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7600000084

第84章 北京的风很大

影片档案

出品:壕沟电影小组

年代:1999年

片长:50分钟

导演:睢安奇

导演简介

睢安奇,1975年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199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2岁开始写诗,17岁开始拍摄影视广告和短片作品。1998年在校期间发起“壕沟电影工作小组”。1999年独立完成电影《北京的风很大》。主要作品还有:《网》(1998)、《邮包》(1999)、《被子》(2003)、《我的旅行》(2004,该剧本曾获得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HUBERT BALS FUND奖)。

内容简介

1999年的北京,独立制作者睢安奇手持话筒在大街上、在广场上、在居民楼里、在学校、在饭店、在美发厅……突然截住过往的人们,非常突兀地提问:“你觉得北京的风大吗?”面对突如其来的提问,人们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人下意识地回答,有的人拒绝回答,有的人反问他们是干什么的,有的干脆骂他们神经病,甚至还扯到了安全感的问题。就是这么简单的问题几乎贯穿影片始终。直到影片接近尾声,当导演睢安奇和摄像刘勇宏在街上遇见一对失声痛哭的夫妇,并得知他们的儿子患了白血病,之前那种侵入式的提问才戛然而止。

《北京的风很大》是睢安奇一次意欲突破传统束缚的实验创作。本片2000年入围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单元。在柏林国际电影节论坛上,著名电影史家、论坛主席乌利希·格雷格尔评价:《北京的风很大》是一部非常实验而又极具文献价值的纪录片;法国《世界报》说这是对传统纪录片制作方式进行了一次绝妙的颠覆。

影片分析

一、“北京的风大吗?”

也许看过这部影片的人不禁要问:导演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题目?“北京的风很大”到底要说明什么、表达什么呢?

影片的第一个画面是全屏字幕:《现代汉语词典》对“什么是风”的各种解释;第二个画面仍是全屏字幕:《新汉英词典》对“什么是风”的各种解释;导演似乎非常想让人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风”是怎样的,因为,在睢安奇的记忆中,“北京的风很大,从童年第一次到北京,记忆中就存在这个声音。风是什么?那种不确定的、像人生一样飘忽不定的东西。你或许什么也拍不到,或许你拍到的每个镜头都是风传达的讯息。这让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了绝对的自由。我依靠的是自己的判断,这让我兴奋,我找到了一个支点,让我得以考验我的判断和我对现实的理解。”(睢安奇语)

正是这种深埋于记忆中的、飘忽不定的“风”,给了睢安奇灵感和冲动,帮助他完成了一次非常规的、实验性的创作。“你觉得北京的风大吗?”成为这部影片中最强烈的声音符号,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反复出现,强烈地刺激着观众的视听觉。全片虽然没有一句解说词,却在不间断提问(同期声采访)的贯穿和引导下,再现了1999年的北京:巍然屹立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马路上市民打着“大哥大”、民工抡着大捶拆迁房屋,街上有些混乱:推婴儿车的老人、捡破烂的流浪者、准备接新娘的婚车、羞涩的外地民工、横过马路的残疾人、纪律严明的武警战士、匆忙的上班族,以及穿着前卫的时尚青年……摄像机随意地抓拍,呈现出一幅幅日常生活的场景,看似“飘忽不定”,实际每天都在发生,睢安奇以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表达方式,为人们呈现了这部《北京的风很大》。无论是身在现场,还是作为观众,人们在不间断提问的强迫下,不自觉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甚至是影像和声音背后隐含的寓意。

二、“真实电影”的美学风格

真实(理)电影的实践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它继承和发扬了新现实主义的美学风格。1961年,巴黎上映了由让·鲁什和埃德加·莫兰联合导演的《夏日纪事》。影片拍摄过程中,不仅把摄像机搬到了大街上,而且实行了同步录音。巴黎的街道上,行色匆匆的人们被突然出现的麦克风拦住:“你认为自己幸福吗?”随后,镜头接二连三地对准了一对住在公寓里的小资产阶级夫妇,一名工人,一个女大学生,一个曾经进过集中营的犹太妇女,一个小职员,一位艺术家,一家杂志的封面女郎……他们有人对这样的问题置之不理,有人驻足沉思,也有人百感交集,甚至流下了眼泪。这种不同以往的叙事方式既是“真实(理)电影的一次经验”,也使观众惊叹。而让·鲁什和埃德加·莫兰拍摄此片的目的却是想对“住在巴黎的不可思议的人种”进行“人类学研究”。

