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71000000026

第26章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忆江西农村改革报道的往事

高新庆

我是农民的儿子,是放牛娃出身的记者,与农民有一种血脉相连的联系,所以对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特别关注。

中国农民既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主力军;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中国改革开放,也是发端于农村,从农村起步,风起云涌,推及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从经济基础延伸到上层建筑。

我们这一代新闻工作者,曾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的苦难,这是人生的大不幸;我们又目睹了30年的改革开放巨变,我们是其参与者、宣传者、鼓动者,这又是人生的大幸。

但中国改革并不是风平浪静的,特别是农村改革,遇到了极“左”思潮的干扰,其激烈程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1981年,我奉命去江西筹建《人民日报》驻江西记者站,开始叫记者组。出发前,我找到农村部主任李克林大姐,她告诉我,农村改革问题上斗争很尖锐,具体就是围绕农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究竟是“社会主义阳关道”,还是“资本主义独木桥”的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老大姐嘱咐我,下去以后一定要头脑清醒。

当时的江西,围绕农村改革会上会下争论尤其激烈。无论白天黑夜,有很多人找我谈话,反映情况,我的方针是只听不说,只采访不表态。这年5月初,我经抚州到吉安再到赣南采访一个多月,跑了十多个县市,特别是在吉安呆了近20天,采访了吉安地委、八个县委和众多生产队,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促膝交谈。掌握第一手资料以后,我心里有底了,决心用手中的笔,坚定鲜明地支持农村搞以“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于是在吉安连夜写稿子。当年6月13日,《人民日报》登载了我写的长篇通讯《跟上群众前进的步伐——吉安地区干部在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中的思想变化》。这是江西省第一篇明确支持“双包”责任制的新闻报道,在全省引起了很大反响。《江西日报》总编辑姜惠龙说:“老高,文章写得好,我想全文转载,鉴于形势,又不敢。”为什么不敢?因为江西(包括省委内部)围绕“双包”责任制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双包”责任制,真正使农民有了种田的自主权,使国家、集体、农民个人利益相结合,深受农民欢迎,所以发展势如破竹。一种意见则认为“双包”是分田单干,走资本主义道路,于是省和一些地区采取“压”和“堵”的办法。江西省委也几次派工作组去赣南、吉安等地区“纠偏”。赣南有个会昌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曾10次到会昌,邓小平同志曾任过会昌中心县委书记。第五次反“围剿”时,毛主席在这里写了壮丽的《清平乐·会昌》。就是这个会昌,群众搞“双包”积极性高着哩!有关方面派工作组去“纠偏”,工作组下午一走,晚上又恢复了,前后派了五次工作组,规定“五清五不允”,即凡搞“双包”的队或户,清理乱砍滥伐,清理投机倒把,清理副业单干,清理超支欠款,清理归还农贷;一不允许分给土地,二不允许子女上学,三不允许享受政府物资供应,四不允许亲属在社队企业工作,五不允许入党。群众把这五次“纠偏”和“五清五不允”称为对“双包”责任制的“五次围剿”。像这种“五次围剿”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所以,江西新闻界,对“双包”责任制“噤若寒蝉”并不奇怪。

但作为中央党报驻省记者,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支持农民的改革呼声,支持农民的改革实践和改革创新,用自己的笔宣传、推动农村“双包”责任制的发展、巩固和完善,这是自己的政治和职业责任。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通讯在江西从上到下引起强烈反响。在省委一次常委扩大会上,一位领导同志站起来发言说,当记者,就要像《人民日报》高新庆同志那样,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支持群众的创造,支持新生事物。当时,这位领导同志还不认识我,当知道我在场时,特意跑过来跟我握手。这年10月,我随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白栋材(不久后任省委书记)去吉安时,吉安地委书记王书枫(以后调任江西省委副书记,主管农业)一见面就紧紧握着我的手说:“老高,真诚地感谢《人民日报》,在我们困难的时候,你们支持了我们。”原来,当时省委一位主要负责同志五六月间去吉安视察,严厉批评吉安搞“双包”,一时人心惶惶,思想波动。王书枫说:“在我们挨批时,你的文章登出来了。大家说《人民日报》代表中央说话,‘双包’没有错,‘双包’责任制于是巩固下来。”停顿一下,他又神秘地说:“你知道我们今年夏粮增产多少?”他伸出两个指头说:“两个亿呀!”他拍拍我肩膀说:“这两个亿,有《人民日报》的功劳,有你一份功劳!”

