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8600000045

第45章 技术力量在中国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4)

第二节媒介技术作用于媒介制度变迁的机制

一、媒介技术促进媒介制度演化的路径

麦奎尔认为:“每一种媒介都可以从技术、物质形式、典型模式、文类、功用以及制度环境的观点来讨论。”他因此特别重视媒介技术在媒介制度中的影响作用。麦奎尔认为,和政治、经济因素一样,技术因素是构成媒介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早以来大众传播就随着一个接一个的技术革命不停地变动着,而这些力量有许多到现在仍然一直持续发挥作用。”他认为:“传播体制具有不同寻常的特性,关键在于它的行动无法摆脱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并且非常依赖技术的不断变化。”如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就使媒介的行政管制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它以地空合一的信息高速通道作为传输渠道,以渐趋普及的多媒体电脑作为收发工具,是一种高效率、大容量、极具开放性的传播媒体。新闻信息一旦进入网络,就将无视国界的存在,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收看或调阅,行政控制或干预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Web2.0新技术的出现及其应用,的确使政府面临着“如何管理”的难题。

第一,媒介技术的发展使新的媒介形态演化出来,加剧了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是改变媒介制度的动力机制之一。Schement and Cutis认为:“从最早的媒介形式(岩洞壁画)一直到最新的,扩展了传送容量,速度与效率的数码媒介形式,媒介技术呈现出一种连续性的发展趋势。”新媒体是在以往技术的基础上出现的。“新媒介这个词汇,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沿用至今,涵盖了一种不断扩展的多样的应用传播技术。”新媒体的内容多样,今天仍在不断增加新的成员。麦奎尔把新媒体分为四种类型:1.人际传播媒体,例如电子邮件;2.互动游戏媒体,例如电脑游戏;3.信息搜索媒体,例如网上搜索引擎;4.参与性媒体,如网上聊天室。每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会改变媒介原有的格局,不同介质媒体之间的竞争会分别作用于媒介的采编制度、经营制度与宏观管理制度上。例如,日报的出现对周报会构成挑战,必然改变周报在采编与经营制度上的做法。广播的出现使得报纸的采编与经营发生变化,电视的出现也是如此,网络的出现同样给报业带来了挑战,并且引起了报业经营与采编制度的变化。“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报道形式从周报开始蔓延至日报,然后向电视和广播延伸。这种演化与报业之间的竞争有关,也与报业与广播电视、网络媒介等新的传播形式的竞争直接相关。网络的出现,使得没有时效优势的报纸不得不改变传统的运作方式,如为了应对网络以及电视等媒介的竞争,今天的日报也开始在“深度”、“专业性”上下工夫了。“深度报道”已成为日报的必然选择。此外,日报“评论”的繁荣也是这种媒介竞争的结果,唯有在深度性与分析性上下工夫,报纸才有可能化解自己的技术劣势。随着摄像手机、DV、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公民参与意识的日渐增强,以公民参与、公民报道、公民传播为特征的“公民共享新闻”在全球方兴未艾,公民共享新闻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国内媒介生态。媒介融合也为新闻传播业带来的深刻变化。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与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促使新闻媒介融合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融合媒介”(convergence media)带来了“融合新闻”(con-vergence journalism),融合新闻给原有的媒介制度格局带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融合新闻’对媒介规制和内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融合新闻’对职业新闻传播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融合新闻’需要公民具备更高是媒介素养。”每一种新媒体的诞生都是媒介技术发展的产物,这些媒介技术衍生出来的新媒介对传统的媒介构成了挑战,在媒介的微观制度和宏观管理制度层面上影响已有的媒介制度安排。从现实层面看,媒介技术的发展,不管在国际范围还是在国内范围,都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媒介生态格局,许多旧的媒介制度被删除或修改,新的制度安排得以出现。

