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8200000033

第33章 影像如何记忆——年鉴学派视野下的影像记录(5)

1.三个时段、历史与现实的互动

面向传媒市场的电视节目、面向学术研究的影像文本这两个层次,尽管功能不同,但其核心均是依托前期收集的各类影像资料,按年鉴学派的三个时段完成对历史或现实影像文本的构建。在这个层面上,笔者认为尤为重要的,是搭建三个时段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有效勾连。在三个时段方面,是建立三者点、线、面的循环往复的互动关系。具体说,一方面,短时段的人物或事件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对历史与现实的中时段、长时段的考察之下,同时也只有将之放置到中时段、长时段的视野之下,我们才能洞悉短时段的人物和事件在中时段、长时段历史与现实中的意义;另一方面,长时段、中时段的宏观视野,同样需要短时段在具体点上的积累,从而规避其忽略人物、政治、叙述的缺陷,使历史进程显得更加丰厚饱满。历史与现实之间同样是这种互动关系,对历史的回溯是源于对现实的困惑,而对现实的记录又是基于对历史的反省。只有在三个时段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形成上述勾连互动,才能构成浑然一体的稳定、均衡的影像记录框架。

2.公共服务

“人人都是历史学家”,[周梁楷:《历史学的思维》,正中书局1993年版,第23页。]这是美国史家贝克(Carl Becker)描绘的一个史学愿景。这一方面是强调“自下而上看历史”的新史学的学术追求,只有当每个普通民众都能自觉、也有能力撰写自己的历史时,新史学才能在深度和广度上实现真正的总体史;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也使这样的史学愿景具备实现的条件,文字作为等级制度的象征早已被破除,而在视觉传播时代,数码相机和摄像机、基于个人电脑的非线性编辑系统,以及基于Internet的网络传播,这三项革命性的技术突破使民众掌握影像从生产、加工到传播的各个环节成为可能,官方的、垄断的、一元的影像生产和传播由此开始走下神坛。

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公众认识、解读和使用影像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参与到更加广泛的影像记录中来,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笔者的设想中,这项工作可由音像资料馆通过三个层次的公共服务来完成。其一,对影像资料进行延伸开发,按不同梳理方式制作各类影像文本,并通过网络平台或集中放映免费提供给公众,培养公众的影像经验。其二,定时举办各种有关纪实影像的专题讲座,逐步提高公众的图像素养(Visual Literacy)。[笔者认为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影像文本与客观史实、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此可能产生影响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其二,影像的特质、影像的生产流程、公众的接触方式等对公众理解影像文本有何影响;其三,普通百姓不仅是历史本身,是历史的制造者,而且还可以是历史影像的写作者。]其三,通过定时举办各种不同形式的影像活动,让民众真正拿起影像工具,参与到对自己历史的重建,以及对身边正在上演的社会现实的记录活动中来。

“这是另一种把人民自己的历史返还给人民的方式,它向人民表明历史是有价值的,从而激励他们做出自己的贡献。”[〔英〕保尔·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史》,辽宁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20页。]当每个民众都有机会,也有能力拿起影像工具来书写自己的历史时,我们才能真正地、无缝隙地对广袤的人类社会进程形成扎实、均衡的影像记录。

【结语】

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全球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呈现出惊人的趋同性。一大批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传统文化以空前的速度消失在历史洪流之中,文化生态日趋失衡。作为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高速运转的经济改革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进程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古老的国度正在经历容颜的巨变。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华夏文明,其独立性与多样性同样遭遇社会转型的严峻挑战。时至今日,还有几个都市里的年轻人能剪出漂亮灵动的窗花?又有多少远离乡土的后生能哼唱滋味浓浓的乡谣?我们无法回避的是,许多文明细节正在死亡之途上。如何使祖先传下来的文化遗存得到及时的抢救与保护,并且有生命地、鲜活地传承下去,已经成为今天的炎黄子孙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作家冯骥才多年来一直从事民间文化保护工作。1999年得知天津历史最长的老街估衣街要拆了,他立即召集志愿者开展抢救工作:(1)挨门挨户地摄像,留下估衣街鲜活的音像史料;(2)访问原住民,用录音机记录下估衣街的口述史;(3)搜集相关文物,尽可能挽留估衣街的实证文物。“我要求他们有救火般的速度和救死般的精神!”[董月玲:《冯骥才哭老街》,《中国青年报》2001年9月26日。]画家赵以雄夫妇原本是为创作一幅展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盛大场景而踏上征途的,但沿途的不断的遗憾与焦虑让他们走了25年。“我们可能是最后一批可以看到丝绸之路比较古老面貌的人,就想尽可能多地记录下那些很快将会消失的东西。”[纪录片《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传承》,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2003年1月3日。]在台湾,《汉声》杂志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秉承“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纵坐标”的使命,以“中国的、传统的、民间的和活生生的”为标准,用文字、影像等多种手段采集中国民间文化、民间生活、民间信仰、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致力于建立一个民间文化基因库”。[赵岩:《〈汉声〉创办者黄永松:建立中国民间文化基因库》,http://www.hsm.com.cn/rwjj/wy/200612/02/53525.shtml。]

