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70500000025

第25章 艺术精神与时代精神(8)

1.审美反思:从政治口号的外部调整到美学结构的内部嬗变

在某种意义上,改革剧现实主义精神的深化不能不从“审美反思”开始。审美反思是改革剧审美现代性的重要内涵,同时,它还是改革剧现实主义精神逐步深化的前提和基础。显然,如果没有美学和艺术结构上的深层反思和审美自觉,那么,改革剧现实主义精神的现代性演进就不可能开启,更遑论发展。

诚如上文所说,随着“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被“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所取代,艺术观念上的“从属论”、“工具论”政治外衣也被人们弃置了。但由于在美学和艺术上没有对过度“历史化”及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进行彻底的清算,因而,其内在的影响和制约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改革剧艺术创作中仍然存在。这在依据柯云路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新星》中有显著的表现。通过分析小说中李向南的“体制内”改革规划,有研究者指出,“几乎1978到1984年所有中国农村改革的政策、方针和路线都在这个‘改革规划’里面得到了体现。从政策的完整性和全面性来看,这是一份‘扩大’和‘综合’了的‘改革规划’,实际上相当于一份‘中国改革政策大全’,柯云路为求得这份‘改革大全’的‘完备’,而不惜牺牲细节上的真实。”“这么做的后果固然突出了李向南‘高瞻远瞩’的‘改革者’形象和其‘改革规划’政策上的正确性,但也同时暴露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即,这一‘改革规划’(想象)实际上是对现实政策的严格图解,也就是说,李向南是在‘体制内’展开他的‘改革想象’,他没有越出‘雷池’一步,无非是通过他的这份‘改革规划’把1980年至1984年的农村改革政策复述了一遍。”

进一步说来,这一“改革想象”和“复述”是被某种意识形态所决定的。其结果是,这大大约束了作品的视野,钝化了作品的艺术创造力,限制了作品对历史深刻动因的探测。在这种意义上,如果我们强调改革剧应更多地关注现实,反映我们的时代,那么,对艺术创作观念的反省是首先需要完成的。在这里,从另一个侧面看,这种艺术创作观念的“反省”的必然性透露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现实主义叙事”的困境,在本质上,它是对过度“历史化”观念结构的深刻反思。因为在几十年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现实主义创作形成了一种美学惯性和艺术惰力,以至于在实际的运作中,它不是简单地被看作一种创作手法,而是被机械地、教条地看作“一种历史信念和国家想象,在其背后隐藏的是再造大众(新人观)、构建信念(理想主义)、改造社会(批判现实主义)、走向‘美丽新世界’(浪漫主义)的历史意识和发展理念。”[45]因此,人们对这种被当代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所建构起来的“历史意识和发展理念”及其一整套叙事话语的反思和批判,就意味着审美现代性反思的历史性出场,同时也意味着现实主义精神的深化迎来了它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时刻。

当然,这种审美现代性反思并不表明,改革剧的现实主义叙事丧失了其建构“想象共同体”的话语活力。面对早期某些改革剧作品在叙述历史理性精神上的失效,我们不能将其视为一种表征历史信念的现实主义叙事的终结,而毋宁将这一特定阶段、语境中的创作看作是改革剧现实主义精神深化的必要环节,看作是改革剧审美现代性发生、发展的契机。事实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广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日趋多元的文化语境中,改革剧的创作实践表明,一种新的现实主义叙事想象和叙事修辞展露出了可喜的生机与活力。这种“生机与活力”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深化的无限潜能,体现了改革剧审美现代性批判所具有的巨大创造力。

2.审美感知:从推崇理性到看重感性,从重视思想到看重感受

“现实主义”的基本含义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进行描绘,因此,“真实性”是现实主义最鲜明的标志。然而,和“应然”相比,现实主义创作的“实然”,或在多大程度上展现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却是另一回事。其中,问题的关键在于创作者坚持什么样的“现实观”,以及用怎样的态度和目光去看取并展现“现实”。在这里,从审美感知的维度来审视,改革剧现实主义精神的深化经历了一种从推崇“理性”到看重“感性”,从重视“思想”到看重“感受”的嬗变历程。

