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命名是否科学可以商榷,但其所具有的影响一直绵延至今。在某种意义上,它的出现是新时期中国改革深广发展和改革剧艺术实践日益丰富的产物,其发生、发展有着艺术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在耦合。具体说来,从社会生活层面看,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观和价值观均处在急遽的变化之中,同时,多元文化价值的碰撞和多种文化思潮的激荡又进一步使价值体系的建构呈现出一种纷繁复杂的局面。而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基层农村恰恰就是改革进程中变动最为剧烈、重要性最为显著的两个领域,同时,它们的现实状况又是最不尽如人意的两个领域。相应的,对改革剧的艺术创作来说,它们也就最能折射出时代的历史变迁,最能反映社会生活深层次的矛盾冲突和价值观念的嬗替演变。因此,面对横亘在眼前的现实矛盾,创作者触及它便是自然,回避它倒是奇怪。尤其是,作为一种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典型形态,改革剧倘若钝化了反映现实的锋芒,回避了时代生活中的重大问题,那么,它就不可能成为一种有力量的艺术。
事实上,从审美态度看,创作者们只有自觉地、积极地介入时代生活中的矛盾,真诚地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和人生体验,才能以其洞察力和同情心与大众共享对于世界和自我的理解与关切。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改革剧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其间的真实情形:一方面,它们尖锐而真实地揭示了以经济问题为核心的多种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它们又积极地表现出人们艰难竭蹶的“突围”。其中,不管是摆脱生活困境的努力,还是贯注其中的忧患意识,其问题之复杂、反思意识之强烈、思想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之大都是少见的。比如,在《大潮汐》、《车间主任》等作品中,创作者大胆选择了“重工业”这一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量级”题材来攻坚,并努力去塑造、发掘濡染着时代精神的新人形象和新境界。尤其是《车间主任》,作品不仅细致地描写了当代产业工人的生存状况,还表达了产业工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投身改革,走出困境,改变人生命运的意志和决心。在表现基层农村改革方面,像《颖河故事》、《当家的女人》、《三连襟》、《郭秀明》等作品,它们以逼近现实的审美观照,真实地反映了当代基层农村的种种现实问题,既揭示出某些传统意识和观念对当代农民精神与行为的束缚,又表现出当代农民在现时境遇中的种种艰难和困惑,以及他们走向美好明天的强烈渴望。
诚然,我们不能苛求所有的改革剧作品都要表现那些在改革大潮中艰难前行的人们,以及他们/她们艰难竭蹶的“突围”。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第一,改革剧对时代生活的反映要区分“主导层面”和“非主导层面”。尽管这两个方面都有其真实性,但“主导层面”代表着前进的方向,蕴涵着指向未来的历史诗情。在这种意义上,改革剧的现实主义创作就应该以最大的热情去把握和表现时代生活的主流。第二,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浅入深,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我们还远未到欢庆胜利的时刻。实际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其交织、聚集显示出改革仍在过大关。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无疑要靠更深入的改革去克服和消除。总而言之,21世纪的中国命运依然与改革开放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因此,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如果要把握现实和未来的精神制高点,那么,改革剧就决不能疏离时代、疏离民众、疏离生活。对于那些疏离时代、民众和生活的不良倾向,张宏森指出:“关怀的错位注定要带来作品的失范”,如果一个剧作家“没有底层感,没有正义和正气,没有和生活的水乳交融,没有和老百姓的血肉相连,不拿出用真正劳动换取的实力和真货”,那么,他“和老百姓的期待便永远是一个不等式。”[33]至于那些漠视艺术应有的责任和要求,热衷于“饮食男女的流水账”,“抛开改革享清福去了”的作品,更是受到了人们的批评和谴责。[34]
2.反映时代生活的广泛性和深入性
改革剧反映时代生活的广泛性和深入性有三个方面的主要表现:一是,创作题材日益丰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广发展,改革剧的艺术触角也渐渐深入到工业、农业、商业、军事等时代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历史地看,反映工业改革的作品最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比如,《乔厂长上任记》、《女记者的画外音》、《走向远方》、《大角逐序曲》、《大潮汐》、《车间主任》等。尽管工业改革剧在影响上抢占了先机,但聚焦农村改革的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像《雪野》、《葛掌柜》、《篱笆·女人和狗》、《神禾塬》、《情满珠江》、《坨子屯纪事》、《当家的女人》、《三连襟》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在影像书写中,它们描绘了新时期农村改革真实、生动的艺术画卷。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批商业改革剧也相继出现。像《商界》、《大酒店》、《公关小姐》、《洋行里的中国小姐》等作品深入到商业改革的“市场”前沿,并切近观察、细致描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人生的多样形态和时代韵律的起伏变幻。此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军事改革剧也为了一道令人瞩目的艺术景观。像《和平年代》、《突出重围》、《DA师》、《最后的骑兵》等作品,它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书写了科技强军、质量建军的“军事现代化”主题。
