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非洲认同性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在年青一代中建立能够体现其意志的强有力的、积极的非洲认同,它应当能为生活、工作在非洲并正在参与建设非洲未来的人们提供构建非洲公民特性的根本理念。非洲联盟应当规划开发传播非洲认同性的媒介、电信和信息系统;非洲媒体,尤其是泛非通讯社和2007年即将开播的ATV电视台(当初规划2007年开播,事实上到2009年尚未开播)应该积极在非洲人中传播非洲文明。非洲媒体是非洲整合的黏合剂。由于新闻媒体种类繁多,既有综合性的,也有专业性的;既有全国性的,也有地区性的,它们纵横交错,层层覆盖,新闻媒体就演变成各社会阶层、各地区沟通整合的神经脉络。于是新闻媒体也就必然成为非洲整合的重要方式之一。新闻媒体整合非洲,形成非洲认同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是,作为非洲人使非洲人充分获得当天的信息;为非洲的受众提供“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论述,并说明事件的意义”;成为非洲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准备表现非洲人的整体典型形象;阐明非洲的核心价值和总体目标。非洲媒体通过这几种方式,能对非洲人的文化规范,能对非洲人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形成具有共性的社会观念和文化规范,从而实现整合非洲的最终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泛非媒体引导非洲人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目标是关键。随着非洲经济的发展,为培养非洲人的非洲意识,形成非洲认同,非洲必须大力发展传播事业。非洲国家应该在非洲联盟的旗下设置四个泛非媒体:一个电视台(在筹办中),一个对内对外广播的广播电台、一个通讯社(已建立)和一个非洲新闻网站。这四个媒体由非盟的一个专门委员会管理调配,负责对非洲人民、对国际社会传播非洲信息。
2.非盟在非洲联合自强,重塑非洲形象过程中应承担起中坚角色
非盟必须促成非洲的自由联合。通过建立以非洲人为中心的制度,非盟能够在推进非洲国家政府的建设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作为整个非洲民族建设的工程,非盟需要改变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武装冲突发生在非洲这一状况。为了从整个非洲根除武装暴力,非盟需要重新考虑获得解放的途径、原则和符合道德且又以提供服务为宗旨的、制度化的安排和战略,否则,非洲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变革将绝无通途,非洲形象的重构也就是镜中花、水中月。
由于非洲的武装冲突从未局限在一国范围之内,往往涉及诸多邻国,冲突一旦发生,牵涉多方利益,因此解决冲突的过程也是跨国的。武装暴力之所以跨边界渗透,其根源在于前面介绍过的不光彩的掠夺和瓜分非洲的1884年《柏林条约》。由于武装暴力具有内外特性,现有的国家安全模式与消除暴力冲突的方式产生矛盾,因此需要有一个超越一般非洲国家的组织机构来行使协调和安全职能,非洲联盟应适应这种需求,发挥相应的功能。作为对非洲联盟实施管理的组成部分,有必要创立足以在整个非洲消除危机和冲突热点的统一防务系统。
非洲联盟应通过领导泛非新闻媒体积极倡导非洲认同,作为非洲的代表对外传播非洲的声音。同时,非盟致力于非洲统一的过程,也许会遭到一些西方媒体的反对,它们要么认为这是非洲进一步乞讨的方式,要么认为这是非统组织衰落的迹象。当一些非洲领导人向西方七国集团请求援助时,就更为那些媒体权威提供了口实。非洲国家应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入手,支持非盟在非洲统一中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埃塞俄比亚学者兼社会活动家马莫·穆契认为,能使非洲联盟真正非洲化的因素在于非洲国家是否愿意从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用于非洲的一体化。这有利于非洲人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有非洲人自己才能争取非洲的解放。
3.非洲联合自强实现统一的原则
