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档案
出品:百代公司1922年
技术:35毫米黑白无声
片长:78分钟
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
导演简介
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1884—1951),生于美国密执安州。他的父亲是一个采矿工程师,从事勘测工作。弗拉哈迪青年时代就酷爱探险,并且他有一定的矿藏知识。从1910年开始,弗拉哈迪受威廉·麦肯齐爵士之托多次到加拿大东北部进行勘测。1913年,他就曾携带摄影机出行,目的是“为了拍摄一些北国风光以及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倘使它们稍有价值,或许能靠他们支付一部分勘探经费。”由于火灾,这次出行拍摄的影片仅存留下了一卷洗印好的正片,但自此以后,弗拉哈迪对电影的兴趣与日俱增。他决定要再拍摄一部关于爱斯基摩人的影片。
1920年,36岁的弗拉哈迪终于得到了法国雷维隆兄弟的支持和赞助。雷维隆公司从事皮货生意,在加拿大北部到处设有皮货站,弗拉哈迪选择了其中的一处作为自己生活和洗印胶片的基地。接下来,他从同这个货站有来往的爱斯基摩人中挑选了十几个进行跟踪拍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影片的主角纳努克。
16个月后,1921年8月,完成了影片拍摄工作的弗拉哈迪离开了北方。1922年影片公映后立刻引发了巨大的轰动。英国纪录片运动的领导者格里尔逊尊崇弗拉哈迪为“纪录片之父”。《北方的纳努克》也被认为是世界纪录片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内容简介
这部影片拍摄于1920到1921年间,拍摄地点在加拿大东北部的哈德逊湾附近,地处北极圈内,主要的拍摄对象是居住和生活在那里的爱斯基摩猎手纳努克及他的家人。
影片的开始,先介绍了纳努克一家人。他们挨个儿从纳努克划到岸边的一艘小船里钻出来。接下来,影片简单地介绍了爱斯基摩人如何制作这样的船只。然后,影片从船只下海开始,记录了一次爱斯基摩人的出行。时值夏日,纳努克和其他的一些爱斯基摩人要到附近的白人货栈去同白人交易。在那里,他们用猎捕到的北极狐的皮同白人换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在影片的下一个段落中,划船行进的纳努克遇到了浮冰。他不得不艰难地将船只拖过浮冰。在这个过程中,纳努克在浮冰间发现了一个钓鱼的好地方,这个发现使纳努克满载而归。影片以这次钓鱼为切入点,开始涉及爱斯基摩人的食品问题。能否捕捉到猎物直接同他们的生死相关。随后,影片比较完整地展示了一次猎捕海象的行动。冬天到了,纳努克将结实的积雪切割成“砖”建造了一座“冰屋”以供家人居住。在纳努克忙着建造屋子的时候,他的孩子们在一旁的雪坡上玩耍嬉戏。屋子建好后,纳努克教自己的小孩子射箭。影片继而展示了一家人在冰屋中的生活起居。
不久,由于食物不足,纳努克一家必须要去捕捉一只海象。为了寻找海象,这天他们一早就出门。风雪很大,他们很艰苦地走了很远的路。直到黄昏,他们终于捕捉到了一只海象。天黑了,他们来不及赶回居住地,全家人只好躲进路过的一所废弃的“冰屋”中过夜。
影片分析
一、对待被拍摄对象的态度
在《北方的纳努克》拍摄之前,以现实为拍摄对象的影片主要是一些旅游风光片,这些影片往往以猎奇为目的,拍摄异域风光以激起观众的好奇,此类影片的制作者们,对于被拍摄对象并不熟悉。这种对于被拍摄对象的好奇在某种意义上反而形成了对他们的帮助,因为他们也无需了解被拍摄者的生活细节,只要抓取同西方社会不同的人情风貌就可以了。在这一方面,弗拉哈迪同他们有极大的不同,弗拉哈迪在拍摄本片之前,首先是以勘探者的身份到那里考察。彼时,他已经同当地的爱斯基摩人打过很多交道,他已经比较了解爱斯基摩人在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中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而且还得到过爱斯基摩人的很多帮助。这样的关系和对于被拍摄对象的深入了解是《北方的纳努克》同当时流行的旅游风光片不同的基础。
在拍摄《北方的纳努克》之前,弗拉哈迪曾经拍摄过一个关于爱斯基摩人的电影,这部影片就沿用了当时旅游风光片的拍摄模式。该片曾经小范围的在纽约放映,弗拉哈迪这样描述当时观众的反应:观众们很礼貌!但是我能看出来,他们之所以感兴趣,只不过是作为我的朋友想知道这些年我到哪里去了,都做了些什么。而这根本不是我的初衷。我想表现爱斯基摩人,不是从文明人的角度,而是他们自己,从“我们”、人“类”这个角度。我突然意识到,我必须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开始。①对于此事,弗拉哈迪的思考是这样的:为什么不可以拍一部表现爱斯基摩人日常生活的电影呢?还有谁的传记比这更有趣呢?他们是世界上最缺少资源的人,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其他种族在这里恐怕都难以存活。他们的生活就是不断与饥饿作战。在寸草不生的土地上,人们完全靠打猎为生。而这一切的一切还都发生在北方最恶劣的天气里,这样的故事肯定十分有趣。②
