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8800000009

第9章 30周年:传播学研究在中国——回顾与讨论(1)

邓炘炘

在广义上,国内研究人员往往把传播学和新闻学交叉混谈(方汉奇,2006;陈力丹、陈秀云,2008;董小玉,2008)。事实上,两者是有不同侧重和区别的。传播学及其研究是在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方逐渐引进中国大陆,今年是30周年纪念。过去一年间,中国学者以此为契机对传播学30年来在中国的发展和研究进行了数次回顾和讨论,有关研究刊物也发表了一批相关文章,总结有关的发展变化和经验教训。本文也围绕这一题目进行一番回顾和归纳,并侧重传播学发展和研究与中国大学传播学教学的联系,提出若干分析和讨论意见。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历史的大致回顾;第二部分是若干发展特点和问题的简要梳理;第三部分是对若干可能影响未来总体变化的元素的讨论;第四部分是结合韩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过程所做的对照比较。本文的结论并不悲观,但是认为中国传播学目前仍处在试图走出引进学习的阶段,欲成为一个成熟独立的学科体系或研究领域,它还需要时日和不断的努力。

一、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传播学引进中国是一组事件和一个时段。不同学者对相关的标志性事件和时间点的归总可能各有出入,但是对下列事项的共识性比较高:1978年7月,复旦大学新闻系内部发行的学术杂志上刊登了介绍美国传播学的编译文章;同年10月,日本新闻学会会长访问中国,在北京和上海做了介绍有关传播学的学术讲座。几年之后,1982年4-5月,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Wilbur Schramm)在其学生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余也鲁的陪同下访问中国内地,在人民日报社为几百位记者、编辑和新闻研究生做了传播学讲座。这是中国新闻界人士和研究者第一次和西方著名传播学者面对面。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召开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参加者30余人。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写出版了介绍性的小书《传播学(简介)》。1988年,中国出版了第一本由国内学者撰写的传播学专著《传播学原理与应用》。

威尔伯·施拉姆对美国传播学的创立和推广有巨大的贡献,同样他对传播学研究在中国的引进和普及也有深远的影响。这里有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新华出版社在1984年就翻译出版了施拉姆的《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理解人类传播》中文版,后改名为《传播学概论》。今天,传播学在大学和传媒业界中已经是为人熟知的名词,但在30年之前,媒介人在口头交流中还常将“传播”与发音相近的“船舶”混淆。在当年那种非常不同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环境下,施拉姆传播学书籍的翻译和出版实在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举动。另一个例子是国人对这样一本书,多年来始终念念不忘。北京大学出版社在2007年底正式购买版权之后,重新影印出版该书(1982年第二版)的英文版原书,作为该社“媒介与社会丛书”之一,供中国学人和研究者直接研读原著。龚文庠在该书影印本“导读”中说,这是一本出色的传播学理论书,并且是在中国普及传播学最重要的一部外国著作(龚文庠,2007)。如果深入研究后来的国内传播学研究和书籍与这本施拉姆著作的相关性,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中国传播学深受施拉姆思路影响的原因。

传播学在中国的兴起,与中国大学的新闻学系和新闻学教师紧密关联。这与国外的情况也有类似之处。在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中,最早介绍传播学的概念、书籍和方法,并开设传播学课程的是上海复旦大学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张国良,2005;陈力丹,2005)。这两所大学有目前中国内地新闻专业教育历史最长和规模最大的新闻系,然而这两所大学的新闻传播院系的名称至今依然是“新闻学院”。传播学进入中国内地的大学,与传统的新闻学教育相结合,取得了立脚点,也促进了中国的大学教育中新闻传播教学和研究的发展。到2006年6月为止,新闻院系或其他院系中正式开设新闻学本科专业的单位共有661个,绝大部分开设传播学课程,其中最普遍的是传播学概论或导论(何梓华,2005)。目前,全国大学中有22个单设的传播学本科教学点,78个传播学硕士点,10个博士点;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新闻传播院系都有本科和研究生两个传播学教学层次。2002年,中国若干高校院系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传播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传播学会,简称中国传播学会,Chinese Association of communication,简称CAC),意在促进国内外的传播学研究和交流活动。2006年,由中国传媒大学、深圳大学等发起,建立了传播学本科教学联席会议机制。自此,已经开设了传播学本科教学的有关院系每年定期聚会,探讨交流传播学教学和研究方面的共性问题。