从非洲现实及过去的经验来看,要消除非洲国家间、国家内部的冲突和战乱,建立非洲认同,实现非洲统一,需要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避免原则:即非洲各国避免干涉他国内政,避免因殖民主义遗留的历史边界问题而引发争端,这是非洲各国保持和平,实现融合统一,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
共同调节原则:即非洲国家共同相互谈判遏制或制止非洲国家间或集团间的冲突和纠纷。非盟在共同调节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共同性原则:非洲国家同处非洲文明之内,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发展史,因此非洲各国应寻求和扩大非洲文明共有的价值观、制度和实践,形成非洲认同或非洲共识。
非洲或许可从历史中学到教训,非洲只有建立起非洲认同,才能在世界上发挥政治作用。所以现今非洲历史学家们的大问题不仅仅是某一个非洲国家的认同,而是非洲认同,这是非洲人必须为之努力的。
总体来说,建构非洲认同,实现非洲联合需要做的是:(1)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创造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形象、自己的防务和未来的能力。(2)建立基于独立和自力更生原则的非洲防务,无论局部或整体,都应视其为非洲大陆安全和公共安全的基石。(3)摒弃对援助的依赖,确立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原则。(4)制定一种和解战略。按照这一战略,非洲人的内部问题可以在宽容、磋商、对话、公道和自然正义的原则下加以解决。应把民族精神、价值观和非洲调解的经验放在首位。(5)非洲接受他人援助的前提应是有助于非洲人的独立和自力更生,援助国的援助动机应完全建立在非洲发展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重新发号施令。另外,非洲各国需不断增强媒体实力,同时在非盟框架下建立更多的泛非媒体,培养非洲人民的非洲认同和非洲意识,从非洲人的观点立场出发讲述非洲故事。
建立非洲认同实现非洲联合任务至艰。为了重塑非洲形象,当今非洲既面临民族国家建构的重任;为了与大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竞争,在国际格局中获得一席之地,又面临消除民族国家界限,建立非洲共同体的任务。这就是非洲现处的尴尬地位。用一句或许不太恰当的话来说,非洲刚从部落社会走出,向民族国家门内探望时,世界其他地区又开始走出民族国家的后门,奔向超民族区域国家共同体的大门。因为非洲是民族国家建设浪潮的晚来者,当其他大陆为应付全球化浪潮,而逐步建设区域共同体的时候,非洲的民族国家建构还处于分娩的阵痛中。既要完成民族国家建构,又要着手非洲共同体的建构,这是非洲面临的双重任务。非洲必须为自己的“迟到”付出代价。作者提出的非洲联合自强、实现非洲统一的三个原则或许能为这种双重任务的完成提供点参考。
第三节 非洲重构形象之道——传播策略分析
非洲形象的主体是非洲,建构非洲形象的主体也应该是非洲媒体才对,但第二、第三章的分析表明,建构非洲形象的是以英美为主的西方媒体,非洲媒体要么缺位,要么声音被西方媒体淹没,要么自觉或不自觉地随西方媒体起舞。这不仅在于西方媒体是国际传播秩序的主宰者,也在于西方国家充分认识到传播在民族国家建构中的不可或缺性作用和西方媒体有高超的传播技巧。因此,非洲媒体不仅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经济技术实力,充分利用传播促进民族国家建设,也要自觉掌握国际信息传播技巧。
一、传播在非洲民族国家建构和形象重构中的作用
传播在非洲国家建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非洲国家应该善于利用传播来推进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建构。这里的“传播”采用大传播的观念分析之,公共教育、大众传媒以及文化和社会政策等都归入传播的范畴。
1.传播是民族和国家形成并走向结合的黏合剂
民族是怎么来的?“民族不仅是历史长河中具有特殊与有限生命的个体,而且民族意味着命运的历程。民族与国家不同,国家被看做是人为的创造和架构。”法国哲学家吉尔·德拉诺分析道,“为什么历史造就民族?因为没有‘命运共同体’就没有民族特征。所有不同的民族理念都试图创造并保存共同命运。并不是所有的命运共同体都是民族,但所有的民族都是共同体,就像那些没有成为民族的共同体:虽然是共同体,但不完全具有民族特征。”在他看来,当民族被看成是由集体共同建设的时候,共同的意志就比意识更重要。神话、习惯、语言是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原始因素,但它们只有通过传播和重复才起作用,民族的持久的印记既是自愿的也是象征性的,每一个民族都有关于先民的神话传说。军队、学校、媒体,是向大众灌输民族意识,建设民族的主要现代手段。民族的想象与民族的政治或历史实体的锻造不可分割,两者互相加强。编纂本民族的历史、整理和阐发本民族的神话与传说,提倡统一的民族语言、发展民族文学等,这些传播行为的目的旨在挖掘和培育强烈的民族意识、唤起民族自觉,建构民族认同。
