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9900000024

第24章 日本妖怪文化在艺术中的体现(9)

在日本真人电影中,与妖怪文化有关的其实不仅仅是《怪谈》之类的“鬼怪故事片”,不少蜚声世界影坛的著名影片中也体现出了日本独特的妖怪文化。下面就列举有代表性的几部,从妖怪文化的角度做一些分析。

一、《楢山节考》中的母亲与山姥

1956年,深泽七郎的风俗小说《楢山小调考》问世,旋即在日本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小说讲的是发生在日本长野县一个偏僻山村里的故事。这个村子里自古以来有一种十分残忍的习俗:过了六十岁、失去了劳动能力的老人,要由儿子背着送到山上去祭祀山神。上了山的老人结局无外乎是冻饿而死,尸体被乌鸦吃掉。这就是日本“弃老山”的习俗。深泽七郎的小说描述了山村里的一家人在严酷的自然条件逼迫下的苦难生活。后来,今村昌平把这部小说改编成了电影《楢山节考》,更为直观地表现了村民们的生活境遇,其残忍之处令人发指,慈悲之处感人至深。

其实,世界各地的民间故事中并不缺乏类似的传说,但它们与日本“弃老山”传说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常常以喜剧结尾。在大多数故事中,老人都是凭着自己的智慧为自己争取到了生存的权利,促使国家废除了陋习。而在《楢山节考》中,老人们却是心甘情愿地被送到山上,习俗被顽固地延续下去,人们只能在命运和陈规面前哀叹。因为人们认为这样会得到山神的赞赏,上山的老人不仅能为自己挣得死后的幸福,还可以给子孙带来福祗。

在看《楢山节考》的时候,笔者一直觉得片中的母亲和日本传统妖怪山姥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日本民间传说中,山姥的形象明显具有两面性。河合隼雄在分析日本民间故事中山姥的形象时说:“我们会因为接触方式的不同,有时会把同一个人看成是漂亮的年轻女孩,有时却把她看成是吃人的魔鬼。”[25]有时候山姥和蔼可亲,能够赐予人们丰收和财富。民间故事《姥皮》描写的就是山姥慈祥和善的一面。故事中的山姥送给迷路的女孩一件蓑衣,女孩因此得到了幸福。然而有时,山姥又会吞掉旅人和小孩,是令人恐怖的吃人女妖。比如在民间传说《不吃饭的女人》中,山姥最初是以年轻美貌的女子形象出现的,后来才现出凶神恶煞的原形。山姥的两面性在《山姥媒婆》这个故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位老妇人在亲吻自己的孙子时,竟然因为他实在可爱而把他一口吞了下去,她也因此变成了鬼婆。在日本,这种双重性格的妖怪并不是偶然现象。“安达原鬼婆”身上不也是同时凝结着善和恶吗?面对一种可怕的妖怪,日本人往往会一面因为害怕而尊之为神明,一面又要找机会除掉他。这种态度,实在是日本人的独创。梅原猛曾说过,日本人既喜爱平静地歌唱生的赞美歌的哲学,同时又喜爱凝视内心黑暗的哲学。日本人并不喜欢一个完美无缺的偶像,并不热衷于达到纯洁无瑕的境界,他们认为那些所谓内心没有黑暗的人,恰恰欠缺正视生命真相的勇气和诚实。他们更愿意把人生的苦、人生的无常和人生的不洁告诉人们,也把厌世观和虚无主义告诉人们。通过这样的揭露和自省,灵魂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正是这种可以经受虚无主义考验的生命的顽强,以及敢于正视人生的阴暗面的生命的勇气,才是日本文化的健康性的表现。把虚无主义当做自己生的一面而吸收进自己的内部,是生的智慧。

《楢山节考》中的老母亲也同样有“慈母”与“魔鬼”两张面孔。在她设计埋掉儿媳阿松时,是个活脱脱的“安达原鬼婆”;在传授大儿媳捕鱼的诀窍时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家长;给儿子擦汗、让儿子吃饭团的时候是个慈爱安详的母亲。然而她在做这一切时都很理直气壮,因为她坚信这是对的,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活。影片对这个充满矛盾的老太太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

