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观影习惯由“户外电影院”向“家庭影院”过渡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习惯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去电影院观影的习惯正在丧失。
去电影院观看电影曾经是中国老百姓喜爱的娱乐方式,1979年去电影院观看电影的中国观众达210亿人次,然而2003年,去电影院观看电影的观众人数仅为8亿人次!对于全国主要城市居民所作的一次电影收看情况调查显示,60%的中国居民全年只去过1~2次电影院。这反映了观众去电影院观影的“习惯”正在丧失,同时也就意味着电影院的赢利在大大减少。
但影院观影习惯的丧失,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对于电影消费的减少。家庭影院、电视台影视频道及电影光碟的普及等,都是观众选择不去影院的现实动因。在“全国主要城市居民2002年电影收视方式所占比例”调查数据显示,电影观众对于电影的消费有2个重要的渠道:第一,就是通过电视收看电影,数据显示87.3%的居民收看电影频道,而电视频道每年播出的电影达到90 000小时(这意味着每年大约有60 000部电影被播出);第二,54.6%的居民通过VCD/DVD观看电影,40%的主要城市的居民平均每月至少观看1~2部光碟电影。
(4)外资挺进影院,中国电影市场的资本重组由电影院开始
随着中国电影政策的放开,跨国影业巨头纷纷开始在中国投资建立电影院。“以影院经济带动电影经济”的市场谋略是合资或外资影院老板的核心目的。
2003年下半年,国家广电总局开始逐步放宽了国内电影放映市场的准入条件,首次允许国外投资者对合资影院控股51%,并计划于2004年下半年进一步允许国外投资者在上海、北京等7个试点城市持有合资影院75%的股份。此外,广电总局2003年发布的《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中亦明确了引用外资(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合作拍摄影片的审批流程以及具体的合作模式与相关要求,并鼓励境内国有、非国有影视文化单位(外资除外)以参股、控股形式投资现有院线公司或单独组建院线公司。中国政府已明确态度,逐渐放开中国电影市场,肯定了外国人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发言权。
随即,以世界娱乐界龙头著称的美国华纳兄弟国际影院公司开始了它在中国的扩张。
2003年7月12日,美国华纳兄弟国际影院公司与中国第一票房影院——上海永乐影城成立合资影院“永华影城”,总投资2 850万元人民币,永乐和时代华纳分别持股51%和49%;10月,华纳与上海电影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全国合建10座“上影华纳影城”,预计总投资3亿元,营业后可带来2亿元的年票房收入;与此同时,华纳与广州市演出电影公司达成了在广州建一家多厅影院的原则性协议;2004年1月17日,华纳总裁米勒·奥克斯与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正式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双方欲在3年内将其定名为华纳万达的国际影院开进全国30个城市。在半年多时间内,时代华纳频频出手,一条“华纳院线”呼之欲出。
2004年11月25日,索尼影视国际电视公司总裁迈克·格里顿和中国电影集团总裁杨步亭也联合宣布,索尼和中国电影集团旗下华龙电影共同组建的“华索影视数字制作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号称是首家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和商务部等管理机构的批准,并顺利办理完成公司注册和开办手续的中外影视制作合资公司。
2006年6月27日,总部位于比利时的数字电影系统提供商“巴可公司”与广东大地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大地数字电影院线将投放的300台数字投影机计划中,巴可公司提供资金、技术和设备支持。据悉,该合作已经下了100台订单,将在年内安装完毕。
其实,面对中国的数字电影市场,各路外资争相投石问路。截至2005年底,国内6.5万个城市社区和4.5万个自然乡、镇、村中,仅有近1 300家影院和2 396块银幕。银幕数相当于美国的1/10,而中国人口是美国的6.5倍。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对外资有很大的吸引力,只要找到好的商业模式,吸引投资将不是问题。通过投资数字影院这一开放的窗口,进而进入中国电影市场,成为外资首选的捷径。从2003年起,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数字电影产业,计划5年内让国内(商业化)数字影院达到500家。诱人的蛋糕已经画出来,各路资本都试图分得一口。
(二)韩国影视剧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概况
1.电视剧
韩国文化观光部《2003年放映节目出口现状》的调查结果中,2002年电视剧占出口总数的76.8%(1 639万美元),而在2003年则占据了85.7%(2 834万美元);平均出口单价也从2002年的1 326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2 205美元。
2006年5月韩国文化观光部在公布的《2004年韩国文化产业白皮书》中提到:2004年韩国电视剧出口额达7 150万美元(占文化产业出口比重7.6%),比上一年度增长69%;电影出口额为5 828万美元(占文化产业出口比重6.2%),比上一年度增长88%。2004年韩国出口电影194部,2003年是164部。1998~2003年,韩国电影市场规模平均值达10.68亿美元,居世界第8位。踌躇满志的韩国电影人正发誓力争“挤身世界五大电影强国之列。
