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节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再现
研究发现,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与他们接触的媒体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每天花大量时间看新闻或谈话节目的人,电视报道的新闻成了他认定的现实世界、谈话节目的话题成了他认定的社会重要话题。比如,读者从报纸上每天读到贪官的新闻,就会认为这个国家的政府上上下下腐败透顶。“电视影响人类思维、价值观念与行为,这种影响可好可坏,这要看所演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是什么。”一些研究还发现,不管媒介人物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儿童比成人更容易记住他们想象中与他们认同的人物共享的行为和信仰。因此,媒介使用对儿童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实的收视情境中,未成年人受众对节目内容的模仿、理解与内化所形成的概念,所发展的情感,所习得的观念,对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1.未成年受众能够模仿并内化电视情节、内容,因而电视节目需要为未成年受众提供有利于其价值观、世界观发展的模仿内容。无论是学龄前儿童还是年龄更大些的儿童,对电视节目情节都曾发生一定程度上的模仿,并在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对节目中的人物进行移情;节目情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未接触过的概念形成起到作用。
2.电视节目对未成年受众价值观、世界观的培育误区
(1)内容虚浮,让儿童对自己的评价无一定之规
如果未成年人可以模仿电视的情节、内容,那么如果电视节目中所蕴涵的观点、意涵存在一定问题,也将带来未成年人相应对观念的培育误区。其中内容虚浮现象较为明显,容易造成儿童对自己的评价无一定之规。一位学龄前儿童家长在访谈中举了这样的例子:其实我们大人啊,现在还是都想让孩子说出大家都认为正确的答案。可是这对孩子的自由成长、认识水平都是很压抑的。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大人看上去面孔很和善,出一个问题让小朋友举手,然后很多小朋友都举手,然后叫起一个小朋友,结果回答不出来,大人会说你想好了再举手,以后不会别举手。那么,我想到的就是孩子为什么会不会就举手?这是大人给他的一个概念,先煽动起孩子的虚荣心,然后你再来责备他,整个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孩子不应该负的责任强加给孩子了。我们的电视节目有时也这样,那种虚的、浮的成分太多了,让孩子对自己的评价有时都糊涂了。一方面,儿童能够对电视节目内容进行理解、移情与内化;另一方面,节目内容却呈现一些虚浮的成分。正是这些虚浮内容使儿童的价值观、世界观培育产生障碍,形成一些错误或者模糊的概念,进而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2)电视节目对未成年人容易形成潜移默化的负面引导
电视节目中所蕴涵的价值观、世界观如果存在问题,容易对未成年人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乔治·格伯纳和他的同事们发展起来的培植理论,讨论了关于媒介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宏观问题。提出观看电视节目会令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信仰产生影响。电视看得越多的人,其关于生活和社会的信仰和臆测就越容易向着电视中所展示的最稳定和重复率最高的信息去改变。培植理论强调在社会化过程中故事里的角色扮演。从神话、传说到电视剧,几乎所有的电视故事都倾向于表现、界定并维持文化对社会现实的中心假设、期望与价值观。许多众所周知或者不为人知的道理,并不是来自个人或直接的经验,而是来自各种形式和模式的故事。当今电视仍是主要的故事讲述者。电视的故事必须融入和反映生活中那些多数人都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实”,并起到一定的维持和培育的作用。否则,电视中所蕴涵的价值取向将对“听故事”的未成年人产生负面的引导。
在笔者的访谈中,一位学龄前家长认为:“中国节目对孩子的坏影响有时候都是不知不觉的”,并对中外节目中的观念不同做了比较:“你比如说,国外的孩子问你长大想干什么,会说长大想做小丑,大人会说好啊,把欢乐带给大家,要是咱们会说没出息。其实在孩子心目中美丑、职业没有什么好坏,只有人品人格有高低贵贱,咱们总是说你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不光荣的,这就很容易让孩子从小心中有阴暗面,其实好和不好还不都是大人给加的。有些节目里就能透着功利。都是社会分工不应该有高低贵贱之分。在欧洲摆在外面的小餐厅,端盘子出来的有的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要咱们都说老头这么大岁数出来打什么工啊,丢人,他们不,觉得很幸福很踏实地给你服务。咱们儿女都不干,咱们那种观念就是伺候人,他们是我劳动我自己付房租水电,我自己养自己。”在与外国节目的比较中,可见中国电视节目中造成儿童价值观、世界观培育障碍,还表现在节目中所渗透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上,这些观念会对儿童发展产生某些误导。
