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广播影视产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媒介融合和产业融合成为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潮流。在数字化的推动下,广播影视业务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未来的业务包括数字广播、数字电视和数字电影业务。广播影视产业数字化虽然还处于探索和培育的阶段,但这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和必然趋势。
数字广播影视产业将会是新媒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影视产业现有的地位,是基于它是高科技武装起来的主要信息渠道和内容生产播出平台。“大广电”的战略就是保持广播影视产业在信息生产、传输方面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否则其信息传输主渠道的地位就会有被取代的可能。
从节目内容角度来看,电视成为家庭多媒体信息平台:十几个公共信息服务频道,24小时免费提供时政新闻、公共信息等;几百个数字电视频道提供个性化服务、多样化的电视节目;互动电视、网络游戏成为电视观众常见的娱乐方式;网上购物、电子银行、综合性的商务信息也可以通过电视播放。
电视台以外的一种节目集成平台将会出现,大型的节目数据库运营商将会成为新的运营组织。未来在全国将形成三至五个强势的综合性的电视节目资源中心,向所有的电视节目传输平台提供节目;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专业性电视节目资源中心通过传输网络向细分的消费者群传送节目;节目平台运营商向提供商订购节目。
从传输渠道来看,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传输渠道,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媒体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使媒介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全国节目集成平台将通过光缆干线、卫星等方式向服务平台传送电视节目,向PDA、手机、卫星车载电视、移动公交电视等信息终端提供海量的节目内容。
从消费习惯来看,居民通过电视信息平台逐渐养成信息消费习惯,观众变为多媒体信息消费者,通过多种终端接收节目信息。
一、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动力
广播影视业正在向产业化、市场化、资本化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市场需求、技术、政策、资本从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我国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
(一)市场需求
1.庞大的收视需求决定巨大的广播影视市场规模
受众就是消费者,收视就是消费行为。2002年,全球消费者在五大类媒体的使用分布上,互联网使用率13%、报纸5%、杂志3%、电视48%和广播31%。由此可见,电视、广播是目前普及程度最高的大众化媒体。
截至2007年6月底,我国广播电视的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超过95%、96%,收音机、电视机社会拥有量分别超过5亿台、4亿台。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广播影视大国。电视观众是最庞大的受众群体,2005年人均每天收视时间是174分钟,虽仅比2004年增加了一分钟,但意义不容小视。2006年人均每天收视时间是176分钟,又比2005年增加了两分钟,增幅进一步加大。由中国科技部和文化部联合资助的“中国公众闲暇时间文化精神生活状况的调查与研究”表明,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工作日为4小时46分钟,休息日为8小时9分钟,其中看电视是闲暇时间里时间最长的活动。
长期的收视习惯、巨大的收视需求决定了庞大的电视节目供给,这是整个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基础所在,决定着广播影视产业的市场规模。
2.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根据恩格尔法则,当物质满足达到一定水平时,文化需求才开始上升,有时甚至超过物质需求,成为需求的主要目标。所以文化需求和物质消费在文化生产和物质生产的相互推动作用下,会呈交替上升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向质量型转化。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59元,比2002年增长52.7%,扣除价格因素,年均递增9.2%。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城乡居民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比重不断增加,食品支出比重持续减少,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性支出不断攀升,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已连续5年稳居第二位。从支出的增长势头而言,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性支出的年均递增率是消费总支出年均递增率的两倍多,信息需求量进一步增大,信息需求类型日益多样化。
城乡居民对广播影视等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这就为广播影视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技术
一个产业的诞生、发展、成熟,乃至衰退,在其整个生命周期里,技术因素始终贯穿其中。技术进步影响产业结构和企业行为,使一些新兴产业和企业替代或淘汰技术上落后的产业和企业,同时改变了产业的结构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方式,技术变革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对于广播影视产业来说,新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结构的变化。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运营模式、产业结构,给广播影视全系统、全行业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数字技术的发展,给节目内容的制作、存储和编辑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首先,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内容的融合,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解决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的多媒体融合问题。在计算机工程师眼中,所有的内容都变成了0和1,节目的衡量单位变成了比特流。其次,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节目内容数据库的发展,使节目内容的海量存储和自由编辑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状况。第三,数字技术的发展,使节目内容的传输突现了突破,光纤技术、卫星技术的发展,更是使数据传输突现了飞速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为大规模的节目传输提供了渠道。第四,统一的技术标准,推动了接收终端的融合。我们经常讨论的“3C”合一,意味着电脑、电视和手机三个接收终端能够实现共同的接收方式。更多类型的终端媒体,包括DVD、掌上电脑、车载终端等,都能够有效地接收相同的比特流。
1.技术推动产业规模扩张
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广播影视产业规模的发展。数字技术使节目内容的制作、存储和编辑,都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同时,数字技术使频道资源、传输渠道以及接收终端,都有着极大规模的提高。以数字电视为例,原先750MHz带宽能够传输50多个模拟电视频道,而750MH带宽能够传输三四百个数字电视频道。频道资源的稀缺性有所改观,频道数量的增加推动广播影视产业规模的扩张。
