢共同体的建立促进了法德这两个夙敌走向和解,开始从“世仇”转为合作。
2.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随着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西欧6国经济加速发展,尤其是西德经济出现“奇迹”般的高速增长。同时6国间经济相互依存、紧密联系,这为进一步推进西欧一体化创造了条件,西欧合乎逻辑地进一步推进联合发展。特别在美苏严峻的对立格局中,西欧一些政治家希望壮大自身以增强欧洲的独立性,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走联合之路。用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的话说就是:“西欧国家如果分裂成一小块一小块,在军事上,面对着苏联就不安全;在经济上,面对着美国就不相称”。
1957年3月,法、西德、意、荷、比、卢6国在罗马开会签署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建立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等文件,统称“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规定:
(1)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的进出口关税和数量限制;
(2)建立共同关税率和共同贸易政策以对付非成员国;
(3)废除人员、服务和自由流通的各种障碍;
(4)建立共同农业政策;
(5)建立运输方面的共同政策;
(6)协调各成员国的经济政策,并促使各国立法趋于接近;
(7)建立联系国制度;
(8)设立经济共同体的组织机构。
“罗马条约”规定“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目标主要是:协调研究和投资;设立共同研究中心执行长期性的共同研究计划;建立交换情报的共同规则;实行对原子能共同体使用者机会均等的矿石、原材料和专门的裂变物质的共同供应政策等。
罗马条约经6国议会批准,于1958年1月1日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诞生。至此,西欧6国共建立了3个共同体——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它们各有自己的执行机构,但总目标都是为了联合发展。1967年7月1日,3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3.欧洲联盟的诞生
20世纪70年代中期,欧洲联合的步伐略为放慢,直至80年代中期,欧洲联合的进程才又重新获得了新的动力。当时的欧共体执行委员会主席德洛尔发出“1992年建立欧共体统一市场”的倡议,很快被各成员国接受。1986年欧共体卢森堡首脑会议通过了《单一欧洲法令》,作为《罗马条约》的附件。该法令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在1992年12月31日前在欧共体范围内实现商品、人员、资本和劳务的自由流通。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如期形成。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成,加强了欧洲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同时也为以后欧洲联盟的建立和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1991年12月9~10日,欧洲部长理事会在荷兰小镇马斯特里赫特举行首脑会议,就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及欧洲政治联盟达成了协议,并于次年2月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定建立“欧洲联盟”的前进目标。《马约》提出建立欧洲联盟的三大内容——欧洲联盟的三大支柱:经济与货币联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司法和内务合作机制。在经济领域,“马约”规定分三个阶段实现经济与货币联盟目标,并规定进入第三阶段时,建立欧洲中央银行、实行欧洲单一货币。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开始生效,从此,欧洲的联合从“欧共体”阶段进入了“欧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