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了解广播剧导演的前期案头工作包括哪些方面。
广播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广播剧的导演与舞台剧、影视剧的导演一样,对剧目起着组织和指挥的作用。剧作家写出剧本之后,必须经过演员的表演,配乐工作者、音响效果工作者的艺术创造,以及负责录音、制作的艺术工作者通过技术设备进行艺术处理等各个环节才能成为一部可供收听的剧目。在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中,导演是剧目创作集体的核心人物,没有导演的领导和组织,一部完整的广播剧艺术品是很难形成的。有人曾把导演比作“军队的指挥官,而且是一个极民主、极开明、极进步的指挥官”,把剧作家比作草拟主要作战计划的“参谋长”,把参加演出的演员比作“战士”,而配乐和音响效果艺术工作者是协同作战的“友军”,导演根据剧本设计的作战方案,代表千千万万听众,向这支戏剧部队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取得最理想、最优异的战果。当剧目播出后,听众写信或打电话反映不错时,导演则会从心底感到一丝欣慰。那么,作为指挥官的导演,他要做哪些事情呢?他的工作大体上要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工作,前期的工作又从哪做起呢?
第一节 研究文学剧本
广播剧的全部工作首先决定于剧本,但是,有了剧本并不等于有了广播剧。当剧本经过各级领导审阅批准、采用之后,写在纸上的平面文字只是一个半成品,导演要把这些平面文字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形象地再现出来,整个艺术创作过程才算完成。大家通称剧本为一度创作,导演艺术为“二度”创作艺术。
导演二度创作的第一步是研究剧本,因为导演接触剧本要比演员及其他工作人员都要早一些,所以要事先做好剧本的研究、分析工作,否则就不能很好地表达剧作者的创作意图。导演研究剧本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一、阅读剧本阶段
导演第一次阅读剧本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这时导演不能受到任何外界的妨碍、杂事的打扰,而要一气呵成地读完剧本,以便取得一个完整的印象。导演阅读剧本时,应该像普通听众一样,不带任何主观意念,纯客观地去感受,听任自己的想象、感觉自由发展,以此获得“第一印象”。这个“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许这个“第一印象”是支离破碎的、不完整的,但是剧本中的某些场景、片段或某个人物、细节,能触动导演的思维联想和想象,甚至会显示出某些构思的意念。实际上,有些导演的最初印象就成为他以后构思的一部分,直接应用在后面的创作工作中。导演如果仅仅依靠对剧本的最初印象就着手排戏,那是不慎重的,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第一印象”不仅是不完整的,也许还是不准确的,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因此需要进一步阅读剧本,认真分析,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感受。
在阅读剧本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读了剧本以后,总体的印象是什么?是正剧、喜剧、悲剧抑或还有其他的感受(如明朗的、阴暗的、欢快的、沉重的……)?剧本中有哪些片段感动了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2.剧本把你引往什么方向去?它在你心目中唤起什么愿望?剧本中提出了一些什么问题,又都是如何解决的?
3.剧本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本中哪些人物真实、可信而生动,哪些人物印象不够鲜明?在你的脑海里产生了哪些和这部剧有关的形象?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导演了解剧本优缺点的钥匙。
4.剧本使你引起了一些什么样的联想?这一点对发挥导演的想象力作用很大,是培养导演专业本领所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最好是边读边记,切实记录下自己当时的感受和印象,不忙着去做理性的分析。
著名广播剧编导刘雨岚说:“初读儿童广播剧《起飞的小鹤》以后,脑子里总出现一片湛蓝的湖与无边的草地,孤零零的木板搭起的高高的瞭望塔,直感是辽阔、寂静、清冷。为什么是冷色调?为什么产生清冷的感觉?菲菲残缺的躯体铸就了她沉思内向的性格。在人烟稀少、珍禽成群的自然保护区扎龙,菲菲所见是人与兽的斗争,珍禽与大自然的斗争,从而发现生命的价值——人是可以战胜一切的力量。听了《起飞的小鹤》,觉得剧中的小主人公菲菲正是我想到的那个菲菲,音色纯正,略带沙哑,不是通常她那个年岁的小女孩特有的娇嫩味,而是带有一种悲凉调子。后来还了解到,剧本未修改前写的是菲菲在与狼群搏斗中牺牲了,人们觉得太悲惨,才把结尾修改了,但人物的个性没有变,我们初读时产生的蓝的冷色调和清冷的感觉是对的。”
必须说明,初读剧本的印象,不一定全部都对,而且不准确的东西往往很多,有的是导演过于主观性的印象,或是和剧本实际不相符合的印象。因此,第二步要进入仔细阅读剧本,分析自己印象的研究阶段,验证自己的印象是否正确。
二、分析剧本阶段
分析剧本的目的是为了深入地了解剧本,那么该从何处着手呢?
