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70400000020

第20章 观念.秩序.利益——建构非洲形象的原因分析(2)

第二节 文化冲突论的视角:改变异端

西方媒体关于非洲负面报道的问题远不只是专业不适当和结构的偏见。西方的新闻价值观是西方特定政治文化和道德背景下的产物,社会文化因素能够很显著地说明刻板报道非洲的成因,西方媒体在收集和传播有关非洲的信息时具有西方社会文化因素的显著标签。美国文化史学家罗莱娜·韦尔认为:“文化范式对个人形成制约,为他们提供了基本的设想以及观察和思考的工具,确定了他们的生活框架。文化决定制度的形式,决定将被发展的个性类型和被认可的行为类型。”

西方文化与非洲文化显然是两种不同质的文化,而文化的冲突是一种带有根本性的冲突。文化价值观强烈地影响着西方媒体对非洲问题的看法,无论是西方记者个人还是作为群体的西方媒体,在报道非洲新闻的过程中,都会有意或无意地以其文化价值观作为选择坐标。文化价值观对西方媒体报道非洲新闻具有本原性和导向性的作用,控制着西方媒体关于非洲报道的基本判断和基本方式。这是西方媒体要塑造非洲负面形象的深层原因。文化价值观的相互包容对改善非洲形象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一、西方的使命论和优越感

西方文化首先是基督教清教徒文化。从起源上讲,它与15世纪以后欧洲人对有色人种形成的偏见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西方宣称的使命论和优越感已经包含着白人优越论的种族主义取向。就美国来说,其使命论和优越感体现在:“山巅之城”的概念、理想主义和传教士精神以及战无不胜的美国技术。大多数美国人通常天生就认为美国清白无罪、美国乐善好施,相信美国例外论。美国人还有一种命定感——相信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优越性以及使世界基督教化和美国化的必要性。换言之,美国“例外论”意味着上帝是在美国一边,美国代表着进步和未来世界最好的社会模式。因此,美国具有高度的乐观主义,即自信他们能够完成任何任务,并且对未来坚信不疑。这种使命论和优越感促成了“美国人对于美国历史以及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持有一种非常幼稚和颇具‘玫瑰色’的看法。换言之,这种简单化的和乐观的观念使得美国人易于漠视历史和政治因素,从而加剧了在公众舆论方面的低水平关心和知晓度”。

使命论是西方给自己文化扩张制造的最高尚借口。西方对第三世界的干涉含有“一个强大帝国的贪欲……一种使命感、历史的必要性和传道般的热情”的一切因素。西方媒体关于非洲的负面报道也具有“一种使命感、历史的必要性和传道般的热情”,它们企图通过这个途径拯救它们所界定的黑暗、愚昧、落后的非洲。由于这种使命感,西方媒体愿意继续把自己关于法律与和平的观念强加于世界。当它持续时,西方媒体在如乔姆斯基所说的“制造共识”中起了特殊作用,使一般西方人觉得,应当由他们来纠正世界上的错误,管它什么矛盾与不一致,而是否错误的标准则掌握在秉持西方中心论的西方人手中。“美国人喜欢认为,凡是他们所想要的都正是全人类所想要的。”2002年英国志愿者服务组织发布的《直播明星大型义演的遗产》的调查报告显示,英国人也具有与美国人一样的倾向,认为非洲应该向西方学习,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非洲人应有的生活方式。

就美国对外文化传播来说,“天赋使命感”神话其实是粉饰美国文化霸权的一种虚幻。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指出的那样,“救世主义是一种虚幻,没有一个国家是神圣的和独特的,美国像其他国家一样,有真正的和虚幻的利益,有大方的和自私的考虑,有崇高的和卑鄙的动机。”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江昭认为:“美国的梦想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美国的经历将成为世界的经历,只有当美国的理想和制度坚定地移植到全球的各个部分时,美国才不是独特的,整个世界将成为一个伟大的美国。”由此可见,美国文化输出的目的是实现美国一统天下的全球霸权梦的一种手段。以研究美国文化外交著称的宁柯维教授在研究美国大量的原始档案后,于1981年出版了《思想外交》一书,他的结论是,美国对外文化关系首先是在国际政治中运用文化影响的一种特殊政策工具,文化手段和政治、经济、军事手段一样,不但都是美国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在大国间军事作用有限的条件下,特别是在现代核战争中无法严密保护本国不受报复的情况下,文化手段尤其成为美国穿越障碍的一种更加重要的强大渗透工具。这一结论对我们认识美国文化输出的实质颇有启迪,也是支撑美国等西方媒体向非洲输出民主、人权等价值理念的文化因子。

