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用明天的钱过今天的日子
在牧区鄂温克人中,牧户之间或者亲戚之间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借贷关系,借贷的物品包括钱财、牛羊以及各种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等。比如,如遇家中有人生病、婚丧嫁娶等大事或者要添置机械设备、交通工具等,一般情况下会向亲戚和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邻居借钱,而且基本上是不计利息。然而,近几年随着牧民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传统的借贷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比如,牧民们开始接受向银行贷款或者向私人借钱偿还利息等观念。而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与电视有着直接的关系。
调研期间,笔者听说有一个牧户贷款在鄂温克旗政府所在地南屯买了楼房,为此,我特意去拜访了这个牧户。女主人很健谈,对我提出的问题回答得很干脆:
不瞒你说,草原的生活至今与外面比起来,还差得很远呢!你这是夏天下草地,还算不错,要是冬天你就受罪了,就是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室外蹲厕所你就受不了。住楼房多舒服呀,吃喝拉撒不出门在屋里就解决了,谁不想过好日子呢?关键看条件是不是允许。我在南屯买楼还是受电视的影响呢!“用明天的钱过今天的日子”,电视上很多人不都是靠贷款买这买那吗?要是等我攒够了钱再买楼,恐怕到死都不见得能住上。从银行贷款,慢慢还,按电视上的话说就叫“提前消费”……
由此可见,电视激起了牧民的消费欲望,同时也为欲望的满足提供了合理的途径。
(三)休闲和娱乐支出比重加大
在电视进入鄂温克草原之前,牧民们的娱乐方式是唱歌、跳舞、摔跤、抢枢、夺宝和赛马等,但这些活动仅限于在各种节日中。比如,宗教节日祭敖包,鄂温克民族特有的节日“瑟宾”节,庆祝丰收的节日“伊木纳”和冬夏季的“那达慕”大会等。除此之外,牧民们最大的娱乐就是喝酒,“点灯靠油、干活靠牛、娱乐靠酒”是牧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自从电视在草原鄂温克牧民家庭落户以后,城市中现代化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也随之被带进草原,尤其是电视节目中所描绘的种种休闲和娱乐等消费方式也逐渐获得一些草原鄂温克牧民的认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也努力尝试和体验。一位非常健谈的牧民向我讲述了如今鄂温克的消费方式:我们居住在草原,城市里的人怎么生活体验得不多,很多时候都是从电视上看到的。比如,以前我们牧民去南屯或者海拉尔购物和办事,要是当天回不来,就在“牧民旅店”或者“牧民招待所”住一夜,这种旅店一般都是6至8人一个房间,最小的也是4个人,房间里是水泥地,夏天潮乎乎,冬天冷飕飕,主要是收费便宜,也就几块钱而已,无非图个落脚嘛。现在牧民们进城可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如果是吃饭的时间,就先去“下馆子”,点上几样平时在草地吃不上的菜,美美地吃上一顿,然后再买东西或者去办事。既然出来了,没有急事一般都不赶着回去,女人们喜欢逛街,慢慢挑选靴子和制作民族服饰的布料。男人们在饭店喝酒,或者去洗浴中心洗桑拿。年轻人去歌舞厅唱歌跳舞,他们不但会唱民族歌曲,还会唱很多流行歌曲呢。晚上,大家也不闷在旅店里,出来逛逛夜景,吃点小吃,喝啤酒,聊天。电视上不是经常说要学会生活嘛,如今我们鄂温克人也很懂得生活了,不能说全是受电视的影响,但是电视至少教会了我们很多。
三、鄂温克人逐渐接受了新的婚恋观和生育观
过去,草原鄂温克人早婚倾向严重,19岁以下结婚并生子的现象很普遍,而且很多夫妻间男人年龄比女人小,即“小女婿”。目前,早婚现象和小女婿现象已经很少见,草原鄂温克人的结婚年龄基本为女性20—23岁,男性22—25岁左右,而且20—25岁后结婚变得十分常见。草原鄂温克人晚婚趋势渐强固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电视在其中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这一点反应在牧民们的谈话中——
现在的年轻人,什么都跟电视上学,结婚的事情也跟电视上的年轻人学,到了结婚的年龄不结婚,(相)处对象时间太长容易出事。你看看电视里的年轻人,(对象)处久了有几个成的,不是吵架就是闹分手。这些年轻人,电视看得太多,不听父母的劝了。