在美国,高校传播学教育是先有研究生层次教育,后再开办本科教学。中国的大学传播学教育发展也沿循这一路径,先有研究生层次,后增添本科生层次。1997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有资质的大学开设传播学硕士和博士培养方向,给予传播学一级学科地位;2001年又批准在四所大学中试行开办传播学本科教学,后逐渐扩大范围。然而,目前国内大学中传播学本科教育究竟包括什么专业内容,并没有统一的模式;有些大学侧重电子传媒与传播方向——尤其是互联网传播,有些则侧重视觉传播——如影像和多媒体表现等,另有一些则倾向广告和公关方向等。上述这些传播学专业有些也放置在新闻院系,甚至放置在人文院系的框架之中,显得传播学的学科归属和门户区分不够明确。

30年来,中国出版了数量可观的传播学书籍和教材,这对于普及传播学的知识、观念和思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有统计显示,从1981-2002年间,中国共出版各种传播学著作书籍344种,年平均15.6种,并有逐年增长速度越快的趋势。这30年的出版状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1-1988年,这一阶段出版的传播学书籍总数为13种,其中译著8种、编著1种、专著4种,主要是关于基本知识、主要理论模式及研究方法的介绍等内容;第二阶段1989-1996年,这一阶段共出版传播学书籍102种,是过去8年的7倍多;第三阶段是1997-2002年,这一阶段的出版量达到229种,占出版总量的66.16%,6年间平均每年出版38种传播学新书(许欣,2005)。特别是翻译和出版国外传播学著作的中译本一直是过去30年来中国传播书籍出版中的主要现象之一。下图反映出这一时段中的相关统计数据的变化曲线。

简而言之,传播学在中国的引进具有偶然性和自发性,并且在缺乏计划、布局、协同和引导的状态下自生蔓延,其可称之为引进阶段的时间跨度比较长,在一定程度上说,直到现在还不能说完全结束。对传播学研究成果的接触面比较窄,少数外来著作长期统领中国人对传播学的基本认识,而国人对国外传播学以及相关文献的接触和钻研深度广度也远远不够。在改革开放初期,各个学科都面临待兴局面,新闻和传媒领域是政治灾难的重灾区,其学术研究本身基础薄弱而扭曲,其本身学术自立和完善度的程度极为落后,企望在这样的地方很快地发展和建设新的学术和学科成绩是不现实的。

二、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特点与问题

中国学者和大学教师在1980年代初敏锐和热情地拥抱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运用传播学学理性的词语概念,重新描述和定义新闻媒介工作的社会地位和功能,以期从原来的计划经济统一管控的架构中脱离出来,由一个附属性的运转成为一个自我独立的社会行业(童兵,2008)。中国的新闻媒体行业至今是一个政治性和意识形态管理严格的限制性行业,多年来政治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有时会产生一些阻滞作用,有些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因政治敏感而未能深入,这使得学科积累的过程漫长而缓慢。

美国传播学的引进,不但带入新概念新思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国学者对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和重视,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进步。但是与此同时,重复验证美国效果研究的模式和方法也占据了中国传播学研究者的巨大精力。传播学在美国产生之时,面临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与当下的中国有很大不同。当时的美国社会制度和结构框架处于稳定时期,主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对内和对外的传播效果问题,所以注重内容分析和效果调查的结合和贯通得到高度重视和发挥。

然而,传播学引进中国的时候,恰是中国由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走向改革开放之时,并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带动政治和社会等更广泛而深刻的全面改革问题。

从本质上说,中国的传播研究课题,必然性地要涉及更为宏观的社会体制和结构变革的传播和冲突问题,需要中国研究者解答中国现实问题。这是中国传播学研究面临的挑战。中国现今传播学者的整体学科背景、活动领域和研究兴趣,与中国社会和传播现实对他们的期许还有一定的差距。这是中国学界需要意识和思考的课题。

总体而言,目前国内传播研究者学术和专业背景比较单一。近年出版的中国传播学书籍中的“多产作者”或“核心作者”,大都是大学新闻院系教师;他们的专业训练和职业背景几乎都是新闻学和新闻界。截至2002年的一项统计显示,当时出版传播学著作数量最多的15位第一作者中,在大学新闻传播院系工作的就有12位(许欣,2005)。另外,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中,来自其他学科和工作背景的研究者数量极少,研究人员的外语能力总体不强(张国良,2005),这可能限制了整个学科的向外学习能力和跨学科吸纳能力。

