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播极限的突破
网络传播是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形式于一体,显示出基于高科技传播媒体的优越性。
(一)信息传播的多极化
传统媒体将信息单向传递给受众,网络传播则提供一种双向传输的信息渠道。有人用拓扑结构的方法,来比较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的区别:传统媒体的逻辑拓扑结构是星型结构,即中心制作,四面传输,具有四大特点,第一,中心节点:报社、电台、电视台是传播中的唯一信息来源;第二,单向流动:信息由信息源向终端点“受者”流动;第三,终端点彼此孤立,没有联系;第四,中心节点批量复制同样信息,单向传诸终端点。这种结构使得传统媒体基本上是媒体—受众的两极化的单项传播。网络媒体基于完全不同的一个平等交流的信息平台。网络传播的逻辑拓扑结构是环形分布式的,其特点为:第一,拓扑结构中无中心节点,每个节点都可向其他节点发送信息成为信息源;第二,双向流动:任何节点都可以向发送信息的节点传回反馈信息;第三,网络各节点之间不是孤立的,任意两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第四,任意两点间的交流路径不只一条。这种逻辑拓扑结构的网络传播多极的双向交流的特点,使网络传播的信息传递中心朝着边缘化、大众化、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传播容量的最大化
网络传播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之上的,所以,它具备了传播庞大信息的能量,实现了传播信息的超量存储。前面已经提及,光导纤维组成的光缆的传送信息的能力决定了信息高速公路的运送速度和容量。头发丝一样的单股光纤比普通铜线传速高出几十万倍,直径不足1.3厘米的光缆能容纳5000个频道的电视节目;不到5秒钟就传送一套32卷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而普通计算机需要13个小时。这足以看出建构在信息高速公路之上的网络的传播容量,使巨量的多媒体信息,包括电话通信的话音信息、计算机通信的数据信息、高清晰度电视和电影等的图像、视频信息快速地运抵目的地。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使它可以超越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由于数据库的存在,使历史新闻信息得到完好储存,形成了无限链接的信息“食物链”。
正因为网络的海量传播也同时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长,使传播速度不断突破传统媒体的各种限制而接近“零时化”的极限。
(三)传播手段的立体化
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体的突破还表现在它在传播手段上实现了“立体化”。在网络平台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台等各种手段的传播方式几乎全部包容。传统媒体的报刊通过纸质媒介利用文字和图片传递新闻,广播利用声音电波传播信息,电视借助声画播放节目,它们都是“缺憾”媒体。而网络媒体则兼容了文字、图表(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现信息、发送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种传播形式的“兼收并蓄”,是最完备的媒体。
(四)传播模式的非线化
在传播学上,从“拉斯韦尔程式”、“香农-韦弗模式”的直线模式,到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再到德弗勒德的“互动模式”,传统传播学传播过程研究的基本上是线性模式。虽然,它们试图强调传播过程的互动性和复杂性,但是受传统媒介特征的约束,它们强调的是传播过程的“序列性”。“这种序列性表现为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一环扣一环的链式联结的传播过程”。决定了传统传播过程“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联结”的线性结构。
网络传播“超文本叙事特点”已经完全打破了传统传播的线性序列,建立了非线性的传播模式。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传播是建构在超文本、超链接之上的全新传播模式。“超文本”(hypertext)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尼尔森(T.H.Nelson,1937.)于1965年首先提出的。他在《文学机器》中对“超文本”的解释是:“非相续著述”(non-sequential writing),即分叉的、允许读者作出选择、最好在交互屏幕上阅读的文本。《牛津英语词典》对超文本的解释是:“一种不是以单线排列、而是可以按不同顺序来阅读的文本,尤其是那些让这些材料(显示在计算机终端等)的读者可以在某一特定点予以中断,以便使一个文件的阅读可以用参考其他相关内容的方式相互连接的文本或图像。”我国网络超文本研究专家黄鸣奋先生对超文本的解释是:“超文本是一种以非线性为特征的数据系统”,而“非线性”指的是“非顺序地访问信息的方法”。网络超文本特点,使网络传播的过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已经突破了时间上和链接上序列的线性结构,而成为复杂交织的网状结构,使传播过程呈现出鲜明的“非线性”特征。