既然西方文化具有天然的使命感和天生的优越感,它就需要确立一个完成使命、体现自己优越性的对象。西方媒体作为西方文化的载体自然成为完成使命的首选工具;曾是西方昔日殖民地、并被西方界定为文明的荒原的非洲,自然也就成为教化的对象。

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和非洲传统宗教冲突

西方媒体对非洲故事的选择,宗教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通常,媒体控制者根据自己的宗教信仰来制定信息的议程和框架,以达到预定目的;新闻工作者依赖自身的宗教信念选择报道内容。因此,媒体具有宗教性。非洲黑暗愚昧的形象与西方媒体过于关注伊斯兰教的暴力倾向,与非洲原始宗教的神秘性和仪式的独特性有一定的关联。如英国BBC报道2002年11月世界小姐选美在尼日利亚遭到伊斯兰教徒“暴力”抗议的事件、西方媒体关注非洲少女抗议“割礼”的事件。因为非洲除部分国家信仰基督教外,大多数国家都信仰伊斯兰教和非洲传统宗教,就是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内部也有不少民众信仰伊斯兰教和传统宗教,尽管基督教早于伊斯兰教传到非洲。而且事实上,从7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北非继而往南部非洲传播开始,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就展开了争夺非洲人心灵归属的斗争。西方媒体只有把非洲国家信仰的宗教刻画成异端或另类,基督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有实施的对象。前联合国派驻伊拉克全权特使的发言人萨利姆·龙(Salim Lone)说:“部分西方媒体在放大西方国家与伊斯兰国家的差别,通过无意的或是单向的报道制造紧张——更为危险的是把伊斯兰国家和组织、甚至伊斯兰教本身刻画成恐怖的根源来制造紧张。”

宗教的彼此互斥性决定西方的基督教要和非洲的伊斯兰教与原始宗教相冲突,而宗教的冲突是文化冲突的集中表现,亨廷顿甚至把文明之间的冲突归结于宗教之间的冲突。因为宗教是界定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正如美国文化史和宗教史学家克里斯托弗·道森在《世界历史的动力》(Dynamics of World History)一书中所说:“伟大的宗教是伟大的文明赖以建立的基础。”在伟伯提出的五个“世界性宗教”中,有四个——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儒教与主要的文明结合在一起。亨廷顿甚至认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大冲突是西方文明与东方儒教和伊斯兰教文明之间的冲突。

造成西方基督教与非洲伊斯兰教和原始宗教冲突的原因,不在于诸如12世纪的基督教狂热和当下穆斯林原教旨主义这些暂时的现象,而在于这两种宗教的本性和基于其上的文明。冲突是差异的产物,特别是穆斯林的伊斯兰教观念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超越并结合了宗教和政治,而西方基督教则持有政教分离的观念。然而,冲突也产生于它们的相似性。这两种宗教都是一神教,与多神教不同,它们不容易接受其他的神;它们都用二元的、非我即彼的眼光看待世界;它们又都是普世主义的,声称自己是全人类都应追随的唯一真正信仰;它们都是负有使命感的宗教,认为其教徒有义务说服非教徒皈依这唯一的信仰。自创始起,伊斯兰教就依靠征服进行扩张,只要有机会,基督教也是如此行事。“圣战”和“十字军东征”这两个类似的概念不仅令它们彼此相像,而且将这两种信仰与世界其他主要宗教区别开来。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还持有一种目的论的历史观,与其他文明普遍持有的轮转或静态观完全不同。在穆斯林反西方情绪增长的同时,西方对“伊斯兰威胁”的关切也在增强,特别是担心穆斯林极端主义造成的威胁。伊斯兰被视为核扩散和恐怖主义的一个根源,而且在欧洲被视为不受欢迎的移民的来源。对此,亨廷顿认为,西方面临的根本问题不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而是一个不同的文明——伊斯兰,它的人民坚信自身文化的优越性,并担心自己的力量处于劣势。伊斯兰面临的问题不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国防部,而是一个不同的文明——西方,它的人民确信自身文化的普遍性,而且确信,尽管他们的优势正在下降,但这一优势仍然使他们有义务把他们的文化扩展到全世界。这些是造成伊斯兰和西方冲突的根本因素,也导致基于这两种宗教之上的文化彼此丑化对方。

