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非洲发展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了非洲的地缘战略地位。中国政府在2006年1月首次发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阐述了中国政府对非洲的重视,全面勾勒了中非关系的远景。之后,胡锦涛、温家宝先后在4月和6月访问了非洲10个国家,11月3~5日,非洲48国领导人相聚北京参加第三届中非合作论坛;2007年1月30日至2月11日、2009年2月10日至17日,胡锦涛对非洲两次进行国事访问,使非洲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以英国《金融时报》为例,胡锦涛访非期间,每期都有一篇关于非洲的文章。中国对非洲的重视是提升非洲地缘战略地位及其被国际媒体关注频率的重要推力。
中国对非洲的关注也具有显著带动效应,触动西方国家神经,其他主要国际战略棋手纷纷跟进,欧盟、俄罗斯、日本、印度和韩国对非战略调整提高了非洲的国际战略地位。2005年12月,欧盟首次出台了《对非战略文件》,系统阐述了欧盟对非政策的战略构想,体现了对非洲的高度重视。法国一直是非洲最大的援助国,英国利用2005年主办八国首脑会议的机会,把非洲贫困和发展问题列为大会主要议题,敦促各国减免债务、增加援助,以求树立英国在非洲的良好形象。俄罗斯在国力逐渐复苏中重新把目光投向非洲。2006年普京两次访问非洲,普京的非洲之旅从南部的好望角到北部的撒哈拉沙漠。日本、印度为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抗中国的能源战略,频频向非洲示好。
基于反恐的需要,非洲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贫穷并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被边缘化的非洲,不仅存在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而且本·拉登等“基地”组织的要员还曾经藏匿在非洲东北部。为防止恐怖分子“利用非洲特有的条件——混乱的边界、地区冲突、松散的金融制度、武器泛滥——来营造和扩展自己的网络和基地”,美国重视并加强了与非洲的反恐军事合作。2003年美国前总统小布什访问了塞内加尔、南非、博茨瓦纳、尼日利亚和乌干达等非洲五国,允诺拿出1亿美元来帮助东非和非洲之角国家提高反恐能力,以“扶贫”和“反恐”两手强调美非合作,以确保美国在非洲的战略利益。2006年2月,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访问北非三国期间,也重点探讨了在这一地区建立美军“前沿作战基地”和进行反恐联合军事演习的事宜。美国2007年底已建立非洲司令部,尽管办公地点临时设在德国斯图加特,但迟早会在非洲找到落脚之处,以建立反恐据点,帮非洲国家建立“职业化军队”,同时承担向非洲国家提供安全援助的任务。
非洲丰富的战略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提升了非洲的地缘战略地位。9·11事件及由之引发的伊拉克战争导致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急剧变化,石油和战略金属价格的持续上扬,非洲在全球反恐、战略资源提供上的战略位置得到突显;在世界贸易市场保护主义趋势抬头时,非洲丰富且未得到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和53个国家、近9亿人口的潜在大市场,以及近10年来年均约5%的经济增长率,无不使非洲成为西方大国竞相逐鹿的宝地。随着近年非洲探明的石油储量不断增加,截至2005年年底,非洲地区石油探明储量为152亿吨,1143亿桶,占世界探明储量的9.5%,可开采31.8年,成为仅次于中东和南美的世界大油库。2005年非洲日产原油为983.5万桶,其中近500万桶出自几内亚湾地区,增长率为6.2%,占世界日产量的12.0%。毛里塔尼亚、马里和尼日尔在未来几年都将跻身非洲产油大国之列。到2010年,非洲石油产量在全球石油总产量中的比例有望提高至20%以上。石油不仅是非洲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非洲提升自己国际地位的推力之一。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在2005年7月提供给美国政府的一份报告中称,非洲巨大的石油储量“给人以希望、并让人心颤”,非洲石油的争夺“应该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
从国际舞台政治经济博弈的角度看,非洲53个国家占联合国成员国总数的27.7%,只要实行一国一票的表决制,非洲就是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一支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问题上,非洲国家一直是高姿态参与,而且自始至终不畏外来压力,不受外来诱惑,坚持自己的立场和主张,要求在安理会中拥有两个带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两个新的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没有非洲国家的支持和拥护,任何实质性的联合国或安理会的改革都是难以想象的。另外,在反对单边主义、反对伊拉克战争、抵制西方对津巴布韦和苏丹的制裁和人权攻击,以及在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取消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补贴的谈判等一系列原则性问题上,非洲国家也敢于发出与西方不同的声音。“非洲力量”的上升和“非洲声音”的持续提高使西方媒体不得不正视这股力量和倾听它的声音。
