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4800000044

第44章 公共舆论的引导:政府对公共舆论的积极管理(12)

2.宣传与效果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种片面夸大宣传作用的倾向。在传播研究的早期,有“魔弹论”和“皮下注射”说,认为宣传如同魔弹一发即中。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宣传的效果是有限的,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们的价值观和客观事实。如果说,宣传有道德标准的话,那就是宣传也要尊重事实。“人们谈起宣传的时候,常常把它当作一种神奇的力量,似乎它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及身份条件的制约。”但是宣传是“不通过改变客观条件,诸如香烟的供应或者食物的化学成分等,来控制人们的精神状态。”因此,宣传代替不了事实,只有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宣传才有可能取得实际效果。二战中,尽管希特勒把宣传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但最终仍然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过度的宣传有时会制造一种假象,好像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致使我们对许多“社会隐患”丧失警惕。

3.宣传与说服

宣传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工作。宣传效果不取决于量,而重在质。但在现实生活中,“宣传者们急于让人们对他们的热情印象深刻,往往把媒体的报道作为宣传活动的成功标志”。这种以宣传的数量衡量宣传效果的做法,多少具有自欺欺人的成分。宣传不是以强制的方式进行的,专断的话语霸权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公众的思想观念。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宣传过程是以说服的方式引导和影响公众社会心理的过程,是对公众态度的塑造过程(包括改变原有的态度和形成新的态度),简言之,宣传就是说服。既然是说服,就要遵循说服的逻辑,更多地考虑公众的接受态度。归纳起来,这些逻辑包括:说服必须尊重被宣传者固有认知模式,也就是前面分析的“宣传者要结合人们潜在价值标准和文化偏好”进行宣传;说服要讲“两面理”,不能只讲“一面理”,注意增强公众的免疫力;少一些“明示结论”,多一些“寓观点于材料之中”;宣传既要诉诸理智也要诉诸情感;宣传要适当重复,以对抗公众的遗忘曲线;宣传所设置的议程要与新闻议程和公众议程相一致;等等。陈力丹对说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概括,主要有:一是“大众媒介的信息需要每日或每时地涌出,时效性和一定的轰动效应等职业特点,与理智引导舆论的要求之间,可能会出现不协调。”二是“媒介涉及的价值观和文化”与说服逻辑的合理性存在一定差距,“一些说服的逻辑没有建立在公众已有的信念、态度的基础上。”这些方面都值得我们认真加以考虑。

四、跨文化传播中的政府公共舆论引导

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词。20世纪70年代,美国形成了“跨文化传播学”。20世纪80年代以后,跨文化传播学传入我国并很快发展起来。跨文化传播是指跨越国界的传播,同时也是跨越文化障碍的传播。在我国政府管理实践中经常使用的是“对外宣传”或“外宣”一词。中央主管部门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对外宣传领导小组办公室),一直到地级市均设有相应机构。跨文化传播是经济、文化和信息全球化背景下政府驾驭国际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跨文化传播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共同做法和必然选择。

(一)跨文化传播之于政府公共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的背景下,一国的发展与国际密切相关,一国的国内舆论与国际舆论也呈现出越来越深的相互影响。如果不能有效地引导国际舆论,不仅不利于国家形象、国家利益,而且还会对国内舆论造成负面影响。正是从“世界交往”的角度看,政府对内舆论引导与对外舆论引导同样重要。

1.跨文化传播及其时代背景

跨文化传播,顾名思义,关键词有两个:一是跨文化,二是传播。所谓“跨文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背景群体的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作用。跨文化传播的目的是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沟通、协调和融合,最根本的是为国家利益服务。在跨文化与传播的关系上,有人认为,跨文化传播是文化与传播并重,即“在不同文化中传播”和“传播不同文化”。笔者认为,跨文化传播落脚点是传播,这种传播是相对于同质文化之间的传播而言,一般来说是跨国界的传播。当然这个传播不仅是指大众媒介的传播,而且包括文化交流活动。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所谓跨文化传播是指属于不同体系的个人、组织、国家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活动。

跨文化传播是在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的背景下诞生的一个新概念。应该说,自从有了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之间的交往就有了跨文化传播的实践。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过诸如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海陆两条线联结欧亚各国等跨文化传播的案例。在中外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上,中日之间曾有过三次高潮:第一次在唐代。日本朝廷于公元630-894年间曾先后派来遣唐使13批,到中国学习典章制度和文物知识。第二次是辛亥革命前后。日本由于明治维新成功,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政治革新、经济腾飞,吸引了中国许多有识之士东渡日本,以期在中国推行维新改革。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来,中日文化传播进入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新阶段。但是,历史上的跨文化传播由于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紧密程度比较有限,因而跨文化传播无论在规模、程度和影响力上都与今天的跨文化传播不可同日而语。