新时期初期,在审美感知上,“现实主义”常常被归结为一种理性认识,或者说,其艺术认识和哲学认识、科学认识是一致的。在这种“现实观”的支配下,改革剧的现实主义创作主要就是以理性认识的态度和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而这种理性认识往往又容易等同于流行的政治思想、改革的方针与政策等。不仅如此,这种政治思想、改革的方针与政策有时甚至还被用来作为剪裁和拼装社会生活的尺度,以至于凡不符合这个“尺度”的便被认为是“非本质”的东西而被排斥在艺术表现之外。这样一来,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时代生活往往被蒸馏、过滤得单纯明朗了。不必讳言,这种“现实观”在创作思路、创作方法上和新时期以前的那种理性认识范式存在着因袭关系,只是“革命”被置换成了“改革”,“阶级斗争”被“新旧观念的冲突”所取代,而“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则换成了深谋远虑、锐意进取的“改革者”。比如,为表现改革者的非凡魄力,李向南(《新星》)一天就处理了14个积压案件,半小时就解决了曾经上访几十次都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在艺术构思和叙事上,有些作品“将复杂的人际关系两分化,简单地把剧中人物设计为改革派与反改革派两大营垒”,然后,让矛盾双方围绕某一事件争斗一番,并“由一位‘乔厂长’来扭转乾坤,包打天下,最后高奏凯歌,弹冠相庆。”[46]不必讳言,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作品所描写的“改革”往往是创作者依据自己对“改革”的理性认识想象出来的,因而也就与时代变革潮流中的实际生活存在不小的差距。

无疑,改革剧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创作者为改革开放推波助澜、摇旗呐喊的主观愿望也体现了“为人生而艺术”的优良传统。然而,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改革剧的现实主义创作不应该“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47]当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广发展,改革剧艺术创作渐渐由那种看重“指导性”的理性认识,转移到对现代性体验的审美传达上来。在这里,就感性与理性、感受与思想的关系而言,这种“转移”并不意味着偏激地排斥“思想”、消解“理性”,而是强调将思想融汇在感受中,把理性精神放进现实生活的本真状态里来加以审美观照和艺术表现。钱钟书说得好:“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48]事实上,如果作品中的感性表现得越丰富、越生动,那么,其所蕴藉的理性和思想也就越合理、越生动。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从推崇理性到看重感性、从重视思想到看重感受”,是人们经历多年成功与失败的磨砺之后的结果,蕴含着改革剧现实主义创作对“真实性”的新认识。

像《大潮汐》、《抉择》、《车间主任》、《人间正道》、《省委书记》等作品,无论是描写某个企业、某个地区的改革,还是描写反腐败的斗争,它们都非常注重展现现实生活的真实面目,并善于从中发掘某些鼓舞人心的力量。具体说来,这些作品的影像书写建立在创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丰富感性之上,它们所着力透析和表现的也大多是当下的某种生存状态。比如,在《大潮汐》中,作为一个国营大型机电企业的厂长,主人公秦世坤所面临的挑战和他所作出的选择,以及他由困惑到奋起的历程,在当前的时代生活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代表性;在《抉择》中,李高成始终被一张腐败分子编织的大网所缠绕,而要惩治腐败就必须正视并打破这种现状,因而,他的“抉择”决不容易;在《车间主任》中,面对旧体制留下的种种积弊和企业转轨进程中的重重困难,工人们的生存与发展也决不轻松……在这些作品中,由于对生活现状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表现,因而,其影像表意系统充满了时代生活的质感和实感,具有了鲜明的“真实性”品格。此外,在表现生活追求和未来理想上,这些作品也是建立在具体的生活感受和现代性体验之上的。比如,《车间主任》侧重表现了段启明等工人群体在计划经济时代养成的那种大公无私、团结互助、踏实肯干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展现了这种“精神品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具有的弥足珍贵的价值光辉。其中,作品没有依照某种既定的理性认识去规范“生活”,去编织故事、驱遣人物,而是切实从生活实际出发,用平视生活的态度讲述了工人们所面对的困境,以及他们在这种“困境”中的所经、所历和所感、所为。

3.审美视点:从理想的高空回落到现实的地面

和一些早期改革剧作品更多地对准“重大题材”、“社会热点问题”和富有英雄气概的“改革者”相比,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改革剧现实主义创作的审美视点更多的是把凡人常事作为关注的重点,并力图通过对普通人生存处境的细致描绘,表现出他们/她们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生存之实。

比较一下《乔厂长上任记》、《新星》、《大角逐序曲》和《岁月长长路长长》、《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有泪尽情流》,我们可以看到,前者的着眼点聚焦于改变现状的主观动机和改革者的进取精神,后者则更多的是聚焦于普通人的生存处境与精神状态。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审美视点的下移可以看作是一种从形而上的本质、观念向形而下的生存本相的回落,或者说,是从理想的高空回落到现实的地面。作为结果,在艺术表现上,这导致了改革剧的现实主义创作对社会现实的细致体察和对人们生存状态的客观逼近,进而使原来视而不见、隐而不察的生活细节显现于尺幅荧屏。不仅如此,面对鲜活的、色彩斑驳的生存景象,改革剧的影像书写还表现出一种更加客观的态度,一种现实主义的实录精神。相比之下,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色彩淡化了,代之而起的是对普通人生存境遇的生动描绘,并在这“描绘”中使个体/集体命运和个体/集体价值得以新的关注和肯定,社会矛盾和问题得以深刻揭示,而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心理和情感波澜等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深入的艺术表达。比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通过一个普通工人,以一种富有个性的、超乎常规的审美眼光来观察市井人生。在立意和构思上,作品别具一格地以一种喜剧的方式来展现看似平常的生活原生态。和悲剧式的审美观照方式相比,这种审美传达蕴涵着藏而不露的锋芒,具有内敛的思想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比如,一家人挤在狭小的屋子里几乎无幸福可言,但在作品中,生存空间的逼仄、物质生活的匮乏和人情的温暖、精神的丰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种“对照”表征了中国工人,乃至中国人生存之实的具体情形。其中,那种本真的日常生活状态使我们“发现”了现实生活和人生处境的不如人意处,也使我们对未来和理想有着新的反思和规划。特别是,任何不切实际的幻觉都有必要回到了现实的地面,而生存,也从彼岸的幻想回到了此岸的实在。