从国际传播格局的变迁看,由于非洲战略地位的提升,更多的国际媒体开始关注非洲,而发展中国家媒体实力的崛起也在改变着国际传播单向流动的局面。由于意识到国际权力格局逐渐变革的现实和非洲作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一个主要贸易和投资伙伴的出现,CNBC(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创办的财经电视媒体)作为全球财经电视领跑者,决定在2007年中期开设一个24小时非洲财经频道。作为一个独立发展的单位,CNBC非洲频道总部设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并开始训练新一代的非洲财经记者,在工作日每天有6个小时播放非洲节目,并且在开普敦、尼日利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博茨瓦纳派驻记者。CNBC非洲频道负责人扎法尔·西迪基(Zafar Siddiqi)在2006年9月份约翰内斯堡第一届国际媒体论坛上说,他们将设立一套报道非洲的新标准,这将促动其他新闻媒体,并紧密地与非洲电视工作者合作。2006年11月15日开播的半岛电视台24小时全球新闻频道,在非洲设有五个机构。它将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来报道全球新闻。半岛电视台国际频道非洲机构负责人安德鲁·西蒙斯(Andrew Simmonds)在该论坛上说,“我们将致力于非洲新闻报道的正常化”。
国际社会对非洲丰富资源——尤其是石油和钢材——日益增长的兴趣,非洲作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投资和贸易目的地的崛起;对恐怖主义与贫穷、脆弱国家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为非洲改善自己的国际形象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国内甚至有学者认为非洲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宠儿”,全球正在掀起“非洲热”。
三、非洲形象的历史变迁
至此,似乎可以给非洲形象演变作一个简单的勾勒。尽管非洲在西方媒体中的形象主要是负面形象,但形象作为信息传播积累的结果是动态变化的,并非一成不变。从非洲本身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与国际格局的互动关系来看,非洲独立后在国际上的形象变迁,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这种划分是否合理还需要继续寻找相关资料佐证。
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国家独立运动,到70年代末。这一阶段非洲国家纷纷获得独立,经济社会发展较快,融入联合国大家庭,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和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运动,是国际上很活跃的一支第三世界主体力量。由于冷战,东西方集团都试图在非洲国家争取中间力量,扩充势力范围,国际政治经济、舆论环境相对有利于非洲国家,因此这一时期的非洲尽管贫穷落后,但是革命的、充满活力与自信的非洲。
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结束。由于非洲本身经济发展停滞,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环境恶化,尤其是两极格局解体后,西方国家频频向非洲国家施压,非洲在西方媒体中的形象开始极端负面化。在非洲经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三次大灾荒后,西方公众的非洲印象借助西方媒体的关于非洲灾荒战乱的报道而刻板固定化。尽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非洲形势好转,但由于形象的改变有一个过程,以致在这一阶段西方形成的关于非洲的印象被带入新世纪。这从英国志愿者服务组织2002年关于“Live Aid的遗产”的调查统计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非洲是战乱、饥荒交替出现,艾滋病蔓延、黑暗而没有希望的非洲。
第三阶段始于21世纪初,9·11事件或许可以看做是分水岭,一直到现在。9·11事件给西方世界的冲击使西方世界开始关心发展中世界的贫穷、战乱对自己本身利益的现实威胁。这之后国际油价开始飙升,反恐成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中心任务之一。而非洲在全球反恐和国际石油战略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西方国家开始更多关注非洲。非洲经济本身在1996年后也开始缓慢回升,内部的政治整合进程加速(以非统2002年改为非盟为标志)。非洲在国际上的形象开始缓慢好转,但由于第二阶段非洲形象的根深蒂固,这种转变滞后于非洲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第二阶段形成的非洲负面形象成为非洲在新世纪重塑形象、经济持续发展的包袱。所以,最近几年非洲国家领导人和媒体工作者纷纷抨击西方媒体继续歪曲非洲形象,要求西方媒体全面、客观地报道非洲。
回顾非洲形象变迁的轨迹,非洲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非洲本身才是形象重构的主体,非洲复兴是形象重构的基础。总体上来讲,非洲已步入稳定时期。非洲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充满勃勃生机、发展潜力巨大、前途甚为光明的大陆。伴随着贸易发展和投资的不断涌入,非洲经济的不断发展,非洲这个曾经被西方媒体遗忘、抹黑的大陆将会越来越被国际媒体关注,非洲的形象也将大为改观。非洲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将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从经济上来说,拥有近9亿人口的非洲是“唯一尚待开发的大市场”,而非洲的丰富资源更是使它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