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看卫视如何能够做全国性频道。衡量一个品牌是否是全国性品牌,起码有三个指标:消费者认知、行业影响力、产品市场份额。对于省级卫视来讲,具体指标包括:在全国的影响力、广告收入、覆盖程度、收视份额等。
从广告客户的角度出发,省级卫视需要着力做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品牌塑造,二是覆盖面,三是节目内容。就频道覆盖面而言,只要有充足的经费,做到全国性覆盖并不难,难的是卫视频道节目内容的选择。
为了方便说明,我们建立了一个卫视频道的模型。模型当中有三个主要指标:节目内容、市场范围、市场类别。节目内容主要可以体现不同节目内容后面的不同的观众群;市场范围主要指的媒体的影响区域,是全国还是西北、华东这样的大区域,抑或是省区和市区等;市场类别主要指媒体影响的是一级中心市场还是三四级乡镇市场等。通过对于这些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出解决卫视发展问题的一些思路和具体举措。
建立全国性频道,应该选择内容大专业、市场范围广、市场类别广的电视频道。即电视媒体的节目有专业性,但这种专业是能满足相对多数人喜好的专业内容,如娱乐、电视剧、新闻等,比较其他如戏曲、旅游等相对受众面小的专业频道,所以称为内容大专业频道。并且这一模型的市场范围是全国性范围,市场类别也完全涵盖一二三四级市场。
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卫视,其凭借娱乐方面的专业定位,在全国收视市场有很好的表现。
定位娱乐这一大专业方向,决定了这一模型可以拥有全国性的市场范围和完整的市场类别。而且,湖南卫视非常巧妙地将“中国湖南卫视”简称为CHN,C在英文中就是中国CHINA的缩写。内容大专业、市场范围广、市场类别广的电视频道的市场模型比较稳定,有很好的赢利条件,央视六套、央视八套也是这种市场模型的典型代表。这种频道定位的核心问题是对这种大专业内容的选择,能让大多数人都喜欢收看的节目类别并不是很多,现在国内市场上受众人数较多的是新闻和体育类节目,像CNN、ESPN这种类别的频道应该是具有市场机会的。
全国性频道还可以选择内容小专业、市场范围广、市场类别窄的电视频道。即节目不是满足所有受众的需求,专业面窄,满足相对少数人喜好的内容,如戏曲、旅游、钓鱼、高尔夫等,所以称为内容小专业频道。并且这一模型的市场范围是全国性范围,市场类别仅覆盖一部分市场,通常会覆盖消费能力强的一二级市场。
但该模式很难将频道作为广告主进行全国投放的主力平台,因而无法依靠广告模式独立生存和发展。
最具代表性的是旅游卫视,比较湖南卫视的娱乐定位,旅游卫视也是专业频道。之所以称这类市场模型为内容小专业,主要是指新闻、影视、娱乐等专业内容,受众面都比较广,而旅游、戏曲、历史等专业内容,受众面就相对较窄。这部分受众虽然总量小,但分布在全国的每一个省份,因此这一模型的市场范围是全国性范围。由于对小专业的接受程度和能力,这一部分受众一般集中在一二级市场,也就是文化程度、消费能力较高的城市市场。
这一市场模型的特点是市场竞争相对较小,观众忠诚度相对较高,收视市场稳定。但由于市场类别窄,观众总量小,媒体的广告总量相比其他类别的大众频道会要少一些。这类频道的收入来源就不能仅仅依靠广告收入,还需要依靠频道品牌形象输出、频道大型活动的开展和节目销售等方面的收入来弥补。
还有一种是做全国性频道内容全、市场范围广、市场类别窄的电视频道。即电视媒体的节目播出内容是综合性内容,满足所有受众的需求,市场范围广,是以全国性市场为基础的全国性频道,但是市场类别窄,一般仅在一二级市场有收视。
最具代表性的是安徽卫视,安徽卫视是一个综合性频道,在1998年起就制定了在全国中心城市落地的市场策略,率先在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完全落地,并且采用付费落地的方式避免广告被当地有线网掐播,在一级市场的推广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因其受众集中在一级市场,观众的购买力比较强,安徽卫视被誉为最有价值的媒体。
安徽卫视在注重一级城市的同时,也迅速跟进在全国其他地区的覆盖工作,在内容上集中做电视剧这个节目类别,最终建立了类似湖南卫视的全国模式。2008年安徽卫视覆盖人口8.1亿,位列省级卫视第三位。[18]
省级卫视的第二种模式是区域性卫视模式,其最核心的定位是内容全、市场范围相对广、市场类别广的电视频道。即电视媒体的节目播出内容是综合性内容,满足所有受众的需求,市场范围相对广,是以区域性市场为基础的频道,但是市场类别广,在一二三四级市场都有较好的收视。
最具代表性的是贵州卫视,贵州卫视是一个综合性频道,在2002年提出定位为“西部黄金卫视”,以西部12省为主攻市场,成为中国卫星电视第一个定位为区域性的媒体,并对广告主提出“开拓西部市场,首选贵州卫视”的口号。这一模型提出后,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等大量媒体都做了相关报道,引起了众多学者和媒体对中国卫星电视区域化发展的讨论和研究。贵州卫视与北京卫视、湖南卫视、广东卫视、旅游卫视一起被《新周刊》评选为2002年中国媒体的“五星上将”。同时,贵州卫视的“西部黄金卫视”定位被评为2002年中国媒体的十件大事之一。
