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编辑出版《中国技术市场报》科技/无。
b2新闻北京电台生活咨询讲座,实践方面的专家(主要),单位内部的优秀。政策,技术,结合自己领域讲。不固定。效果目前看不出来,不是立竿见影的。
b3新闻《北京日报》文娱我们主任经常给我们上业务课,提高很快。他有30年的新闻经验。部门开会,文娱报道的方方面面,两周一次,效果不错。
b4新闻《北京晚报》警法无。
b5新闻电视专题有。通过频道的业务培训,看优秀节目,请教授教课。内容涉及采访技巧、摄像技巧、编辑技巧,一周一次。本科教育更注重理论,所以开始进入新闻界时,有无所适从的感觉。
b6汉语言文学《先锋潮》网站党建无。害怕教育会把自己的灵魂束缚,新闻很发散的,需要灵动与倔强的心态,去探究未知事物的态度。
b7新闻网络旅游有。参加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新闻人员培训和报社自行组织的培训。讲授新闻法律法规、新闻出版等。一月一次。没实质效果。没太多差别,可以借鉴的是经验性的东西。
b8电编电视台新闻无。
b9新闻报纸国土资源有。一年一度培训和职业考试,内容与政治性关联比较多,一般一周左右,有一定的效果。教育方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广泛,侧重在实际操作层面。做新闻的态度和新闻工作相关的其他知识。
作为观察组的新闻传媒人才,有效答案8个。有过在职培训或者继续教育的占75%,肯定在职培训或者继续教育作用的占83%。认为在职培训或者继续教育与大学教育有明显不同的占67%。a4:在学习上更为主动、更有目的性,这应该是进修和本科的最大区别;a5:大学缺乏与实际的联系,现在与工作联系紧密;a6:继续教育的教育形式比较灵活,而且更加侧重于实践。由那些有新闻实践工作经验的名编、名记授课,效果可能比某些教授们授课要好;a9:教育方式转变为授道者与受道者平等的地位。其中,认为在职培训或者继续教育,相对于大学教育,更侧重于实践的占50%。新闻专业背景出身的有80%接受过在职培训或者继续教育,非新闻专业背景出身的有67%接受过在职培训或者继续教育。
翟惠生指出,在职培训与大学新闻教育之间的差异就在于在职培训“更注重实践,会融进自己报社的特色,针对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梁衡则针对《人民日报》社的在职培训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在记者刚进报社时都有培训,平常每年都有培训班,大家互相交流,请老总讲课啊。帮助很大。记者的新闻教育,在毕业后的继续教育是很重要的一环。工作以后,讲的才能听懂。我去高校讲课,发现很多同学听不懂。给学生讲课和在报社讲课不一样,在报社更偏重实践。听的人有实践,讲的人也有实践。”可见,他们两人也很赞同在职培训应更偏重于实践技能的培训。
作为参照组的成长中的普通新闻传媒工作者,有效答案9个。有过在职培训或者继续教育的占56%,其中100%的人认为在职培训或者继续教育更侧重于业务;新闻专业背景出身的,有63%接受过在职培训或者继续教育。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比较上述两类人群,我们发现:
作为观察组的新闻传媒人才,83%的人肯定在职培训或者继续教育的作用,培训内容广泛,但主要是侧重于实际操作层面,多经验性的资深业者讲座,针对性、实战性很强,补充了大学教育的不足。
作为参照组的成长中的普通新闻传媒工作者,56%接受过在职培训或者继续教育,接受的大都是侧重于业务层面的培训。这说明,现在的在职培训或者继续教育,新闻媒体开展的还不够充分。
一般认为,传媒人才的在职培训或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是指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促使在岗人才在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行为方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以保证传媒人才能按照预期的标准或水平完成所承担的或即将要承担的工作和任务。传媒人才的岗位培训是传媒组织或机构发展的支柱,通过培训,可以提高传媒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新进入传媒组织的人才通过培训,能尽快熟悉传媒组织或机构的性质、特殊要求,迅速适应新环境;而对在岗的传媒人才来说,可通过培训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适应新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
第五,新闻工作中的实践(自我摸索)。
1.工作中有没有发现现实与学校教育的偏差?
