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细分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美国学者温德尔·史密斯提出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点:①顾客需求的异质性,并不是所有顾客的需求都相同,只要存在两个以上的顾客,需求就会不同。由于顾客需求、欲望及购买行为是多元的,所以顾客需求满足呈现差异。②企业有限的资源和有效的市场竞争使得任何一个企业不能单凭自己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满足整个市场的所有需求,这不仅缘于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而且从经济效应方面来看也是不足取的。因此,企业应该分辨出它能有效为之服务的最具有吸引力的细分市场,集中企业资源,制定科学的竞争策略,以取得和增强竞争优势。
具体到广播行业,所谓广播受众市场细分就是通过市场调查研究,按照受众具有的某些共同特征或变量进行分类,将整体受众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分体市场。细分后分体市场的受众需求趋于相似。受众需求的特点和选择性越多,就越有理由把他们分类,通过分类,可以有效研究和把握他们需求的特点和内容,为广播媒介的品牌定位提供依据。
受众市场的划分可以有很多的纬度,按不同标准可以无限的划分下去,细化下去,但是我们的目的不在划分本身,而在于找到一个目标受众群,使得媒体的节目制作投放有一个基础对象,实现一定程度的赢利,完成产业的循环。因此受众市场的划分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可衡量性:或者可定义性,可以识别出细分市场内的受众,也能知道他们的数量。
可进入性:细分市场必须是信息和产品都可以通达的市场。
殷实性:有足够的需求量值得去开拓,获得足够的利润。
一致性:细分市场必须要有相近的需求,与其他市场区分开,并且是有意义的(即细分后的两个市场对同一信息反映相同,就不应该划分开)。
稳定性:细分市场的自然属性和成员人数必须保持相对稳定。
有效的市场细分是依据一些统计变量,比如地理变量、人文变量、心理变量、行为变量等(它们的内部又包含了不同层次的子项和变量),对受众采取个别交谈、实地观察、座谈会、电话访问、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调查和研究,按照变量进行分类统计,有效划分。
地理细分
地区:北美、欧盟、大中华区,东部、西部、长江流域、东北
人口密度:城市、郊区、农村
气候:北方、南方
人文细分
年龄:6岁以下、6岁-11岁、12岁-19岁、20岁-34岁、35岁-49岁、50岁-64岁、65岁以上
家庭规模:1人-2人、3人-4人、5人以上
家庭生命周期:青年,单身;青年,已婚,无子女;青年,已婚,最小子女不到6岁;青年,已婚,最小子女6岁或6岁以上;较年长,已婚,与子女同住;教年长,已婚,子女都超过18岁;教年长,单身;其他
收入:
职业:专业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官员和老板;职员、推销员;工匠、领班;操作员;农民;退休人员;学生;家庭主妇;失业
教育:小学或以下;中学肆业;高中毕业;大专肆业;大专毕业;本科;硕士及以上
宗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其他
种族:白人;黑人;
国籍:英国、法国、中国、意大利、澳大利亚
社会阶层:下下,下上,劳动阶层,中中,中上,上下,上上
心理细分
生活方式:俭朴型,追求时尚型,嬉皮型
人性:被动,爱交际,喜命令,野心
行为细分
使用时机:普通时机,特殊时机
追求的利益:质量,服务,经济
使用者状况:从未使用,以前用过,有可能使用,第一次使用,经常使用
使用率:不常用,一般使用,常用
品牌忠诚情况:无,一般,强烈,绝对
准备程度:未知晓,知晓,已知道,有兴趣,想得到,企图购买
对产品的态度:热情,积极,不关心,否定,敌视
一般消费者市场划分的主要细分变量表
(2)目标受众需求分析
细分不是目的,细分是为了聚合和能够识别受众的需求,研究受众的需要及发展趋势,作合理有效的分类。广播品牌的定位不同于一般节目的定位,必须考虑目标受众的核心需要,借助受众市场细分后的统计调查结果,可以了解目标对象的生活形态或心理层面的情况,这一切,都是为了找到和切中目标受众需要的品牌利益点。我们必须把握这样一些核心需要,并将它们在品牌利益点中体现出来,从而形成广播品牌核心竞争力。
①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走向同步的需要。新闻媒体是社会的守望者,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满足社会基本需求。
