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9600000031

第31章 来自传者的内因(4)

(1)儿童观与电视观的制约关系

一方面,合理的儿童观更易于形成科学的儿童电视编制观念。经历过儿童心理专业训练,有一定儿童心理理论基础的传者对儿童会有更多的关注,所关注的层面也更细微些。具有比较合理的儿童观的传者更易于形成相对科学的儿童电视编制观念。比如,要保护“孩子们的想象力”,在录制现场要保护“孩子现场的发挥”,这种在节目中以儿童为主体,充分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以为儿童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少儿电视节目编制观念,以及受其影响的节目表达方式,更符合少儿电视传者的职业角色,并有助于少儿电视节目发挥其社会功能。在节目录制过程中,传者的儿童电视编制观念更直接地作用于儿童身上。

另一方面,在节目录制的过程中,传者对儿童的态度以及行为与其儿童观之间表现出更大的联系。一个持有关注儿童发展的儿童观的传者,会在节目创作过程中注意每一个与儿童交流的环节。儿童也可以从传者积极的工作态度以及有敬业精神的职业行为中,感受到传者的人格、自我效能感,并通过自我内化学到东西。而传者的工作态度与行为是在一定的儿童电视编制观念作用下的表达,在节目的录制过程中更直接地作用于儿童身上。一位少儿电视节目编导在访谈中回顾了一次节目录制过程中与一位高中生的沟通:

当时我们人员不够用,我要安排现场导演,有个学生,一个男孩,我随便拉过来一个,我说来,你帮我们拉着点音箱线,因为我们的摄像要满场跑,那线很长的,要绊了脚非常麻烦,然后那个男孩抻了一天线,那时有经验了,上午拍了,中午休息下午接着拍,那男孩拍完了,拉着我的手,说导演今天你就让我抻了一天线,我感到收获特别多,我从你身上学到好多好多东西。我说你学到东西就行。他说他以后该怎么做了,该怎么去做人,做事。我不知道我会影响他们,我没有刻意地去做什么,刻意地去影响他们,对我自己来说,我只是在工作。

(2)传者“儿童观”的缺失

第一,由个人的成长经历中获得的儿童观。多数传者除工作需要而与儿童有所接触之外,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了解儿童的机会,由于自我对儿童的了解不多,已有的了解是从个人的成长经历中获得的,通过对自我成长过程父母教育方式的改变所带来的不同效果的总结,而使得其儿童观会更多地带有个人色彩,往往会有所缺失。

第二,身为父母的传者更多的是从孩子身上所获得的儿童观。身为父母的传者在日常生活中所累积形成的儿童观,体现在各个不同层面。身为母亲的传者在生活中有的试图在“教育”孩子,有的试图在对孩子进行“启蒙”,角度各有不同。

第三,经历过教育学、心理学专业训练的传者的儿童观。其儿童观往往会更趋于现代科学的儿童观。比如,认为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而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试图去尽力保护孩子们的想象力;如果主持人对学前儿童的认知特性有所了解,学前儿童识字少,主要靠语言来接受信息,那么学前儿童节目主持人要更加规范口语、丰富多彩而有艺术性。在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基础之上形成的儿童观所涉及的层面也显得更深、更细微些。

第四,从工作中获得的儿童观。也有的传者因在工作中不断地与儿童接触,由于工作本身的性质,与节目的需要相适应而在和儿童的沟通中获得的儿童观。往往会因缺少对儿童心理的系统化、专业化理论,以及对儿童来自生活经验的认知缺失,传者似乎陷入一种迷惘的误区:既努力地想去做好节目,又不清楚所面对的儿童需要什么,如何去满足儿童的需要。

总之,传者获得对儿童的认知途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专业的儿童理论、身为父母亲的生活经验、个人成长经历的体会以及因工作需要与儿童进行的沟通,等等。其中,尽管传者会在工作中、生活中感悟到一些对儿童的观念,但是可以看出传者对儿童的认识处于基本层面或者是某个侧面,与一般成人个体对儿童的认识大致相同,缺乏作为少儿节目传播者所应具备的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对象及其整体的专业认知。

(3)电视观与儿童观之间有所脱离

先让我们看一下传者认为什么是“好”的节目。

在笔者的访谈中,少儿节目传者在对“好的儿童节目”的描述中所提到的节目类型、节目层次、画面、结构等要素是衡量一般节目好坏的标准,而不是针对儿童节目所特有的标准。传者在实际创作中,往往按照成人节目的标准去做节目,对“好节目”的认知也停留在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上,而忽略了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这一宗旨。如果节目只关注了画面、结构等要素,而没有关注儿童所特有的身心发展规律,传者所认为“好”的节目因不能与特定年龄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解读能力相适应,“好节目”很可能在儿童受众面前难以成为精品,“好节目”与未成年人心理发展之间的错位现象则会变得更为明显。可见,传者所固有的儿童电视编创观念与传者所应有的儿童观是相脱离的。