40年后,在北京,睢安奇以同样的方式对人类自身的生存提问。《北京的风很大》中,除了“北京的风大吗”这个中心问题之外,雎安奇也间或走进饭店,问正在吃饭的顾客:“我可以和你们一起吃吗?”或是掏出香烟递给陌生的路人:“我可以请你抽烟吗?”或是见到警察:“警察叔叔,我捡到一分钱”。然而,当睢安奇在街上追问一对对男女“你们幸福吗”之时,不禁令人想起让·鲁什的《夏日纪事》。实际上,“你们幸福吗”是对人类关注自身生存的终极提问,也是《北京的风很大》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夏日纪事》和《北京的风很大》在整体结构上十分相似。作为编导,让·鲁什和埃德加·莫兰带有尝试性的行为是他们几次出现在影片中,从影片开始直到结束,而且他们还把被采访者,以及其他参与者邀请到试映室观看这些现场纪录,共同探讨相关话题。影片的结尾是让·鲁什和埃德加·莫兰一边走,一边仍然就拍片实践进行交谈,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片尾字幕出现。《北京的风很大》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导演睢安奇和摄像刘勇宏自拍的合影,这也是他们在影片中唯一的一次露面。

埃德加·莫兰曾说:“我们打算摒弃虚构而接近生活。”

睢安奇也曾说:他对中国当时纪录片形式上的单调、空洞、乏味感到厌倦,很想“拍点有意思的东西,好玩一点,有趣一点的,和普通的纪录片不太一样的片子。同时,也希望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找到一些新的方法和视角。”《北京的风很大》的确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纪录片经历了初期繁荣、又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次掀起了一个新的创作高潮,并对后来的独立制作产生重要影响。

三、粗糙的画面与声音

在这部长达50分钟的影片中,经常出现画面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虚焦点、粗颗粒、开机关机的光学闪动,以及中间大段大段的黑场:只有声音(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问答),没有图像。街道上,不绝于耳的各种嘈杂声,更有突然切入的电锯的尖叫声,让人听了发抖,还有那简易的话筒被“北京的大风”吹得呼呼的响声。

如此粗糙的画面和声音,是因为当时极其简陋的拍摄条件所致。为了将这次实验创作进行到底,睢安奇和刘勇宏用学生证低价租来一架老式阿莱摄影机,和13本每本只有2分多钟的过期胶片,用电视天线改造成有伸缩性能的挑杆话筒,再加上两辆自行车和一辆三轮车,就这样在北京城里转了三天。“在街上看到某个人我会直接死拍下去!生活中的任何细节都是一个故事。”(睢安奇语)影片的后期是雎安奇在家里用两台录像机编了两个月,所有素材都用进了影片,一点都没有剪去,片比是1比1。

尽管简陋的设备使影片难免粗糙,却并没有影响睢安奇表达的欲望。细读画面就会发现:对有限的素材,他还是做了精心的剪辑,如,前一个镜头是民工在街道上伐树,接下来的是墙上的宣传标语“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还有,前一个镜头是民工们拚命地挤着上公交车,接下来的是墙上宣传画中“戴安全帽”的字样,似乎在提醒大家要注意“安全”;再如,前一个镜头是收垃圾的车辆,和“居民们,现在开始倒垃圾了”的同期声,接下来的是墙上的宣传标语“让文明城市整洁起来”……这些随机拍摄的画面,组接之后产生的意义不言而喻。

睢安奇知道自己想拍什么,想表达什么,但是,能够拍到什么却是不可预知的,因为总有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就像影片结尾那对夫妇和他们的孩子的出现,为整部影片较直接的、暴力的、侵入式的表现,增添了一点儿关爱,一点儿温情。也许正是在这种粗糙,甚至近乎粗鲁的“实验”中,《北京的风很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王更新)

参考书目

《影视纪录片创作》,林旭东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独立纪录——对话中国新锐导演》,朱日坤、万小刚主编,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感受经典——中外纪录片文本赏析》,侯洪等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同类推荐
  • 黄花梨把玩艺术

    黄花梨把玩艺术

    《把玩艺术系列:黄花梨把玩艺术》是一部关于黄花梨的专著。在《把玩艺术系列:黄花梨把玩艺术》中,读者将会跟着我们对黄花梨进行一番回溯式的探究,深入了解它的历史渊源、惑人魅力和高昂价值的内在原因。不仅如此,阅读《把玩艺术系列:黄花梨把玩艺术》,读者还将对当前黄花梨市场的趋势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把握,从而为您的把玩、保养、收藏乃至投资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 吴昌硕经典印作技法解析

    吴昌硕经典印作技法解析

    吴昌硕是我国近代驰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他在诗、书、画、印诸方面均有高深的造诣,并能融会古今,博采众长,破旧立新,各具面目,成为我国近代艺术史上开创一代新风的典范。这四者中,人们公认他篆刻艺术成就最高,只不过印为小道,到晚年反被他的书画名所掩,他自己也曾说过“人说我善作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而我的篆刻更胜于书法。”本书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分析了吴昌硕经典印作的技法和创作思想,旨在启发和帮助篆刻爱好者正确认识吴氏印风的演变过程及其艺术精华之所在,把握吴氏印风的本质特征,从而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
  • 印章、玺印鉴赏及收藏