②优势的需要。成功的品牌都有一个特征,就是以一种始终如一的形式将品牌的功能与消费者的心理需要连接起来,所以,品牌定位意味着要针对人们最重要性的需要。不同层次的需要是可以并存的,在不同时期,各种需要对行为的支配力量是不一样的,支配力量最大的需要叫优势需要。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优势需要去选择媒介,广播媒介可以参照社会普遍的优势需要来定位品牌。
③代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需要。一个品牌媒体负有正确传播社会价值观的责任,对理性、建设性的执着态度就是它的公信力,也将是它的最佳卖点,品牌的价值取向应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并善于发现新兴的、行动能力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④把握变化的需要。受众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从品牌的建立到品牌营销,必须牢牢扣住市场变化这一主题,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需求。
⑤发掘潜在需要。根据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引导目标受众产生新的需求,形成新的品牌定位。
⑥那些能够更好发挥广播优势的需要,那些能与竞争者形成区格的需要。
(3)和主要竞争者的对比分析
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媒介会面临很多竞争者的挑战,因而分析竞争来自何方、哪个威胁最大、哪些是竞争者的薄弱环节、市场的缝隙在哪里等,对于帮助品牌的准确定位十分重要。
我国广播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区域竞争,即在广播频率能够相互覆盖的范围内相成竞争,所以竞争对手的列举一定是竞争区域内相似的频率:规模大小、覆盖地理位置和地理范围、频率或节目定位相似。
①媒介资源的对比分析
媒介资源是媒介从事传播活动的社会资源,具体包括:
信息资源——媒介所拥有的信息渠道及其产品,包括信息提供者、新闻合作者、新闻线索、新闻稿件、新闻资料等;
媒介环境资源——媒介所依存的社会环境为媒介传播活动所提供的资源,具体包括政策环境资源、经济环境资源、文化环境资源等;
媒介资源——媒介自身所拥有的运营资源,具体包括频率、资金、人才、设备、技术、社会关系等;
媒介受众资源——新闻媒介的受众对象,包括显在与潜在的媒介消费者。
②节目规划策划、生产制作能力、所占市场份额对比分析
③主要竞争品牌、品牌特征、品牌定位与形象等对比分析
(4)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选定目标市场。
通过对受众市场的分析,广播选择一个特定的细分人群进行服务,品牌定位实现目标受众差异化。通过对主要竞争者的分析和自身诊断,广播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为目标受众提供有别于竞争者的利益,品牌定位实现受众价值的差异化。广播品牌定位的关键是把媒介竞争优势与受众需求、受众心理结合起来。准确的定位有利于形成广播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准确的定位有利于品牌与受众的沟通。品牌定位策略主要是从形象、理念、价值、功能等几个因素方面考虑,描绘媒介的形象和其所提供的价值,表现广播媒介或广播节目区别于其他广播的特点,使受众正确认识和理解广播媒介与其他媒介之间的差异。
(二)广播品牌创建——品质为王
广播价值的最终体现,必须透过其为受众提供的节目或服务来达成。具体地说,广播媒介如果不能向市场供给符合受众需要的高品质节目和优良服务,传播效果和经营效益一切都无从谈起。对广播媒介而言,品质由广播节目质量、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等构成,品牌意味着广播为受众提供的节目质量、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应该都是上乘的。所以品牌创建的核心是品质为王。
1、通过建立竞争机制,促进广播的创新,提升广播节目品质。
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内容之一,是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生产率,促进企业创新、促进优胜劣汰的有效手段。广播节目的生产需要创造性,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听众日益增长和变化的要求,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广播唯有创新才能发展。广播引入竞争机制,可以促使节目生产者改进节目生产技术,在节目生产制作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潜能,创新广播节目内容、节目形式,创新服务形式,提高节目质量;可以促使节目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和安排节目生产制作,使节目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以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
