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档案
出品: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1965年
类型:彩色歌舞片
片长:172分钟
编剧:欧内斯特·雷曼(根据玛丽亚·特拉普自传体同名小说及理查德·罗杰斯与奥斯卡·哈默施泰因第二合编的歌舞剧改编)
摄影:特德·麦可柯德
导演:罗伯特·怀斯
主演:茱莉·安德鲁斯饰玛丽亚
克里斯托弗·普拉莫饰冯·特拉普上校
导演简介
罗伯特·怀斯(1914.9.10-2005.9.14)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少年时代他就对电影着迷,每逢周末总去观看老家小镇电影院的日场电影。起初怀斯的理想是当一名记者,不过后来他被在雷电华电影公司当会计的哥哥介绍到电影厂的剪辑部门当学徒,不久就能单独承担影片的剪辑工作。怀斯多才多艺,对除动画片以外的几乎所有电影类别均有涉足。他初入电影界时从事的是音效剪辑的行当,后来又干过电影剪辑,曾参加电影《公民凯恩》的剪辑工作,最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独当一面的电影导演和制片人。他的作品除《西区故事》和《音乐之声》等音乐剧电影外,还包括科幻片《地球静止之日》、拳击片《我要活》等,而音乐剧则是怀斯最成功的电影类型。《音乐之声》在很多年里一直保持着电影史上最卖座电影的称号。仅《西区故事》、《音乐之声》两部影片就让他捧回四座奥斯卡金像。怀斯在1967年获得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为表彰电影人对电影艺术长期贡献而设立的欧文·塔尔伯特奖。在电影界德高望重的他在1985年至1988年间担任了电影学院的主席。他还在上世纪70年代初担任美国导演工会主席,并于1988年获得了该工会的最高荣誉——终身成就奖。
剧情简介
玛丽亚是萨尔斯堡修道院里的一名志愿修女,但是,她活泼好动、自由奔放,让其他修女无法接受。于是阿比斯院长将她介绍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师。当她到达冯·特拉普家之后,发现他是一个有七个孩子的鳏夫,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亡妻的悲伤使他对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很快,玛丽亚就明白了以前那些老师离开的原因:原来是孩子们得不到父亲的关爱,总是用捉弄老师来吸引父亲的注意。玛丽亚用她天生的温柔和善良赢得了孩子们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时候,带领孩子们尽情地欢唱嬉戏。不久上校回家了,还带回了孩子们喜欢的麦克叔叔和孩子们不甚喜欢的上校的女朋友——男爵夫人。在为男爵夫人准备的舞会上,上校与玛丽亚坠入爱河。几经波折,两人终成眷属。可惜,当他们还在度蜜月的时候,德国纳粹占领了奥地利,并强迫上校为其工作。上校一向痛恨纳粹,因此决定带领全家人离开奥地利。当他们离开别墅的时候,被早就躲在门外监视他们的纳粹拦住了,于是上校解释说他们离开是为了参加萨尔斯堡音乐节的演出。在纳粹的陪同下,他们来到了会场,演出了孩子们准备好的歌曲。这时,上校和玛丽亚演唱了《雪绒花》,歌曲里对祖国奥地利的热爱之情浓郁深厚,在场的观众不顾旁边持枪的纳粹守卫,也跟着他们一起高歌。演唱完毕,他们又寻机逃出纳粹魔掌,离开了奥地利。
影片分析
《音乐之声》改编自美国百老汇同名音乐剧,该音乐剧从1959年公演后一直盛况空前。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在1960年以一百万美元购得影片的拍摄权。相比于音乐剧,电影的魅力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获得大大小小的奖杯之外,它更是深得全世界人民的热爱,并且上座率经久不衰,甚至打破好莱坞此前上座率最高的《乱世佳人》的纪录。时至今日,它仍然是最卖座的影片之一。
一、“乱世儿女”题材
多少年来,“乱世儿女”题材经久不衰,赢得了全世界观众的喜爱。这种题材通常以一段真实的人类历史变迁作为背景,着重表现其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中国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色,戒》以及美国电影《乱世佳人》、《魂断蓝桥》、《音乐之声》都采用了这样的题材。这些影片以一群人的生活变化为窗口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变迁,情节跌宕,人物命运一波三折,气势宏伟。
本片以二战时期纳粹以同种族、同语言为借口,一步步吞并奥地利这一特定的历史为背景,表现了冯·特拉普上校一家如何临危不惧,逃出奥地利的过程。这只是影片中的一条线索,表现了以冯·特拉普上校一家为代表的奥地利人民与纳粹之间的矛盾以及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与人类和平的破坏者之间的矛盾。这条情节线跌宕起伏、惊险刺激、扣人心弦。另一条线索是玛丽亚作为家庭教师来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如何被孩子们接受以及与上校相爱的故事。这其中包含了两对主要的矛盾:一是玛丽亚与上校之间在生活态度和教育方法上的矛盾,其二是玛丽亚与上校女友男爵夫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条线索比起第一条线索,少了几分惊险刺激,却多了几分幽默、浪漫。
