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产力及其发展问题——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副主席丹增一席谈
丹增: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顾问。在担任云南省委副书记期间,积极探索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制造了轰动学界的“云南现象”。
当今社会,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之中,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助推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文化经济由此应运而生。文化经济为何能够如此蓬勃发展?究其原因,是文化力及文化生产力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换言之,文化力及其衍生而来的文化生产力是文化经济的现实立足点。
文化力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如何理解和认识文化力,是我们进一步认识文化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简单地说,文化力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凝结在人类活动当中而产生的一种力量。它表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具有伴随人类社会始终的恒久性。文化力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近年来随着文化作用的彰显而逐渐被人们认识的。但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文化力其实从人类社会产生伊始便已客观地存在。人类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人类为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文化是这一过程的产物,并随着这个过程发展而演化,同时又反过来支配和影响这个过程,显示出文化力的作用。
2.具有无所不在的普遍性。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无论这种活动是自觉的还是自发的。文化的形成、发生、发展、变化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演化一样,都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文化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世界、物质世界以及自然界,深深渗透并作用于人们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活动中,甚至于影响人的个性和习惯。从个人到家庭,从族群到区域,从地区到国家,文化力都在发挥着或大或小、或快或慢的作用。
3.具有积极与消极并存的两重性。一般来说,文化力对社会发展具有普遍的积极推动作用,同时要看到,一定历史条件下某种文化力对社会发展具有消极阻碍作用。积极的文化力可起到推动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例如欧洲文化史上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我国文化史上的“百家争鸣”、“五四新文化运动”等;消极的文化力可起到阻碍和破坏社会发展的作用,例如西方中世纪的神学,我国文化史上的迷信等等。在现今这个文化经济日益壮大,文化产品生产日益丰富的时代,文化力同样也显现出其消极的一面,文化市场上出现了一些非法出版物、不法文化经营活动以及部分具有消极倾向的电影电视剧等等。生产经营者为了满足追逐暴利的私欲,打着文化的旗号,大肆渲染色情、暴力,给社会稳定及社会公德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隐忧,对人类进步形成了一种破坏性的力量。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所有的社会形态中都无可避免地会出现某种消极文化力,它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发展产生负面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站在人类社会进步的高度,把握人类社会前进趋势,引导积极文化力,抑制消极文化力。
文化力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二是为经济发展提供行为规范;三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四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五是提升物质产品的品质及附加值;六是文化力本身成为经济增长的要素。目前,建立在文化力基础上的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正在日益深入地把文化的固有市场和产业属性挖掘出来。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劳动对象、生产对象。文化通过生产环节,已经无可辩驳地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通过交换、消费环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撇开美国、英国、日本、法国、韩国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不说,在我国的不少省区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部GDP的比重已超过了5%,成为事实上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即使从传统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文化力本身也已成了经济增长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文化力不再是一种羞羞答答的“软实力”,而是一种有着充分“硬实力”特征的经济力。
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力与文化生产力虽然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但其内涵和外延并不完全一致。只有当文化力融入生产消费过程中,才具备生产力的特质。文化力与经济、科技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具有崭新功能的文化生产力。我们所说的文化生产力,既指渗透于物质生产力中的科技、文化因素,也指具有相对独立形态的精神生产力。可以说,文化生产力就是经济和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指的是创作和制造文化产品及提供文化服务的社会能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品生产中的智力投入和物质投入,具备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基本特征。文化产品形成物质形态的生产过程,与其他产品的生产一道,共同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文化生产力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是文化内容主导。在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起核心作用的生产力要素是不一样的。农业经济阶段是自然力,工业经济阶段是资本和机器,文化经济阶段则是人文精神和知识、技术的有机结合。作为文化经济的基础立足点,文化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包括人的智力、科学、生产管理、劳动组织、文化资源等。更为关键的是,构成文化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是一种以文化内容为主导的社会生产力。
二是包蕴人文精神。如果说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核心是突出知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价值的话,那么,文化经济则是对知识经济内涵的扩大和深化。文化经济内在地包含了知识经济,并在经济系统中充满了文化因素。文化生产力的内容构成不仅有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还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文化艺术、娱乐休闲等精神因素,不仅包含科学精神,还体现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人文精神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中的作用将日益突出。