第二,媒介技术的演化及新媒介的出现使传播渠道、传播主体、传播功能与传播效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的生产、传播和过滤成本发生改变,最终能够影响到媒介的制度安排。新技术彻底改变了媒体机构的运作和消费者使用媒体的方式。报纸时代是诉诸文字,广播则诉诸声音,电视则诉诸视觉和听觉两种渠道。新的传播渠道的出现,使传播的功能发生变化。广播的出现使媒介的动员功能大为增加。而网络的出现,使媒介的整合能力大为增强。罗素。纽曼(Neuman,1991)对新技术所带来的变革作了乐观的展望:新媒体变得更便宜,受众使用它们变得更为便利,新技术改变了受众对地理距离的看法,新技术加快了传播的速度,新技术加大了传播的容量,传播的渠道会变得越来越多,互动性传播会变得越来越多,使用者对媒体的控制权会变得越来越大,彼此分离的传播形式之间会有越来越多的交流。互联网就是一个去权力化的、非中心化的传播系统,每个人既是信宿,也是信源,传统媒介单向传播的模式在网络时代被彻底打破。Web2.0的出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新的传播图景。“这种让全民共同决定和编织传播的内容与形式,让每个个体的知识、热情和智慧都融入其中,让人们在具有最大个性选择的聚合空间内实现共享,这恰恰是新传播时代的价值真谛。Web2.0必然用一种新的形式带给我们一个高效、新鲜而有活力的传播场域,新的传播时代即将到来。”web2.0的典型应用有blog—博客,wiki—维基,tag—互动标签,SNS—社会性服务网络,RSS—联合组织规范技术等,它在实践特征上具有参与性、自组织性、真实性、开放性、聚合性、创新性等特点。以“博客”传播为例,它对传统新闻媒体报道的补充作用、议题的解构与构建作用、传播格局的突破作用、话语宰制的消解作用等将使传统的新闻价值观与媒介格局发生改变。“在博客上,一个人可以是主编、编辑、作者,集多种身份于一身。从此意义看,博客就是一个未经编辑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没有传统媒体的‘把关人’,不存在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取向和偏见,是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博客的出现显然对传统媒介的垄断地位构成颠覆。而作为Web2.0时代的另一种新的网络传播方式,维客(wiki)技术则是一种新的信息发布和维护技术,具有迅速、便捷、可匿名编辑的特点。wiki新闻是wiki技术在新闻领域的运用,具有国际性、快速编辑、公开、中立、志愿和自由等特点。它是一种群体协作创作,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参与式新闻。wiki新闻的出现,使公众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知情权,是对传统新闻观念的一种突破。基于Web2.0技术的网络BT、维基百科、Flash新闻等同样具有无限的活力,它们使网络的能量再次成倍增长,信息的互动传输更为方便快捷,必将对传统的媒介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新媒体通过对传播渠道、传播主体、传播功能与传播效果的改变,最终能够影响媒介制度安排。新的媒介技术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大众传播的门槛,节省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的成本。互联网及手机等媒介的出现的确使普通人能够成为一个“传播机构”,使现有媒介制度(如中国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中规定的高昂的创办成本或说准入门槛大大降低。而博客、播客的出现几乎是“零门槛”,人人都创办媒体成为可能。这种对普通人信息生产和传播成本的降低反过来抬高了政府信息管制的成本。这就是新的媒介技术所改变的媒介制度的费用结构,它使媒介制度变迁中博弈各方的“成本—收益”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必将传导到媒介制度变迁上来。

第三,媒介技术是连接国内制度体系与国际制度体系的重要渠道。正是由于有了媒介技术的进步,国际和国内的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都得以加快,这促进了两种制度体系的比较与交流。这将改变人们的封闭的认知与意识形态。新媒介在传播新观念上将比传统媒体更加有力,更难以控制,这会影响到制度变迁中的行动主体及其行动。QQ、BT、PPLIVE等网络工具,手机媒体及其他新媒体开辟了新的传播渠道,使多元信息的传播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对信息的垄断和过滤显然比较困难。所以麦奎尔说:“带来更大自由度的新技术所造成的后果之一,也就是把不想要的外国信息排除在国家大门之外的做法已经变得不可行。”如网络媒介的互动性与超链接性使它比传统媒介更容易聚集人气,形成舆论。它不但能使民意更加直接地反映出来,而且由于网络的组织成本较低,它能够增强分散人群集体行动的能力,这对于政治及公共政策的制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公共论坛(即通常所说的BBS)的出现,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超越地域界线和时间限制的在线空间,每个人都能在这里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当有足够多的人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的时候,网络舆论就形成了。互联网已成为世界各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在中国也不例外。互联网公共论坛作为一种政治参与方式,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开放性,使用(access)便利;二是广泛性,探讨的议题广泛;三是即时性,随传随贴;四是多元性,针对同一主题,可细分为不同的面向。这种基于新传播技术的参与方式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增加了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直接的、全面的参与和沟通的可能性。“近似地”实践着“协商性民主”的理想,推动了政治决策过程。从中国近年来一系列媒介事件来看,网络媒介的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舆论监督”作用,通过网络舆论影响公共政策的现实可能性越来越大。从孙志刚案、哈尔滨宝马撞人事件,陕西假彩票事件,最牛钉子户事件,山西黑砖窑事件以及华南虎事件等,网络媒介在推动舆论形成,表达民意方面发挥了重大影响。从制度分析的角度看,网络技术通过虚拟社区的联结和公共舆论的形成,降低了分散人群的组织成本,因而也增强了人们集体行动的能力。这一过程将作用于包括媒介制度在内的中国制度体系的变革。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想象的共同体》中说:“传播科技的进步,特别是收音机和电视,带给了印刷术一个世纪以前不可多得的盟友。多语的广播能够在文盲和有着不同母语的人口中召唤出想象的共同体”。媒介技术的发展,使意识形态的传播速度加快,同一地域的人因此能够更好更快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共识与认同。新的媒介技术的发展也能够突破地域界限,使全球地理重新整合,形成一种新的“全球—地方”关系。“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技术创造的电子文化空间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无地方特性的图像地理和虚拟地理”,置身于这样一种全球化的地理中,技术与制度的创新与扩散速度加快,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技术、制度和观念之间的交流将难以封闭,且呈现出世界的同步性,那些落后的、封闭的制度体系在全球化时代面临更多的竞争与挑战,这是媒介技术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技术进步带来的这种“溢出效应”将会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制度层面,也会影响到媒介制度变迁中的行动主体,对中国的媒介制度变迁发挥强有力的影响。

