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场景的基本概念
场景是指展开电影剧情单元场次的特定空间环境。场景是美术设计中的基本概念之一。
要知道,电影中的环境和场景是两个既不相同又有某种联系的概念。
一、场景与环境
电影中的环境一般是针对剧中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背景和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场所等广义的大环境而言的。
场景则是指剧情在其中展开的,具体的、物质的单元场景,单元场景是组成影片环境的基本单位。
例如电影《重庆谈判》的总体的、大的环境就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围绕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重庆谈判并签订了“双十协定”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展开的剧情环境。主要地点在延安和重庆,季节是秋天。
单元场景就是指影片或电视剧中剧情展开的各个地点,包括内景、外景及自然景点。
再如电影《重庆谈判》(上、下集)的单元场景中包括内、外景共计67堂景、149场戏、1112个镜头,也就是说149场戏、一千多个镜头要在67堂单元场景中拍摄。
在延安拍摄的场景有飞机场、毛泽东住地、朱德的住地、会议厅、枣园院落、庆祝会会场等。在重庆的场景有庆祝抗战胜利的街道、广场、蒋介石的书房和客厅、谈判厅、宋庆龄家、白市驿飞机场等。
例如在“蒋介石内、外书房”单元场景中拍12场戏、93个镜头,室内9场戏、书房外走廊3场戏。
这样我们就形成了对影片的时空环境、大的拍摄地点、单元场景、戏的场次、镜头和影片长度等以景与戏为核心的总体关系的认识。
二、电影场景的组合特点
1.单元场景的容量不同
电影场景和戏的场次及镜头的数量是不相等的,在一部影片或一部电视剧中有的场景包容戏的场次很多,有的场景戏很少,很集中甚至有的影视剧基本上只有一堂景,它将容纳下整部影视片的全部内容,如中国影片《茶馆》、《菊豆》,美国影片《等到天黑》,前苏联影片《七面风》等。影片《茶馆》是表现三个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的戏,全部都是在裕泰茶馆一个堂景里拍摄的。这种大容量、历史跨度大、人物众多的场景在电影中是司空见惯的。
在电视剧中这种情况也是很多的。如电视连续剧《往事如烟》中的男主人公,台湾著名外科医生维治家场景“海滨别墅”是由三个景点组合而成的(厦门宾馆、锦绣花园、鼓浪屿的某饭馆),其中一个景点就要容纳189场戏、一千多个镜头。
在同一影片中,有的场景只有唯一的一场戏,也有的一场戏要在若干堂场景中展开,场景的容量少,并非说明这种场景不重要,但是由于容量不同,对景的条件要求就很不一样。在大容量的场景中,由于人物动作、场面调度、情节的变化和拍摄上镜头、景别、角度、运动等的复杂变化,因此,在单一场景中必须要求在景的结构、支点的安排、道具的陈设、空间的层次及活动景片的运用等方面要做相应的考虑才能适应多镜头、多场次变化的要求。
2.景同情异与情同景异的变化
电影和电视剧在景(场景)与情(剧情、人物心情、情绪)的关系上是错综的、千变万化的,景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景同情异是指在某一场景,剧情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很大变化,如时间不同了,人物命运的沉浮、情绪的起落等。在剧情变化的情况下,景虽然仍是同一地点或同一建筑物或同一自然环境,但是由于时代变迁了、人也变化了,总之“情”变了,因此场景也必须景随情变、时过境迁。
前面提到的电影《茶馆》就是典型的例子,该片的剧情是跨越三个时代(清末、民国、国民党统治时期)表现茶馆的兴衰更迭及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命运的。在场景设计上就必然要在原装裕泰茶馆的基础上,把室内装饰、道具的陈设和场景的结构上做局部的改装,跟上时代的潮流,产生时移俗易的效果。
有的场景虽然是在同一时代、地点也没变,但生活在其中的人物发生突变,情绪和气氛不同也必然要求对景物做必要调整,如影片《骆驼祥子》中祥子家,娶亲和虎妞死就是两种决然不同的情绪,在场景气氛上就不能一成不变。
情同景异的情形可以是指在一部影片中的若干堂场景的造型、特征上要符合剧情的要求,要统一的问题。