从1981年10月5日开始到11月初,我随白栋材考察吉安、赣州地区,主要是考察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特别注意“双包”责任制在发展中如何巩固、完善的问题,基本是白天陪同考察,晚上写稿,在《人民日报》一版至四版发了一系列新闻、通讯,回到南昌又连夜突击,以白栋材视察讲话的形式,全面阐述如何巩固、完善责任制的问题,《江西日报》一版头条全文发表,《人民日报》一版摘要发表,这样使江西各地托底了,推动江西全省农业生产责任制从发端、发展,走向稳定、巩固、完善的阶段。

1982年7月,我陪同当时报社主要领导在江西调查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当时对“双包”责任制责难很多,什么“分田单干”、“走资本主义道路”、“挖社会主义墙角”等等。还有些原来反对“双包”的,现在拼命主张联合。因为小平同志说过,“双包”是治穷的好办法,有人认为富了就不能搞“双包”了。我们就是要通过调查,以事实回答这些责难,富了能不能搞“双包”?多搞几年有什么问题?农村“双包”责任制要长期坚持。

吉安地区当时90%以上生产队都建立了大包干责任制,并且从农业发展到林业和多种经营,去年取得了大丰收,今年又战胜了特大洪灾。我们对大包干夺取大丰收以后,农民更加想集体、想国家,把国家、集体利益摆在第一位,以及大灾面前展现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舍家救人,亲帮亲、邻帮邻的大爱精神和干群团结,共渡危难的新气象特别感兴趣,写了一篇新闻和一篇评述性通讯,还配发一篇评论《用新眼光认识新问题》。新闻和评论登载在1982年7月13日《人民日报》一版重要位置,通讯登在同日《人民日报》四版。主要回答大包干以后,农民是不是更自私?“大难临头”是不是各自飞的问题。评论特别指出:大包干责任制“是一种适合当前农村实际情况、简便有效又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好责任制”。“在这次战胜特大水灾的斗争中,大包干责任制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崇高的精神力量,怎么能说大包干是最低级最危险最缺乏生命力的分田单干呢?”

在赣南调查时,赣南地委书记杜昭介绍说:所有工作,计划生育工作最难,有的群众说,计划生育让我断子绝孙,抵触情绪大着哩!这里有个别强迫命令问题,也有政策问题,过去按人口分粮,人越多,粮越多,不利于计划生育。现在人增,承包田不变,他自己就不愿多生。我们又写了一篇评述性新闻,并配了评论。稿件登在1982年7月29日《人民日报》一版。评论不仅全面回击了对大包干的各种责难,而且肯定它是群众的伟大创造,是被实践证明,深受群众欢迎的生产责任制。评论指出,这种责任制并不是十全十美,需要继续健全,继续完善。但是广大农民和干部当前最大的顾虑是怕变,生怕刚刚好了又改变,要求肯定它。因此,健全和完善要在肯定的前提下进行,健全和完善的目的是为了使大包干责任制更加稳定,更加发挥它的优越性,而不是损害它的优越性;不要强行把它改变成另一种责任制,或人为地“提高”到什么“更高级”的责任制。这段文字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评论最后两段指出:“大包干的优越性最主要的是社员真正做了主人,真正有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我们就要尊重这种自主权,如何进一步健全,如何进一步完善,只能尊重农民的意愿。那种总是按老框框想问题,总想按老路子办事的办法,那种好心好意的强迫命令和主观随意性的东西,千万不能再搞了。”“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一系列的农村政策得到全国农民的热烈拥护,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争取生产自主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包干就是广大农民贯彻执行三中全会政策的一个伟大创造。”

万里同志在一次全国农业书记会上指出,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哪一个人想出来的,而是广大农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它是纠正“左”的错误,拨乱反正的成果,是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产物。中央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及时集中群众的智慧,总结群众的经验,推动责任制不断发展,逐步完善。回顾三年来从不联产到联产,从包工到包产再到包干,并且成为全国大部分地区主要的责任制形式,这个变化多大呀!这是一个政策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不断充实,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集中群众意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过程。

万里同志这个总结非常准确、到位。

列宁有句名言:“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以大包干为主体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正是亿万农民群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指引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改革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它是有生命力的,是生气勃勃的。不但引起了农村的巨变,而且带动了各个部门、各领域的改革、发展,引起全国发生史无前例的巨变与进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就是说要在稳定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上,允许土地合理流动,允许农民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这是一个使农民从小康走向富裕小康的大政策;也是一个加速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一体化,逐步消灭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大改革。这个改革的要旨,是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的流转权益切实得到保护,从而更加有力地激发农民的创业积极性,更加有力地解放农业生产力。在新一轮农村改革中,相信中国农民还会有许多新的创造,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勃勃前行。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回答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路线指引下,是农民,是亿万勇于改革创新的中国农民!

