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提供了一个虚拟的语境,最终导致规则失衡、道德沦落、信念动摇、法律倾斜等无序状态,这必然将唤起本土化防御的觉醒。
1963年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及时地加以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在网络世界里,我们同样已经看到甚至正在看到“蝴蝶效应”掀起的一场场“龙卷风”。
网络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进步,它瓦解了全球经济、文化的边界,也创造了经济、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但是,它也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虚拟语境。这个虚拟世界,像没有政府、没有法律、没有警察、没有国家的“自由王国”,一切都在“亦真亦幻”中摸索、彷徨、伪装。开放自由的无度膨胀,导致经济上的盲目,网络泡沫的破灭,经济秩序的紊乱,道德观念的迷失,犯罪行为的疯狂,法律规范的失控……从而也导致经济、文化、艺术、道德和法律的紊乱。
第一节经济规律的倾斜
网络为全球经济提供了一个互联互通的语境,加速了经济的全球化的进程。但是,网络的虚拟语境,也带来了网络经济的迷失,堆积了全球网络经济的泡沫。网络经济泡沫现象的表现复杂多样,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概念就是金钱。把虚无缥缈的“概念”当成了坚挺的股票。在网络经济大红大紫的时候,“乞丐”稍微做些“e”化包装就能够一夜暴富,门庭若市地与其洽谈上市……这个“现代乞丐神话故事”生动地概括了当代社会乃至网络界的“虚幻”景象,同时也是“概念化”堆砌股市泡沫的经典性的事例。
第二,过分夸张的注意力。像电视台那样靠网页上飘来飘去的“Flash”吸引眼球,甚至作出了网络经济就是“注意力经济”的错误定位,把网络经济的外延变得非常狭窄。所以,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到眼球上,不惜血本、挖空心思吸引“注意力”,其结果是惨淡经营,网络虚脱。
第三,模式化的悲剧。套用AOL、Yahoo、Amazon、Ebay的模子,把这些国外网站的模式直接拷贝到本土,依样画葫芦之后,B2C、C2C、C2B、B2B在中关村鳞次栉比地崛起。我们大概还记得竖立在中关村旁边的一个著名的广告牌:离信息化有多远?一公里!这句充满无限联想的广告语,曾经给多少IT人以无限的激情和想象,但是,紧接着就是瀛海威等著名网络公司的纷纷倒下的悲剧,却让无数的IT仁人志士挥泪仰望:这究竟是为什么?究其原因有很复杂的因素,但是,缺乏个性化的经营不失为一大批国外网络公司模式追随者倒闭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网络工具“拜物教”。电子商务,“电子”是手段,“商务”是根本;网络经济,网络是工具,经济是主体。在网络泡沫的疯狂里,出现了社会经济“主体”与网络“工具”之间关系被本末倒置的怪现象。因为一大批网络公司在纳斯达克纷纷上市,这意味着网络概念化运作的得逞,也意味着空手套白狼的手段真是奏效。于是市场对网络产生了一种盲目的崇拜,最终导致信仰迷失,酿成了网络泡沫的悲剧。
第五,否定一般经济规律。网络泡沫的最主要表现就是网络经济唯我独尊,支配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好像全部失效了。
产生以上网络泡沫的深层次原因到底是什么?认真反思一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神话与现实的落差。就像乞丐背上挂个“e”字招牌就可以上市一样,概念成了一些网络公司圈钱的主要手段。纽约的一位经济学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创业者还没有买到自己的第一身像样的服装之前就能够筹集到第一笔1亿美元,这样的经济还是第一次出现。”我们不会忘记网络初创时期带给全世界的那种“沸腾”。1998年,“门户”刚一流行,一些公司的股票在几个月内就戏剧化地飙升:Infoseek的股票上涨了223%,Excite上涨了164%,美国在线上涨了139%,CNET上涨了125%,雅虎上涨了120%(Bass,1998)。尤其是当旧媒介的巨人迪斯尼公司买下了可以控制Infoseek的股份时,当电视巨头NBC公司买下了CNET的门户网站SNAP的股份时,股票上涨的趋势达到了巅峰。从那时起,门户网站的股票牛气冲天,这种局面甚至连那些股市老手都无法解释与理解。殊不知,除了雅虎和美国在线之外,这些网站都是一直赔钱的。
试想,一个从成立到上市不到两年、从来没有挣过一分钱的公司.COM,居然可以站到巨人微软的对面。网络经济就是这样让人做着黄粱美梦。一些人在比较雅虎和波音的市值之后,甚至下了这样的定义:网络经济3年=70年工业经济!