现由中国传播学者撰写的传播学理论著作中,大多数是概论和导论性质的教科书,其中又以参照施拉姆相应著作框架编写的为数最多;而外国有关健康传播、环境传播、政治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翻译的书籍比较少,自主研究者就更少,对欧洲传播学的介绍和研究也不多(黄旦、丁未,2005)。由于原创研究不多,中国各大学目前所能提供的传播学课程覆盖面比较窄,只有少数导论课、传播学研究方法课和传媒法规课程,课程的层级分布不够,各校研究重点和特色差别不大。

此外,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国的大学教育多年来只是事实上的专项职业技能培训,因此当教育部允许大学开始尝试传播学本科专业教学之后,许多院校在面对传播学专业教学框架与社会就业岗位之间的不直接对应产生的矛盾冲突,倍感困惑。国内大学和学者对传播学学科,特别是传播学本科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还存在疑惑,对此深入的探讨和辩论也显不足(石义彬,2008)。

相比之下,在发达国家大学中,对传播学教学和研究的理解已经超越了早期创立时期的初步认识,对其学科地位和自有领域的理解不仅更广,对多学科视角的研究视野也相当重视。美国学者(Infante,etc.,2003)认为,传播学并不是一个精确的科学;而是学者们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不期而形成若干共同的关注兴趣,并逐渐汇成若干共同的研究议题或共同的研究方向,例如女性与传播、传播与环境保护、竞选与传播、传播与法律、传媒与教育等。法国学者马特拉(2002)认为:“传播学概念提出的问题和传播现象一样多,各种概念还引发了大量的争论。……可以说没有一个学术领域像传播学这样被很多人认为:这还是一片处女地,一切都有待开创。”

同类推荐
  • 中国婚恋危机

    中国婚恋危机

    中国现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这是中国的幸运;但是中国出现了婚恋危机,它已经给中国造成了损害和困扰,它将给中国带来灾难,是中国的长远忧患。我们讲抢险救灾,解决中国婚恋危机,就是一场特殊领域的抢险救灾。抢救中国婚恋,特别是救助“80后”,就是抢救中国的未来,抢救中国的“后独生子女”一代,使我们在独生子女之后依然有后代。
  • 行走的新闻:走进宁波教育管理名家

    行走的新闻:走进宁波教育管理名家

    本书是对宁波市20位教育管理名家进行采访,挖掘教育管理名家的办学故事、治学理念,记录宁波教育的发展,推广一批教育管理名家的办学思想。此前“行走的新闻”已连续出版多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在宁波教育界引发关注。此次的走近宁波教育管理名家是服务型教育理念的一次生动诠释,通过采访挖掘宁波教育特色。也是宁波首次对优秀教育工作者办学、治学故事进行集中梳理,对宁波教育的科学发展有特殊的意义。
  • 心印复旦园

    心印复旦园

    本书主要由复旦大学退离休教授撰写的纪实文集。全书分“风范篇”、“创业篇”、“师泽篇”、“缤纷篇”,共收文章111篇。风范篇是对资深专家学者和管理干部的素描;创业篇是创业者艰辛创业的诗篇;师泽篇谱写的是师生情浓、薪火传承的乐章;缤纷篇是复旦人多姿多彩生活的扫描。
  • 近忧远虑

    近忧远虑

    全书涉及历史人文、地理风俗、城市建设、时事热点、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上至人大、政协,下至机关、学校、民间团体,有感而发,有的放矢,拨云见日,提振人心!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以及作为政协常委、知名学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高校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企业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高校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市场化管理机制和集群信息服务运行机制的建立,高校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下的企业信息服务的协同组织,基于企业信息需求和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集成化信息服务流程重组及其集成服务模式的实现等。
热门推荐
  • 地胆天心传奇之人间世

    地胆天心传奇之人间世

    大宗师时代后五百年,关于地胆天心的传奇已少有人知晓。天下卅六州的列国皇室子弟更关心的是这人间世的进退取舍、恩怨情仇。所有人都认为,这个时代成为神人,圣人的人将寥寥无几,甚至没有。然而这真的是一个黯然失色的时代么?神州国子渊氏三兄弟情义无间的感情能否维系到他们生命的最后?铁烈国的子弟是否个个如他们的圣歌唱的“我骨为铁,我心为烈。千载以下,亘亘不灭。”心雄三十六公子又是如何风度潇洒的人物?深宫之中的九五之尊又在谋划着怎样的计谋?草莽之间的英雄将怎样帮助自己的朋友?烈火源、宇宙轮、幽冥道、桴鼓悬宫是否藏着大宗师们的吉光片羽?浴血社、逍遥楼、乘微教的徒众为何总是突然地出现?
  • 爱你的时光:你好,杨先生