2.技术改变产业运营模式
全新的节目内容形式、多元化的传输渠道和多类型的接收终端,改变了广播影视产业原有的技术模式。新的技术模式带来了新的产品类型、消费通道、成本结构、收入结构和消费习惯,这一切都成为推动广播影视产业经营结构变化的因素。广告收入所占的比例将会逐步减少,收视费、服务费、信息服务收入所占的比例将会增加。
3.技术影响产业竞争格局
技术的突破降低了产业进入的壁垒,更多的内容服务提供商、传输网络运营商进入广播影视行业。彩信、游戏、资讯等内容提供商进入数字电视领域,越来越多的网络在线服务运营商开始采用网络视频媒体服务解决方案传输广播电视节目,国外传媒集团利用卫星电视技术渗透中国市场。宽带网络、流媒体技术、IP技术、数字电视技术带来广播影视产业新的进入者,市场格局将要重新调整。广播影视产业经营者将会面对更为复杂的市场格局,多种力量将会参与到竞争中去。
4.技术推动新的受众消费形式
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从技术层面改变了原有的受众规模,也改变了受众的接收方式。广播影视从单向的、大众的传播方式,变成了双向互动的、小众的传播方式,广播影视内容的多元化导致了细分化、多元化的广播影视消费者形态,而且会经过若干年的消费行为积累,培养成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消费模式。
5.技术应用的生命周期影响产业的发展周期
广播影视技术的发展遵循新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无论是技术的成熟还是用户的接受,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加速推进,却无法简单超越。技术应用的速度越快,产业发展的机会就越多,对社会的贡献也越大。广播影视数字化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国家信息化过程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政策
在现代经济中,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调整产业结构。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产业组织学,使用SCP框架,即市场结构(structure)—企业行为(conduct)—经济绩效(performance)。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作在各个方面的绩效。经济绩效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也是政府追求的目标。
我国广播影视产业有其特殊性,政府管理在广播影视业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决定了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特别是对于广播影视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宏观问题,政府管理部门更是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1.政策管理决定了广播影视产业发展速度
我国广播影视产业原先依托计划经济,正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广播影视产业从事业为主体的体制中刚刚走出来,还处于向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对于广播影视产业来说,政策管理重点是体制改革和机制改革。同时,政策对于市场结构、经营主体、节目类型、频道资源分配、资格准入等领域的调控,也是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2.政策推动力决定了数字广播影视发展速度
我国广播影视产业处于从传统技术向新兴技术的转型期,主体业务还是依托于传统技术平台,数字化技术、信息化技术平台和适应数字化新型广播影视产业业务也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管理部门对于广播影视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战略认识和扶持政策,都极大地影响着广播影视产业数字化的进程。
二、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压力
(一)投入不够
广播影视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投入。首先,节目内容创作与制作投入规模巨大。观众的欣赏水平已经大大提高,对电视节目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精品电视节目要求高额投入,节目创新也需要大量投入。
以国内为例,2005年,中央电视台广告收入为86亿元。在广告收入取得佳绩的背后,是节目的高成本投入。2005年,中央电视台宣传费用超过30亿元,人员费用、设备购置费用分别约为4亿元、9亿元。这三项费用都是直接用于节目,总计达43亿元左右。
以国外为例,美国CNN24小时新闻每年预算大约1亿美元,而三大电视网每天制作30分钟的新闻,每年预算也要2亿—3亿美元。日本NHK 2003—2004年度总成本为6713亿日元,其中节目成本为5008亿日元。英国BBC 2003—2004年度总成本为299400万英镑,其中节目成本为236500万英镑,占总成本的79%。
其次,传输网络投入规模巨大。从新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看,光纤建设和通讯卫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新的浪潮。“信息高速公路”和“全球信息技术设施”就是以强大的通信网为基础,由各种信息服务设备构成,由丰富的软件和方便的工具支持并且包含了全社会需要的信息构成的集成系统。以中国电信的投资规模来看,宽带改造的网络投资规模巨大。2002—2006年,通信固定资产五年投资10774.7亿元。相对而言,我国广播影视产业在传输网络方面的投资远远落后于电信的发展速度。
(二)内容出现短缺
我国现有有线电视分配网一般只能传送40—50套模拟电视节目,频道资源有限,各省卫视节目要全部进入有线网落地传送存在困难。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广播影视行业网络化数字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采用数字技术后,有线电视网络可以提供400套以上的数字频道,传输能力扩大将近十倍,对内容的需求量将进一步提升,内容缺口将进一步增大。
内容的缺口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而且体现在节目的质量上。高品质的节目稀缺,节目内容雷同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至今,电视台的主力频道仍然是那些大量播放电视剧的综合频道。自从中央电视台一套加大了电视剧播放力度,2004年多家卫视也纷纷进行改版,相应加强了电视剧的播出力度,延长电视剧的播放时间成为各地电视台竞争的唯一手段。
(三)广告收入增长空间有限
到2006年底,全国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44家,广播电视节目3730套(广播2442套、电视1288套),节目制作机构2070家,制作电视剧15000部集。广电系统总收入1099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其中创收收入948亿元(广告收入526亿元、网络收入236亿元),其他收入131亿元(财政拨款107亿元)。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广播影视产业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广告和有线电视网络收视费是广播影视产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是,目前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4亿,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圈地时代”基本结束,有线电视网络不能再依靠用户规模的扩大来快速增加收入。付费电视、信息资讯服务在部分数字电视试点城市刚刚启动,短时间内不会有市场回报。广播影视产业拓展业务、扩大增量收入的空间有限,需要进一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