(一)寻找剧作主题
导演分析剧本最基本的任务是准确地找出剧本的主题和主题思想。在导演寻找的过程中必然要接触到剧作家所选择的是什么样的题材,他是怎样提炼题材,又是如何发掘它的主题思想。我们知道剧作的主题是剧作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选择其中感触较深、影响强烈并引起创作冲动的问题,通过剧作把它突现出来。它是剧作者观察与思考的结晶,又是剧作者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产物。从广义上说,它是表现剧作者对客观事物、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态度、认识和评价。导演要想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深入地分析剧作者在剧作中对待事物的态度、认识,尽可能地与作者的思想同步。导演对剧作的主题思想分析得越具体、越深刻越好,只有把握住剧作的主题,才能抓住剧作的灵魂。导演对主题思想的确定是否准确将会直接影响并决定广播剧将向何处发展,因此导演必须摸清作家之所以要创作这个剧本的真正目的与意念。更重要的是,导演必须开掘出作家对主题的表达深度。一部作品,不论是歌颂的还是批判的(当然歌颂和批判在一部作品中往往是糅合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分割),导演如果只留心剧本中所描写的人物或事物,那就成了只见人物的行动,不见人物的思想,只见事物发展的过程,不见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相反,如果导演在分析剧作时不仅停留在解释人物行为的表面现象,而且还分析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预示出这种现象的发展前景,这样的作品主题才算挖掘得比较深刻。
我们以广播剧《你是共产党员吗?》为例。在这部剧作中,作者描写了铁路总局局长刘大山如何关心职工的生活,尊重职工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爱护干部,以及他不徇私情,敢于同不良现象和错误行为作斗争等事迹。导演如果只单纯地把着眼点放在表现刘大山这些优秀品质上,恐怕剧目的主题思想就不会那么深刻感人。要深入挖掘的是,刘大山的这些优秀品质是在革命队伍里接受革命优良传统的教育,接受老师傅的具体帮助才有的结果,这样刘大山这个人物的思想品质就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了。而如果仅仅找出刘大山的优秀品质产生的原因,不预示出其发展前景,剧作主题自然也不会深刻。在这部剧作的最后一段戏中,刘大山去看望被他降职处理并通报全局的老战友、救过自己性命的老下级白帆时说:“老白,还记得咱们的老师长吗?一想起老师长,就好像看到了胶东的土地、红枣,看见了战友死前的一双眼睛,看见了老师长,听见了老师长问的那句话:‘你是共产党员吗?’老白,我觉得老师长的问话我应当回答!你应该回答!每一个有着‘共产党员’称号的人都应当回答这句话……”剧本中这段话是很关键的台词,它深刻地揭示出主题思想。导演在分析剧本时,很好地抓住这句核心的台词,剧作的主题思想因此挖掘得较为深刻。
寻找剧作主题,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工作方法。有的导演从分析事件开始,因为事件是剧中情节的起因,事件能够纠葛矛盾,发展冲突;只有找到矛盾冲突,确立了对立双方的贯穿动作以后,才能突出剧作的主题思想。也有的导演从抓剧本主要人物的行动入手,最后认识主题。决定剧本主题最恰当的方法,还是首先决定剧作的冲突。绝大部分的剧作主题都存在着强烈的戏剧冲突。有了冲突,就会有斗争;冲突解决了,剧本的主题自然也就表现出来了。戏剧冲突主导着全部剧情的发展,决定着剧本的全部事件,联系着剧中所有的人物。而剧本的主题就暗含在这个基本冲突里。
(二)确定主要事件