另外,情同景异也是指不同影片所反映的剧情是同一时代、同一地区如电影《城南旧事》与《骆驼祥子》都是反映20世纪20年代,同是北京地区的社会背景,但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完全不同,也就必然在场景上要加以区别。
3.场景组合方式的复杂性
电影或电视剧的场景,由于其内容、样式、风格、时代、结构等的不同,又由于参加某一剧组的主创人员的艺术追求、创作方式不同或由于拍摄周期、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在场景的构成上所采取的方式会是完全不同的,是可以随心所欲,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的。
有的影片或电视剧是历史题材或是反映远古历史时期的生活的,除了极少量的自然景外全部场景采取搭布景的方式拍摄外景和内景。不少的影视剧大规模地建造真材实料的巨型场景,例如电视剧《三国演义》、《水浒传》、《东周列国·战国篇》,电影《英雄》、《夜宴》等。
但也有的是除了少量的场景采取搭布景的方式外,大部分场景是在实景中经过一定加工拍摄的历史题材的史诗影片,如电影《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
在实际的工作中,根据剧情内容和拍摄的需要,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组合形式,如一组单元场景或多空间的套层场景,可以用不同地点的实景与布景组成,也可以采取不同方式、不同的手段或改装或套搭等方法组装、拼装为一组完整的电影场景。
因此,可以这样说,电影场景的形成是采取东拼西凑、真真假假、以假代真、真假结合的办法,是一种蒙太奇场景、一种魔方。
“拼”和“凑”在这里并非是贬义词,不是美术师在凑合、将就,恰恰相反,这是一种高度巧妙的组装技巧,是一种不露痕迹的、天衣无缝的创造,是符合电影或电视剧创作特性要求的。
4.场景表
美术师在选景的前后,在动手进行设计之前的准备阶段,要做一项具体的分析性工作,就是划分场景,并列出一个场景表。
场景表是以单元场景为基点,分别列出在某一个单元场景内有哪几场戏、哪几个主要人物、哪些镜头、时间、季节、地点、主要道具以及服装等。
这是一个很粗略的简表,但是它对于选景、确定场景构成要采取的方式以及定景点、对道具的设计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我们可以从表中归纳出,哪一堂景中所展开的有哪几场戏、何时、何地、何季节、主要道具、主要人物的服装以及特技镜头或其他特殊要求等。目的是使美术师和美术部门的人员做到心中有数。
类似这种图表,对于道具设计、服装设计及管理也都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分别以道具或服装为基点管理在哪场戏、哪个镜头、哪一场景中所需要的陈设道具和戏用道具以及服装等。这种表对于大型、多集的电影和长篇电视连续剧尤其重要,是必不可少的。
三、场景
电影布景一词在电影的诞生初期直接从舞台布景引来用于称谓供电影拍摄的布景,由于当时的电影布景被称为“平面的画幕布景”,它的形态、制作方法、材料等与舞台布景基本是相同的,只是画在屏板、景片、幕布上的形体、物件要求更逼真、透视感更强。
舞台布景是舞台造型艺术,具体指舞台的装饰或指舞台装置。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从电影特性的本质来看,电影布景用来解释或说明电影的空间环境或具体的景、物是既不科学又不准确的。
法国美术师莱昂·巴萨克讲道:“布景吗?在戏剧中这倒是名符其实的,因为那里有墙壁围绕的舞台,借以悬挂彩幕或绒幕,然后按剧情所需要进行‘装饰’……”“对于银幕来说,正如一篇寓言所说的那样,‘天地万物是舞台’,为什么叫布景呢?这个词,正如把‘舞台调度’这称谓沿用于‘电影导演’一样是不贴切的,在电影中没有舞台。电影布景并非一种装饰,却往往是一种构筑物,比如说电影中的客厅或酒吧间,总得像真实的酒吧间或客厅那么回事。”
我国1986年出版的《电影艺术词典》把电影美术师设计的景统称为场景,如对内景的解释为,“内景也称棚内景。在摄影棚内搭置的场景”。这样为电影的景所下的定义较符合电影景的实际和它的本质特征。
在实际的搭景、摄制工作中,往往仍把用人工搭建、加工的场景称为“布景”也是可以理解的。
四、电影场景的类型
电影场景的类型是对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中所明确规定的场景所进行的分类,这些场景是根据剧作的安排和剧情内容所设置的。