    印章、玺印鉴赏及收藏

    所涉及的鉴赏及收藏内容包括碑贴、鼻烟壶、古代茶具、古兵器、乐器、古代瓷器、古代家具、古代酒具、古代书画、玉器、古金银器、古钱币、古青铜器、古铜镜、古砚、银币、古董、钟表、古化石、画像石画像砖、甲骨、牙角器、偶像、连环画、名石、扇页、石雕、唐三彩、陶器、陶俑、铜鼓、图书、古代瓦当、文房四宝、印章、玺印、古今邮品 纸币、票券、珠宝、竹刻、木雕、漆器、紫砂等,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图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是广大古玩鉴赏及收藏爱好者的最佳入门书籍。
  • 石窟:石窟雕塑奇观

    石窟:石窟雕塑奇观

    《石窟:石窟雕塑奇观》主要介绍了中国著名的石窟及石窟雕塑绘画等不朽艺术。包括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克孜尔石窟群、大佛寺石窟、响堂山石窟、龙山石窟、天龙山石窟、千佛崖石窟、花山谜窟等。
  • 色彩写生基础与实践

    色彩写生基础与实践

    《色彩写生基础与实践》以培养色彩思维为目的,从色彩理论基础出发,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操作中提高学生对颜色的感知和兴趣。通过理论的融入,使学生认识到色彩造型规律的来源和过程;通过技法和训练,增强学生的色彩敏感度和用色能力。
热门推荐
  • 人生煮雨行

    人生煮雨行

    只是一个淡淡的人,淡淡的历程,让人无法回忆的念想
  • 和盘全书之情无缘

    和盘全书之情无缘

    作品宗旨:树欲静而风不止,人欲安而世不能。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情无缘,是截取《和盘全书》中光韵三年到高齐六年之间的故事。全书总共分为三个部分,前因、经过和结果,以辛仁(主要人物)受命寻找祥云剑(与传国玉玺的作用相同)为线索,交代了一代英雄楚剑双(主要人物)战死,最后留下了一对儿女,儿子楚承(字少枫,主要人物)被野狼饲养两年,最后被蒙山五侠(主要人物)所救,女儿白妤(字无霞,主要人物)被白禄(字见林)抢夺。男女主角长大后意外相遇、相恋,但被世俗所不容的故事。
  • 择栖而落

    择栖而落

    第一次传绯闻:“沈栖同学,对于这次你与许洛大神的绯闻,你有何感谢”“感想?我现在最大的感想就是---原来大神也用iphone6s!”第二次传绯闻:“沈栖同学,对于你和大神的第二次绯闻,你做何感想?”“真相根本不是这样!!”第三次传绯闻:“沈栖同学,对于你跟大神的第三次绯闻。。”“这种事情吧,绯着绯着就习惯了。”
  • 能动无敌

    能动无敌

    龙游都市,穿梭花丛,看主角怎么样从一个天才孤儿,成长为异能世界的巅峰王者,看主角怎么样左拥右抱纵横花丛!
  • 弟弟我们好好谈谈人生可好qwq

    弟弟我们好好谈谈人生可好qwq

    他叫夏晓雨,他有个弟弟叫夏晓宇。他的弟弟夏晓宇是一个现实中的完美男神。嗯,成绩好,长得帅,性格冷,集万千光华一身之类之类的。夏晓雨被汉子表白,夏晓宇被妹子表白。——“哥哥,你看我们粉丝团里腐女腐男都在嚷着我们在一起,我们就答应他们吧。”
  • 花谷奇缘

    花谷奇缘

    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因为男孩好友临死托孤而劳燕双飞,后来经过双方的奋斗和努力,都重新觅得如意归宿。
  • 索爱成婚  总裁调教小娇妻

    索爱成婚 总裁调教小娇妻

    易潇然再次拿起手机拨通慕之晴的号码!慕之晴正无聊着没事发起呆呢!手机铃声一响,竟然把她吓了一跳,看到来电更是愣了起来!拿起手机往厕所那边走!“干嘛啊?”“丫头!下午4点钟跟我去接人!”“谁啊?”“你公公和婆婆!“啊?公公婆婆?”那不就是易潇然爸妈?天啊!不会吧?“你爸妈回来干嘛啊?”“他们说回来看看儿媳妇啊.....................................................
  • 包氏喉证家宝

    包氏喉证家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幸好遇见,你未娶我未嫁

    幸好遇见,你未娶我未嫁

    她生活在S市,宅居,是一个小广告设计师。他祖籍B城,财团唯一继承人,过着呼风唤雨的生活。 因一场奢华的包办婚宴,他狼狈出逃,来到了S市。一则误发的出租房屋短信,他找到了她,假装是个姐妹人士只求入住;一个丧权的以身抵账房屋出租协议,她同意他暂住。她娘来访,为免事发,她要求他男扮女装,却被老妈拉着一起去相亲。于是,就出现了当前一幕:言言,不知道你方不方便留个电话给我?啪嗒一声,同时三颗心碎,他,她,她老妈。可更憋屈的是,同屋威胁:要么曝光自己性别,要么你去追他让他转移目标。
  • 学史

    学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