现在回过头来,反思网络经济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这场“疯狂”背后的基本脉络。这其实就是风险资本催化下的一场全社会的“烧钱”运动——编梦、融资、烧钱、上市、再烧钱……网络提供了一个实现梦想的伊甸园,.COM编梦、编故事。在网络发展的初期,概念成了资本决定投资对象的唯一判断标准。因而,.COM开始千方百计地编故事,不断地变化概念讨好资本。一方面是网络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资本需要.COM的创造;另一方面,好的概念能够打动投资者的心,从而为.COM在股市中募得大量资金。
第二,赢利模式单一。经过理性思考之后发现,网络现在并不能从其所大力倡导的单一“眼球”模式中实现赢利。“眼球经济”模式,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它是一种规模效应,电视台和众多的平面媒体都从“眼球”中获得高额利润。尽管电视台和网站一样,并没有向最终用户收费,但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数千万,甚至上亿、几亿观众的“眼球”带来的。相比之下,网络在许多国家目前还没有达到相当规模,例如在中国,那时候,网民仅仅三千多万。“眼球”太少,还不足以维持相比于电视台多出不知道多少倍、数以千计网站的生存,加之网络的良好互动性等特点,给网民以较大的选择,这又在相当程度上减弱了“眼球”在经济方面的作用。电视台的广告模式是经过几十年的漫长摸索才锤炼成功的。
而网络刚刚诞生,当大家还不知道网络为何物甚至一些顽固派认为网络猛于虎的时候,网络就很难以广告谋生。为什么网络广告不敌电视广告,分析起来起码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从广告市场来看,网络的广告网络还没有形成,广告销售和投放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培育。而且,网络的广告对象基本上是计算机知识的掌握者,其比例远远小于电视广告的对象。其二,从使用模式上看,几个人可以同时看一部电视,但是几个人,甚至几十人不可以同时使用一台电脑。所以,网络的广告辐射面相当狭窄。其三,从广告市场和使用模式来看,网络广告的标的和数量都不可能与电视相抗衡。在网络发展的过程中,有些网络公司似乎一直寻找自己的所谓的“赢利”模式,然而不是过分地夸大了某种模式的作用,就是过早地提出了某种模式。其实,网络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网络经济活动中,一个网络企业如果仅仅靠一个概念和一种模式,显然是不能够获得长远的发展。网络市场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市场的热点也在不断地变化。而且,网络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和充满想象力的领域。如果一成不变地死套某种模式,怎么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网络市场?
第三,跟风投机盛行。在网络泡沫盛行的条件下,我们不难发现大家最盛行的就是抄袭模式。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市场上企业跟风炒作的结果。为了加以“借鉴”,人们把某个.COM最初“创造”的概念“借鉴”到自己身上,这样概念就转化成为一群人一窝蜂套用的模式。哪种模式融到资圈到钱,哪种模式就会一窝蜂地“火”起来。期望值+股票效应创造了雅虎、网景的一夜暴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时间,地球的每个角落都在传诵着网络捞钱的神话——网络就是经济,网络就是金钱。成千上万.COM公司一味地拘泥于模式、一味地跟风炒作,浮躁地膨胀,大家都在玩着资本倒手到资本的游戏。
第四,产业链条的断裂。当ISP、ICP、ASP抱着“赢者统吃”的心态,置“事物链”中的上下游服务商的死活而不顾时,只有傻子才撑着维护那条断裂的价值链。移动短信为什么如此火爆?因为背后隐藏着一条完美的产业链;WAP为什么有初期的失败?因为产业链受损。理一理网络的产业链就会发现:保证产业链条的良性循环是大家按比例分切“蛋糕”的前提。
从一般的经济规律分析,一个产业的兴盛,需要产业中的各个环节准确的定位,合理的分工,分别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在网络产业的内部,制造商、电信运营商和网站各自拥有不同的资源优势。由制造商提供技术工具,电信运营商提供普遍接入手段和足够的带宽,网站提供最上层的内容和应用,彼此之间合理分工,就会各自发挥出资源优势。然而在网络泡沫风潮中,这一规律没有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