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9500000017

第17章 文学理论载体向度(1)

从文学理论主体的具体研究实践出发考察其理论话语的生成,载体向度的文学理论很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如前所述,可以作“载体”的物质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能够负载别的东西,二是在负载其他东西的过程中能够对包括载体本身在内的相关因素起到某种作用。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就前者而言,文学语言在“语表”方面的具体性使其具有相当强的负载功能;就后者而言,文学除了具有语表的具体性之外,还具有语义的多样性,其中的言、象、意结构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一种良好的载体。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传统的文学理论要么探讨文学如何“言志”、“载道”,要么分析文学如何“模仿”、“再现”、“反映”或“表现”,这是文学理论生成问题上最古老、影响最广泛、存在时间最长的一种向度,文学理论话语通常是在作品与世界、作品与作者之间展开的,从而使其生成过程中表现出以客观世界为载体或以作者主体为载体的区别。其中,不同的文学理论话语涉及的文学要素不尽相同,理论形态与研究目的也不一样,但从文学理论研究的特定主客体关系来看,在研究者对作家、作品与世界及其间的关系进行考察时,一般是把文学作为载体看待的。

根据文学所负载的内容不同,文学理论的载体向度大致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是将文学当做客观世界的载体,二是将文学当做作家自我的载体。

一、作为载体的文学

1.文学作为客观世界的载体

在传统的西方文论中,诗被认为是人与神之间的一种工具,神通过它向人传达谕旨,人通过它领悟神的意思,因而诗人被称为“神使”,是代神立言者,虽然也谈到了形式等其他问题,但不占主导地位。其后的诗论虽然某种程度上摆脱了神话诗论的弊端,但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内,人们是把诗作为一种“技艺”看待的,其工具性也一直为人们所称道。无论中国的先秦哲人还是西方的古希腊智者,他们更多追求的是那种变动不居的万物之后的不变本原。因此,凭借手边的器具而与万物建立一种实用技艺性关系,从而达到对“本质”、“本原”或“本体”的认识,是人类最为普遍的原初经验。文学理论的生成也是如此。

西方现代意义上的文学(literature),在古希腊被称为是“模仿技艺”(mimetikai tekhnai)的一种,比如,柏拉图就曾将诗归于人的技艺,他举例子说,世界上存在着三种床:木匠制作的床、诗人描写的床和床之所以为床的“理念”(床的本质)。床的“理念”是最高的真实,木匠的制作是对“理念”的模仿,作家的描写又是对木匠制作的床的模仿,因此是对“理念”的“模仿的模仿”。原因在于,床的“理念”高高在上,木匠模仿它制造床的外形,这一外形比起“理念”本身虽然并不完美,但可以供人们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去观看;诗人模仿木匠制造的床进行创作,描绘出的床却只能提供一个观察角度,显然,人们从诗人的模仿中所获得的东西就远远少于木匠的模仿。因此,柏拉图认为诗与“真实隔着两层”,诗人在技艺方面远远不如工匠,因为工匠凭自己的知识进行制作,而诗人则不但知识贫乏,还利用其“胡言乱语”扰乱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破坏“理想国”的秩序。这是他将诗人逐出“理想国”的主要原因。

在《理想国》第3卷中,柏拉图说:假定有人靠他一点聪明,能够模仿一切,扮什么,像什么,光临我们的城邦,朗诵诗篇,大显身手,以为我们会向他崇拜致敬,称他是神圣的,了不起的,大受欢迎的人物。与他的愿望相反,我们会对他说,我们不能让这种人到我们城邦里来:法律不准许这样,这里没有他的地位。我们将在他头上涂以香油,饰以羊毛冠带,送他到别的城邦去。这样,柏拉图从文学能够提供知识的角度出发,通过诗人与木匠的区别,尝试着从广义技艺学的角度理解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尽管这一理论拿现在的眼光来看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当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亚里士多德沿用了他的老师柏拉图的“模仿”概念,但他对该词意义的理解不同于柏拉图,即不再强调“模仿”的负面效应,认为文学艺术并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所进行的简单的镜像式反映,而是对客观现实所做的一种复杂的中介处理,并且断定模仿总是包括对对象的严格筛选,这从亚里士多德对模仿的分类、模仿的作用与意义等问题的理解可见一斑。亚氏的“模仿”概念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但他是从人的天性、本能出发,把诗作为一种技艺看待的,文学艺术依然没有脱离其工具性。亚里士多德同意柏拉图将技艺进行分类的观点,即分为补充自然的技艺和模仿自然的技艺,诗属于后者。因此,亚里士多德把诗性制作中的非理性因素悬置起来,诗成了一种以模仿为手段的实用技术,并根据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将文艺区分为不同的形态。

