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档案
出品:联艺制片公司1952年
类型:黑白片
片长:84分钟
编剧:卡尔·福尔曼(根据约翰·肯宁汉的小说《警察徽章》改编)
导演:弗雷德·齐纳曼
摄影:弗洛埃德·克劳斯贝
主演:贾利·古柏饰威尔·凯恩
格雷斯·凯利饰艾米·凯恩
本片获1952年第25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音乐奖和最佳插曲奖,纽约影评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最佳男演员、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最佳配乐四项金球奖。
导演简介
1907年4月29日,弗雷德·齐纳曼出生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现奥地利)。1927年,巴黎创设电影摄影技术学校,他成为该校的第一期学生。毕业后在柏林大约做了一年副摄影师,然后成为副导演。1929年到好莱坞,从演员做起,然后是短片导演。
1941年,弗雷德·齐纳曼导演了第一部剧情长片《拳王争霸》。1948年导演《孤雏泪》,获得了第一届银幕导演奖。1949年导演《男儿本色》,1952年导演《正午》,在朝鲜战争时期导演《永垂不朽》,这是一部反战片。他的作品往往走在时代的前面,每一部作品都提出新问题。《永垂不朽》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奖。1966年的《四季之人》又一次给弗雷德·齐纳曼带来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奖。1977年,七十岁的弗雷德·齐纳曼对电影的热情不减,他导演的《茱莉亚》光芒四射,被提名11项奥斯卡金像奖,虽然结果只得了最佳男女配角及最佳编剧3项金像奖,但它仍是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品。弗雷德·齐纳曼于1997年3月14日逝世于英国伦敦。
剧情简介
1870年,美国西部的一个小镇——海德莱镇。五年前,小镇的新任警长威尔·凯恩敢作敢为,将匪徒弗兰克·米勒一伙抓获,送进监狱。五年后一个夏日的上午10点40分,任期届满的凯恩警长刚刚举行完婚礼,准备偕同新婚妻子艾米离职回家。这时,火车站长来报告说米勒已被假释出狱,将乘火车正午到达本镇,他的三个同伙已经在车站等候。参加凯恩婚礼的一干好友都催促凯恩夫妇速速启程离开。凯恩驾车离镇不远便调头返回,他的责任心和荣誉感不允许他临阵逃脱,他也坚信镇民们会和他一起对付匪徒。艾米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准备只身乘火车离开。
但是,全镇无人愿和凯恩一同抗击匪徒,无论是居民还是平日的好友,都纷纷劝说凯恩赶紧离开小镇,不然灾祸就会降临小镇。正午12点即将来临,远处传来火车汽笛的鸣叫声,凯恩悲壮地写下最后遗嘱,大步向火车站走去。大街上空无一人,当米勒等四人和凯恩相遇时,一场激烈的枪战开始了。已经登上火车的艾米听到枪声,挂念丈夫的安危,不由自主地下车冲向大街。英勇的凯恩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妻子的帮助,最终击毙四个匪徒。
人们开始拥上街面,如往常一样围绕在凯恩的周围。凯恩摘下胸前的警徽,用力地扔在地上,将艾米扶上马车,头也不回地驶出了小镇。
影片分析
《正午》是一部备受西方影评界赞誉的经典西部片。美国影评家菲利浦·哈尔东称它是“一部第一流的西部片,堪与《关山飞渡》媲美。由于它的明晰的主题、重大的社会意义和高度的娱乐价值,它在任何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另一位美国影评家詹姆斯·威尔什也认为,“《正午》肯定是一部经典作品,其重要意义在于齐纳曼的写实风格把西部片这一类型作了彻底的改造。它摒弃了西部片的风格化的和神话式的传统,开创了‘心理’西部片的先河,代表了齐纳曼的最卓越成就之一。”
一、超西部片
从影片的故事情节、人物设置和视觉图谱来看,《正午》并没有抛弃西部片类型的应有程式,但又有所突破和逾越,并注入了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更深刻的社会内容。所以,《正午》被电影理论家巴赞称为“超西部片”。