〔高新庆:人民日报社退休干部、高级记者〕

同类推荐
  •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

    本书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结构、乡里社区内居民的姓氏分布状况入手,着重探讨了这一时期家族宗族内部各成员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互动关系以及家族宗族关系对外部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 中华上下五千年绝妙对联趣话

    中华上下五千年绝妙对联趣话

    对联似飞鸿般飘逸而优美,不竭的智慧藏于其内,恣意劲爽蕴含其中。帝王将相喜爱它,女人雅士推崇它,于是,便有多少乐趣横生的故事流传至今!千年的妙联真味,值得追寻……
  •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怎样才能用好、管好高校的资产,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我们选择了占高校资产比重较大的固定资产的管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高校固定资产的基本内涵和性质探源为始,首先,分析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实意义及管理内容;其次,从作为国有资产或股东资产的角度、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角度和高校自身发展的角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定位进行探讨;最后,结合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实践,着重对高校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产权管理和资产评估等工作的实施,以及绩效考评体系和法律体系的构建等问题展开研究,在如何扎实做好基础工作,科学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组织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法律体系。
  • 主持人场景应对技巧

    主持人场景应对技巧

    即兴发挥、临场应变是主持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在简要介绍了几种临场应变的综合技巧之后,全书从开场导入、话题进行、即兴采访、受众交流、嘉宾把握、困境解围等方面列出了节目主持中可能出现的50种场景,并通过大量实例来说明应对技巧和处理原则。
  • 数字眩晕

    数字眩晕

    本书作者对互联网弊端进行了反思,并以发生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网络群体事件为线索,思索大暴露、大展览时代,现代人应该如何美好地生活。在本书中,作者并不反对科技进步,而是指出误用科技将会对人类的价值观、经济与创造力造成严重伤害,互联网如何异化了我们的生活,互联网企业如何贩卖我们的隐私用以赚钱,而我们却忘记了自己到底是谁,也丧失了自我保持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热门推荐
  • 万兽弑天

    万兽弑天

    我若为凤,翱翔天下舞长空;我若为鹏,扶摇直上九万里;我若为龙,万兽臣服弑苍穹!
  • 左手太阴右手太阳

    左手太阴右手太阳

    出生时,便伴有天地异象,看故事主人公,左手太阴,右手太阳,一步步走向武者巅峰。武道修炼很孤独?不,我们一起杀龙,吃肉,喝酒。
  • 苹果侦探社

    苹果侦探社

    一个是曾经的刑警,一个是大集团公司的董事长,有人称他们为中国的福尔摩斯和华生,还有人说他们的经历堪称匪夷所思!本书已经出版,喜欢本书的朋友可以购买实体书。请大家关注我的新书《茅山捉鬼笔记》
  • 帝位为我

    帝位为我

    登临世间顶峰的强者,因幼时所留的病,转世重生,重走巅峰之路。“顺我者,可长生!逆我者,今必亡!当我道者,~~~
  • 缉神

    缉神

    世界那么大,我们那么小。我们不是神,只能看到我们看的,听到我们听的。即使这样,也要坚持自己坚持的,信任自己信任的。这才叫信念。------宿枫学派警言
  • 废物重生:林家三小姐

    废物重生:林家三小姐

    林雪儿,二十一世纪最有名的神偷,当一代神偷穿越到林家三小姐身上时间会发生什么。
  • 因为你,所以我

    因为你,所以我

    我看见那个人,穿着我最爱的那深蓝色西装,踏着光缓缓朝我走来。阳光打在他身上,幻化成我想象中的帅气模样,如同童话中的王子,而我,却不是他的公主。
  • 两世微凉

    两世微凉

    她------冷墨妍,有着极致的容颜,显赫的家世,年金17岁的她就掌管了令人闻风丧胆的世界第一大宫‘魔魂’。可又有谁曾想到,一个看似高贵的公主,小时候因为上天不公,本来可以成为世界七大家族中萧氏的继承人。可一出生下来脸上就长有一个蝴蝶胎记,家里人都以为这是厄运的象征,不承认她。在学校,她饱受同学们的嘲笑和欺负。连唯一的妹妹都和自己的继母联合起来算计自己。冷墨妍被妹妹推入海里,妈妈正好发生了车祸。还好,上天垂怜,冷墨妍死里逃生。误打误撞的成为世界七大家族之首冷氏的接班人,与此同时,小墨妍心里只有一个意念:萧美静,你们所以萧家的人,等我回来之时,你们就离死期不远了······
  • 死生契阔,与鬼成说

    死生契阔,与鬼成说

    一时的疏忽,却上演了一场生离死别,她,追悔莫及。生命,竟是如此脆弱。在失去亲人的痛苦面前,她无话可说,两家人的重担,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就这么结束了吗?不,他死得不明不白,怎能让杀人凶手逍遥法外。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开始。因为她,他成了孤魂野鬼。是忍辱负重,任凭他向她复仇,还是奋起反抗,捍卫自己的尊严?超越了生与死的界限,真的就阴阳两隔了吗?
  • 那时花开为何落

    那时花开为何落

    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你与她再次相遇,是否还会想起那时花开为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