我们结婚的时候,我22岁,我丈夫24岁。我们俩是高中同学,都很喜欢看电视。没结婚之前,双方父母总是催促我们。我俩坚持多谈一段时间的恋爱,像电视剧里的年轻人那样,好好感受一下恋爱的甜蜜。电视里的人不是经常说,结婚是爱情的坟墓,我们可不想那么快走进去。对于父母的催促,我们经常用电视里的话回答他们,父母说我们中了电视的毒了。
“考德威尔等人在印度南部乡村的研究中指出对人口统计数字变化影响最大的三种因素,其中包括教育、政界人士对乡村的渗透、乡村与都市生活和媒介的接触。”在草原鄂温克人中,媒介接触行为最多的是电视。在电视进入草原之前,每年苏木或者嘎查会在节日期间放映电影,但是次数很少。现在苏木、南屯甚至海拉尔都没有电影院,牧民们即使不计较时间和成本肯出去看电影,也无处可看。就媒介而言,电视对草原鄂温克人婚恋观的影响最大。
在笔者对未婚男女青年的访谈中,大部分人表示不愿意像父母们那样早结婚,过早拖累上家庭太累,也不利于日后发展,他们表示会适当推迟结婚。扎木苏是一位英俊能干的小伙子,他这样告诉笔者:“我经常从电视上看到男人先干事业,挣到钱或者有了成就再结婚,那样就可以娶到漂亮条件好的女孩。我现在不想谈恋爱,我要好好干活,多养些羊和牛,以后挣到钱也娶一个漂亮有文化的媳妇。”
金花今年25岁,在内蒙古农业大学专科毕业,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回到鄂温克草原。在草原,女孩这个年龄没结婚可以算是大龄青年了。她说:“结婚太早实在是没意思,父母或者亲朋好友劝我找对象结婚,我就跟他们说,外面的年轻人结婚都很晚,你们出门少不知道,但是电视里总能看到吧,晚结婚的多着呢,跟那些晚婚的人比我还差得远呢!”
调研期间,笔者参加过几次鄂温克人的婚礼。现在的婚礼基本上不在家里操办,一般是在苏木的饭店宴请宾客,条件好的家庭去南屯或者海拉尔的大饭店。婚礼上,有主持人和乐队,大家唱民族歌曲,很热闹。谈到主持人和乐队,图亚很是自豪。她说当年她结婚的时候,她的婚礼就是在苏木的饭店办的,而且是第一个有主持人和乐队的婚礼:“要说到主持人和乐队,还得感谢电视呢。有一次我在电视里看到人家的婚礼上有敲锣打鼓的,很热闹,就跟我男朋友说,咱的婚礼能不能也热闹一些。说来也巧,我们从广告上知道海拉尔有专门干这一行的,我们就请了过来。当时好多人都羡慕我们的婚礼。”
近年来,鄂温克牧民的生育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过去,一般的牧民家庭都有4至5个孩子,最少的也有3个,最多的有十几个。由于鄂温克是小少数民族,国家在很多方面给予特殊照顾,其中包括生育,鄂温克族家庭允许生4胎。国家政策的宽松以及传统的早婚、早育、多子多福生育观念占主导地位,一般的牧民家庭孩子都不少。而如今草原鄂温克人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已经成为大多数年轻夫妇的自觉选择,鄂温克族牧民的家庭结构和家庭规模也出现了小型化趋势。鄂温克族牧民生育意愿由多生多育向少生优育转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因素是制约生育规模的主导因素。孟和便是持此种观点的牧民之一,他这样告诉笔者:“现在草原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沙漠化现象很严重,好的草场越来越少,畜牧业发展受到很大阻碍。孩子要多了花钱就多,哪能养得起,电视里有个小品叫‘超生游击队’,现在再生那么多恐怕就得要饭。”而大众传播,尤其是电视对鄂温克牧民优生优育观念的转变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一位搞计划生育的鄂温克妇女干部就这样评价电视在动摇鄂温克人传统生育观念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电视出现以前,由于草原地处偏僻,地广人稀,计划生育政策很难宣传到牧户。我经常骑着马到牧民家里去,挨冻、挨晒遭罪不说,牧民们的白眼、辱骂就受不了,有的人家甚至把我推出来,还拿着斧子撵我。他们不明白搞计划生育自己得利,总是以为我搞这份工作是向上面邀功领赏。后来,牧民们电视看得多了,思想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电视节目里演的跟我的劝说效果不一样,牧民们从电视节目里能亲眼看到孩子多拖累就多,孩子少花销少,受累也少。电视能通过故事告诉牧民少要孩子的好处,而且牧民们不会怀疑其中的目的。现在我下嘎查,经常能提到牧民们说‘倒找给我钱,我也不生了。看人家电视里的人,多想得开,有钱多给自己花点,要那么多孩子老了也不一定指得上’。”