首先,《正午》的创作者给以往固定的西部片程式注入了丰富的心理内容。对于凯恩警长来说,他主要经历的是一场激烈的道德战争。当他折回小镇时,他在心理上是平衡的,因为他战胜了自己的怯懦。但是,当他向小镇上的人求助时,却面临着人们的猜疑、嫉妒、愤恨等,他自己的内心也充满斗争。不停显示的钟表也为故事增加了紧张的气氛。
其次,影片改变了西部片传统的浪漫结局。和传统西部片不同的是凯恩的结局,他的胜利完全是出于侥幸。
再次,以往的西部片都是与美国开拓西部的历史有关,而《正午》却没有涉及西部历史,完全将故事设置在一个小镇上,并在隐喻层面上与当时美国社会现实有巨大的相似性。
二、时间结构
时间是这部电影的一个突出元素,影片紧紧地抓住时间来结构全片。电影的时间有三类:故事时间,放映时间和观众感受的心理时间。通常的影片是故事时间大于放映时间,而这部电影的故事时间与放映时间基本重合,是电影史上少见的例子。影片全长84分钟,故事从第10分钟即故事时间10:40正式开始,此时警长知道将有四个匪徒在正午时分来找他报仇。然后影片重点就是刻画正午12点来临前的所有人的变化。从10:40到12:00,故事时间是80分钟,影片的放映时间只有60分钟。可见,电影的故事时间和放映时间并不一致。但是影片通过故事时间和放映时间的相对接近,使观众建立起一种对凯恩命运的紧张感。在时间一分一分地流逝中,观众会建立起和主人公一样的紧张和焦虑。影片开始10分钟后,第一次出现钟的时间:10:40,之后的80分钟故事时间里,凯恩警长不停找帮手,为了强化时间的紧迫感,影片中先后17次插入时钟的特写镜头,不断强化危机迫近的紧张感。最后一次出现钟的镜头是差2分12点,凯恩警长在警察局写完遗书,准备悲怆地孤身迎敌。这时,影片将14个不同时空的小镇居民凝神等待的特写镜头剪辑在一起,将紧张感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最高潮。此时此刻,影片通过不同地方的人对同一事件的反应,将这一瞬间的时间延长和强化,画外是夸张的滴滴哒哒的时钟的主观音响。时间的精确把握和创造性运用,延宕了观众的心理时间,营造出高度紧张的气氛,是本片突出之处。
三、心理西部片
《正午》中贾利·古柏扮演的威尔·凯恩警长,不同于经典西部片中约翰·韦恩扮演的警长,当面对邪恶势力时,坦然无惧。他有恩于他所负责治安的小镇,因此,当邪恶势力卷土重来时,他毫不犹豫地坚信小镇居民会和他携手对敌。然而他陷入巨大的失望之中:小镇上的法官临阵脱逃,其他的官员有的躲藏起来,有的则劝凯恩离开。总之,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没有一个人愿意当他的帮手。甚至连过去的部下哈维,由于凯恩没有举荐他继任,也袖手旁观。最后,当凯恩一步步走向决战的高潮时,他不是像经典西部片的英雄那样怀着昂扬乐观的情绪迎敌,而是怀着被人出卖的痛苦心理背水一战的。虽然最后侥幸取胜,但他是一个孤独的胜利者。凯恩是个充满内心矛盾的人物,也因如此,《正午》被美国影评家詹姆斯·威尔什称作“心理西部片”。影片颠覆了以往西部片中牛仔的孤胆英雄的形象,借西部片的形式描绘出了人类面对普遍性困境时的无助和彷徨。
四、时代的隐喻
巴赞评价《正午》时说,“编剧福尔曼极为巧妙的改编却在于把一个本来可以充分展开于其他样式中的故事与西部片的传统主题结合起来。换句话说,就是把西部片当作一种还需要用内容来填充的形式。”这句评论将《正午》的表现主题与电影所处的时代性问题连接起来,即影片隐讳地指向了1950年左右美国的社会现实——麦卡锡主义。《正午》要表现的是一个法律秩序已经建立的小镇——隐喻当时法制健全的美国——面临强横有力的邪恶的威胁时,正义和法律能否得以生存。它所指涉的正是40年代末期到50年代初期美国社会所遇到的问题。
具体地说,《正午》是对美国40年代末出现的“麦卡锡主义”的隐喻,表达了编导的批判和揭露。《正午》在美国社会政治的黑暗时期塑造了威尔·凯恩这样一个正义凛然的悲剧英雄,这个悲剧英雄在遭遇小镇集体背叛的情境下,凭借着正义、道德和勇气,最终战胜了邪恶,这也是编导在某种程度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本片的编剧卡尔·福尔曼当时正在“麦卡锡主义”席卷好莱坞时的黑名单上,因此,本片的寓意更是不言而喻。
(王万尧)
参考书目
《电影是什么》,[法]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