视觉传播时代已然来临。在影像工具日趋普及的今天,我们如何用好手中的影像工具?又如何通过一种框架性的建构,让上述艰涩前行而又弥足珍贵的个人化、民间性努力,转变为一种更富规律性、日常化和多层次的稳定记录?本文仅仅是一次小小尝试,意在起抛砖引玉之用。由于笔者影像经验与史学积累的不足,观点难免偏颇稚嫩,甚至流于对年鉴学派的简单套用。但是,从倡导科际整合的年鉴学派入手,进而把借鉴的视野拓展到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积累深厚的学科,从这些先行者的身上汲取观念、思维与方法,当然还有信心与动力,从而为影像记录寻求更为科学、均衡和全面的眼光来记录转型中的人类社会,这的确是笔者莽撞地提出上述构想的出发点。

然而,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困局,是当前多个致力于类似努力的创作团队,境遇大多并不尽如人意,体制性的障碍让它们步履维艰。在历史领域,《见证·影像志》在凌晨时段苦苦坚守着自己的创作理念,预计12年完成的影像工程——《甲子》系列也进行到了第四个年头。但是,当下功利、短视的传媒生态,还是让影像工作者不时流露出某种担忧。“在电视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个工程能否最终完成?如果你喜欢今年的《戌年记忆》,请为它祈祷。”[陈晓卿:《我们没有完全失忆》,http://www.cctv.com/program/witness/20060303/101419.shtml。]在现实领域,《纪事》已很难从容地进行长线的记录,作为为数不多的仍然坚守现实领域的纪录片栏目,“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挺孤独的。”[刘鸿彦,《纪事》制片人,2007年2月16日在《纪事》栏目接受笔者采访。]“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这一畸形的体制模式,使被政治任务与生存压力时时牵制的电视传媒,无暇顾及这种探索的长远价值。而对这批影像工作者来说则更加尴尬与被动,理想的坚守经常遭遇万恶的“末位淘汰制”的威胁,不得不在“宣传机关”、“公益机构”和“市场主体”之间进行“人格分裂”式的拉锯与摇摆。

那么,在当下社会整体浮躁的大环境中,特别是置身于全球广电媒介由公共体制向商业体制转轨的大趋势下,上述这种缺乏体制保障,又无法产生短线商业回报的构想,会有多大的可行性?它会不会成为又一个学术空想?

行文至此,笔者不由得想起了布洛赫生命中的最后时光。1941年,布洛赫和他所在的部队正在德国纳粹的猛烈攻势下四处迁徙。当时也是年鉴学派最艰难的时刻,《年鉴》杂志在他与费弗尔时断时续的通信中维持着不定期的出版。也是在这个时候,布洛赫在一家小店买了一本学生用的笔记本,开始了新的写作。三年后,布洛赫被捕,不久牺牲于法西斯的枪口之下。半个多世纪后再次翻开这本没来得及完成的小书,我们仍能强烈感受这位年鉴学派开山鼻祖对历史学未来图景的无限憧憬。书中甚至不难看到如此阳光和温情的笔触:

这仅仅是一个幻想吗?尽管道路曲折,然而在我看来,我们现在正处于比前辈更为有利的地位上,已可以看到前方的一线曙光。[〔法〕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研究室〕

同类推荐
  • 三十年间有与无

    三十年间有与无

    无论是事件还是事情,哪怕就发生在眼前,大家也不会有一个共同的认可,甚至就连这件事是否“真的发生了”也会众说纷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记录过去?也许只能以散文的方式在记忆中描述自己的意识现象。这就是我更多的灵感主要来自于小说、电影、诗歌、绘画、音乐的一个内在原因;也许只有当时的某种情绪性的感受才最为真切,因为我相信我所记述的只是我个人的历史——最好是能折射出时代中某种普遍性的东西,这就需要某种对历史的理解与解释。
  • 能源博弈大战

    能源博弈大战

    以世界油气资源大势为背景,透过大国能源战略解读能源安全与能源外交博弈,针对科技进步下油气资源的延伸、替代能源的最新发展、各国对节能减排的共识、能源冲突解套以及国际合作中的求同存异、共谋多赢等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论述,提出了独到新颖的见解。
  • 润物无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果集萃

    润物无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果集萃

    思想政治工作,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企业业务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能够继往开来、卓有成效地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政治奥秘所在。
  •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历史观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历史观