面对社会转型期空前复杂的情势,人们不难发现,现实世界并非一个按我们的意愿来运行的生存空间。它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充满了矛盾、动荡与变化。在这种意义上,让梦想照进现实固然可贵,但要真实反映当下人生的生存之实,那么,改革剧的现实主义创作就必须把视线移向普通人的生存处境,并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时代生活进行整体的观察、感受和认识,以便尽量接近时代生活的现实地面滑行,而不是闭门造车地在理想的高空翱翔,或睁着眼睛说瞎话。

4.审美意识:时代意识与历史意识的有机统一

针对一种“把生活改革化”,而不是“把改革生活化”的现象和做法,有批评者曾指出:“改革剧有个通病:架子摆得很大,似乎什么都在改革,但其实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是创作者与改革时代的关系还有距离。实际上,电视剧不仅要反映改革,还要比现实的改革站得更高。”[49]诚然,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秩序、人文价值的新秩序、社会结构性变革的新秩序等都处在建构和完善之中。其中,新与旧的更替、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使得许多社会现象扑朔迷离、泾渭莫辨。

但对改革剧的艺术创作来说,如果看不到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趋向,那就很有可能在审美价值取向和审美表现上不知所措,甚至,即使描写了当代生活,却缺乏时代感和当代性。如此说来,创作者现代审美意识的确立,自觉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贯注在作品之中,并加以较完美的艺术表现,是改革剧现实主义精神深化的内在要求和显著特点。

同类推荐
  • 海派书画艺术散论

    海派书画艺术散论

    海派书画艺术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重在对其作历史性的挖掘梳理与整体性的研究推进,第一次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对三代海派书画名家的经济形态作了具体的量化分析,考证其市场运作与商业推介;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三代海派书画家的从艺方式进行了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考察,对海派书画领袖及名家亦作了独到而具体的研究,探幽抉微,新意迭出。
  • 画像石·画像砖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画像石·画像砖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所涉及的鉴赏及收藏内容包括碑贴、鼻烟壶、古代茶具、古兵器、乐器、古代瓷器、古代家具、古代酒具、古代书画、玉器、古金银器、古钱币、古青铜器、古铜镜、古砚、银币、古董、钟表、古化石、画像石画像砖、甲骨、牙角器、偶像、连环画、名石、扇页、石雕、唐三彩、陶器、陶俑、铜鼓、图书、古代瓦当、文房四宝、印章、玺印、古今邮品 纸币、票券、珠宝、竹刻、木雕、漆器、紫砂等,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图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是广大古玩鉴赏及收藏爱好者的最佳入门书籍。
  • 当代中国译制

    当代中国译制

    有人说如果没有翻译,西方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传到中国;如果没有翻译,中国的四大发明也不可能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如果说译制是电影在世界各国沟通交流的桥梁,那么译制工作者就是世界电影的普罗米修斯。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译制的过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翻译或者配音,因为诸多的译制生产元素,再加上生产之外的政策要素和市场要素构成了现代中国社会的译制文化。显然,当代的译制文化不仅仅涉及外来作品的引进,而且包括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以及国产影视作品的对外输出,由此才能说明译制的全部意义。希望通过此书,把我们对译制工作的热爱、体验和认识奉献给广大读者。
  • 陇南民间美术研究

    陇南民间美术研究

    本书稿是一部系统介绍陇南民间美术的学术专著。书稿对陇南民间美术形成的地域文化、艺术类型、形式特征、文化内涵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主要内容涉及陇南民间刺绣、民间雕塑、民间绘画、民间家具及装饰、民间纸扎造型与装饰、民间社火中的造型与装饰、民间剪纸与皮影、民间建筑装饰、少数民族服饰、民间编织。书稿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 碑贴鉴赏及收葳

