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本次所调查的高校均已开设与性别相关的课程,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还成立了与女性/性别相关的研究中心这个特点决定了这些高校必然会影响大学生接触性别观念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大学生的言行反馈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校教育序列内所开展的性别教育的走向与创新。
综合以上两个特点,本次调查的结果可以看作是对首都一流高等院校中普遍受过性别观念影响的男女大学生的性别观念特征的典型概括,也一定程度地揭示出受访男女大学生的性别观念特征与大众媒介的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之间的交互关系。
二、此次调查选择的抽样方法
抽样调查法是传播效果调查中较普遍使用的一种调查方法。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随机抽样是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完全排除人的主观意志的抽样方法,总体中的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机会是均等的;非随机抽样是排除随机原则而按照调查目的和要求,根据一定标准抽取样本的方法,总体中的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机会不是均等的。
在这两类抽样法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类型随机抽样法(又称分层随机抽样法)。这种抽样法先将调查总体按特性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在每一类型中用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取得样本。此法正是此次调研对于样本预估所采用的方法,即将受访对象按既定的分性别比例(接近5:5)进行分层,并将文、理科的比例也控制在接近5:5的范围之内。
由于初入学的学生和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人际交往及媒介接触、利用的频度、程度方面难免存在客观的差异,因此问卷分为三个层次:本科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分别为两个层次,研究生群体样本则为第三个层次。为了保证类型随机抽样法的实施,调研采取了专署调查员在各大高校半随机、半择选发放的方式,随时监控分层指标,因此被调查者均为现场填写,保证了问卷及时回收。
三、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如下
1.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9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7%。
2.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25岁以下的大学生超过86%。
年龄段占全体被调查者的比重(%)
15-2026.64
21-2559.84
26-3011.40
30以上2.12
3.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参与社团活动的超过4成。
社会特征占全体被调查者的比重(%)
中共党员34.80
学生干部29.78
社团成员43.02
文体骨干6.45
有可能出国13.60
4.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48%。
5.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个人月花费500元以上的占60%以上。
6.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为独生子女的比例是46%。
第三节 研究发现与问题阐述
女性主义研究开始关注大众传播领域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但是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系统的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理论和方法才开始形成并得到发展。由于受到女性主义在文学领域中巨大推进的影响,在女性主义媒介研究中,最早的关切领域是“刻板印象”/“性别定型”,之后在“两性社会角色”、“社会参与度”以及“资源占有和利用比例”等方面开始开拓。利用女性主义理论在社会学、文学、传播学等领域的成果,并借鉴相应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和传播范畴内的性别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从社会性别理论角度、社会批判角度以及传播学研究角度,本次“大众传媒与大学生性别观念的发展”的调查,根据媒介形态指标、两性形象指标、两性角色指标、两性关系指标和性别观念评价指标,分别从“大众传媒塑造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气质”、“大众传媒塑造的‘时尚美’”、“大众传媒反映出男女两性价值实现之差异”这三个方面,来考察大众传媒环境与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性别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普遍特征。
一、大众传媒塑造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气质