导演分析剧本的关键性工作是确定主要事件,把人物的行动线找出来。它是弄清矛盾冲突、情节发展的原因以及深入了解剧情、人物思想、行动变化的重要手段。戏剧的冲突表现在行动上,主要事件也是通过人物行动展开的。导演应最先把主要事件找出来,把行动线理出来,这样就能准确地抓住剧本的矛盾冲突,并且也就很容易了解到剧本的真正意义了。比如广播剧《序幕刚刚拉开》中,情节起因的事件是牛大力私自从林场拉走了480根海带桩子回家当柴烧。他之所以敢私运海带桩子,是“二山神”栗魁生搞不正之风在他身上引起的反应。而“二山神”为什么搞不正之风呢?原因是他的父亲(老栗头,原山口林业局局长)给他做后台。当牛大力开车刚到检查站,被新上任的柳春鹤局长截住时,他根本没有把这位新局长放在眼里,开车就走。他之所以这样胆大妄为是他经过认真调查,掌握了一些干部的种种不正之风后,才变得有恃无恐。他认为“既然州官能放火,咱百姓就能点灯!”这是他行动的根据和心理活动。柳春鹤召开大会处理这件事,指明国家财产私自拉回家是不对的,并提出两种处理方案:一是自己送回,一是作价购买。牛大力当场表示要木材,柳春鹤立即宣布:“收成本费240元,在工资内逐月扣还。”这使牛大力憋了一肚子窝囊气,第二天他采取了带着老伴和小孙女到柳局长家“向党要口饭吃”的行动,迫使柳春鹤让步。柳春鹤的反应则是以诚相待,热情地招待牛大力一家老小的吃住。
邪恶势力的代表“二山神”及其同伙出于自身私利的考虑,打着“为柳局长着想”的幌子,提出不要扣牛的工资,以便缓解这场矛盾,但柳春鹤毫不动摇的坚持扣款的决定,又再次激怒了牛大力,他要上省、进京告柳春鹤“官官相护,矛头向下”的状。这时,柳春鹤认为时机成熟,该让牛大力这颗被埋没的“珍珠”闪耀出它原有的光彩的时候了!他直截了当地问牛大力:“(你)为什么把‘秘密武器’锁在柜子里不敢公开?说穿了,你既害怕得罪‘二山神’,也怕失去浑水摸鱼的机会!”这击中要害的话语使牛大力瞠目结舌,难以反驳。柳春鹤又问他:“我要不扣钱,你还告吗?”牛大力斩钉截铁地回答:“也告!”柳春鹤终于使牛大力成为同自己并肩战斗的伙伴,他欣喜地指着牛大力胸前佩戴的当年在志愿军中得到的军功章说:“军功章不仅是荣誉,也应当是责任。它是戴在胸前的,更是戴在心上的。”这句话唤起牛大力的荣誉感、责任心。他向柳春鹤表示送回海带桩子并要求“就让我再当一次兵吧!”于是,柳春鹤激动地喊出:“牛师傅……”人物关系由对立转化为统一。通过这个剧目我们可以看出,寻找事件的目的是要弄清楚剧本中那些决定人物关系改变的,使矛盾冲突尖锐化的,同时又与表现剧本思想有关的事件。这样做便于组织演员去行动,也就容易把握住全剧的排演工作,因为行动是戏剧的基础。
(三)明确剧本轴线
我们从《序幕刚刚拉开》这部剧中可以看到,剧中人物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采取了一系列各式各样的行动。这些奔赴共同目标的行动形成了一条贯穿整个剧本的轴线,它吸引着剧中人物,有的“拥护”、有的“反对”。这条“拥护”的轴线我们称之为贯穿行动线。那些妨碍或反对这些人物达到目的的人物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便形成反贯穿行动线。每个好剧本都有一条贯穿行动线,同时也必然伴随着一条反贯穿行动线。反贯穿行动线是针对着贯穿行动线而出现的。剧本里的每一个事件、每一个人物的行动都应该是合理的、贯穿的、有目的的。导演与演员对剧中的每一事件和每一行动的理解和把握,必须以是否符合贯穿行动线为依据,孤立地分析事件和行动是不能够正确表达剧本的主题思想的。导演怎样才能找到贯穿行动线呢?概括地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必须抓住剧本中的不同人物及其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剧本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爱好与憎恶,他在想什么、做什么,怎样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怎样置身于冲突的漩涡之中;他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以及他有什么样的生活目标……这些都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思想、感情、精神和心理的依据。因此,导演在分析剧本时,要特别注意并抓住的是“这一个”人物的性格,这样就可以探求到“这一个”剧本矛盾冲突的贯穿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