同时,少儿电视传播实践中,传者的儿童电视观念还停留在“有时会想到”要关注儿童心理,实践中却缺少对儿童心理的必要认知,往往凭借传者的主观臆断去判定儿童的喜好或者将成人的喜好与成人的主流文化盲目地施加在节目中,从而使得传者所应有的儿童观在实践中缺少与之相适应的表达方式。

上述传者的儿童观的缺失以及儿童观与儿童电视编制观念的脱离所带来的对儿童的关注程度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需求等,必然造成与儿童心理需求应对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讯息到达、表达方式以及文化内涵等三个方面与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的错位。

2.传者编创理念相对陈旧

中国少儿电视节目传者的编创理念相对陈旧,并以固有的模式化创作理念指导节目创作,表现在节目选题匮乏、创作中重复自我,制作中成人传者操纵节目流程等方面。理念陈旧也是造成少儿节目与未成年人心理应对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

(1)思维模式僵化

传者将节目“不好看”归因为思维模式僵化。传者思维模式僵化的结果是儿童节目内容不新颖、形式模式化。编导在回顾以往的节目创作过程时,认为自己也在想方设法试图做好节目,可是却因缺乏创造力而收效甚微,其原因就在于局限于原有的模式化思维,使得形式上的改动并没有与儿童受众的需求产生共鸣。针对少儿电视节目中出现的教育与娱乐结合过于死板的问题,在笔者的访谈中,传者认为与中国少儿节目传者思维定势在节目中的形式化表现直接相关,这种有意“说教”的痕迹过浓,让儿童感受不到节目本身的乐趣,从而对少儿节目失去应有的兴趣。

(2)主持的模式化

儿童节目的主持人在日常节目运作中过于程式化,往往需要按照编导的模式去执行,这种模式化的主持是节目形式模式化的内在因素;导致主持人模式化的内因是主持人的编创理念相对陈旧,认为应该完全按照编导的意图去完成节目,如果违背了编导意图,万一出了差错,在工作中还会遇到尴尬的局面。而在这种编创理念下主持的节目,由于缺少创造性,尽管节目在编导所预设的环节中按部就班地完成,使得儿童在现场能够自我发挥的机会大大减少。

在按照编导意图进行主持的同时,主持人也会根据所从事节目的特定需求刻意地去包装自我的主持形象,如果塑造得不符合更多未成年受众的“口味”,则会出现主持人“脸谱化”的现象。虽然主持人能否成功除了与形象包装的成功与否有关,主持人的“观众缘”也和运气一样,成为主持人进行自我责任推断归因的因素之一,但是排除“观众缘”因素的影响,因编创理念陈旧造成的主持人主持程序化、形象包装模式化等,也是少儿电视传播中出现错位现象的原因之一。

(3)采用“成人化”手段操作

节目的“成人化”来源于“操作过程中的成人化”。一位编导在访谈中说:“有些节目完全就是大人的一种操作,觉得孩子爱看,结果才那么做的。其实根本就不了解孩子,不知道孩子们要什么。想当然的东西。”传者在编创实践中所形成的固有理念使其在创作时往往凭借自我对儿童的认知而去想象儿童喜爱的节目形式、内容等等去实施创作,其结果是与儿童需求发生错位,在盲目的成人化操纵的基础上形成了儿童节目的“成人化”。而一个好的儿童节目是在满足儿童需求情况下的“成人化操作”的结果。

综上,在节目中,寻求儿童对节目的内容与形式的“共鸣”是传者操作中避免节目“成人化”的手段之一,而现在的“成人化”节目却是凭借传者的自我想象去判断儿童的需求,并表现在节目中,甚至强加给儿童,其根源在于传者的编创理念的陈旧。

3.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限制

中庸思维、整体思维常常可以“代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确实有区别,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确会影响他们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在笔者的访谈中,未成年受众及家长认为与外国的动画片、儿童剧以及演播室节目相比,中国的少儿电视节目不是很好看。笔者在对传者所做的责任推断时,考察了传者的思维方式,试图找寻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哪些特征对节目制作起到了限制作用。

(1)主持人对国外优秀节目模仿学习的体会——“我们几个主持人没有一个能做得成的”

一位少儿节目主持人在访谈中回忆了所在栏目组对国外节目模仿而没有成功的过程:

我刚开始接的节目是在一个大巴车里,我们看的是国外的片子,让我们模仿,模仿什么呢,就是主持人坐在球上一边晃一边说,拿着双节棍一边耍着一边说“大家好”,结果我们几个主持人没有一个能做得成的。原因是什么呀,后来都很长时间了,我自己的总结啊,不是主持人差,当时还觉得是主持人差,其实不是,而是我们接受的教育背景,跟国外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要模仿国外的那种东西,跟人家一样,是不可能的,我们从小受的教育都是坐在那,特别规矩,反而让我们主持节目的时候,又是面对镜头,又是刚刚上镜,又是面对全国的观众,又是晃着脑袋的去主持节目。不可能的事。就是从小形成的,我的感觉是这样。可能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后来就因为这个,我们都主持不成,换类型了。咱们这个节目上不来啊,跟这个很类似。我可能是片花做得非常的炫,什么都特别的好,但是这个节目做出来后只适合大人看,不是孩子们想要的少儿节目。

尽管这里存在盲目模仿国外节目形式的痕迹,但是因其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儿童对少儿电视节目新颖性的需求,如果主持人可以神态自如地模仿其形式,还是会受儿童喜爱的。而主持人在对国外优秀节目模仿的过程中,却发现有些与自身思维方式相违背的行为是他们所无法做到的,结果只能换类型。因此,在对国外优秀节目的学习中,往往受到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限制而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

(2)中国人的“说教”传统阻碍了传者与儿童进行良好的沟通

一位编导在访谈中讲述了她在节目中与儿童沟通的体会:“我有的时候想尽量地和孩子们做很好的沟通,我让他们放轻松也是在学国外这种东西,告诉他们,无所谓的,你们不要紧张,但是我的眼神已经告诉他们了,你必须给我做好,你不做好我们就要重来。你嘴上虽然说的,孩子们,来,我们做好。但是你的眼神已经告诉他们了,毕竟他家里的人已经知道了要怎样怎样,不要怎样怎样。

中国人的“说教”传统成为传者在操作过程中难以与儿童进行良好沟通的障碍,儿童很多时候被动地按照传者的指令去行动,或者是按家长和传者的意图去做,接受不喜欢、不情愿的合作方式。

在本书第十二章中,将传者界定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间接重要他人”,传者的“说教”思维方式对儿童思维结构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已有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思维内部关系的结构与成人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辨证思维能力随之增强。这反映了教育在塑造人的思维特性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未成年人接触少儿电视媒体的机会增多,少儿电视节目对塑造儿童思维特性也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笔者的访谈中可以感觉到,传者也在有意识地避免或者改变因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而形成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缺陷,但是结果却还是不尽如人意。而经传者编码的少儿节目是蕴涵传者的思维方式的,其中一些思维方式的缺陷,很有可能使儿童受众在行为模仿中逐渐习得并内化。另外,传者在刻意地向外国节目学习的过程中,也容易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优点盲目摒弃,甚至将形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传统文化也束之高阁,这或许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少儿电视节目中传递的信息量、信息方式与儿童受众对民族文化的需求障碍的内在原因。

同类推荐
  • 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

    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

    您也可以尽览全书,在闲暇之余,您可从《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中觅到华丽词章,让您在休闲时光里与美词相伴、满口生香。中国人历来爱热闹,婚丧嫁娶、节庆礼宴都要举办仪式。众宾客齐聚一堂之时,怎能没有司仪、主持以妙词新语为气氛添砖加瓦?更有各种酒席、宴会,也少不了祝酒致辞。如果您还在为“理屈词穷”而愁上加愁,就一定不能错过《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婚礼、宴会、生日、节日、葬礼、商务庆典及其他多种喜事庆典主持辞及经典致辞,《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应有尽有,您尽可取己所需,在四方来客面前风头尽显。
  • 雨夜中的凤凰

    雨夜中的凤凰

    凤凰城里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一幢幢临水而建的吊脚楼了。不过少了昔日楼头的歌声,总感觉少了一点沈从文笔下的韵味。吊脚楼下的沱江水缓慢地流着,听不到歌女的小调,不过听听这流水声,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这才是凤凰城中最动听的音符。顺江而下,有许多纸折的小船沿着江岸向下游漂流,上面点着蜡烛。烛上的蜡伴着火星滴在船上,船便会燃烧起来,随着风势的大小渐渐化为水上的尘灰。但放船的人依旧络绎不绝,宛如沈从文笔下的那些爱情故事,明知道结局是毁灭,还要义无反顾地飞蛾扑火。在一个风和日历的下午,脚踏着白马湖畔的绿草,静静的品味着的是春的气息,而在月朗星稀的秋夜,用心聆听陶然亭秋蝉凄婉的鸣唱,品读出的是一抹轻愁。
  • 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本书以新闻学学科建设为主线,集中反映了作者关于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问题的一些理论思考,表达了作者“保卫新闻学”和“发展新闻学”的学术见解与理念诉求。本书集中展现了作者在新闻学学术研究方面的志趣及成果,同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我国新闻学理论传承与创新的研究方向。本书可作为新闻与传播院校师生、新闻实务工作者研修新闻理论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生进行上述方向专题研究的辅助教材,同时对撰写新闻学术论文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 热情、魅力、责任:班主任工作漫谈