    爱你的时光:你好,杨先生

    18岁最美好的花季,当爱情的萌芽迸发时,情同手足的他们又是怎样的(小场景)林夕正看得起兴时,后背猛地被人拍了一下“啊”杨帆再看看林夕那微红的脸心里已悄然明白些什么嘴角微微上翘往下喊道:“嗨,何少在下面干嘛”“你傻呀,你干嘛啊,找死”当两人还在较劲时,涵予和何安然已经上来教室“林——夕——”她转过头笑嘻嘻地摆出一脸无辜地的表情问道:“涵予怎么”“你说呢,说你在上面偷窥我们干嘛”涵予一脸兴师问罪的表情“没有,我在看风景是杨科这个混蛋跑过来打扰了我的雅兴而已”林夕眨巴眨巴眼镜摆出一副真诚的模样,而一旁一直没说话的何安然走到杨帆的身旁问道:“她说的是真的吗”“你说呢”杨帆笑了
  • 双孤儿的不凡旅途

    双孤儿的不凡旅途

    唐雨汐,本该是千金,却被自己的爸爸赶出家门,还趁妈妈去世的时候吞了她的公司。并算计冷家,也就是妈妈家,让他们家破人亡。她为了报仇,利用自己获得的莲沫小界,一步步提升自己的实力,创造自己的帝国。并一步步让唐强天也就是唐雨汐的爸爸的公司,家庭坠毁。最后因为世界即将面临末世,冷雨汐决定离开进入异时空,接下来冷雨汐又会发生怎样的奇遇呢?敬请期待......
  • 霸道校草不要过来

    霸道校草不要过来

    自从那次身份的真相使洛俊哲与凌千晴相遇。两人同居后,凌千晴不小心看到了洛俊哲洗澡。凌千晴捂住流血的鼻子往外跑。两人同居后,洛俊哲处处为难凌千晴。凌千晴也只能乖乖听话不然就被看光。也正是因为这样,两人成了爱人一场车祸,洛俊哲为了凌千晴差点丢了自己的生命。“洛俊哲,我告你件事!”“说”“要不……我们……结婚吧!”
  • 武侠世界之轮回者

    武侠世界之轮回者

    轮回每一个世界,他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至强者。先天之后,有虚境。虚境以上,还有神境。当神境之门打开,他却转身而去。让我们跟着他改变每一个我们熟悉的世界。绝对完本,放心收藏。
  • 都市预言家

    都市预言家

    误闯神农村,从此世界是路人。普通高中生被迫进入后勤特能组,终身限制下山。战友牺牲,爱人失踪。他用普通人的意志战胜了自然的法则。从此,他成了龙的脊梁!***************************************好不好看,看了再说。PS:新书求推荐,求收藏,有你的支持才能让我愈加丰满!
  • 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探索教育的价值观

    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探索教育的价值观

    孩子究竟需要什么?由林格编写的《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探索教育的价值观)》一书告诉我们:生命最需要的是最精神的能量,亦即心灵温度;教育之道在于心灵,温暖心灵是教育的核心,因为如果一个人的心灵是温暖的,他的大脑潜能就会自然激发与拓展。《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探索教育的价值观)》所倡导的教育的首要原则就是:说有温度的话,做有温度的教育,上有温度的课……
  • 玉笑零音

    玉笑零音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为了加强公路的建设和管理,促进公路事业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
  • 抹香鲸历险记

    抹香鲸历险记

    本书是一部长篇海洋童话,主人公——抹香鲸香歌和妈妈在海洋中幸福地生活,自由自在地玩耍。忽然有一天,她们遭到人类的捕杀,被追赶得四处逃避,香歌跟妈妈失散了。为了找到妈妈,她历尽艰难险阻,游遍了各大海洋。一路上,结交了很多伙伴——鲸鲨莎莎、海豚甜甜、小海龟、金枪鱼和蓝飞鱼,组成了爱心联盟,打败海洋霸主虎鲸,战胜深海魔王巨乌贼,帮助弱小的伙伴,抵制人类的追捕和强敌的进犯。故事跌宕起伏精彩连连,请捧书细读,带你畅游神秘的海洋世界,领略海洋精灵最纯洁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