1.45.78%(26.04%+19.74%)的受访大学生对于反对任何形式的刻板塑造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问题设计:大众传媒中描写的“郎才女貌”模式,您认为。
此问题的备选答案中包含了两个维度的考量,一个是被访者的观念认同度,另一个是被访者的行为认同度。
笔者发现,在观念和行为上均认同“郎才女貌”模式的比例是12.41%,在观念上认同但行为上不认同的比例是41.81%,而在观念和行为上均不认同的比例是26.04%。说明了传统观念中对男性气质的“才华”搭配女性气质的“容貌”作为一种理想状态的男女气质类型,仍是高校大学生的主流认同。同时,也有26.04%的受访者明确选择“不认同”。体现出受访大学生群体对此问题在观念与行为上既存在着类型化的差异,不同个体自身的观念和行为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背离。
近年来日、韩偶像剧开始瓜分以往港台言情剧的市场,在青年观众中形成较大影响。传统观念中“郎才女貌”的内涵被大众传媒进行了当代都市化的改写,“郎才”与“女貌”的特征也打破了单一的塑造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带来了两性气质刻板化的改善,但也使刻板化的问题更为暧昧和隐蔽。
在传媒大量制造和传播的娱乐新闻报道中,对“刻板化塑造范式”的认同可能造成新的压迫,例如在传媒报道中“郎不才、女不貌”就可能成为负面报道的看点;在男性气质方面,“有权/有钱等同于有才”被必然化、合理化地纳入市民社会的文化中;权衡社会事件中的女当事人,传媒首先聚焦在其容貌上,这些都是认同刻板塑造所带来的弊端。
因此,通过这个问题不仅可以量化受访者对某一性别问题的观念与行为之间的认同差异度,也可以量化受访者对“刻板定势”作为一种性别认知误区的认识敏感度。
可喜的是,26.04%的受访者明确选择“不认同”,19.74%的受访者选择“没感觉”,体现出45.78%(26.04%+19.74%)的受访大学生对于反对任何形式的刻板塑造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2.当下传媒文化中对传统和先进的性别文化均予含纳,受众对两种性别观念及其相应现象也同时接受
问题设计:大众媒介中以“美女”吸引眼球的现象,您认为。
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全面被接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发展中面临着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性别的问题化”在大众传媒中愈加凸显。其中,一直受到女性主义者批判的“传媒利用女性以吸引眼球”的现象,在首都高校的大学生看来,认为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的比例高达51.04%,这一数字表明了市场化浪潮与经济挂帅的社会舆论导向,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性别观念与社会已有观念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为了迎合其他社会观念而牺牲性别公正立场的种种做法,在受访青年大学生中认同度较高,暴露了性别观念在传播过程中流于口号化、简单化的现实。
此问题关切的核心是性别指标显然被置放在次于经济利益获取的位置上,而令人担忧的是,一半以上的受访者(51.04%)将牺牲两性公平原则来成就经济发展的做法,看成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和必然。
值得注意的是,认为所谓的“眼球经济”是“比较片面,没有对女性的社会价值给予尊重”的受访比例也相对较高(43.87%),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下传媒文化对两种相反的性别观念同时含纳的事实,也反映出受访大学生群体对两种相反的性别文化均有相当数量认同的状况。
此外,将“利用女性形象实现经济收益”的现象与传统道德联系起来的受访者占3.22%,这部分人认为传媒中吸引眼球的女性形象是有伤风化的,既有对制造这类传媒产品的商业实体的指责,也包括对表现这类传媒塑造的文化的不满。
根据女性主义理论的批判和质疑,现有的社会规范普遍存在着彼此独立、缺乏有机联系和互动的特点,发展经济是中国崛起的基础,而性别平等也是基本国策,但二者之间并没有相互制约和调和的机制与策略,从而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出现两相模糊、彼此冲突的现象。发展经济并不意味着以牺牲女性权益为代价,提倡性别平等并非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厘清一个误区,即认为提倡性别平等的目标或结果是使女性受益、男性损失。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平等是把两性均从不平等的性别体制中解放出来。
针对调查所发现的问题,可以看出当下性别研究与行动提倡,首先需要反驳的是忽视性别问题重要性,将之视为小众、次要的观念和做法,并在现有体制内努力创造一种平衡,使性别问题与那些被认为是更宏观、更具有普世性的问题得到同等对待与重视。
二、大众传媒塑造的“时尚美”
1.对传媒塑造的“时尚美”,整体上看来,受访者不同程度模仿的比例与对之持冷漠态度的比例基本持平
问题设计:对于大众媒介推荐或宣传的流行时尚(包括形象设计和穿衣化妆等),您的态度。
随着时尚的商业化运作模式被大众的日常生活所逐渐适应,通过大众媒介发布的时尚信息之于受众而言,一方面会对受众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也必将受到一部分受众的反思与质疑。
“一般接触,不会理会”大众媒介推荐或宣传的流行时尚的比例为47.33%,明显高于其他选项;而“一般接触,会在日常生活中模仿”的比例为29.36%;“关注”或“密切关注”的比例分别为17.56%和3.59%。由比例的逐级下降,可推断出受众对这类信息的接触程度虽然不低,但是能真正影响他们/她们,以之为参照来改造自我形象的比例却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