而民族形成后民族现象的不同表现形式中有两大重要主题:对民族的承认和归属心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写道:“只有当自我意识由于意识到另一种自我意识存在的时候,自我意识才存在于自我和为了自我而存在,换言之,自我意识只是作为被承认的事实而存在。”黑格尔的这句话引出了一个典型的现代性命题:“被承认”是一个对个体和对群体都有效的动机。同时,黑格尔的这句话还潜藏着“民族归属感需要民族的多样性才能最终作为民族意识被确认”。民族寻求承认和归属,国家的出现给民族提供了要求被承认的主体和可以被归属的主体。于是民族和国家开始走向结合。如何培养国民对民族的承认和归属,传播同样不可或缺。“工业社会之前,印刷术的普及促进了对民族国家不可缺少的语言和教育统一。随后,视听媒介又加强了这一传播促进统一的现象。”
民族和国家的结合并不等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即便就西方来说,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关理论家和媒体长期传播的结果。通常认为,1648年欧洲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标志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其实并不然,该条约主要确定和承认的是君主制国家,还只是民族国家的雏形。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才是现代民族国家开始正式形成的时期。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国家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它将“nation”的概念引入了“国家”的理论和实践中,启用了“公民”概念,使民族和国家合为一体,改变了主权国家的属性,为民族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在法国大革命之后,现代民族国家及观念、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开始形成。法国社会学家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认为,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是定期报刊传播的功劳。他反问道:“日益增长的民族主义使忠君思想日益式微并取代忠君思想,且成为新兴的爱国主义,如果是这样,难道不应该把这个变革归功于报纸令人望而生畏的强大力量吗?”提出“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观点的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也认为,书籍,尤其是报纸,是巩固君主统治和促进民族国家形成的必要先决条件,因为书籍和报纸为公民的相互交流提供渠道,从而发展成为一种公民意识和社团意识。
由于民族和国家在近代以后紧密结合成一体,组成现代民族国家,所以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在太多时候都是统一的。国家与民族的诞生有密切的关系,若国家不是民族意识的摇篮,也可以成为其避风港,一方乐土。民族国家必须通过语言、宗教及随后的教育统一,建立政治认同。“民族首先是通过国家进入历史进程之中的。二者构成一个共生体,民族是生命体,国家是组织者。”但也有不一致的时候和地方,民族国家并不单是拥有一定领土、一定居民的政治实体,而且是具有同一语言、同一文化的稳定人类共同体。国民文化心理结构的同质性成为民族国家趋向同一的基本特征。国民文化的同质性和国家的统一性,也“就是国民对于国家的文化上、政治上的普遍认同”构成了民族国家的本质内容。
因此,从现代民族和国家形成的历史看,民族和国家走向统一,传播扮演了不可缺失的角色。“新民族的主要规划之一——也是人们促进和提高国家地位的规划之一——是开发民族性的媒介、电信和信息系统。”非洲国家要大力发展大众传媒事业、公共教育事业、民族文化事业,积极促进国家民族的形成,促使民族和国家走向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