二是,改革剧对新时期中国改革的影像书写渐渐从相对单一的题材领域拓展开来,并使多种生活题材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甚至还以其宏阔的审美视野、深沉的历史诗情呈现出当代中国“福斯塔夫式”的社会图景。具体体现在“审美视点”上就是,它经历了一个由“聚焦透视”到“散点透视”,再到“全景透视”的发展历程。其中,“聚焦透视”的作品往往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来展开其艺术叙事。比如,《乔厂长上任记》以电机厂的改革作为其艺术叙事的中心事件;《走向远方》则以一个街道工厂(兴华厂)的发展壮大为中心来展现其改革的进程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嬗变。相比之下,“散点透视”没有一个中心事件,作品往往着眼于时代生活中的多种流向,或采撷改革大潮中的浪花,并从中细致地揭示出改革开放对人们日常生活、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等产生的微妙而深刻的影响。比如,在《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这一“农村三部曲”中,作品致力于描绘当代农民在改革进程中的道德困惑与情感波澜,并通过其影像表意系统,使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历史发展与道德进步的非同步性。《岁月长长路长长》、《有泪尽情流》等作品则从爱情婚姻和家庭风波入手,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文化建构的自觉。这些作品的影像表面上表现看似零散,实则小中有大,具有审美开掘的纵深度,蕴涵着丰富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
在“全景透视”的一类审美观照中,作品往往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来审视当下人生。它们常常以一个大事件为中心,并由此衍生多条叙事线索,从而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层次分明地安排在一个复杂的结构之中,具有一种交响乐式的审美效果。比如,在《颖河故事》中,作品艺术构思的巧妙在于它将中州平原上的画匠王村当作一个浓缩的小社会来设计。其中,举凡当代农村社会的政治问题、经济发展、教育现状、道德分化等均在作品中得到了艺术的体现。正是如此,作品通过对中国农民在经济巨变中的深刻思考方才显示出浓厚的历史沧桑感。《人间正道》是“全景透视”的一部典型文本。其所展现的值得称许的现实主义精神在于它真实地描绘了一幅落后地区创新发展的现实图景。特别是,作品通过治水、修路、办电等一些重要改革事件搭建了一个大的叙事框架,并通过各种矛盾冲突展现出大变革时代立体化的社会关系及其演化史。其中,从市到省的权力纠葛,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生存竞争及盘根错节的矛盾,以及人们传统家庭观念与人伦关系的嬗变等,都一一纳入作品所描绘的时代生活影像之中。在这种意义上,将其看作“荧屏上的一首气势磅礴的改革史诗”,或“一首气势恢宏的黄钟大吕式的改革进行曲”,是贴切的。
三是,改革剧反映时代生活的广泛性和深入性不仅表现在它对外在世界的穷形尽相,还表现在它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对人物的情感、心理内涵进行深入、细致的审美开掘。对于这种“审美开掘”,在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时,鲁迅指出:“他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又因为显示着灵魂的深,所以一读那作品,便令人发生精神的变化。”在不同的场合,一谈到现实主义,人们通常要强调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但如果只说到这里,那还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因为,并非所有以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的作品都可以堪称现实主义作品,更并非所有以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的作品都可以堪称优秀之作。这表明,仅仅在表面上关注现实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现实主义”无疑意味着比这多得多的东西。实际上,现实主义最震撼人心的力量就在于关注现实生活中人的处境,并对人的灵魂和内心世界进行深度探询。这正如鲁迅所说:“显示灵魂的深者,每要被人看做心理学家”,“将这灵魂显示于人的,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35]
就改革剧的艺术创作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它更应该揭示出社会转型期人们内在心灵的嬗变轨迹。因为,社会的全面转型不仅在器物、体制层面造成了剧烈的震荡,更在人的心理、情感、灵魂层面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因此,我们可以说,是否关注了人的灵魂,以及把人的灵魂的底蕴揭示到怎样的程度,是衡量一部改革剧作品肤浅与深刻、拙劣与优秀的重要标准。在这里,依据这一标准检视一些改革剧作品,其成功之处正在于它们显示出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关注,并潜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开掘出丰富的审美内涵。比如,《大厂》、《选择》深刻地描绘了人们在改革进程中心灵的内在冲突,以及灵魂的挣扎和痛楚。《抉择》、《忠诚》、《省委书记》等作品则将审美眼光冷峻地聚焦于生活万象的细微皱褶处,并特别地通过“官场”这面“镜子”将人性的缺失与完善、卑劣与崇高等在艺术的审美烛照中夸示展览。而《雪野》、《乡里故事》、《三连襟》、《世纪之约》等作品,其深刻的心理描绘使我们看到了国民心态的撞击、裂变和更新,看到了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必须经历的精神洗礼,以及对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深入探询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