今天意义上的跨文化传播是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化进程加快的结果。关于全球化的概念由来已久。法国著名传播学者阿芒?马特拉认为,第一个具有全球观念的是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他在1962年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后来,美国的布热津斯基在1969年出版的《两代人之间的美国》一书中正式提出“全球化”的概念。他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越来越电子化的社会,正在向全球化社会迈进。美国著名学者彼得·德鲁克在1993年出版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提出了管理“全球化”的概念。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安东尼·吉登斯对全球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所谓全球化就是“某个场所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以此种关系将远隔地区相互联结,并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的过程。”跨文化传播的出现是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基础的:

首先,经济全球化是跨文化传播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经济、贸易、金融等一体为标志,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各国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与相互依赖日益紧密。伴随着经济贸易的不断增加,各国政府间的人员往来也越来越频繁。由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信息、文化、传播等的全球化。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曾经预言过今天的全球化。他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从马克思的天才的预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经济全球化是整个全球化的基础,首先,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生活消费成为世界性的以后,才打破了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其次,全球化状态下,精神产品,包括文化等也日益具有世界性。所以,全球化应该是一个总体概念,是以经济为核心的,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在内的全方位的全球化。这个意义上的全球化不是具体内容的同一化,而是指具有一种全球性,是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和性质。

其次,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跨文化传播。随着国际资本的迅速流动、政府决策的国际化,必然要求信息交流的全球化提供支撑。而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技术在最需要的时候应运而生,反而来又进一步增进了全球化程度。得益于传播技术的进步,全球信息能够在地球上任何地方跨越时间、空间、地域和边界的限制,进行及时、广泛的传播和交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包括全球性电视广播网、电话电信网和国际互联网三大全球性网络的形成,标志跨文化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跨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也使国际舆论和国内舆论实现了同步对接。“互联网确确实实已经成为并将越来越成为全球信息交换的新平台,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另一个地球:虚拟地球、数字地球。”

2.跨文化传播与政府公共舆论引导

跨文化传播的日益频繁导致了政府在公共舆论引导中,不仅要面对国内舆论,同时还要应对国际舆论;不仅要面对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群,而且要面对跨文化沟通的困难等等。这给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舆论引导提出了新的课题。

第一,政府公共舆论引导要同时兼顾国内与国际两个方面。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形势下,国际舆论对国家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在国际舆论中处于主动地位。在如今的全球化时代,国际舆论国内化、国内舆论国际化已经司空见惯。国际舆论风波可能涉及国内舆论的正常运行,而国内舆论的变化也可能引发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应。

美国历届政府都把跨文化传播作为其对外战略的一个手段。跨文化传播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在苏伊士运河事件、匈牙利事件、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阿以战争、福克兰群岛之战、两伊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两伊战争中,美国在伊拉克边境建立了反萨达姆的电台、电视台和网站,大量投放宣传单和电子邮件。他们宣传的主要内容就是,伊拉克是世纪和平的威胁力量,萨达姆是暴君,战争的目的是解放伊拉克人民,打击恐怖主义等。美国白宫还专门设立了全球传播办公室(office of global communication),办公室主任负责全球的宣传。从办公室的任务可以看出美国对外传播的目的和重视程度。办公室的任务主要有:一是评估美国对外宣传的方式和策略,协调相关机构,根据美国的战略沟通交流的构架和战略重点,谋划宣传内容,协助相关机构制定有效的外宣战略。二是与决策机构和宣传机构共同制定战略,有效地宣传美国和美国政府的政策和文化,与外国政府合作,制定宣传策略。根据国际形势,随时向政府建议宣传中可以利用的事实、技术和其他方面的宣传工具,每天发一份全球情况简报给总统及其他重要人物。

同类推荐
  • 论道中国发展:金帝雅论坛实录

    论道中国发展:金帝雅论坛实录

    本书是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李晓西教授主持,在北京金帝雅酒店召集国内官产学界高层人士和著名专家学者畅论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政策(是谓金帝雅论坛)之实录文集。目前一共举办了十次。包括宏观经济分析、经济市场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技战略、绿色经济、西部大开发回顾与展望、气候与经济、交通现代化、创新机制体制、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真知灼见,精彩纷呈,极有价值。
  • 天下大势

    天下大势

    这是一部颇具新意的政治讽刺小说。辛亥武昌首义,浪荡公子边义夫身不由已卷入革命洪流,因在混乱中三炮轰城,意外成了革命新贵。不料,官瘾尚未过足,即被政变推翻.边义夫无路可走,旋即发动二次革命,立志以革命的名义去做窃国大盗。于是,一支号称为人民不吃土而努力奋斗的“四民主义”的队伍横空出世,本来就形迹可疑的“革命”变成了一场国内鸦片战争。战争结束,边义夫成了一方诸侯,靠林立的枪杆子成了北京段祺瑞政府的政治贸易伙伴。
  • 润物无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果集萃