    背面设计在立足于马克思的文本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容,以人的解放为红线重新阐释了唯物史观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及其主要内容。人的解放规律实质上就是人的活动发展规律,而唯物史观就是人的活动规律。从理论的本质来看,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的解放的一般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特殊理论,二者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 超越均势:冷战后的美国南亚安全战略

    超越均势:冷战后的美国南亚安全战略

    中国是南亚国家的邻国,南亚是中国安全环境中敏感和复杂的一部分美印、美巴关系的调整对中国的影响是一个重视和研究的一个课题。本书创新地提出“超越均势”概念概括和分析冷战后的美国南亚安全战略,并具体从理念、政策、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证。对“9.11”后的美国南亚安全战略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热门推荐
  • 赵四小姐:战火成全的爱情传奇

    赵四小姐:战火成全的爱情传奇

    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幽居生活,孤寂荒芜的山野间,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军,一个优柔华贵的大家小姐,相互依偎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孤灯旧书寂寞夜,她是红袖添香伴读书的红颜知已;韶华易老伤心时,她用温情为他驱散寂寥。这便是赵一荻和张学良长达七十二年的爱情传奇。本书从民国天空的一抹红霞展开,讲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乱世,一个多才的、至情至性的大家闺秀从十五岁情窦初开的青丝少女,到年近百岁心如止水的白发老婆婆,倾付一生,只为与所爱的人厮守到老的故事。
  • 网游之战天

    网游之战天

    主角是一名普通餐厅的服务员,名为:刘皓天,由于接触到一款全新的网游(霸世),那么随着(霸世)的开启,主要叙述:皓天经历的游戏人生。
  • 创界阿修罗

    创界阿修罗

    倘若在这个世界里,神永生不死,实力不断强大,是谁在给他们提供修炼的资源?倘若在这个世界里,能量是守恒的,其他生物和神之间,是谁会最后活下来?如果树上的叶子永远回归不了泥土,作为泥土活着的我们,是否该坐以待毙?……不,我选择屠神!
  • 撞碎地球

    撞碎地球

    外星极高文明t8san星球高发战事,一些生命逃离出来,然后其中一位大能者,找了太阳系的几个有生命体存在的几个星球,撞碎,进行生命意志的最后传承!人类被异形能量包裹,然后地球碎裂,异形物质和太空真空气体以及少量元素催发,进行催眠,沉睡了三十年之后的人类陆续醒过来。而70亿人因为地球撞碎的冲击波太大,大多分散在太阳系之中。人类发现自己觉醒之后不但力量增强,同时身体机能适应宇宙空间。所有生物,意识之中都有了一个强烈的念头,为洛尔大人复仇,T8SAN星球。QQ群:546105679
  • 白雪公主的驱魔人唐僧

    白雪公主的驱魔人唐僧

    唐僧为救徒弟白发魔女和徒弟们先后冲进了天边的黑洞,那里实际是时光隧道!他们从3000年前穿越到了现代3026年,开启了一段新的冒险!魔魔圈公司的董事长天之摩的女儿是白雪公主,唐僧终于发现她才是自己的徒弟之后,唤醒了她的记忆,全力保护,在现代社会一路降妖除魔!
  • 为爱经营

    为爱经营

    为了守住爱情,她不惜丢掉尊严,不惜背井离乡,不惧丢掉工作,更不怕别人的非议。为了大爱,为了他的幸福,关键时刻,她毅然的选择离开……
  • 乱世异起

    乱世异起

    重生穿越对战丧尸,吸血鬼,高科技机器人……我是龙的传人我敢于拼搏
  • 广州,你好

    广州,你好

    一个纯粹的屌丝,如何获得众多美女的青睐?轻松休闲的开篇,如何演绎出剑拔弩张,扣人心弦的结局?纯美如水的爱情,如何收获冷血如刀的苦果?人物众多,线条明暗缠绕,情节曲折,前后呼应,枝节相连。这是一个励志故事,是真实原型的艺术加工。
  • 无双天帝

    无双天帝

    何谓天帝?天帝一怒,伏尸千里!崛起于微末之间,逍遥天地之外!大陆上,天才无数,功法无数,战技无数,美女无数!这是一个大时代的序幕,而我将登临巅峰!
  • 亡国公主只为复此仇

    亡国公主只为复此仇

    悬崖旁,一女子笑得十分苍凉:你毁我国,杀我百姓,不止这些,你我还有杀父之仇!我想爱你,可我怎能爱你。我是有多可笑,爱上了自己的杀父仇人!“不要!”女子跳下了悬崖,眼泪从眼角滴下:我究竟为什么爱上你啊~江南河畔,女子童真的声音想起:哥哥,哥哥,你喜欢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男子笑着摸了摸女子的头:她啊,是一个不肯服输的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