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建
当代中国报业集团出版社,是指当代中国报业集团在跨媒体经营中主办的图书出版机构,包括光明日报出版社(光明日报报业集团)、文汇出版社(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三联书店(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出版社(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等15家各级报业集团主办的图书出版社。它们是报业和出版业的交叉领域,在图书选题上有其特色和优势,主要有政治性强、时效性强、实用性强、资料性强、专业性强。
报业集团出版社要发挥这些特色优势,就要对报业集团出版社工作人员提出特殊要求。据笔者理解,报业集团出版社的人员要求包括:政治素质高、业务本领强、对新闻事件和社会心理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具有利用报业集团丰富信息和人力资源的能力,最好是同时具有新闻和出版才能的通才。应该说,这对出版工作者来说是很高的要求。为此,报业集团出版社工作人员必须了解报业与图书出版业的经营管理规律的差别。
一、报业和图书出版业在经营管理上的差别
图书产品的特点、图书的生产、销售、经营规律决定了出版业面对的市场环境更为复杂。出版社的工作人员(编辑)一头连着作者,一头连着读者,这都是两个未知的领域。出版社进行的每一次版权经营都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图书出版业的主要矛盾在于出版社如何做好中介工作,把优秀的作者和作品介绍给广大的读者,在版权的购进和卖出中获得经营利润,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报业市场竞争虽然十分激烈,但其生产、销售等环节较为稳定且可预测性强。报社有自己固定的记者队伍和稳定、专业的产品供应商(通讯社),在内容生产方面可控性极强。在销售方面,报纸有自己固定的订户和零售读者群,可以以销定产,把报纸卖给读者,销售方式较为稳定。党报是我国报业结构的骨干和主体,当前的形势对党报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新闻宣传上要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在经营管理上要力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1]笔者认为,这正是目前以党报工作人员为代表的报业工作人员面临的主要矛盾。
当然,我们对出版业与报业工作人员各自面临的主要矛盾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出版业与报业工作人员都要把舆论导向放在第一位,都要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都要贯彻“三贴近”等等。但如上所述,两个行业的工作人员面临的主要矛盾的差别是明显的。出版业与报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用出版业的工作方法来管理报业行不通,报业的工作方法同样也解决不了出版业的主要矛盾。
二、报业集团出版社图书出版人才现状
(一)报业与报业集团出版社人员构成总体情况
毫无疑问,报业是人才高地。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截至11月7日,经核准颁发的新版记者证总人数超过18万人,达到184864人。从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三个变化:一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其中20岁至30岁的有40064人,30岁至40岁的有73173人;二是新闻队伍中的学历结构以本科为主体,有向高学历层次发展的趋势,其中大专学历的有71325人,本科学历的有101127人,硕士学历的有9111人,博士学历的有343人,其他的2958人;三是用人制度多样化,聘用人员不断增加,其中在编人员144110人,聘用人员40754人。[2]作为我国报业的骨干和主体,党报更是人才济济,据一份中共中央宣传部立项课题报告透露,在接受该课题组问卷调查的603位党报工作者中,40岁以下的占66.9%,50岁以上的占9.8%;大专及以下被调查者所占比例为16.2%,本科被调查者为58.2%,研究生及以上被调查者为25.3%;拥有中高级职称者占样本数的61.3%。[3]可以看出,我国新闻工作者队伍是一支充满活力、学历和专业素质都比较高的队伍。
再看党报报业集团出版社人员构成情况。据笔者在全国报业集团出版社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105位报业集团出版社工作人员中,40岁以下的占52.3%,50岁以上的占17.1%;大专及以下所占比例为17.5%,本科所占比例为56.7%,研究生及以上所占比例为25.8%;具有中高级职称者占60.9%。
通过新闻从业人员特别是党报工作人员与报业集团出版社工作人员各项指标的对比,我们发现,报业集团出版社工作人员的学历、职称情况与党报工作人员相差不大。不同的是,报业集团出版社50岁以上的工作人员所占百分比比党报50岁以上的工作人员所占百分比多出7.3个百分点。这说明,报业集团出版社50岁以上的工作人员较多。下面具体分析报业集团出版社管理层构成、员工构成和引进人才情况。
(二)管理层构成
报业是人才高地,编辑记者中人才济济,但经营管理人才相对缺乏。人民日报社人事局局长琚平和指出,人民日报社直接从事广告、发行、出版、经营管理的在编人员,占报社现有干部总数的11.5%,平均年龄近45.7岁,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50%。这些指标显然弱于党报工作者平均水平,与全国新闻从业者统计结果相比,优势也不明显。琚平和认为,报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整体力量相对薄弱,结构不尽合理,观念还有些陈旧;既懂新闻传媒,又懂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短缺;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渠道、途径较少,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相应的政策措施。[4]人民日报社的情况,应该有一定代表性。出版社是报业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层构成也可作如是观。