一般来讲电影场景分为室内景、室外景、室内与室外结合景以及其他形式的场景类型。
室外景,诸如院落、街道、广场、车站、码头等,也包括自然环境。
室内景是指所有室内环境,即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如民居的客厅、卧室、书房等,如学校的教室、试验室,或公共建筑如音乐厅、剧场、候机大厅以及祠堂、宫殿内等都可归类为室内景,室内景是影视剧拍摄中涉及最多的景点。
室内与室外结合的景,顾名思义即指室内景与室外景结合在一起的景,既包括室内与室外、院内与院外,也可以包括室内外景与院内外景结合在一起的景等,这属于组合式场景。例如电影《霸王别姬》中戏班子住的四合院、屋内及街道等组合式场景。
从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来划分可以分为:日景、夜景、雨景、雪景、阴天景、晴天景等。
从三种类型场景的区别来看,如影片《骆驼祥子》中的“西四一条街”是属于外景(室外的街道),而刘四爷的账房和堂屋及虎妞屋内都是内景。“人和车厂”可以归入室内外结合的场景,包括车厂院落,大门内外和四爷的账房、堂屋,虎妞屋以及车夫们住的房间等。为刘四爷做寿这场戏就是在室内外结合景“席棚”内拍摄的。
我们从影片实际的拍摄情况来看,“西四一条街”的外景是在北影场地搭的场地外景,即采取场地外景方式解决的,而人和车厂虽也有室外景的院落,但是戏较集中地在几堂内景中展开,按照导演的处理,这堂综合的景搭在摄影棚里,就是说用棚内搭景的方式解决。
显而易见,场景的类型、分类与场景的构成方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类型是指剧本里所规定的场景类型。而用什么办法、方式完成景的设计、选择或搭建是指景的构成方式。(下面会具体讲)
除此之外,电影中还有特殊的场景,如颠簸式场景、移动式场景、假透视场景及特技合成的场景如汽车内、飞机内、宇宙飞船内、航天器内等,又如宇宙空间、幻觉的空间等特殊的构成方式。
五、电影场景的构成方式
场景的构成方式是指根据电影或电视剧在主题、内容、样式、风格以及场景造型的不同要求,对剧中或影片中的不同类型的单元场景所采用的不同的构成方式。
现代题材、反映现实生活的电视剧不论其集数多少,很多场景是利用实景或采用实景加工方式来解决的。但也有这类题材的电视剧采用棚内或场地搭景的方式解决。
电影也有同样的情况,如众所周知的,在20世纪4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导演们提出“把机器扛到街上去”,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布景”。这种全实景方式的产生是由于这批导演的艺术追求和电影观念所驱使的,如电影《偷自行车的人》的全部场景都是实景拍摄,连实景里的家具、大小用具都原封不动地拍进镜头,要的就是“原汁原味”。之所以这样做也有经费不足,不得已而为之的原因。有的影片就非搭景不能解决问题,如电影《罗马十一点》中就必须设计、搭建一堂楼梯的景并且要作出坍塌的效果。
有的情况是同一类型的场景,由于影片的内容不同、戏的要求和对景处理不同则采用了不同构成方式。如电影《红楼梦》的场景荣国府和《伤逝》的场景吉兆胡同院落都需要搭大型的组合式场景,包括外景和若干院落及室内景。前者是采用场地外景方式,而后者则是用棚内布景方式解决的。两个影片都出自同一位美术师的设计。
下面讲一下几种常用的构成方式:
1.棚内搭景方式
也称棚内景。棚内景是电影和电视剧搭景的主要方式。现代摄影棚的设备已经很完备并形成系统的管理和科学工艺流程,可以搭建、制作各种要求的景。摄影棚的面积如北影的特大棚是1600平方米左右,一般棚也在800至1000平方米左右。棚内拍摄不受时间、季节、气候等的限制,可以“全天候”地进行工作。
棚内搭建的景,一般情况下,可分为三种种类的场景即:(1)室内景,(2)室外景(室外建筑景或自然环境),(3)综合场景(室内、室外和自然景)。
如电影《霸王别姬》中的大戏楼、《荆轲刺秦王》中的秦大殿内景都采用的是棚内景方式。
电影《五行战士》中大型的仿外景、仿自然景的“绿林之边缘”、“活泉河流边”、“活泉内”等外景是在棚内搭的景。
另外,棚内景根据拍摄需要可以采取如套搭、改、借、拼等方法,使一景多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前苏联影片《海军上将乌沙阔夫》的大型成套棚内景“麦肯齐宫”是著名的“一改三”成功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