究其原因,由于受人们思维方式、认识能力及世界观的制约,当时的文学理论还没有从总体文化中独立出来,大都与对总体文化的论述混合在一起,而文学理论的萌芽和生成,与哲学、政治思想等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能是直接从其中派生出来的。

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克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

古人对社会历史的看法,从总体上说是一种以自然崇拜为主的外部决定论。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有发现自己的能动作用,人类的生存主要是顺应性的群体生活,个体还没有真正从群体中分离出来。虽然当时的人类也通过劳动生产出一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但那只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且局限在自身的基本生活需要之内,其范围很窄,规模很小。生产工具的简陋、劳动方式的单调、智力水平的低下,都决定了人很难成为外部世界的主人,历史仿佛是在某种超人的客观力量主宰下的自在运动,在人之外发生着作用,人的各种活动都受制于这一超人的客观力量,“理念”、“道”等就是这一客观力量的衍生物。以前者为例,柏拉图提出文学是理念的模仿甚至是模仿的模仿;以后者为例,中国的老庄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文学即为“万物”之一。总之,从文学作为观照的对象到文学理论话语的生成,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单一、固定的,因此,文学理论的向度大多是一维的、单面的。

有的学者认为,“孔子和柏拉图一样,都不是一个文学批评家”,并且借用艾布拉姆斯对柏拉图的评论坦率指出,“如果稍作修改,(这个结论)便可适用于孔子”。被引用的艾布拉姆斯的原话如下:“无论是柏拉图的宇宙结构还是他的论证方式,都不允许我们把诗歌看做诗歌——一种自有其批评标准和存在理由的特殊产品。这些对话中只有一个可能的趋向,也只有一种结果,那便是社会和人的完美境界,因此艺术问题决不可能与真理、正义和道德问题截然分离”,并且据此得出结论说,“既然孔子根本不是文学批评家,那么像某些人那样去争辩孔子是怎样一个批评家便是没有意义的了”。在上述学者看来,柏拉图诗学与孔子诗学的最大相似点,在于“只可能有一个宗旨、一个论题”,那就是为了社会的完善与人的完善发挥其工具、载体等作用。他们分别将柏拉图文论与孔子文论的生成归因于模仿或实用,两者的共同点是“只有一个可能的趋向,也只有一个结果”。这个“可能的趋向”是什么呢?就是本书中所讨论的载体向度。其中的“趋向”一词与笔者所说的“向度”一词有大致相同的含义。

虽然中西方的古代文论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形式、审美等论题,但在文学和现实的关系、理论话语的指向性等方面都是单一的。仍以柏拉图为例,他虽然也提到了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的区别,但他把诗看做是理念(实际是神)的感性显现,其艺术世界只不过是一种幻影;他对文学的理论考察虽然涉及作者、作品和世界三个层面,但他认为作者是神的代言人,作品模仿的真实根本不可能达到“理念”的高度。后人在谈到柏拉图的文学理论时认为它只能“勉强以二维来表示三维,因此具有欺骗性:这就降低了艺术的地位,因为它只是表象”。这一评价显然是抬高了柏拉图在文学理论向度问题上的地位,其中所谓之“勉强以二维来表示三维”,实质上只有一个向度,那就是充当理念的载体。相应地,柏拉图的诗学研究,是理念一维的推衍和发展。对此,罗伯特.邓肯(Rober Duncan)评价道:“柏拉图不只把诗人逐出其理想国,他把母亲和父亲一并逐出去,在其理性主义的极端的发展下,已经不是一个永恒的孩童的育院,而只是一个成年人、一个极其理性的成年人的育院。”这一反理性主义的批评或许显得过于激烈,但柏拉图片面强调理念的地位和作用,从其全面经验中只划出一部分并将之视为典范,其理论的科学性是值得怀疑的。原因在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与现实世界相脱离而存在的,现实世界作为理念世界的模仿,并非客观的物质世界,最多只能算是“勉强”存在而已。

再以亚里士多德为例,他曾对诗学的认知活动进行了考察,并保留了模仿的要求和美学结构的要求之间的一种微妙张力,为了探讨诗的美学结构,他考察了文学形式的语言、情节、结构、技巧等各个方面。虽然如此,但他认为诗人与史学家的不同在于诗人反映一般的事件,而史学家反映特殊的事件,诗人所关注的不仅是必然性,还有可然性,可信的不可能性比不可信的可能性更为可取,实质上依然是试图在文学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寻找一种对应。另外,亚里士多德曾经明确提出,喜剧是对比较坏的人的模仿,而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也表明了其理论向度的单一性。