姓名/教育与实践的偏差
a1学校理想化了。
a2差不多。只不过,实际工作中的灵机一动的机会更多。
a3
a4偏差很大,也许是我在大学时念书不认真吧。至少我觉得,仅仅依靠书本上的东西,无法做好手头的工作。
a5理解更为深刻,从信息接收者到传播者。
a6有偏差。主要体现在实际工作中的新闻工作要紧扣时代的发展,而且随时有新的变化。
a7有偏差,理论与实践的冲突。
a8学的东西与现在新闻工作的确有差距。书本上的东西只是基本的,创新写作是时代的要求。有人说,不学新闻的人从事新闻工作,还少了条条框框的约束,可以得心应手些,这也有道理。
a9理论基本无用,实践才是正道。
a10
a11
b1有。现在的新闻媒体大多是互相抄袭,记者比较懒。
b2有偏差,但不大。中国的新闻环境,和中国新闻人所理解的专业理解,是有偏差的。和学校书本描述的新闻自由不一样。
b3有。遇到很多实际的困难。社会背景、新闻环境不断变换,与书本上的知识有隔阂,因此而导致实践主体的报道策略、新闻价值观等都不一样。
b4偏差不大。
b5有。尤其是在从事时政新闻报道中,常常会让我对于新闻的真实性产生疑惑。
b6没有偏差,其实新闻的本质始终没变,只是很多人将新闻扭曲了。
b7有。学校的新闻太理想化,现实中真实的新闻少。
b8有偏差,理论和实践联系不大。但没有理论,实践无从下手。
b9有。对新闻自由的限制。
作为观察组的新闻传媒人才,认为学校教育与实践相差很大(教育脱离现实)的占75%,认为相差不大或者只是相互映衬的占25%。
作为参照组的成长中的普通新闻传媒工作者,认为学校教育与实践有较大偏差的占67%,认为偏差很小或者没有偏差的占33%。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比较上述两类人群,我们发现:
作为观察组的新闻传媒人才,75%的人认为学校教育与新闻实践相差很大,说明新闻教育与实践脱节比较严重。
作为参照组的成长中的普通新闻传媒工作者,也大都认为学校教育与新闻实践有所偏差。部分人对这种偏差产生了困惑和无助。
2.对于新闻从业者,学校教育与工作实践相比,哪个对新闻工作影响更大?
姓名/学校教育与工作实践
a1新闻教育更大。学校期间细致的研究了,实践后就会轻松自如了。
a2都有用,开卷有益,实践出真知,不该比较吧。
a3
a4无疑是实践。只有你真正做了一个版面、一期节目之后,你才会知道这个行业究竟需要什么。
a5实践。与人打交道,有独立思考、发现、判断,从各方面锻炼人。
a6实践对我的工作影响更大。因为新闻工作本来是一项求新的工作,随时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变化。
a7理论指导实践,但工作中,实践更重要。
a8实践的影响更大。
a9实践。
a10
a11
b1实践。讲的和现实基本上是两码事。
b2对半分,都挺重要的。没有学校的基础和熏陶,你是不可能意识到实践能给你什么的,学校最好的是跨系课,和各种各样的报告。
b3谈不上轻重大小,应该是相辅相成,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土壤。
b4实践对工作影响更大,因为实践更贴近工作。
b5专业教育中许多理论并不适合培养一个优秀的新闻人才。或者说,合格的新闻从业人员没有问题,优秀就不见得。
b6肯定是实践!没有一门理论课程会比实践更重要,即使是实践,如果有理论的支撑会使实践变得更合乎理性。
b7实践。专业教育与实际联系不多。
b8实践。有了实践,理论可以后天弥补。
b9差不多吧,是相辅相成的影响。
作为观察组的新闻传媒人才,认为学校教育影响更大仅占12.5%,认为学校教育与工作实践同等重要的也占12.5%,认为工作实践更为重要的占75%。
作为参照组的成长中的普通新闻传媒工作者,没有人认为学校教育影响更大;认为学校教育与实践对新闻工作的影响同等重要的占33%,认为实践的影响更为重要的占66%。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比较上述两类人群,我们发现:
作为观察组的新闻传媒人才,75%的人认为相对于学校教育,实践对新闻工作的影响更大。这说明,新闻的的确确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相较于其他行业,它更注重实践。但据此也不能否认学校教育的作用,只能说当前的学校教育在连接实践时做得不够好。理论学习仍是做好一门学科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理论学习这个前提基础,空有实践这个翅膀,再怎么振翅,也难高飞。