基于宗教的根本性对立和文明中心论,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事实上,每一个文明都倾向于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并把自己的历史当做人类历史主要的戏剧性场面来撰写。与其他文明相比较,西方文明可能更是如此。西方媒体秉承西方文明的基因,以西方式的民主、人权、自由来审视发生在非洲的新闻。然而,这种单一文明的观点在多文明的世界里日益不协调。研究文明的学者长期以来承认这一自明之理。1918年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谴责流行于西方的把历史简单地划分为古代、中世纪和现代阶段的狭隘的历史观,指出它仅仅适用于西方。几十年后,汤因比严厉批评了表现在“自我中心的错觉”中的西方的“狭隘和傲慢”,即认为世界环绕着西方旋转,存在着“不变的东方”,以及“进步”是不可避免的。像斯宾格勒一样,他不愿承认历史的单一性的假设,即这样一个假设:“只存在着一条文明之河,那就是我们自己的,所有其他的文明之河都或者从属于它,或者消失在荒漠中。”在汤因比之后50年,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同样强调需要努力寻找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并理解“世界上伟大的文化冲突和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然而,这些学者所警告过的错觉和偏见依然存在,而且在新世纪之初借助各种现代传媒已膨胀为普遍的和狭隘的自负:欧洲的西方文明现在是世界的普遍文明,并成为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范式,进而成为西方媒体坚持的非洲范式的主要基石。

当然,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具有一种本能的“后殖民意识”,都试图对其他民族实施文化渗透,以求跻身于中心文化的地位。按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以及文学的价值与传统,都具有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只有西方先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楷模,而非西方的“落后”民族的文化则被贬为边缘文化、愚昧文化。然而,“后殖民能力”是由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经济实力所决定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强大的科技、经济优势占有了这种“后殖民特权”,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通过各种先进的传播媒介强行“编序”于世界文化的运行机制之中,灌输给“落后”的民族。由此可见,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基础的新闻叙事已经成为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具体手段之一,在西方文明中心指导下的西方新闻叙述也就必然表现非洲的野蛮、愚昧的形象。

三、文化帝国主义的产物

一定程度上,非洲在西方媒体中的负面形象是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产物,是后殖民主义的必然结果。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本质在于前者是对土地和肉体的殖民,后者是对精神和思想的殖民。南非黑人领袖史蒂夫·比科(Steve Biko,他在狱中被实行种族隔离的白人当局杀害)曾说:“压迫者手中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统治被压迫者的思想”,一旦非洲的文化思想被置于西方的统治之下,那么非洲就成为西方文明拯救和塑造的对象。西方早期学者坚持欧洲中心论,认为非洲是历史的荒原、文明由外面输入,其目的或许就在于此。

西方媒体总是凭借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来选择有关非洲的新闻报道,并潜意识地向非洲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在推销价值观的过程中,由于大众传播媒介是一种最有力的制度化手段,因此不少学者也把文化帝国主义称为文化霸权主义或媒介帝国主义。亨利·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认为,“似乎每一个世纪都会出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具有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改造整个国际关系的力量、意志、智慧和道德原动力,这几乎是一个自然规律”。例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强文化外交,全面输出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念,并且把“西方的思想和实践”视为“具有普遍性权威”的唯一标准,认为凡是不顺从西方、尤其是美国人权观念的政权都是专制和非法的。这是典型的文化帝国主义行径。

同类推荐
  • 多维视域的大众传媒

    多维视域的大众传媒

    本书是在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人文社科项目和中国传媒大学“382人才工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成果。本书尽量做到有理论有实际,论述深入浅出,适合大众阅读,希望能在传播理论的研究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边界的瓦解与重构

    边界的瓦解与重构

    《边界的瓦解与重构》绝不是一本简单的关于网络的书,它借用网络的思维方式评判着一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意识形态。很少人有勇气或者不屑来写这样的一《边界的瓦解与重构:网络语境下的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因为这是对一个冷冰冰的网络及其相互关联的经济与文化进行线性描述的同时,还要用大量的非线性知识结构来进行佐证的论著。不得不承认,这不是一本字字珠玑的书,但是,埋藏在书本深处的一些绝对属于作者自己的真知灼见,和那些压抑不住的理论激情,或许会给那些研究网络的学者们一些启发。
  • 舒口水:新闻深呼吸