在此,有必要对“模仿”概念进行一下辨析。柏拉图认为文学模仿的是理念,亚里士多德则提出“文学是模仿艺术,不过模仿的对象则是自然或人生”,从而显出了种种不同。亚里士多德以悲剧是对某种行动的模仿,确立了它同世界的关系;又因它具有“净化”功能,确立了它同欣赏者的关系。这一理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从艺术品的各种外部关系去把握一件艺术品,认为它的每一种外部关系都具有作为作品‘成因’的功用”。新古典主义也认为文学是模仿艺术,然而强调其模仿的对象是古人的作品。波普说过,文学固然要模仿自然人生,但是古人的作品即是经过“条理化”的自然人生,后来的人只要模仿古人便行,因此主张“让荷马的作品作为研究欣赏的对象,白天读它晚上沉思它”。类似的理论观点,在向度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单一性有过之而无不及,但颜元叔却在《西洋文学批评史.代译序》中认为这种单一向度有其合理性:这种话听起来似乎有点“不争气”,“拾人牙慧”,但是它强调了绵延文学传统的重要,使产生于别的时空的文学,经过转化而过渡到一个新的时空,仍旧不丧失其活力,甚至更能配合与反映这个新时空。十九世纪的人士,很瞧不起十八世纪新古典主义的作品,认为特莱登与波普不是诗人,只是韵文作者而已。然而,今天的文学胃口已经确定了新古典主义文学的地位,其文学当然也自有价值了。

从文学理论史的角度说,新古典主义以古人的作品作为模仿的对象,是有其合理之处的,但从理论发展及其向度方面说,如此抬高新古典主义的模仿技艺,就不足为评了,这与若干年来那种“标准单一的哲学”息息相关。“标准单一的哲学”,是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中对柏拉图文论进行评论时使用的评语之一。关于这一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镜与灯》中译本翻译如下:由于理式王国既是现实的归宿也是价值的归宿,所以假如断言艺术与真理有两层间隔,那么艺术与美和善的关系也就自然同样疏远了。柏拉图的这番论证尽管很周密——准确地说正是因为这种周密论证——他的哲学仍然是“标准单一的哲学”,因为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根据它们与理式的关系这唯一的标准而得到最终判断的。

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推出的《镜与灯》中译本上,这段话则被翻译为:因为理念王国不仅是现实,而且是价值观念的最后归宿,所以,艺术是真理派生出来的第二个层次的结论就自然而然地决定了艺术与美和善的关系也是同样的疏远。尽管他的用语是十分谨慎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正是由于这一点,柏拉图的哲学仍然是一种“标准单一的哲学”。因为一切事物,包括艺术在内,最终都必须用它们与理念的关系这一标准来进行判断。

两段译文不尽一致,意思却是一样的,其中都强调了柏拉图的哲学是“标准单一的哲学”,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模仿”一词,而且对我们思考文学理论向度的单一性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同类推荐
  • 郁达夫作品集(5)(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郁达夫作品集(5)(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 冰心散文精选(名家散文经典)

    冰心散文精选(名家散文经典)

    《冰心散文精选》精选了冰心所作的散文。主要内容有、笑、梦、闲情、好梦、往事(一)(节选)、往事(二)(节选)、寄小读者(1923-1926)、再寄小读者(1942-1944)、再寄小读者(1958)、山中杂记、南归、关于女人、像真理一样朴素的湖、小橘灯、忆意娜、一寸法师、樱花赞、一只木屐、尼罗河上的春天、腊八粥、我的故乡、我的童年、童年杂忆、我和玫瑰花等。
  • 心灵的印记

    心灵的印记

    回忆,真是很奇妙!久留心底的往事,可以在回忆里让其情景再现。消逝的故乡、远去的童年,甚至是自己至亲至爱的故人,都能在回忆中一一找回来。本书再现作者走过的、看到的、听到的,历经作者精心打磨,跃然纸上,读来温馨、雅趣,回味无穷。
  • 心灵的折射:中外作家爱情悲欢曲

    心灵的折射:中外作家爱情悲欢曲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她们的爱情,是灯火阑珊中的惊鸿一现,忽闪忽灭;她们的爱情,是清寂禅寺里的钟声,惊心动魄,使人无法忘怀;她们的爱情,是响在窗外的铃声,岁月只是匆匆过客;她们的爱情,是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欲说还休。究竟什么是爱情的真谛?是悲是喜,是欢是愁,是鲜花,还是沼泽?
  • 一世珍藏的微型小说130篇

    一世珍藏的微型小说130篇

    作品让人感动和觉得温暖的是其中的亲情和信义。在当今一切都可以商品化而且大多已经商品化的社会中,这种亲情和信义代表着生活的另一面,代表着人类的本真理想,或许它正是作者有意凸显出来要让读者领会的抵御商品化潮流侵蚀所不可或缺的精神信仰之所在。选在这个集子里的作品,都是按照形式精致和内容丰富的标准精选出来的,或主题新颖,或意蕴动人,或构思精巧,或文字颇有余味。不少作品集众多优点于一身,至少是在一些方面有独到之处的。
热门推荐
  • 话说小康