    润物无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果集萃

    思想政治工作,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企业业务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能够继往开来、卓有成效地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政治奥秘所在。
  • 转折年代:邓小平在1975—1982

    转折年代:邓小平在1975—1982

    本书从邓小平带有传奇色彩的个人经历切入,以历史转折的前奏、准备、完成为序,对一系列重大国史、党史问题包括1975年整顿、“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四五运动、粉碎“四人帮”、邓小平第三次复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平反冤假错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农村和城市改革、对外开放和创办经济特区、做出第二个历史决议、中共十二大召开等进行了解析,突出叙述了邓小平在伟大历史转折中所起的作用。
  • 寒冰走苏东

    寒冰走苏东

    本书是作者在行走苏东各国时的随笔,记录了作者各地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包罗了作者行走之处的风土人情,地理自然景观描述等等。这些图文并茂的文章生动地反映着真实的东欧,为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提供了机会,同时对于吸引更多学者投入研究中也具有深远意义。
热门推荐
  • 玄武战

    玄武战

    复仇成魔,潜心磨练!一战成神!手刃强敌,笑看苍穹!我欲成仙!凡人眼中我至尊无上!神魔眼中我竟成妖孽!
  • 红细胞之战狼

    红细胞之战狼

    或许刑翼的生活没有到来,而国家的重担已然交到了他的身上,无尽的战火催生了红细胞
  • BENITO CERENO

    BENITO CERENO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献给这样的你

    献给这样的你

    这是一部为了让你想起我的作品。我一直陪在你身边。
  • 植化末日

    植化末日

    植物,向来都是食物链最低端的生物。绿色,向来都是生机的代表色。谁曾想,有朝一日,植物竟凌驾于万物之上?谁曾想,有朝一日,绿色却带来了毁灭和死亡?植物是绿色的,所以……末日也该是绿色的。………………………风去是一名海归,回国后仅是一名小小的实习教师,只是一身才能无处施展,成天郁郁寡欢。正逢三天暴雨后洗刷的大地,一颗苹果砸到了她的脑袋上,从此开始了异于常人的逃亡生活。当植物变得嗜血,大街上游走的不是丧尸而是植物人,当人类获得果实的能力,她才发现,这种绿色残暴才是真正适合她的世界,只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仔细一看,那红竟是鲜血。
  • 皇朝法则

    皇朝法则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心中各自理想,为了逢时命中注定,不约而同地走向一条黑色深渊的道路上,他们靠着睿智的谋略,他们挥洒着时代的青春,搏击着新时代的蓝天!哪怕是黎明的曙光不照耀我们,也要撕裂半边天!弱肉强食,这是遵循社会的法则!成王败寇,更是永恒不变的真理!退役特种军人,一生中的绝境逆转,时控欲望中的金权帝国。没有谁是孤军奋战你的敌人会始终陪着你凡是不能将你打败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林琰
  • 兄弟恩怨

    兄弟恩怨

    小说主人公陆晓白,原本是一个乐观开朗、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因家庭突然发生重大变故,以及接踵而来的种种不幸遭遇,使他悲愤交加,对身边的人和事产生了很大的怀疑和戒备,长期的阴暗心理使他的性情变得很冷漠、孤僻、自私和暴躁,做事好冒进,不计后果,从而坠入罪恶的深渊,最终毁灭了自己;冯天宇,原本生活在一个缺乏温暖、教育失败的糟糕家庭,因父母在一场地震中双双离世,幸运地受到一对膝下无子女的夫妇好心收养,并对他施与良好的教育,他在获得关爱和知识的同时,也使笼罩在他身上的冷漠、孤僻的阴云渐渐散去,从而成为一个对家庭、朋友和社会有贡献的人。《兄弟恩怨》着重描写了冯天宇和陆晓白这对结拜兄弟之间的友谊、猜忌、嫌恶和仇恨,他们的猜忌和仇恨的产生源于同时爱上了一个冷艳、矜持和勇敢的女孩,在爱情面前,他们的友谊不堪一击;小说讲述了人在逆境中如何迈向成功的精彩故事;同时还描述了社会上千奇百怪的丑陋现象......
  • 倒霉大侠

    倒霉大侠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武侠梦,锄强扶弱,劫富济贫?别开玩笑了,我还弱,我还贫呢。啥?行侠仗义可以增加幸运值?这样的话倒是可以考虑考虑……
  • 中国礼仪之争:文明的张力与权力的较量

    中国礼仪之争:文明的张力与权力的较量

    本书主要回顾、研究了从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在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中发生过一场“中国礼仪之争”。
  • 挚爱的草莓

    挚爱的草莓

    真中淳平的梦想是当一位电影制片家,有一天放学后在学校楼顶遇见一位穿草莓(嗯……)内裤的美少女,见到她在夕阳下的美丽身影,淳平顿时迷恋上了她!!淳平认为那位美少女肯定是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