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有守
一、电影检查
电影自输入中国后,最初一个时期,是顺其自然,自由发展。中央政府开始过问此事仅在十年前。教育部内政部电影检查委员会成立于民国二十(1931)年。这个会的成立是根据新颁布的电影检查法,由教育部派委员四人,内政部三人,共同组织之。设常务委员一人,指定由教育部委员充任。检查地点设在教育部内,检查时并由中央党部派人指导。从此以后,任何外国影片必须经过检查,核给执照,始能在中国境内公映。国产影片必须检查后,始能公映和出口。检查标准颇为严格。修剪或禁演,常有其事。重点所在,当然在教育意义上。单就检查会的组织上已可窥见。
二、协会成立
二十一(1932)年夏,报上忽登载江海关意大利籍职员博斯(Bos)约集在上海的几位教会人士,组织了一个教育电影的会。不仅是全国性的会,并且是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联合会的教育电影组织和工作。我们知道国联为推进国际文化事业,成立了一个国际文化合作委员会,这是总机构,设在瑞士日内瓦。委员会的决议交国际文化合作院执行,合作院设在巴黎。委员会正成立一个国际教育电影协会,设在罗马。各国可成立类似组织,为该会的代表。博斯是意籍,当然容易和罗马总会取得联络。又兼二十(1931)年冬国联派来中国的考察团,团员有一位意大利代表,专门考察电影,另作了一份报告,很注意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当时电检会的委员,都觉得教育电影的事,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办。全国性的团体,应该设在南京。遂决定发起组织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于二十一(1932)年七月初,在南京正式成立。笔者自二十一(1932)年初,兼任电检会常务委员。适又奉命到欧洲考察教育,八月启行。自携协会向国联国际文化合作委员会抗议函件,要求国联在中国关于教育电影工作,应由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代表,负责推进。二十二(1933)年一月欧洲教育考察团到了罗马,亦将此种情形,向总会说明。后来总会将博斯的组织取消,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国际地位得到确定。
三、农村影片比赛
协会的会员除教育及文艺工作人员和社会上热心的电影人士以外,并且包括重要的电影企业家及从业人员。范围较广,力量亦足。二十三(1934)年国际教育电影协会,发起一个国际农村影片比赛,定期于二十四(1935)年夏在北京万国博览会中举行,中国协会,着手准备一部影片,参加比赛。完全利用天然景象,在春耕时期,农人脚踏水车,折背插秧,牧童于夕阳西下时归途中横牛背上吹笛以及农人家庭生活等。片制成后命名《农人之春》。赶由西比利亚运欧。恰巧北京举行国际森林会议,我国代表皮作琼前往出席,他是协会会员,请他代表出席比赛会。影片在比赛前夕始寄到。在二十二个国家参加比赛的影片,其中不乏在技巧和布置,有富丽堂皇的表现,但不如中国的影片来得自然和逼真,在习于高度机械化的生活,这算是别具风格,颇合于审查人员的口味,因此《农人之春》得到第三名奖。本来还会考虑第二名,后来第二名归于意大利。中国乃居第三。只有前三名,可以在北京车站广场放映。电报传来得奖消息,使读者疑信参半。事实的证明,给予协会同仁很大的鼓励。
四、露天放映台
协会在国内的工作,如巨册电影年鉴的刊行,优良国产影片的比赛,中外教育影片的放映和自制教育影片等……当时党政方面,皆竭力扶助协会的发展。南京市政府核准协会在各电影院附加教育电影捐,每张门票价值在一元以内加一角,一元以外加二角。每月有两三千元的收入。二十六(1937)年会同教育部和江苏省政府在南京第一公园内建立一座露天民众教育台,用钢骨水泥造成,以作推行教育电影及集会演讲之用。八月落成,仅放映过几次,抗战军兴,便于退出南京时,一同放弃。
五、公私各方同时倡导
此外在公的方面,对于教育电影的倡导,应该特别提出的。在中央党部原仅有电影股,继改科,复扩为电影事业处。中央摄影场,由南京奠定基础,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二十二(1933)年由陈果夫先生召集的电影座谈会,改组为中央电影事业指导委员会,对于电影事业的促进,效力宏大,至于中国电影制片厂,是属于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机构,有不少的成就。学术机关致力于教育电影的,当首推金陵大学理学院。最早设立教育电影部和电化教育专修科,不断的充实和进步,成为今日中国最完备的电化教育机关。
六、教育部大量推行
教育部在抗战前,便成立电化教育推行委员会。继又在社会教育司内,设立一科专管。各省教育厅内,设立主办电化教育机构。教育部又在北碚创办教育电影制片厂,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亦设立电化教育专修科,教育部原拟另设电化教育专科学校,近乃附设于社教学院。
七、教育学术团体联合组织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在南京时,参加十二教育学术团体联合组织,办事处设在协会所。准备出席世界教育会,后因向召集国提出抗议,拒绝参加。但联合办事处的组织继续存在。该会于二十六(1937)年底,随政府迁重庆后,仍继续推进工作。会员在成都的位数不少,遂成立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