    碑贴鉴赏及收葳

    所涉及的鉴赏及收藏内容包括碑贴、鼻烟壶、古代茶具、古兵器、乐器、古代瓷器、古代家具、古代酒具、古代书画、玉器、古金银器、古钱币、古青铜器、古铜镜、古砚、银币、古董、钟表、古化石、画像石画像砖、甲骨、牙角器、偶像、连环画、名石、扇页、石雕、唐三彩、陶器、陶俑、铜鼓、图书、古代瓦当、文房四宝、印章、玺印、古今邮品 纸币、票券、珠宝、竹刻、木雕、漆器、紫砂等,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图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是广大古玩鉴赏及收藏爱好者的最佳入门书籍。
热门推荐
  • 武决仙路

    武决仙路

    漫漫仙路,龙争虎斗,各显神通……少年怀不屈之心行走在白骨骷髅铺成的仙路上……遇神杀神,遇佛杀佛,阻我仙路者,必杀之!
  • 血织情

    血织情

    一个平凡的少女,在一次红月亮传说的夜晚遇到了一个人,老人在临死前给了女孩一个东西后消失了,女孩也失去了那一个晚上的记忆。。。。。。x学院内来了几位新生,各个都是帅到爆,其中一个竟然是她的同桌。。。。。。某一天,晚上,她亲眼见到他吸了她死党的血,他抬头看着她,眼睛发着光,嘴角流着血,不时还用舌头舔一下"我不知道你这次是为什么要来这里,可是,你先快点放了她”朴冰故作镇定的说“难道你不想知道我这次来这里的目的吗?”男子问“我不想知道“女子说道“你不是喜欢我吗,做我的新娘吧”不知何时男子已经来到女子面前勾着她的下巴,问道.....................
  • 传说志

    传说志

    系统化一些异兽和神魔,串联一些零散的传说,希望小说不仅有消遣的意义,还有推敲价值。
  • 紫瞳盖世:废物小姐要翻身

    紫瞳盖世:废物小姐要翻身

    本小姐乃二十一世纪绝世神医!神马?落个水居然玩穿越!老天没有在唬她吧!穿越就穿越呗,居然穿越到一废物身上!话说这具身体的主人长得倾国倾城,可惜是个废物,怎么不给她弄个绝世天才来当当?刚穿越,身上没有钱,哈!本小姐玩玩打劫!“站住!把你身上值钱的东西统统交出来!”某女拿着一把小刀“威风凛凛”的说道。某王爷邪魅一笑:“小漓儿,本王什么都没有,要不你看本王怎么样?”某男邪恶的笑着。丫丫的!见势不妙。本小姐跑起......
  • 晋后略

    晋后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先离婚,再谈爱

    先离婚,再谈爱

    我和他结婚了,他不情我也不愿,新婚夜他对我说:我要让你守一辈子活寡,然后又要让我坐一辈子牢……各种绯闻和诬陷,我放弃了一切,选择了离婚,净身出户!!!离婚后,他却天天缠着我,还让我给他生一个娃,这到底是几个意思?“我难受!”我抓着自己的衣服,一脸的茫然。“我知道,我就是你的解药!现在我就给你盖章认证!”男人魅惑的说道。等两个人想在一起了,却频频遭到前女友的骚扰,当真相揭开的一刹那,大家都倒吸了一口凉气!一个石女,却引发了一场惊天的交易内幕。
  • 先婚后爱:花心大少快滚开

    先婚后爱:花心大少快滚开

    她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花心、虚伪、腹黑。在加上之后的下药,她对他的印象下降为负数。然而,这对冤家没有逃出魔爪,她偏偏成了他的新娘!什么老爸的债由我来还!紧接着,不偏不倚的前女友又出场。之后,他们还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拭目以待!
  • 太宠爱

    太宠爱

    因为爷爷的一句怕宝贝孙女在学校被人欺负。我,林筱晨,活了16年都没进过学堂读书。老爸和爷爷请了一大堆老师在家里和我一对一的大眼瞪小眼。终于盼到了爷爷奶奶移民去了美国,老爸经不起我的软磨硬泡,答应我在17岁生日前去普通的高中上课。代价是,我得在过完17岁生日后立马去美国留学。嘿嘿!只要能让我去学校上学,什么样的条件都先答应了再说。我以一个乡下转学生-林豆豆的身份进了枫林高中。
  • 踏破神域

    踏破神域

    我踏上了神域!只是曾经的一切都伴随着曾经消散,既然如此,那我用我的未来铸就神域的传说!曾经的王者开启新的神途!
  • 羽妖奇谭

    羽妖奇谭

    他们都是妖中的异类。她似妖,却没有妖气;他非人,却也不是纯粹的妖。可就是这样的一对兄妹,牵引出了那人与妖之间的重重密案。而那一片雪白小羽,到底又预示着什么?雪色罗衣被风吹起,清澈眼瞳被泪灌满。当那一抹纯白染上鲜血,你,是否还想要知道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