    热情、魅力、责任:班主任工作漫谈

    怎样增进师生关系呢?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真正的关怀、鼓励和赞美学生,并且尽可能多地营造师生互动的机会,以增进师生的关系。马斯洛认为人有受尊重的需求,学生害怕的事情之一就是当场出丑、难堪。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尊严,并给予其下台阶的机会。关怀就是给予学生温暖。同学生对话应给予其关怀,并时时想着要鼓励学生,赞美学生。赞美要是鉴赏式赞美而非评价式赞美,也就是不对人而对事。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潜力或优点要进行挖掘,多多进行强调。有些话语或行为适宜私底下进行,有些教师会和同学约定特定的时间,和学生一一单独地谈话,这样既可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也增加了师生间沟通的渠道和情感。
  • 构建和谐社会引论

    构建和谐社会引论

    20世纪以来,人类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球经济总量呈几何基数地增长,由本世纪初的不到1.5万亿美元,增长到现在的39.2万亿美元。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也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发达国家的富人每天的消费超过了500美元。科学技术把人类带到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遍布世界,把我们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热门推荐
  • 娇蛮小姐斗总裁

    娇蛮小姐斗总裁

    他视她为珍宝,不想别人窥探,可一不留神她就放点光芒。还正大光明的挽着阴柔的男孩胳膊向他炫耀。他忍耐,她得寸进尺的又瞄上了他俊美的弟弟。一转身,背后还站着儒雅温柔的叔叔。骂不得,打不得,碰不得,她还嬉笑着:“我要嫁给你弟弟,这样每天都能见到我了,怎样?”他被折磨的崩溃,终于爆发。
  • 心态就是本钱

    心态就是本钱

    本书从分析平常人的心态入手,试图与读者一起认识、改善并把握自己的心态,通过生动的小故事来阐释某种心理的困惑或剖析某种心态的表现。
  •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一生虚无缥缈,宛若游龙,历史上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可是直到今天,人们甚至还在为究竟有无此人而争论不休。他和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一样,留给后人解不尽的谜题。老子的门徒遍布天下,但除了“玄门十子”确有记载之外,其余众人皆因仰慕其学识、思想、人格、品行而自投门下,古往今来,络绎不绝。老子和他的门徒,在两千多年前便布下了一盘棋局。黑白纵横间,天下之势已尽在掌中……不仅描写了那段刀光剑影的乱世,更重要的是要重塑众多原本鲜活的历史人物,深入挖掘他们的性格、心理,以洞悉人性的角度为切入点,探讨家国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关系,统一与分裂的规律。
  • 为搏红颜的一笑

    为搏红颜的一笑

    一个少年,为了实现愿望,而生存下去。在深不可测的学校中摸爬滚打。
  • 玄元仙踪

    玄元仙踪

    张扬的少年,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对力量的渴望。不畏险阻,只身一人踏上练气求缘的道路。人心不古,前路漫漫,看主角韩旭劈荆斩棘,问鼎玄元力量的巅峰!!!寻得‘仙’之本意,还世界一朗朗乾坤、桃源之境!!!浩然正气,天地长存。
  • 无法重生

    无法重生

    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叫喊声,兵锋交错。嘶哑与狂吼在一瞬间从人群中迸发又被逐渐扩大,兵器之间的碰撞声随之而起。张斌在方阵的最后面,只能看到前面的士兵冲上去,紧接着就是一片又一片的血液混合着一具又一具尸体倒在地上。
  • 双子帝王

    双子帝王

    当两位天纵之资的两位王子降生在大陆东方偏僻的王国,整个大陆的局面会如何风云变幻?双子传奇带你进入宏伟的大陆争霸史,进入剑与魔法、战争与阴谋的世界。
  • 轻狂天涯

    轻狂天涯

    海角天涯,青春年华。故事千家,你我升华。各色芳华,陌路成家。人生无常,莫负青春年华!
  • 我在瓦罗兰那些年

    我在瓦罗兰那些年

    虚空怪物神秘的出现在地球,国家秘密派遣军队前往,年少时白羽凡阴差阳错的来到一片神秘的世界,看白羽凡如何塑造自己的传奇。
  • 铳剑

    铳剑

    刀剑无眼,子弹更不会长眼!在这个冷与热的混乱交错的时代,秦天如何摆脱过去,走向世界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