2、制定节目质量管理体系,监控节目质量。
广义上,媒介的生产制作管理指媒介各个层次、各个工种、各道工序的人员通力合作,各司其职,确保媒介生产的顺利进行,确保媒介产品与市场需要对路。狭义上,媒介的生产制作管理指媒介生产制作管理层对媒介生产流程的管理,通过生产工序的合理划分、人员的有效调配、资金的合理运用,保证在预定生产周期内、以最低成本,生产出高品质的、符合市场需要的媒介产品。
由此可见广播节目生产制作是多环节、多工序、多作业协同作战,要使之协调地、有机地运转起来,必须采取科学的计划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安排好人力、财力、物力,确保生产周期和制作质量。广播节目在生产过程中,既有标准化的一面,又有创造性的一面,制定节目质量管理体系,对节目流程再造,对节目的生产和运行实施精细化管理,可以使节目制作流程化、标准化,消除节目生产的无序性,能够节约成本,提高节目质量,打造精品节目,塑造品牌。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广播节目创优。
广播的评优主要围绕人才评优和节目评优。对人才的评优首先要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位标准入手,建立以工作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职位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对节目的评优要获得三认可:受众的认可、市场的认可、社会和业内认可。
评价机制主要有内部评价机制和外部评价机制两种基本形式。引入科学的考核方法与测评技术,在研究定型和成熟运用各种现代测评技术方法上下工夫,创建具有符合广播媒介特点的测评方法体系。
比如江苏省广播电台为了提升节目质量,从2002年起,构建传统创优与“草原赛马”式创优相得益彰的节目评价新机制。推出“名牌节目排行榜”、“广播节目警示榜”两项季度性评议活动,将各频率所有节目都纳入有效评议范围,用随机抽取、专家听评的办法,季度性评议。其中“广播节目警示榜”也叫“青苹果”评比,季度上榜受到处罚,三次上榜则被淘汰。年底在季评基础上选出二十档优秀节目,经过专家评议、广告客户和采编播人员投票、通过广电网、《江苏广播电视报》和邮政明信片面向社会发放选票等多种方式几轮评选,最终根据得票数量的高低,在二十档候选节目中产生了每年度十大名牌节目。通过这种“草原赛马”式的评选活动,江苏台各频率已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的竞争态势,树立了勤于钻研、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良好风气,各频率不断有好节目、新节目脱颖而出,整体提升了常态节目的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三)广播品牌建设
1、扩大广播品牌知名度、提升品牌美誉度
广播品牌知名度是指广播媒介目标市场上的受众(含潜在受众,)知悉该品牌的人数占市场上所有受众的百分比,是广播媒介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指广播媒介形象在受众心中的强度。根据受众对品牌熟悉程度或认知情况又可分为四类:一是联想认知,即提到某一类广播节目,人们自然联想到的品牌栏目,说明该栏目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甚至成为某类广播节目的代名词。二是无提示认识,即当受众接受调查时,无需经过提示,就能提及或回忆起的品牌栏目(频率),这一比率越高,说明品牌知名度越大;受众越先提及,熟悉程度就越高。三是提示认知,即受众对列出的广播品牌进行选择或排序,以示对该品牌的认知程度。四是未认知,即受众表示从未听说过该广播栏目(频率),这表明该品牌的知名度有待提高。
由于广播品牌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众对广播品牌已有的经验知识程度,所以从消费者心理学角度来看,它对受众的初期选择有着重大影响。广播品牌知名度包括广播品牌识别和广播品牌记忆。广播品牌识别是指人们在认识了一个品牌频率之后,一听到它,就能区别出它与别的频率的不同。广播品牌记忆是指提到某个广播频率时,人们对于它们的记忆程度如何。
品牌美誉度反映广播媒介在受众心目中的质量和特点,主要用于评价广播媒介本身的质量。受众对广播品牌的评价和印象,既可以是总体评价,也可以是对其某一属性进行评价,评价等级从极好到极差,从极为满意到极为不满意。通过对品牌美誉度的调查分析能够了解广播媒介自身在受众心目中的整体印象,也可以掌握其它广播品牌在受众心目中的定位和差异,从而及时调整策略,扬长避短,谋求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