从具体途径来说,由于媒介体制与政治体制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因此技术作用于媒介体制大多数情况是通过一种“间接途径”,通过作用于政治体制再传导到媒介制度上来。如网络技术的出现使政府的政治运作模式发生了某种改变,它能够影响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进而传导到媒介体制改革上来。如“电子政务”就是网络时代出现的新的政治治理形式。它给公众参与政治生活带来新的可能性。熊澄宇教授认为:电子政务系统的特点较之任何现存的形式都更能满足行政管理所追求的“效益和公正并重”的原则。网络信息传播的迅捷性以及因此而节约的大量办公费用和人员开支充分体现了效益的原则。网络双向的信息渠道为民意的表达提供了经济的途径,因而可以很好地体现“公正”的原则。“从理论上说,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系统为中国政府行政范式的转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网络消除时空差别、随时交互的特征有利于政府更即时地向公民提供服务,同时也为公民参政、议政,更广泛地实现公众利益提供了新的可能。”这种政府行政范式和公民参政方式的改变,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它也能够改善媒介运作的制度环境进而传导到媒介体制改革上来。考察新的媒介技术与政治变革的关系可以使我们加深关于媒介新技术与媒介体制关系的理解。

从长远来看,人们的确有理由对媒介新技术与“民主”之间的关系保持乐观。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80~90年代,电子媒体在促进民主、瓦解专制的过程就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以电视实况转播为例,在菲律宾民主派推翻独裁者马科斯的斗争中,人们首先从电视上看到马科斯的政敌阿基诺在从多年流亡美国后回国时在机场被枪杀的情景,这个实况转播震惊了世界,也成了菲律宾民主派和马科斯政府之间力量对比转化的分水岭。在苏联东欧,实况转播的电视新闻在铁幕瓦解过程中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尽管媒介技术的发展为“社会民主”提供了潜在的可能,但技术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它不能决定是促进还是延缓媒介制度的变迁,关键还得看这项技术掌握在谁的手里。因此,广播的出现,并没有改变法西斯政权的本质,反而使其政治的动员功能增加了,危害性放大了。互联网也是如此。上文提及的“电子政务”世界各国都在推行,但其功能发挥如何还要依赖于现实生活中的政府权力运作模式,如果现实生活中政府权力配置就不合理,则“在传统体制上派生的电子政务,很容易是单一主体和单一维度的:基本只考虑了政府这一主体,而缺乏对公民的关注;只关注电子政务的管理职能,而或多或少缺乏‘服务’的理念。”这样的情势下显然技术的“解放”作用有限。

同类推荐
  • 中国党政公文写作要领与范例

    中国党政公文写作要领与范例

    《中国党政公文写作要领与范例》——以写作的基础知识为主线,以其艺术性、技巧性为点,实例佐证为辅,选例准确,讲明要领。
  • 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

    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

    自1690年诞生至今,美国报纸历经沧桑变故,其报道模式亦处于不断的流变之中。报道模式是指报纸在其日常新闻生产实践中所依循的准则和样式,它是报纸新闻生产的常规形式,是报纸长时间都在使用的报道方式。本文试图在“事实选择”和“事实呈现”两个维度上透视美国报纸报道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内涵与特点,探究报道模式的流变轨迹及流变动因。“事实选择”是指报道模式中选择了什么样的事实,“事实呈现”是指报道事实时采用什么样的手法。“事实选择”和“事实呈现”是新闻生产紧密联系的两个维度,选择了某种事实也就随之选择了与之对应的某种呈现方式,两者骨肉依存。
  • 弓萧缘;石榴记

    弓萧缘;石榴记

    弓箫缘:从长安出发,筹建北庭都护符的四十万石粮草意外遭劫,“镜铁山五义”之一李波也卷入此案中。陈澌,一个神秘的武林人士,奉唐皇之命调查粮草遭劫案,不料行程伊始就收到戍边将军张武威麾下秘密高手“威武十卫”的追杀。李波的小妹李雍容被箫声吸引,意外目睹了陈澌与“威武十卫”的对决,少女情怀一发而不可收。然而,这一段恋情终究不能弓箫齐鸣,就像当初那一箭,终究不能射中那个人…
  • 触摸教育的美