这一模型的优点较多。如市场是相邻的地区,推广工作比较容易开展;媒体的区域化概念比较符合广告主的市场需求,现在许多广告客户的市场划分都以区域为基础,如华东市场、东北市场等;围绕区域概念进行销售和广告管理,能方便广告主的广告投放与评估;定位为区域媒体,以区域为市场,可以让电视台更好地依据自身的资源开发市场。中国卫星电视中有许多媒体的资源都不是十分丰富,一味地追求全国市场必然以失败告终。
区域化卫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政策问题和版权问题。
在版权方面,因为节目是通过卫星不加密播出,全国观众只要用一个卫星接收器就可以收看。这样,节目公司不管实际落地的区域范围如何,都会将其看做全国性媒体,按照全国版权的价格进行销售。这无疑增加了卫视的成本压力。一种解决方法是,区域化卫视可以选择放弃上星,用地面传输的方式解决区域的传播;或者采用卫星加密传输的方式来达到区域内的准确落地。这样区域化卫视在节目版权上才可能向节目公司购买区域版权,用区域版权的成本优势来与其他频道竞争。我们看一个极端的例子,上海文广集团的一个地面电视剧频道每年的广告收入就有8亿元,另一方面,全国性卫视中收入能达到8亿元的频道寥寥无几,从2008年看不超过3个。假设我们把某一个卫视频道聚焦只针对上海,在内容上仅购买上海版权的电视剧来与上海的本地地面频道竞争,机会将很大。因此,区域卫视的核心思想就是聚焦优势。正如同著名军事家、《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所说:“不能取得绝对的优势,就集中力量在决定性的地位取得相对的优势。”无独有偶,据国家广电总局网站消息,2009年5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十二套节目娱乐广播频率筹备开播,而开播的方式是用无线传输的方式覆盖整个北京地区,这是中央级媒体第一次仅仅针对一个地区开通频率。正如著名营销大师阿尔·里斯所言,在营销中,对于目标市场的原则是“部分大于整体”。
我们姑且不谈许多一直秉持“大就是好”这一观点的台长们如何能够做到取舍和放弃,仅仅谈国家对于省级卫视的定位是为了解决省级台在本省的覆盖问题,各地省级卫视是当地党和政府的喉舌机构,因此从任何角度讲可能都没有办法让省级卫视放弃上星,而通过有线网络有选择地在一些城市落地。这是中国省级卫视媒体的缘起问题,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政策问题。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一些真正区域性的电视媒体出现,不是因为省级卫视放弃上星,而是因为省级地面频道跨省整合。因为这符合经济的规律,更是传媒模式规律的必然导向。
省级卫视除了区域的聚焦以外,还可以选择对人群的区隔和差异化,做特殊人群的传播通路,比如凤凰卫视的模式。这个特殊人群的选择更多的是要考虑广告主的要求,从广告主的角度来进行节目的定位和制作。凤凰卫视的广告主大多是非常看重品牌建设的企业,注重对高端人群的传播力度和话语权。
省级频道的布局
省级地面频道从诞生之日起便处于“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尴尬地位,而在中国目前的媒体市场格局中,省级地面频道的数量又非常庞大,全国大约有200多个。
省级地面频道节目类别也非常丰富,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拥有了比较好的影响力、收视率和广告的承载能力。但是随着电视媒体格局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现在的省级地面频道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扰。
省级地面频道存在的问题
省级地面频道面临中央台、外省卫视频道、本省卫视频道和城市频道的多重挤压,收视和广告竞争压力加大。特别是卫视频道群的快速发展,对省级频道形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
对于各个省的地面频道来讲,省级卫视就成为一个比较大的竞争对手。其中,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本省的卫视频道。由于同属一个主体单位,省级地面频道不仅需要面对频道间的市场竞争,而且还有台领导为了保证卫视的收视率和影响力,在资源上待遇不平等的问题。
除了台一级的竞争,地面频道间的竞争压力也很大。由于频道制的推行,每个省级频道都是一个独立或者半独立的频道,有非常具体的收视份额和广告份额的考核指标要求。每个频道都希望能够播出一些收视贡献率比较大的节目形态,由此地面频道的定位就变得模糊起来。原先定位区隔比较大的频道都变得非常相似,统统成为大众频道。每个频道都在大量播放电视剧,省级频道都在制作一些民生新闻、法制新闻等收视贡献率大的节目形态。这样不仅使省级频道间形成恶性竞争,而且从总体省级频道的收视份额来看,一些比较小众或者分众的节目由于没有频道愿意制作而丧失了观众,结果从总体上降低了整个地面频道的收视份额。
省级频道的优势发挥和问题解决方案
省级地面频道的最大优势是比较符合广告主的销售模式。广告主对销售区域的划分和销售任务的考量,大多以省为单位衡量,省级模式比较符合广告主的投放要求。省级地面频道如果运营得当,会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