三、崭新价值观的存活空间
网络社区——为了共同的兴趣走到一起,因为不同的价值取向而平等相处。
目前的网络社区可以说是林林总总,但大致分为:Fans(迷)社区、博客社区和BBS论坛等不同种类。
Fans(迷)社区——是从受众中分离出来的“迷”们的集散地。在当代媒体研究中,媒体文本与受众之间的关系被视作一种对话。有人认为,文本本身是开放的,可以有无数种解释;受众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读解文本,而这样做是出于各种各样的意图。在这种对话中,一些受众比另外一些表现得更加主动,而且热情持久,这些人被称为“迷”。媒介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 1992,277-80)概括出了“迷”群体所共有的特征:其一,“迷”们对他们所喜爱的节目不厌其烦地观看,从中寻找那些有意义的细节,对那些自相矛盾或语焉不详的地方吹毛求疵,因为这可以让他们找到一种介入其中的突破口。其二,“迷”会用他的社团的观点来理解和分析文本。从这方面看,“迷”创造了一种詹金斯称为“元文本”(meta-text)的东西。元文本比原节目文本具有更多的关于角色、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关系的信息。其三,“迷”们通常会在某个节目上特别地投入,他们会就某些剧情或角色向电视台写信发表自己的观点,有时他们可以采取行动以便让自己喜欢的连续剧能在电视台继续播出。所以“迷”是积极的消费者。其四,“迷”生产了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例如,有关主要角色的故事,关于演员行踪的消息,某个影视剧的生产进度和八卦新闻,电视剧中剧照、流行音乐的音乐录音带,“迷”自己的创作,“迷”活动。
以上是就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迷”们而言,同样,对于网络社区的“迷”们来说,因为他们作为一些从属性的群体在美学上和文化上所作的共同选择,使他们的志趣、喜好和观点容易在这个空间里得到充分的释放,因而他们分享着“迷”们的其乐融融。比如,访问《纪录中国》社区的基本上是纪录片的“迷”,他们大多是纪录片的创作者、研究者或爱好者,他们在这里寻找最新的纪录片动态,最前沿的纪录片理念,他们也可以粘贴关于纪录片看法的帖子。还有摄影社区、书法社区、京戏社区、棋牌社区、网球社区等等。总之,在这里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的自由,而且也有发布信息和发表观点的自由。
由此可见,因为“迷”们长期对某类事情的关注而产生了特别的指向性。他们彼此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背景可能大相径庭,但是对社区中某一焦点的共同关注却让他们口味相投。
博客社区——“博客”一词是从英文单词Blog翻译而来。Blog是Weblog的简称,而Weblog则是由Web和Log两个英文单词组合而成。Weblog就是在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简称为“网志”。Blogger即指撰写Blog的人。Blogger在很多时候也被翻译成为“博客”一词,而撰写Blog这种行为,有时候也被翻译成“博客”。因而,中文“博客”一词,既可作为名词,分别指代两种意思Blog(网志)和Blogger(撰写网志的人),也可作为动词,意思为撰写网志这种行为,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罢了。说白了,Blog就是一个网页,通常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Post,作为动词,表示张贴的意思,作为名字,指张贴的文章)构成,这些帖子一般是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的。而作为Blog的内容,它可以是你纯粹个人的想法和心得,包括你对时事新闻、国家大事的个人看法,或者你对一日三餐、服饰打扮的精心料理等,也可以是在基于某一主题的情况下或是在某一共同领域内由一群人集体创作的内容。它并不等同于“网络日记”。网络日记是带有很明显的私人性质的,而Blog则是私人性和公共性的有效结合,它绝不仅仅是纯粹个人思想的表达和日常琐事的记录,它所提供的内容可以用来进行交流和为他人提供帮助,是可以包容整个互联网的,具有极高的共享精神和价值。比如,比较流行的“中国博客”、“博客中国”、“新浪博客”等,都在创造一个大众化的自由交流言论的平台。
简言之,Blog就是以网络作为载体,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