    舒口水:新闻深呼吸

    本书撷取的主要是新闻评论节目《新闻深呼吸》栏目的部分精彩篇章,《新闻深呼吸》由浙江经视评论员舒中胜就社会热点话题发表独特看法。
  • 新班主任带班技巧

    新班主任带班技巧

    班级的规范化管理,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把班级管理活动中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管理内容,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规范,采取强制执行、严格训练和有效的思想教育,使之成为班级师生员工自觉遵守的习惯,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素质,进而形成班级的传统,以达到管理非管理,似有似无的境界,并形成一定的常规。
  • 国际传播概论

    国际传播概论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国际传播尚是一个相对稚嫩的分支。稚嫩的优势在于生命力的旺盛和生长点的繁多。《国际传播概论》对国际传播进行了综合的梳理,书中章节延承传播学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侧重介绍国际传播本体及其各构成要素,同时关注国际传播的一些专项问题以及中国国际传播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国际传播概论》力图在国际视野、全球眼光、人类胸怀的总体观照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全书由刘利群、张毓强统稿。
热门推荐
  • 女装骑士养成

    女装骑士养成

    这是一本主角被自己认知坑害的故事……新人新书求呵护
  • 那片蓝天

    那片蓝天

    阿若在泳池里扑腾着踩不到底,便紧紧挂住何轩宇的脖子不放。他开玩笑地把阿若扔开,却又在下一秒贴回来。他只好慢慢走到池边,一把将她托上岸。
  • 归途之时

    归途之时

    他一直在问:世界到底有多大?星空世界,位面世界,平衡世界,还有吗?(断更中)
  • 谁都有秘密(故事会经典悬疑系列1)

    谁都有秘密(故事会经典悬疑系列1)

    故事(一):博物馆有两幅画,一副叫血牡丹, 一副叫杀人画,可是两幅长得一模一样。原来曾经有 个少年成名的画家,出名之后不思进取,就到民间花 钱买作品当成是自己的,有一天看到一个人画的牡丹 非常惊艳,便起了杀心…… 故事(二):很久以前,一所音乐学校 里有一个男学生,琴拉得很棒,没有人能比得 过他。学校里一个学作曲的女孩爱上了他,并为他作 了一首美妙的曲子……500美金,你会买一个故事还 是大师级的一把小提琴。
  • 我们是利刃

    我们是利刃

    利刃,绝不妥协,绝不背叛。绝对服从。绝对忠诚。
  • 永恒战火

    永恒战火

    战争之光,纵贯千古;战争之火,横穿八荒。且看一个少年如何在迷失后找到回家的路,在一场宏大的战争如何自处。
  • 只有你

    只有你

    小时候她和哥哥走散了,被孤儿院院长收养。那个说要像哥哥一样永远保护她的人也离他而去,他一次又一次的放弃梦想只为等哥哥回来找她。她永远都相信再见不是一种告别,而是一种诺言…………
  • 穿越之逝水年华

    穿越之逝水年华

    不敢奢望着那些富足的人过着的锦衣玉食的生活,可是自己就连仅仅想要父母陪伴在自己身边都做不到。她出生的时候,父母就因为车祸而去世了,她的童年都是在孤儿院里面长大的,别人的童年都是要什么有什么,可以无休止的在父母的面前撒娇,可是小沫的童年印象里面只有严厉的管理员不断地训斥,还有饿着肚子瑟缩在薄薄的被子里不能入睡的悲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灭妖录

    灭妖录

    因为一场诡异的事故,遗落在偏僻村庄的孤儿,被认为是不祥之人。揭开身世之谜的过程,也将不断碰撞隐藏在这个世界的各种力量……
  • 朦胧的月光

    朦胧的月光

    春兰被流言蜚语压得喘不过气,于是她嫁到了八十里的村庄里.由于丈夫好赌成性,不久她逃了回来.之后她和表弟宏图产生了恋情,并怀上了孩子.宏图的父母知到后,为了阻继他们继续来往,于是设计把春兰肚里的孩子落掉,之后又把她捉到了精神病院里.宏图知到后,春兰才得以从精神病院里出来.随后,为了安抚春兰,以及为了自己的利益,宏图的父母又出钱出力让春兰当上了村长.接下来,春兰为了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她开赌场、开制毒工厂、开采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