笔者曾经对几对新婚夫妇进行访谈,询问他们要孩子的计划。他们说目前的想法是打算要一个,如果条件允许,可能会生两个,但绝对不会超过两个。“我和我丈夫经常看电视,我们很羡慕电视上的家庭,孩子不多,负担不重,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还能经常带孩子出去旅游,增长孩子的见识。我们也想将来给孩子创造好条件,让孩子受最好的教育,不能像我们这样一辈子窝在草原,所以我们不打算多要(孩子)。”
四、鄂温克人逐渐转变了教育观念
由于草原环境较为封闭,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牧区鄂温克人传统的教育方式以言传身教为主,而且基本上是在家庭范围内进行。比如,儿童时期,父母就开始教授和锻炼孩子掌握一些生产生活方面的技能。女孩子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如外出采野菜、喂养小羊羔、挤牛奶、煮奶茶、做奶制品以及制作各种服饰和服饰中的花纹等。男孩则在父母的示范下学习从事畜牧业生产的技能,首先是学习骑马,这是必须学会的,五六岁时先由父母带着一起骑,慢慢了解马的习性以后,就可以独自骑。其次要学会放牧、驾驶车辆、管理牲畜以及在野外识别方向等,除此之外,还要学习牧草知识。如“满给特”是一种营养草,水分大,而且能驱除牲畜肠道中的寄生虫,而“布阿”是毒草,“西巴嘎那”是羊最爱吃的草。
由于鄂温克族没有文字,教育孩子只能靠口头文化传承,通过谚语、传说、神话、民间故事和叙事诗等方式实现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是听老人们讲故事,鄂温克族有一句谚语:“老人不讲古、后人会失谱。”因此,这种以家庭为主的教育方式和以畜牧业生产生活相关的教育内容难以开阔牧区鄂温克人的视野,更谈不上对草原之外的世界有所了解。
自从电视进入草原在牧民家庭落户以后,牧民们的眼睛和耳朵才得以延伸到草原之外,甚至是世界各地。电视不但向视野狭窄的牧民展现了外面世界的五彩斑斓,更让草原鄂温克人感受到了其他民族的文明与进步。与此同时,电视又有如一面镜子,使草原鄂温克人深深认识到自身的落后和不足。为了改变现状,缩小与外界的差距,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具有很强调适能力的草原鄂温克人逐渐开始调整原来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在重视家庭教育的同时,更加关注学校教育。聊天时,几位家长这样袒露他们的教育观:像我这个年龄的鄂温克人,很多都没上过学,不识字的很多。我从小就帮父母干活,除了干活,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在牧区,我是一把能手,到了外面,我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看电视的时候,我真羡慕电视上有文化的人,人家懂得真多,出门不吃亏。我自己就这样了,但是我要让我的孩子出去读书,电视上不是经常说一句话“上学(知识)改变命运”吗?我也想让我的孩子通过上学改变命运。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草地的孩子和外面的孩子相比,真是差得太远了。从电视上看到有些小孩真是了不起,在那么多人面前也不害怕,让干啥就干啥,就跟在自己家一样。我们鄂温克的孩子不敢在外人面前说话,害怕生人,也不知道说什么,不是他们天生比人家笨,是整天在草原生活,见识太少。我想让我的孩子像电视上的小孩那样,上幼儿园、学前班。
南吉德的女儿六岁,在海拉尔寄宿学校刚读完幼儿园,正准备进入学前班。由于家住在嘎查,这个小女孩儿平时住在学校,周末家长接她回家。南吉德告诉笔者,每个月孩子在学校的吃住费用共300元,4个周末接送路费要200元,不算其他花销,一个月为孩子一个人就得支出500元。南吉德说:“我把孩子送到海拉尔上学,就是让孩子见见世面。这几年的钱没白花,跟别的孩子比她会的东西可多了,会说流利的汉语,能唱歌跳舞,背诵诗词,还会说英语呢。说不定有一天我女儿也能上电视参加比赛,到时候我一定让她穿我们鄂温克族最漂亮的民族服装。”
辉苏木有一所小学中心校,乌兰宝力格嘎查和苏木的孩子一般都在这所学校就学。也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让孩子去南屯或者海拉尔的民族学校,而且有些牧民在南屯和海拉尔租房或者买房子陪读。一位在南屯陪读了两年的家长说:“我们家没有当官的亲戚,孩子将来要想生活得好只能靠自己读书。我一开始也没打算在南屯租房子陪着孩子上学,家里活多走不开。有一天我从电视上看到一个节目,讲的是一位家长在几年里搬过好几次家,工作换了好几回,为的都是陪孩子上学,后来那个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看到电视上家长为孩子付出那么多,我觉得自己也应该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