作为参照组的成长中的普通新闻传媒工作者,没有人认为学校教育更为重要,原因是他们刚走入工作实践,他们理论基础已经有了,缺少的是实践,因此他们也就更看重实践。当然,他们的确需要实践,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理论学习,这种实用主义的倾向应予以校正。
对于理论的重要性,梁衡坚持“任何行业,都是需要理论指导的。实践不能指导实践,只有理论才能指导实践。理论指导实践,这是普遍性原理,新闻也是如此,但是新闻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新闻不仅是单纯的采编写,新闻要想提高,就需要理论的支持。”他认为,“新闻学的理论还包括相关其他理论,如新闻原理,陆定一关于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对新闻的定义就增加了几个要素:受众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传递;把受众、信息、传播等因素加进来了。因为我们现在出现了很多新的学科,如信息学,传播学。发展从理论中来,以后采写新闻时会想到受众关心的多不多,不多就不要写了,这样,理论就指导实践了。还有相关的理论,比如政治、文学、文化、哲学。新闻是和社会连接点很多的行业,最主要是政治和文化,文化可以分为百科知识和文字知识。”对于实践和学术,梁衡的观点非常明确,二者“是相互交叉的,大学毕业前,告诉你一些学术的东西、理论的东西,比如新闻原理定义啊,然后你去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哪些原理是适用的,哪些是需要磨合的;但是理论和实践永远是有距离的,有些理论指导不了实践。马克思理论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断地往里面补充新的内容。从别人那里得来的理论加自己的实践,最后总结出自己的理论,理论—实践—理论永远是反复的过程。记者应该懂得这个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础原理,在这个原理的指导下,发展你专业的理念,你才能成才。创新从哪里来?一个是学习理论,一个是实践。”
3.新闻工作没有取得较大成就时,经历的一些失败是否对自己有所帮助?
姓名/实践中的挫败
a1没有,都是一点一点磨炼的,每次采访都能给你新的认知,有时候甚至是一种感觉。
a2
a3
a4失败的经历不少,开始时也经常被骂到狗血淋头。但慢慢发现规律后,便可以做到很好。
a5采访不到位,写稿困难。积累知识,形成对事物的判断。
a6中间可能要3~4年时间。比如,有时非常固执地去弄一个所谓的“猛料”,结果却做了无用功。首先,要熟悉党的宣传政策,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其次,要有一双辨别新闻题材的“火眼金睛”。
a7两年,跌倒和失误中逐渐成熟。
a8我是自我摸索、自我总结,逐步走上成熟的。
a9说来话长,一万个人有一万种不同的成长经历。
a10没有实习,完全靠自己,把你扔到大海里,不管你会不会游泳,你自己去练习。前面两到三年是积累的过程,是量变的过程,朦朦胧胧;后来笔头越练越锋利,进入自由王国。
a11
作为观察组的新闻传媒人才,有效答案8个。认为经历挫败的占62.5%,其中认为挫败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帮助的占80%;没有经历挫败,但也经历过一段时期的自我摸索而获得成长的占37.5%。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我们发现:
新闻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过失败的经历是很正常的,重点是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让自己成长成熟。传媒人才具不具备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是关系到传媒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保持怎样的心态对待事业的成败,就是一个心理素质问题。中国有句古话叫“胜不骄,败不馁”,只要保持这种心态,就可以取得职业生涯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