    话说小康

    随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了国内外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成了老百姓最津津乐道的一个关键词或者叫热门词汇。2003年元旦前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报道,江西一家生产灯笼的工厂在灯笼上写上“幸福小康”四个字,因为反映了大家的心声,生意特别好。元旦戏剧晚会上有一幅春联的横批也是“全面小康”。一位离休老干部写诗赞道:“小康企盼数千年,华夏今朝初梦圆;更把蓝图全面绘,人民一步一重天。”“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们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凝聚起亿万人民火热的心,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强大生机!
  • 夜已经那么黑了

    夜已经那么黑了

    一个女孩的不舍,不愿以及不忍。。。
  • 今生最美的时光遇见你

    今生最美的时光遇见你

    两年前的一场车祸,她见过那张忧伤又俊俏的面庞。。。两年后,他破天荒成了他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由于一个误会,她和他争锋相对,可是后来有一天,她发现她变了。。。变得乖巧,变得安静,,,这一切,都是因为那个叫安芊黙的男生。。。
  • 荒世魔尊

    荒世魔尊

    在乱世中崛起,在寂灭中复苏。沧海成尘,傲世为尊,一个全新的纪元就此揭开神秘的一角……
  • 感悟一生的故事寓言故事

    感悟一生的故事寓言故事

    这套《感悟一生的故事》经过精心筛选,分别从不同角度,用故事记录了人生历程中的绝美演绎。本套丛书共31本,包括成长故事、励志故事、哲理故事、推理故事、感恩故事、心态故事、青春故事、智慧故事等,每册书选编了最有价值的文章。
  • 绝世兵王

    绝世兵王

    影子特工李越执行国家机密任务,却几乎惨遭全军覆没,逃亡过程中巧遇被人追杀灌了春药的白幽梦从异界穿越而来,两人随即在亚马逊丛林发生缠绵。一年半后,李越隐藏身份被派到京城大学进修,后来通过一系列的蛛丝马迹得知那件事和京城四大家族之一的林家有莫大的关系,并且已经派出杀手追杀他。一一击退了这些杀手,李越慢慢的通过林家这条线索,来调查真正的幕后黑手。
  • 墨府仙缘

    墨府仙缘

    平凡少年刘成深山历险,却堕入幽暗秘境,灵狐妖异,残魂缥缈,孤寂空虚的秘境中,处处都是凶险的玄机与不可言说的奇遇。资质平庸的少年,在命运不可抵御的力量下,毅然走上修仙之路。奸邪环伺在侧,前路步步杀机,贵人搏命相助,美人温柔蚀骨,靖元大陆掀起滔天巨浪,一段起于尘埃之中传颂于四海宇内的传奇缓缓揭幕......
  • 君落花开

    君落花开

    她16岁入宫,一路平步青云,被所嫉妒她的女子陷害,被他打入冷宫。可就在这时,朝廷变动,大臣反叛,她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他,难料他却危在旦夕,她欲将他救出,却被侍卫发现,将她囚禁。他用最后一口气告诉她:“对不起......”她绝望,却也不甘心,为了心爱的他,她用女儿身夺回了他的天下!本书纯爱
  • 六耳猕猴异界重生

    六耳猕猴异界重生

    前世,我是六耳猕猴,通天教主圣人门下亲传弟子,为解救被如来佛祖蒙骗的明镜石猴孙悟空,被如来擒拿,最后被孙悟空一棒打死。如来怒我差点坏其大事,欲灭我元神,所幸老师通天教主出手相救。最后佛祖金莲和诛仙四剑两大法宝一番争斗产生时空乱流,我的元神就携带着这两大法宝一起消失在三界之中。今生,我是斗玄大陆的刘尔。我是大周帝国的铁血公爵府的世子。我将从头开始,开启一段不朽的传说。如来,你等着,迟早我会回来揭开你那伪善的面具,我会告诉世人你那取经的骗局真相。我一定会,大闹西天。作者qq:3424223997六壬书。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 总裁的调包新娘

    总裁的调包新娘

    出身低贱的小蝶,从小没了爹娘,寄身张啸天家,长大为仆。张啸天为人阴险奸诈,早年就与洪氏集团结下了不可告人的仇怨。洪氏集团总裁韩浩明幸得爷爷韩胜光的支持把洪氏集团做大做强,张啸天做贼心虚,便制造了一出代嫁的故事,以此来隐瞒多年前的事实。张啸天家里的女佣人小蝶因此而得以以张啸天亲生女儿张小雪的替身嫁入洪氏集团,阴差阳错地做了洪氏集团总裁韩浩明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