三是强调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以及不断融合的趋势。在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两方面的趋势:一方面,文化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必须强调它在整个市场上的独特性,强调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以求得不同文化所蕴含的生产力的最大发展;另一方面,在文化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也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四是显示出发展的可持续性。生产力中文化要素(知识、技术、文化理念等)的增多,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增加,意味着人的精神需要的不断提升;人文价值取向渗透到经济发展之中,意味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进步;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相融合,意味着劳动者素质的全面发展;对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利用,意味着人类资源观的重大进步。因此,文化生产力不仅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应该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导力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文化生产力,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举措。
总之,任何时代的社会生产力都是人类用以影响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随着现代生产力由传统的“物质要素主导型”转向“智力要素主导型”,凝聚在物质生产力中的知识、科技、管理等文化因素,也由辅助地位上升到主导地位。因此,现代生产力既是一种物质力量,也是一种文化力量。
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对策
如何快速有效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经济的全面发展,关乎经济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乎能否在国际竞争、地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该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是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强化全民的文化生产力意识,力求在观念上形成新突破。物质生产力、文化生产力,都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视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把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科教兴国”、“文化立国”的轨道上来。应该认识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充分激活人的发展潜能与创造精神,是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应有之义。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关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推动文化生产、文化消费、文化贸易、文化服务大规模发展的同时,要自觉地在经济活动和物质产品中注入文化内涵,使经济发展不仅实现量的持续扩张,而且实现质的飞跃提升,从而走上一条人性化、效益高、消耗低、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二是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当前,必须紧紧抓住文化体制改革这个中心环节,找准改革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提,推进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塑造文化市场的竞争主体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拓展资本市场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催化剂。首先要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国家或地区改革发展的整体规划,消除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之间的政策鸿沟,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战略研究,制定和完善政府文化管理的办法,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其次是推进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推进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统一文化行业管理,明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从过去单一依靠行政管理转变到依靠法律、行政、经济、舆论相结合的综合管理,保护市场的合法经营,特别是保护知识产权不受侵犯;从过去具体办文化逐步过渡到管理文化,行使文化市场的行政管理权和执法权。再次是以市场为中心,塑造文化市场的竞争主体。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机构改革,推动文化创新,形成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优化国有文化资产配置,理顺国有文化产业单位产权关系,促进产业升级,使不同经济成分的文化企业,都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尽快形成一批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第四是拓展资本市场。推动国有文化资本向市场前景好、综合实力强、社会效益高的领域集中,充分发挥国有文化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同时,要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拓宽文化发展投资渠道,加大对社会投资的政策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挖掘文化的经济潜能,影响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的出现,使文化不再只是一种精神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经济活动,这就意味着文化体制改革可以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当然,文化产业发展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一方面,要注重与其他经济产业在许多方面出现的交叉和叠合,遵循一般经济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它的特殊性,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文化产业直接提出了文化生产关系适应文化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问题,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推动力。文化产业的出现,开发了文化的商品价值,也开发了一个新的生产领域和经济领域。作为新的经济高地,社会资本也表现出进入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但是,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切不可对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建设有丝毫的松懈。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文化建设之双翼。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样蕴含着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同时,也要形成我国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四是造就大批文化人才。人才和智力是文化生产力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作支撑,必须造就大批的文化人才。因此,要重视对知识的投入,使知识在财富增长中所占比重大幅度增加。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强化“人人皆才”的意识。实实在在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律保护人才,为人才创造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制定适合于文化人才的人事管理制度,探索文化人才的行业管理办法,促进文化人才的合理流动,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方式和理念大力引进急需的优秀人才。加大培养文化人才的投入力度,建立人才培养基金,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渠道更加顺畅、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