然而,影片并没有停留在对母亲这个形象的塑造上,而是从多个角度继续剖析日本的民族性。日本这个国家,在很多方面都充满矛盾。用菊花与刀来比喻日本民族性的两个方面,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在很多时候,日本人对待“善”与“恶”的态度和中国人是不同的,因此许多中国人和西方人无法理解的观念,其实是早已存在于日本人的文化心理之中的,日本宗教中就体现出了善恶不分明的观念,认为恶人也可以和善人一样到达彼世。中日两国的民间故事表现出了两个国家对待善恶的不同态度。陈勤建在《民俗视野:中日文化的融合与冲突》[26]中,谈到了中日两国民间故事中的“金鸡传说”。中国和日本都有不少关于金鸡的传说,但是这些传说却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的传说中,金鸡会幻化为年轻美丽的姑娘,或者利用金子来赏善罚恶。这些故事是非分明,诚实、善良、勤恳的人,最终都会得到回报,而好逸恶劳、懒惰虚伪的人,在故事的结尾都会受到惩罚。然而在日本的传说中,金鸡却像是一件“物品”或“道具”,它并没有自己对善恶的判断,谁得到金鸡都一样,而且失去金鸡的人不仅不能失而复得,有时连性命都无法保全。这在中国的民间故事中,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在中国人的信念中,善与恶泾渭分明,水火不相容,“善恶报应”也是民间传说和市井小说中的一个基本理念。但是在日本,“恶”的观念却并不明显。因此,发生在日本历史上的那些强盗恶霸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有其根源的。

这种善恶不分明的观念在妖怪文化中也有很明显的体现。在外国人眼中,日本的妖怪很是令人费解。因为在中国和西方,你不可能指望恶魔做出什么好事来。而在很多日本妖怪身上,我们都能看到很明显的两面性。比如“安达原鬼婆”,本来是个极其疼爱孩子的老妇人,后来却成了专杀旅人的嗜血妖怪;在山姥身上,也可以看到凶残恐怖和慈爱安详这两种完全相反的性情。柳田国男认为,日本妖怪的最大特征就是这种两面性。妖怪身上的善和恶可以互相转化,比如怨灵,如果好好供奉,就可以成为人们的保护神。日本的鬼也是如此,虽然被分为“善鬼”和“恶鬼”,但在一些时候,善鬼也可以转变为恶鬼,给人们带来灾难。广田律子在《“鬼”之来路——中国的假面与祭仪》中说,恶鬼与善鬼似乎是表里一体的,因为“人们畏惧无形之物,把临头的灾祸归因于无法确认其存在的强力的持有者。这种强力的持有者,无论其有名或无名,都是死于非命的。这类不幸的死者,如能随其所愿,也可转化为安定的存在,成为依赖其强力的人们的守护神。横死而不得超度的死者,被认为具有极强之力。其强力,对于俗世的人们,往往起负面作用。如果俗世之人为了安抚此类恶鬼而郑重地祭祀它,则其强力也可转为正面作用。它就会杀灭其他恶鬼,变为守护世人的善鬼。世人并不因恶鬼之可畏就放任之,而要竭力把恶鬼变为善鬼,积极地、正面地利用其强力”。[27]这段话,十分明确地解释了日本鬼怪的两面性。

这样矛盾的态度,同样体现在“弃老山”的习俗中。一方面,日本是个非常重视“孝道”的国家,子女对父母一定要尽孝,这是日本人心目中不可动摇的信条。子女对父母的“孝”甚至到了俯首帖耳、唯父母之命是从的地步,因为日本人相信,子女生来就是父母的“负恩人”。此外,无论父母的人格是否值得尊敬,甚至不管他们是否破坏了自己的幸福,都不得不对父母毕恭毕敬,奉行孝道。然而另一方面,日本自古有一种说法:“六十一过,糟蹋粮食货。”意思是说人一过六十岁就不再能劳动,不仅不再是有用的人,还成了家庭的负担。这样,一过了六十岁,就要被扔到山里去。“弃老山”的风俗显然与“孝”是矛盾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呢?日本人认为,回报祖先、父母的恩德,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自幼受到的照顾转移给儿女,尽心照顾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和自己小时候一样受到精心照料,甚至比自己幼时受到的教养更好,就是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了。按照这样的逻辑,把父母扔到山里去就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只要好好照顾自己的子女,就等于是尽了“孝道”。这样的逻辑和思维方式,使一些原本矛盾的东西在日本变得合理,并长期共存着。中村雄二郎在剖析日本文化和国民心态的作品《日本文化中的恶与罪》中,论述了日本人对“孝”的看法:“提到‘孝’,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意味着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但是,这只是一种不充分的理解。因为东北亚的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充分地享受生活,认为活着很快乐,所以他们对于死都抱有不安与恐惧。对于这种情况,儒教用‘孝’的观念教会人们在亲人死后进行‘慰灵’。也就是,人们通过招魂再生仪式,使死后的魂灵重新返回到思慕的阳世。正是这种与生死观相结合后产生的观念才是‘具有宗教意义的孝’,这远远超越了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孝,即子女对父母的服从那种所谓的‘道德上的孝’。如果我们用现代的语言来形容这种具有宗教意义的孝的话,那么这既是‘对于生命连续的自觉’,也是‘对于永远的现在的自觉’”。[28]