据研究者考察,目前报业集团出版社管理层构成情况大致为:报业集团自办出版社管理层基本上由报社委派报人担任,而兼并的出版社管理层则基本维持从前的原班人马。[5]笔者认为,前者利为来自报社的管理者熟悉报业情况,在报社关系广泛,在帮助出版社调配报社资源上有优势。其弊端为出版业管理及赢利模式与报业有很大不同,来自报社的管理人员缺乏图书企业管理经验,使得出版社在成本管理、印刷发行、绩效考核等方面存在很多漏洞。后者利为原有出版社管理者熟悉出版业情况,图书出版经验丰富。其弊端为原有出版业管理者不熟悉报业情况,不知道可以利用报社什么资源,即使有利用报社资源的打算,但与报社关系生疏,资源调配难度很大。这致使出版社划归报业集团后,与母报媒体处于游离状态,既不能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敏锐触觉,也不能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的强大市场运作能力。报社与出版社处于典型的“集而不团”状态,原本弱小的出版社照样弱小,混合型媒介优势无从发挥。
“外行管理内行”的情况比较常见,利弊也非常明显。外行管理内行,其利为管理者思维不会受到新行业条条框框的限制,能够放手一搏。管理者还能带来原有行业的各种资源和社会关系,有利于新行业打开新的局面。其弊端为管理者不熟悉新行业的特点、生产、销售和经营管理规律,容易产生“路径依赖”,用管理原行业的老办法来管理新行业、新部门,结果是南辕北辙。因此报业集团出版社目前的这种管理层构成,有利有弊,关键要从新闻出版事业出发而不是从安排干部角度出发选好人才,并在利弊之间做好平衡。
(三)报业集团出版社是报业集团富余人员的安置单位
笔者在对部分报业集团出版社社长们的访谈中发现,出版社管理者对出版社人才素质普遍不满,认为有好的设想无法实现。报业集团出版社在选题方面拥有多方面的优势,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例如时政题材图书、教辅图书、少儿图书等,这种工作对报业集团出版社工作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实情况是,相当一部分出版社工作人员从报社其他服务部门调来,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不懂图书出版。人员素质达不到报业集团出版社的人员要求,使出版社优势无从发挥。
从职业经历上看,接受问卷调查的报业集团出版社工作人员中只有36%的人是一直在出版业就职,14%的人是从新闻业转入出版业,另有50%的人是从其他行业转入出版业。这个数字令人吃惊,它表明报业集团出版社中有64%的工作人员都是“半路出家”从事出版工作。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一半的工作人员竟然是从新闻出版业以外进入图书出版行业的。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报业集团出版社“外行办出版”的整体轮廓。出版社的编辑类似企业的项目负责人,要熟悉一本书从策划到发行的整个过程,图书出版业的职业经历是非常重要的。编辑面对的是难以预测的图书市场,要驾驭市场自然需要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如果说出版社领导层尚可“外行管内行”,对出版社进行宏观管理的话,从事大量实际工作的编辑则绝对不能是图书出版的“门外汉”。否则外行领导外行,非吃败仗不可。
(四)报业集团出版社留不住人才
从待遇上看,据笔者在全国报业集团出版社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报业集团出版社80.8%的人员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这个收入水平整体低于党报工作者月收入水平。据一份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立项课题报告透露,73.9%的党报工作者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6]报业集团出版社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人所占比例比党报工作者相应的比例多出6.9个百分点。据《中国图书商报》发布的2007年出版业薪酬调查报告披露,出版业平均年薪59275元[7],人均月收入将近5000元。这说明,约80.8%的报业集团出版社工作人员没有达到出版业人均收入水平。从人均收入来看,报业集团出版社工作人员不仅低于党报工作者,也低于出版从业者平均水平。调查显示,69%的报业集团出版社工作人员对目前待遇“很不满意”、“不太满意”或“说不清楚”,只有31%的人对待遇“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由此不难解释为何报业集团出版社留不住人才了。
从心态上看,对目前工作条件“很不满意”、“不太满意”或“说不清楚”的报业集团出版社工作人员占56%,“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的占44%。接受问卷调查的报业集团出版社工作人员中,聘用人员占54.3%,在编人员占45.7%。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朱庆、经济日报发行部主任施春发等人认为,有些在编的老同志基本已经丧失了工作能力,“能够称得上编辑的人没有几个”,但也无法辞退,白白占用着编制内较为优越的待遇。这必然会打击聘用人员中优秀分子的积极性,使他们选择离开。
〔梁小建: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方向2006级博士生〕
[1]王武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
[2]冯文礼:《全国核发新版记者证逾18万》,《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11月8日,第1版。
[3]参见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党报在媒体格局变化中的历史方位、现状及趋势研究”课题报告》,2007年8月8日内部印刷。
[4]琚平和:《人民日报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现状及其发展思路——在“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三届(2006)年会上的发言提纲》,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5]赵泓:《报业集团出版社的症结及发展对策》,《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48页。
[6]参见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党报在媒体格局变化中的历史方位、现状及趋势研究”课题报告》,2007年8月8日内部印刷。
[7]丁毅:《’07出版业薪酬调查报告》,《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11月13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