    触摸教育的美

    本书记录了发生在校园里孩子和老师及校长之间的事。分为”举报的分量“、“滑稽的新生传”、“故事进行曲”、“教育即生活”、“返老入童”等篇章。
  • 国际危机传播

    国际危机传播

    由高晓虹和隋岩主编的《国际危机传播》结合丰富的案例,在厘清危机传播与国际危机传播的关系、剖析危机传播国际化趋势的基础上,对国际危机传播中媒介组织的社会功能、生产机制、报道策略,以及公共政策、文化在国际危机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创新性地引入修辞学和阐释学理论,对国际危机传播中的文本修辞和过度报道进行了详尽分析。国际危机此起彼伏,国际危机传播影响深远,如何临希不乱,有效地进行媒体传播,帮助各方面转“危”为“机”,是《国际危机传播》的宗旨所在。
热门推荐
  • 让人抓狂的穿越

    让人抓狂的穿越

    一个理科生,穿越去了未知名的朝代,竟然还是个丫鬟。能否从仅有的几次穿回找到最有利的线索,并且找到那个一起穿越的人。可是虚拟的朝代之中也未必好混。。。
  • 学校的眼泪

    学校的眼泪

    一份通告书,迎来了七个少年进入樱艺学院的第一天,他们将要在这里度过三年的春夏秋冬,正如青春的花样年华,他们也将迎来兄弟之间的种种暴风雨,争执过互相打过,甚至受伤过,堕落过挫败过,甚至他对他爱过
  • 霸道总裁认栽吧

    霸道总裁认栽吧

    冰冷boss不近女色,他爸为他急,他妈为急,他只能说他没有感觉,后来遇上了她,他突然有了火热的感觉,他把她关在办公室里,突然抱起邪魅地说:“你喜不喜欢我?”她撇开脑袋嘟嘴不说话,他瞬间被萌翻了,他变得无比火热,继续问:“嗯?说不说?不说?”“啊!不要!我说!”
  • 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你(天下美文校园卷)

    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你(天下美文校园卷)

    本书精选古保祥创作的爱情类文章,其中许多被《读者》《青年文摘》《格言》和《青年博览》转载。本书内容以情感和故事为主线,为读者呈现各种各样的爱情,讲述其中的真实感悟,是作者与读者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本书弘扬的是对真爱的歌颂,是对假情的批判,力求让读者重拾对爱的美好信念。
  • 都市食人族

    都市食人族

    食人族是一种隐藏在都市繁华下的种族他们力量强大以人类为食都有着自己独有的血形武器和异能人类也在和食人族不停的战斗中发现了只能在食人族身上取下的武器和异能才能与之抗衡武器统一叫血形一个少年拥有了半人半食人血统的强大力量并获得了强大异能成为了邪恶力量的克星为了保护人类引发的超级炫酷爆炸决斗
  • 万象神皇

    万象神皇

    前世的他被人杀害后,魂魄附身在意外病死的亲弟弟顾修然身上。表面上笨头笨脑的他实则天赋异禀、才智过人,稀有暗属性、双修者、体内被封印庞大灵力,每种身份都足以引燃人们内心疯狂的嫉妒与羡慕。一次比试让他一举成名……隐世修炼等级制度:炼气期、筑基期、结丹期、元婴期、化神期、炼虚期、合体期、大乘期、尊者、神尊。
  • 永劫不死

    永劫不死

    万年前,妖族渡海攻入紫云大陆,避世异族落井下石,幸有圣人救世,人族才解灭族之危。万年后,华宗弟子白术,偶得上古《五典》,开始直面风波诡谲的修真界。可随着境界的提升,他面对的不仅是越加广阔的舞台,还有令人迷茫的历史,神灵奥秘,万灵时代,体修毁灭,气修起源。
  • 魔井录

    魔井录

    何为魔?何为道?成者即可为道,败者奈何成魔。禹国二皇子公皙墨文本将继承皇位,却遭兄长逼宫弑父,一夜之间人生出现巨大转折,本应死去,却不料意外生还,坠入魔井,习得失传功法,开始了一段复仇之旅。
  • 帝国枭雄

    帝国枭雄

    一段扑朔迷离的身世,让他背负一身枷锁,一段传奇的经历,让他逐步走向权利的巅峰,一双沾满无数人鲜血的双手,是会将他推向权利的另一个巅峰,还是会将他推向万劫不复的地狱……
  • 神探游戏最后的秘密

    神探游戏最后的秘密

    崔夏妍本以为毕业之后会有着平淡的生活,养父安排的一次相亲却让她开始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先是与大学好友去了英国,又被英国黑帮龙头组织盯上,最后却发现自己的重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