在这样的思考下,弗拉哈迪决定选取一个爱斯基摩人的家庭为主要拍摄对象,并同他们共同生活,以便拍摄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在此之前的旅游风光片制作者们完全没有做过的事情。事后,弗拉哈迪曾经这样总结:拍摄《北方的纳努克》的冲动来源于我对他们独特的感受和对他们深深的敬意。我想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其他人听。这就是我拍摄这部电影的全部原因。在众多的旅行片中,电影制作者总是瞧不起,也不了解他们的拍摄对象,他们永远是从伦敦或纽约来的大人物。但我完全依赖着这些人,和他们一呆就是几个月。我们一起旅行,一起生活。在寒冷的天气里他们为我暖脚;当我手冻时,他们为我点烟,在长达8年的数次旅行中,他们无微不至地关心我。我的作品是与他们共同完成的,没有他们,我不可能做成任何事。总之这完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③
可以说,这样的态度和制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北方的纳努克》的成功。
二、叙述次序的安排和连接
相较于当时的其他纪实类影片,《北方的纳努克》在叙述次序的安排上也显得别具匠心。影片的开始,首先用字幕的形式介绍了北极圈内恶劣的生存环境,继而开始介绍影片主要人物纳努克的一家,介绍时,借助了“船”这种当地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让一家人一一从船中钻出来。这样的开场设计,犹如一部类型化的好莱坞故事片在开篇时介绍人物。接下来,影片继续以“船”为叙述的连接线,开始介绍爱斯基摩人如何使用木材和海豹皮制作这样一种特殊的“船”。而在“船”造好之后,影片又借着“船”下海,开始记录爱斯基摩的出行、同白人交换生活用品等事件。在这些事件交代完成后,又是借助纳努克在划“船”时遇到浮冰讲述了纳努克如何有经验地通过浮冰并且在浮冰中发现了捕捉猎物的机会。到此为止,影片一直以“船”为叙述连接的线索,使这些本来并不相关的事件看起来井井有条。之后,影片从纳努克在浮冰中发现猎物开始,进入到爱斯基摩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矛盾也是影片最主要的叙述内容当中:饥饿与捕猎。这样的转折十分流畅几乎不着痕迹。在一定意义上,这是纪录片对于故事片表意的借鉴,这样的结构安排使影片次序井然、衔接流畅,也使观众的观看和接受更加舒服自然。
三、镜头调度和新技术的使用
《北方的纳努克》拍摄于1922年,虽然当时蒙太奇理论还未发展成熟,但由格里菲斯发展出的经典剪辑技巧已经被广泛应用。但当时的弗拉哈迪对于长镜头有一种偏好,我们可以看到在《北方的纳努克》中使用了相当多的长镜头以表现爱斯基摩人如何捕猎。安德烈·巴赞曾评论:在“拍摄纳努克追捕海豹时,弗拉哈迪认为最重要的是表现纳努克与海豹之间的关系,是伺机等待的实际时间,而弗拉哈迪仅限于为我们展示等待的情境:狩猎的全过程就是画面的内容,就是画面所表现的对象。所以,在影片中,这个段落只由一个单镜头构成,谁能因此而否认它远比一个‘杂耍蒙太奇’更感人呢?”④剪辑镜头确实可能使影片更具有戏剧性,但是不可否认,正是长镜头所表现出的客观的、记录的态度,使纳努克捕猎海豹的场面具有了更大的真实性和震撼力。
这样的长镜头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弗拉哈迪对于当时新技术的使用,弗拉哈迪使用的阿克莱摄影机是世界上最早在三脚架上装有云台的摄影机,可以随意地上下摇,而不必担心画面有丝毫的颤抖。在云台的使用方面,弗拉哈迪堪称先锋。尽管《北方的纳努克》并没有大量的摇镜头,但摇镜头却成为了弗拉哈迪后来作品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当然,随着弗拉哈迪对于电影制作技术的熟悉和了解,这样质朴的长镜头在他的作品中也越来越少,剪辑的痕迹、蒙太奇的使用都渐渐增多。到了他后期作品《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中,开篇的鳄鱼对于少年的威胁就完全是通过剪辑手段实现的,人同鳄鱼之间没有准确的空间关系,虽然剪辑的节奏控制非常好,也确实获得了紧张的戏剧效果,但距离纪实的要求却越来越遥远了。
(戴宇新)
注释:
①《弗拉哈迪纪录电影研究》,(英)保罗·罗沙著,贾恺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②同上,第18页。
③同上,第38页。
④《电影是什么》,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67、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