2006年4月5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韩民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的官方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韩流”与“韩流经济”》的文章。其中明确指出:因韩剧《大长今》的热播,2005年1~10月,韩国韩流相关产品出口总额达8.8亿美元,共吸引境外游客501万名,同比增加4.7%、电影产品出口总值4 181万美元,同比增加28.6%。2002年韩国电视剧出口额为1 639万美元,2003年为4 200万美元,2004年为7 140万美元,而2005年韩国电视剧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大关,这种上升趋势代表了中国文化市场进口韩剧的乐观势头。
回顾以往,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前,中国大陆电视节目制作能力较弱,长期依赖引进电视剧来填充。基本上只要符合政审标准,国内电视台便可购买任何境外电视节目。20世纪90年代后期,海外引进剧及港台剧在内地荧屏达到了播出高潮。在此情况下,国家广电总局陆续出台一些政策法规,限定引进电视剧的主体与引进电视剧的数量、来源和题材等,逐渐控制海外及港台电视剧的引进与播出。2000年6月15日发布的《电视剧管理规定》,规定电视台每天每套所播出的节目中,进口电视剧不得超过电视剧总播出时间的25%,其中黄金时间(18时至22时)不得超过15%。然而在2001年底,中国的媒介市场的变化迫使政策有所调整——当时中国的357家电视台,需要承载2 194个电视频道,产生了巨大的节目需求,电视剧成为电视台对外购买的主要节目类型。
因此,2001年,当时的国家广电总局徐光春局长在会见访华的韩国文化观光部长官金汉吉时说:“中国不会限制进口韩国电视剧,打算从今年8月开始在中央电视台进口和播放更多的韩国电视剧”。这也是近几年来,中国的电视观众对韩剧认知逐渐深入的前提因素。之后,事实证明,韩流在中国开始有了势不可挡的势头:2002年在中国播放的韩剧共67部,实际重映的回数达到了316次,超过了61次的日剧。其中,“韩流”初创阶段放映的《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反复上映,在中国已成为了连续剧中的经典。
但即便如此,韩剧比之港台剧仍略有逊色,2002年全国主要电视频道播出的韩剧数量和播出频次均紧随港剧之后,稳居引进剧亚军位置。韩剧与日剧的数量比为67∶23,播出频次比为316∶61。
2006年央视-索福瑞市场调查公司出台了一份《从收视率看韩剧之热播》的研究报告,其中的数据清晰地反映了韩剧的“来势汹汹”。报告指出:2004年我国播出引进电视剧649部,韩剧有107部;央视八套57%的引进剧来自韩国。2002年到2005年,几乎所有省级电视台都播放过韩剧,《蓝色生死恋》在全国12个省台、21个频道播放,覆盖大江南北。到目前为止,《看了又看》已在央视重播了5遍。较高的引进率和较广的播出率,使韩剧的收视率不断高涨。在2004年排名前10位的引进剧中,韩国电视剧就占了7部。央视八套播出的《看了又看(团圆篇)》以2.9%的收视率占据榜首,而2~5名也分别被《看了又看》的其余4部占据。
2.电影
韩国电影的第一个全盛期是1965年到1970年,以后一直走下坡路的韩国电影于1993年开始有了上升的趋势。它的发展比电影界人士的预测更远、更快。以1993年的《西便制》为起点,韩国电影开始向世界进军。在世界电影舞台上的地位也不断提高。2003年9月韩国电影占有率超过了50%这一“梦的占有率”,逼近60%,这使得世界电影市场的好莱坞电影一统天下的趋势不得不有所收敛。电影的出口规模也在2000年以后,以每年50%~100%的程度扩大,2000年80亿元,2001年145亿元,2002年187亿元,并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据韩国银行近日发布的消息,仅2003年上半年韩国电影出口额就高达181亿韩元,与2002年全年的出口额基本持平,其经济派生效益高达349亿韩元,附加值高达154亿韩元。国际市场上,韩国电影的出口额逐年上涨,增幅明显。出口额从1995年的21万美元,猛升到2004年的5 828多万美元,增长278倍;2004年,韩国向62个国家出口了193部电影,平均每部出口价格为30万美元,比2002年平均每部增加了19万美元,电影产业已经超过传统产业,成为韩国经济增长趋势最强劲的产业。韩国映画振兴院2006年发表的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上半年韩国出口影片数达128部,金额为1 70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了58.3%,韩国电影每部平均出口价格为27万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高达50.2%。如果以出口区域而言,韩国电影在亚洲地区较去年同期减少了63.5%,欧洲地区也减少了40%,但是却转进南美洲有成,对当地出口影片大幅增加了75.9%。
从对各地区的出口情况来看,对亚洲地区的出口额为4 532.75万美元,占总出口额的77.8%,但是对欧洲和北美地区的出口额分别仅达到14.1%和5.0%。韩国电影的出口额中,对日本的出口额比重最大。2004年韩国对日本的出口额为4 040.1万美元,占总出口额的69.3%,与前一年相比增长了91%。2004年共有319部韩国电影参加了824次国外电影节,共获得66个奖项。
纵观2006年韩国电影,是继被称作“韩影中兴期”的20世纪60年代之后产片量最高的一年(韩国影史上最卖座的2部作品《怪物》和《王的男人》都产生于这一年份)。共有108部电影进入了影院发行(2005年是84部),且占据了64.7%的市场份额,其中有多达20部电影的观众人数超过了200万人次(折合票房约1 380万美元)。根据韩国国内第一大院线CJ-CGV的统计数字,2006年韩国总观众数上升了14.6%,达到了1亿6 670万人次,这也是韩国电影市场连续第10年增长。但是在韩国电影振兴协会的年度报告中,我们也同样看到了一组忧心忡忡的数字:2006年韩国电影产业出口额呈整体下滑趋势,电影输出额为2 451万美元,相对2005年减少了68%。这也是近5年来,韩国电影的海外市场收入的首次下跌。其中在日本市场(韩国电影最大的输出市场)的挫败尤为明显,相对2005年,对日销售额仅为1 039万美元,劲减了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