这两条线索、三对矛盾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最后玛丽亚说服了上校,并战胜了高贵的男爵夫人,与上校有情人终成眷属,上校一家也在聪明勇敢的奥地利人民的帮助下顺利逃脱纳粹分子的监视。它们直逼同一个主题,即热爱美好生活的人始终会战胜和平生活的破坏者,真善美总能打败假丑恶。第一条线索虽然只在最后几场戏中才正面表现,但却厚重有力,正是它将影片的视野从上校家庭内部的“小”故事上升为整个人类的“大”变迁,大大丰富了影片的内涵。
二、音乐
一部歌舞片的成功与否,音乐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首先音乐作为独立的作品,需优美动听,具备足够的魅力。影片中的很多歌曲,如《音乐之声》、《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哆唻咪》、《晚安,再见!》至今还广为传唱,被视为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这个不争的事实足以证明影片音乐的高水准。影片的作曲是美国著名的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他曾写过一千多首歌曲和十几部歌剧,尤其善于在复杂的节奏中寻求一种惊人的和谐,旋律自然、流畅而简洁,但简洁中又显示出高度的技巧。《音乐之声》中的音乐就是他这种创作风格的代表作。
其次,歌舞片中的音乐不只是独立的作品,它应像电影中的其他元素一样,参与叙事。本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音乐,不仅优美动听,而且成为影片叙事的手段之一,在交代人物性格和内心动作,推动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关系的转变中,多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比如,影片开头,玛丽亚的几首独唱歌曲表现了其自由奔放的性格,她看到修道院外的美丽风景时的欢快心情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胆怯;玛丽亚是通过教孩子们唱歌而得到了孩子们的完全拥戴;而孩子们的美妙歌声成为了父亲让玛丽亚留下来的最重要的理由;因为孩子们的歌舞表演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才决定以家庭歌队的方式去参加比赛;在比赛当中,又是这一家人的精彩表演打动了全场观众,也为他们赢得了逃脱的机会。可以说,在影片当中,音乐的旋律无处不在,不仅提高了影片的观赏性,更是多次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升华了影片的艺术魅力。
三、关于改编
本片是一部由音乐剧改编的歌舞片。音乐剧是音乐与戏剧的结合,具有强烈的假定性,这和电影的逼真性形成了很大的矛盾。因此在改编过程中,创作者遇到的首要问题便是弥合这两种媒体之间的差异,让歌舞场面与电影化的逼真的背景完美融合。首先,如本文第二部分提到的,创作者让音乐充分地参与叙事,这样音乐便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自然地出现。其次,创作者通过各种手段,让歌舞场面成为人物在生活中的一次“即兴的表演”①,也就是说“它们是触景生情的结果,而跳舞的唯一理由便是跳舞者简直没法让自己站立不动。”②比如影片中的玛丽亚和孩子们都是一群生性活泼、自由奔放、热爱生活的人,对他们来说欢歌起舞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创作者也充分调动一切视听手段,去营造可以刺激他们的情境,让他们触景生情,用歌舞去表现他们的情绪。
电影的表现空间远远大于音乐剧,它突破了舞台的限制,灵活自由,增添了表现力。比如影片一开始,是一连串关于奥地利优美风光的航拍镜头,同时,原音乐剧的序曲部分缓缓出现。在原音乐剧中,这一段音乐只是一段优美的描述性音乐,它大致地勾勒出奥地利优美的风光给人们的印象。而在电影能够发挥其优势将它具象化。画面恰如其分地为音乐做了说明,并最终形成一段有声有画的优美的电影段落。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在玛丽亚教孩子唱歌这一大段中,创作者充分调动画面的表现力,利用场景转换带来的新鲜刺激,弥补了音乐相对简单、没有变化的不足。
(叶艳琳)
参考书目
《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著,邵牧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认识电影》,[美]路易斯·贾内梯著,焦雄屏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
《影视类型学》,郝建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注释:
①《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著,邵牧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188页。
②同上,第1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