正是这种对“孝”的看法,使老人们在上山时心甘情愿,子孙们弃老时心安理得。所以,没有人认为“弃老山”是“不孝”,是“大逆不道”。老人们也觉得只有上山,才能得到“圆满”。然而,经过艰难的、漫长的跋涉,只见到白骨堆积如山,乌鸦“啊啊”地盘旋,等待着吃腐肉,山神在哪里?老母亲与儿子无言地告别,推让着手里的饭团;儿子跪倒在母亲面前哭泣;母亲用力推开孩子让他回去……这样的情景,千百年来不知在山顶上演过多少回。人世就是这样生生死死地循环往替,就像电影中的辰平说的那样:“先祖们几百年来都是如此上山吧,也许有成千上万,甚至更多吧!再等25年我也要去了,朝吉背着我。然后再等25年,朝吉也要去了。”

“弃老山”的风俗之所以形成,不仅仅是出于宗教信仰和民族固有的心理,严酷的生活条件也是其重要原因。影片充分渲染了在生活资料匮乏的情况下,老人一旦不能再从事生产劳动,就会面临怎样的境遇。在受到饥饿的威胁时,粮食是头等大事,所有的一切都要为粮食让步。“弃老山”的习俗中显然包含了这样的信念:老年人要为年轻人让步,衰竭的生命力要为蓬勃的生命力让步。于是体弱的老人,甚至连劳动力不强的女人,都被要被极其残忍地丢弃和埋葬。在保持着“弃老山”习俗的地区,这种极端的理念却被这样理解:一颗麦子死去,可以引来累累硕果。父母就像是土地和麦种,他们出生、成长、繁衍并抚育子孙,在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之后,也会像自己的父辈一样,坦然走向死亡。而由父母的生命产生出来的后代,具有和父辈一样饱满的生命力,同时也要承受和父辈一样的命运。人,无论是谁,不管他曾经怎样为自己的年轻、健康和美丽感到骄傲,但不久之后他肯定就会老、会病、会死。没有人能逃脱这种命运,但人们也不会因此而轻易放弃对生的肯定和争取。然而,当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已经接近尾声、走到尽头的时候,就应该从容地走向生命的终点。

如果要追溯“弃老山”这一风俗的根源,留心一下日本阿依努(Ainu)族的历史会得到一些启发。阿依努族本来是居住在北海道及库页岛等地的一个民族,曾居住在日本东北地方的北部地区,以狩猎、捕鱼为生,使用阿依努语。后来,由于日本民族同化政策的实施,阿依努文化和语言逐渐消失。在阿依努人的宗教信仰中,有一种“送熊”祭典(Iyomante),笔者认为,这个祭典中包含的思想和“弃老山”的风俗有一定的联系。

根据阿依努人的想法,人和其他动植物死掉以后,灵魂会回归天国。而且,一切人和物的灵魂都会在死后变成天上的神,然后再从天国回到现世。这种想法是几万年来一直延续下来的。所谓“送熊”,就是说熊在天上有和人一样的家族关系和生活,它化装成熊的样子来到现世,是为现世的人们“献身”的,就是要人们接受它的皮和肉。如果人们不接受,反而是辜负了熊的好意,而且让熊陷入“没有完成任务”的境地(有了这种解释,人们怎么可能不心安理得?这大概能解释日本人为什么在有些时候做着非常残忍的事,自己却浑然不觉)。但是,人们在领受了熊的皮肉之后并不就是万事大吉了,而是一定要把熊的灵魂送到天上去,让它顺利地回到天上的家里。一般来说,被“送”的熊是先前捕捉的小熊,等小熊被饲养肥美了,就要被杀掉。从绳文时代起,人们就开始这么做了。

“送熊”的仪式,要在夜间举行,因为人间的夜晚,就是天上的白天,在入夜后送魂,灵魂到达天上时正好是白天。如果有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被“送回去”的熊,就会向天上的家人描述自己在人间受到的礼遇。这样,听到的熊的家人们就会争着到人间来。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人们的“送熊”祭典,其实还包含着对来年丰衣足食的祈祷。

同类推荐
  • 相声

    相声

    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相声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一门民间传统艺术,然而在旧时代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解放后,曾经岌岌可危的相声艺术才获得了新生,并且发展迅猛。它从北方的几个城市风靡至全国,由城市发展到农村,由市井阶层的狭小范围扩展到各个阶层,形成“妇孺皆知,雅俗共赏”的发展趋势。
  • 与生俱来的依恋:走进艺术设计

    与生俱来的依恋:走进艺术设计

    本书上篇主要讲述了艺术设计的来历、特点、本质、内涵,以及在现代生活的作用、地位;下篇则选取艺术设计中最具代表的衣、住、用、看几个环节做样板,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加上自己动手训练这两种方式。
  • 中国古代伪币研究