三、节目对未成年人观念的积极培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德泽深厚,从孔子至今绵延已逾2500余年。传统文化是人类缔造文明经验里一段辉煌灿烂的伟大史诗。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这些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或中国的发展模式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任何观念、信仰、行为规范或价值若能传之久远,必有其内在的生命力,使它能承担起日晒雨淋,不断地适应土壤、养料、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许多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在世界思想史上更是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这里列举一二。《易》曰:“生生不息。”又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咨。”这些都是鼓励人不断改变自己,追求向上的话。《庄子》中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无限的,也说明我们的先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早在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传统文化卷帙浩繁的成果为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降,中国传统文化却面对着西方文化、现代价值的挑战。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亨廷顿将各国之间的竞争归结为文化的竞争,并将文化发展作为西方民族国家与东方民族国家竞争的战略提出来。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如何发展下去?文化研究学者认为,尽管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着现代价值的挑战,但是也在致力于寻找应变时代最合理的调适方式,力图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使它们可以用来载负现代的价值。同时,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仍旧是弘扬中国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关键所在。用传统文化教育下一代,提高下一代的文化素质,不仅是中国儿童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且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战略需要。
电视媒介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那么,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的需求程度,国产电视节目中提供的传统文化内容之间的吻合程度又如何呢?
第一,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有寻根需求,希望能够看到有传统文化的节目内容。未成年人对节目内容中传统文化的需求,不仅表现为对古代传统文化的需求,也体现为对近代中国本土文化内容的需求上。在笔者的访谈中,一位小学高年级学生说:“比较喜欢中国的动画片,因为中国的动画片都是挺贴近现实的,外国的都是机器人的。像《哪吒传奇》、《西游记》这样的动画片都是在说中国自己的,就是以前的那些故事。”在对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焦点团体访谈中,对《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需求较为强烈,希望可以在少儿频道中看到相关的内容。
第二,未成年人希望看到有哲理的传统故事,小学高年级儿童认为传统故事中不仅画面吸引人,而且故事中也蕴涵一定的道理。兹将对小学高年级儿童的焦点团体访谈记录如下:
儿童1:现在我们都已经六年级了,我觉得少儿频道可以在《东方儿童》里告诉我们一些人生的哲理,好让我们以后知道怎么样去走。
儿童2:我比较喜欢看那些有英雄气概的电影,像现在正在播的《三国演义》,我喜欢看那些像诸葛亮三顾茅庐啊,智慧的那些事情,好多就是你看这个死定了,然后把这个死棋转变为活棋。
儿童3:转败为胜。第三,电视节目中对传统文化的再现要与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的上述需求相应对。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儿童认为对传统文化内容的上述需求,在实际收看中有时不能得到满足。同时,少儿节目对传统文化、传统题材的再现形式也需要满足未成年人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对年龄稍大的儿童而言。
在小学高年级儿童的焦点团体访谈中,对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为题材的体现传统文化的动画片给予了如下讨论:
儿童1:我觉得现在有一些动画片吧,就像《西游记》,把里面的一些东西都改了,有枪啊,然后摩托车啊,故事整个都变了,扭曲了,你不知道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后编的。我觉得《西游记》是佛家那种有放生意识的,应该是很大度,很宽容的那种,而他们加了这些枪啊,打打杀杀的,就没意思了,反倒是不真实了。
儿童2:就是把四大名著之一的,给毁了。
儿童3:对。
儿童4:但是有些动画片我也看过。比如说日本出的一个叫《醉游记》,也是四个人物,但画得已经不像以前的比如孙悟空他们,猪八戒也变得特别瘦,而且长得很帅,因为它故事情节也跟以前不一样了,所以看起来也就跟以前的《西游记》没有什么联系。
儿童5:要改就全改,改动比较大,要么就不要改,不要改一半,然后再留一半,有一种半生不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