    中国古代伪币研究

    货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出现,从最初的天然海贝、布帛等实物货币逐渐发展到金属铸币,成为完整意义上的货币。货币既然是商品交换的自然产物,那么最初的货币便应是私人制造的。可是它一旦产生后,制造权就逐渐收归于中央政府,政府控制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权。这种由政府直接控制发行的货币就是“法币”,即国家以法令形式规定形制、成色、重量的标准本位货币。在金属货币时代早期,货币本身的价值与它所代表的价值基本一致,铸币者得不到额外的差价收入。
  • 历史与当代视野下的中国电影

    历史与当代视野下的中国电影

    本文主要是对历史和当代的中国电影进行对比,反思不足,展望未来,研究电影发展走势等。
  • 打开艺术学之门

    打开艺术学之门

    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但艺术到底是什么,和流行有没有关系等问题让我们困惑不解。让我们打开艺术学之门,由绘画、音乐、影视等领域生动有趣的事例,形象理解艺术的含义,深刻认识艺术的功用,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做懂生活,有品味的人。
热门推荐
  • 毫无意识的穿越我该不该这样做

    毫无意识的穿越我该不该这样做

    “都是我的错,对不起,还疼不疼啦,我……”双肩不停的抖动着,突然,一双有力的手从背后抱住了我“我不怪你,我也不在乎,没事的,不疼,乖,别哭了”他轻轻的摸着我的头,我反过来双手环住了他。默默地没有说话。
  • 腹黑娘亲天才宝宝

    腹黑娘亲天才宝宝

    林萱觉得没有人比她更悲催了,没有在火海中爆发,也没有在火海中死去,却在火海中重生了!重生不可怕,穿越也不可怕,穿越在火海中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你穿越重生在一片火海中,费尽力气逃出来之后,发现自己中了春药了……“混蛋,放开我娘亲!”某宝宝怒瞪着抱着自己娘亲的妖孽男吼道。“我是你爹爹,你娘亲是我的女人!”某男无耻道。“娘亲是我的女人,你放开她!”某宝怒。“错了,你娘亲只能是我的。没有我,那里的你?”某男挑眉。“混蛋,你以为就你有小蝌蚪吗?”某宝鄙视道。某女默……女强,男强,宝强,兽强,美男强,各种强!
  • 绝世兵王在都市

    绝世兵王在都市

    绝世兵王,重回都市!他本无意参与纷争,奈何敌人一再挑衅,欺我、辱我、笑我,那就打他!打他!再打他!打得他妈都不认识他!
  • 其实只是咫尺的距离

    其实只是咫尺的距离

    这是一部现代都市言情、励志小说。内容以作者自身经历为原型进行改编。
  • 女尊天下:当女攻穿越女尊国

    女尊天下:当女攻穿越女尊国

    推荐作者新书《女尊天下:母系社会》求读者大大们支持!不小心坠崖还穿越了?居然是一个女尊男卑的世界!当一个女攻穿越到一个都是男受的世界,看她如何游戏草丛,抱得一大票美男归吧!群号:387441250
  • 千年之和亲公主

    千年之和亲公主

    “没有约定,就不曾后悔,没有离别,也就不曾怨恨,我此生不愿回头,也不愿放手”“自古红颜多薄命,唯有薄命才红颜?是是非非我论不过你,但有我一日,便休要伤她分毫!”“我是那千年的雪,而遇见她,便注定了此生,要为之融化,散去这一世的修为”“天空再大,也无法埋没远去的心!”“千年的传说,注定命运的曲折,也许这根本就没有人能看的到尽头的风景!”“风带来了远方的声音,我能从这些声音中听到有关于它们的消息,但在声音的世界里,亦需要你去用心去填补那些未被收集的图案”“总以为,我们都是千年约定里的主角,却不曾想,原来你我不过就是这蹉跎岁月中推动着巨大齿轮的小小风尘而已,可笑又可悲!”
  • 义(青少年仁义礼智信释读)

    义(青少年仁义礼智信释读)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 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

    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九州乱武纪

    九州乱武纪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尘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这其实是一个网上跑团记录的修改文BY齐腾一
  • 皇朝法则

    皇朝法则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心中各自理想,为了逢时命中注定,不约而同地走向一条黑色深渊的道路上,他们靠着睿智的谋略,他们挥洒着时代的青春,搏击着新时代的蓝天!哪怕是黎明的曙光不照耀我们,也要撕裂半边天!弱肉强食,这是遵循社会的法则!成王败寇,更是永恒不变的真理!退役特种军人,一生中的绝境逆转,时控欲望中的金权帝国。没有谁是孤军奋战你的敌人会始终陪着你凡是不能将你打败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林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