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建立这种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来推进这个产业的发展,因为这个产业实际上它的特征就是从事创意产业,由于它并非大师的专利,同时也意味着了每个人都有创意的机会。一般来说,这种创意人群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化人群,他们去从事这样一种行业就决定了它是一种小规模的,小到一个人,多到几个人这样一个团体、团队。而这种团队缺乏的是资金、项目、运作。因此要推动这行业的集聚发展,一定要创造这样一种融资、投资,寻找目标、项目的平台,帮助他们创造一种运作体系。我们建立这样的七大服务平台,就是帮助成千上万的企业来从事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它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企业去从事创意产业,那么我们制造业的比重就会下降,服务业的比重就会上升,那么整个中国的产业结构就会得到调整,就是利用资源比较少的,以脑力为密集型的行业就会出现,高强度的、多资源的、多污染的行业就会下降。
记者:上海的创意产业有什么特点和优势?
何增强: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其他城市相比有它独特的优势,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工业技术非常雄厚的城市,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城市,更重要的它还是一个人才高度集聚的国际性的城市。我们现在很多新的项目是跟着人才来集聚,不是人才跟着项目去集聚。所以城市的经营是一个综合竞争的问题。有综合竞争力的城市同时是一个非常宜居的城市,宜居城市就会吸引大量的高端人才到这里来居住,这种高端人才就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输出智力,那么更多的项目就会到这个地方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另外,上海是一个非常有能力发展创意产业的城市,它有很多的工业存量,可以为这些行业提供非常低成本的空间,它有非常广泛的多样性文化人才集聚的优势,它还有很多软环境的优势,决定上海是非常适合于发展创意产业的。另外还有一点比较重要,创意产业化以后,最终引起人们对这种创意产品的一种消费需求,这也是决定这座城市和这个地区发展创意产业的根本。因此创意产业的专家认定,人均超过5千美元以上的城市和区域最适合发展创意产业。这是很必要的,试想一个连温饱都不能解决的,一个没有任何文化基础的人群,它怎么可能会去选择一种价格比较高、又需要引起文化共鸣的这样一种产品的需求呢?杯子,只要买个大缸子能喝水就行了,他不会去选择花纹、美观、造型。所以我觉得创意市场的发展,它还要有一个互动的创意市场的培育。这个创意市场的培育是一座城市经济和文化共同发展的一种趋势,所以我们要谨慎,创意产业不是目前中国的一个主要产业方向,而是它应该在一些发达城市和发达区域优先去发展的这样一种行业,而且是水到渠成的一种趋势。
记者:发展创意产业,南、北有很大的差距,您觉得原因在哪?
何增强:很多人认为是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差距,我觉得这不是根本的问题,因为衡量城市的综合实力有很多指数标准,符合这种指数标准的城市都有它的活力。
相对而言,中国的城市经济是南边相对高于北边,从均衡收入来讲,沿海高于内地,这也就说明了不是因为北方和南方的思维方式的差异,而是经济水平的差异。经济水平也决定了它的文化水平,是经济决定意识。
创意产业融合了其他一些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因此我觉得发展创意产业,每个城市都要依赖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依赖于自身的制造业。
拿北京和上海来说,北京是一个政治、文化比较先进的城市,上海是一个信息、航运、经济、金融走在前列的城市,这就决定了它们的创意产业发展方向也是有所不同的。上海发展以设计为主的创意产业,而北京的出版业、影视、文化产品类是它的强势。因此创意产业的发展一定要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实际来进行发展,而不能一味教条地去模仿。
从国际上来看,英国主要是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美国则以制造业、版权业为主,它的版权业一年的收入可以涵盖世界的大概三分之一,同时它在专利、设计研发这一领域非常强。上海2006年时做过一个2005年的统计,上海的创意产业已经占到GDP的6.4%,大概590亿左右,把590亿分成五大类,研发设计类,我们是一个大头;其次是建筑设计,因为城市化的进程当中,以建筑设计、环境设计、规划设计为主;第三是文化传媒;第四是策划、咨询、会展、各类事务所等等;第五类是时尚服务,服务业的商业形态。这五大类就决定了上海主要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跟英国的十三类有明显的不同。北京它也提出来四大类,文化产业的比重相对比较高。
目前整个中国的创意产业还停留在一定的初级阶段,沿海的一些发达的城市、省会城市已经在思考去发展创意产业和它的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的更好的完美结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我们要做好这些创意产业发展的导向思维,理论联系实际,冷静地思索创意产业的生命力所在以及应该如何去发展。
记者:您从事创意产业以来,有什么感想、体会?对创意产业有什么建议?您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势会是怎样的?
何增强:我觉得从事创意产业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在推进创意产业的过程当中,也有一些体会和实践经验。
我最大的体会是创意产业是一个非常具有潜力的产业,在未来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当中,它对目前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增长方式的改变,会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有历史使命感的工程。中国正面临着要解决高污染、高排放、资源消耗比较大的结构的一种改变,创意产业正好顺应了这样一种形势的发展。
第二,在未来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的前提下,发展创意产业对提高就业层次,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
未来的趋势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将越来越多,而且独生子女的家长都希望把教育作为一种投入,但很少有人去考虑这个投入以后的产出。发展创意产业,每一个岗位都可以为高等学历的人创造工作岗位,这是我坚信的一点。
第三点就是我们中国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将会改变整个中国在全球、在世界的形象地位。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这样一个发展之路。我们创意产业正在做这样一种大胆的实践和推进,我相信中国有中国制造的同时,更有中国的创意。
记者:您觉得发展创意产业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何增强:我觉得存在的问题就是城市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同时很多的领导在推进过程中也有很多的模糊认识,而且还缺少更多的推动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这一点很值得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培育无数个创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当中,更要培育帮助这些企业去进行产业化的中介和咨询机构,因为要把创造变成一种附加值,是创造者本身很难达到的。因此,要把这些原创人的艺术创造、文化创造、精神创造变成产品和商品,应该有更多的中介企业,或者咨询企业帮他去做推广、帮他去做融资、帮他去做对接,这是非常关键的。另外,在推进这些企业的发展和帮助它们去实现的同时,我们还不能忽视一个市场的培育。人们有一种习惯的市场消费行为,我们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把消费和文化精神进行对接,让更多的人去使用一些中国创造的产品,去喜爱它。创作者、中介者和市场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理顺、协调、互补,是值得我们不断去思考的问题。
民间艺术的整合包装与走向市场——访内蒙古民族曲艺团团长达格塔
李铁铮
达格塔:蒙古族,国家一级艺术评论,内蒙古民族曲艺团团长。组织策划并参与创作了大型蒙古剧《满都海斯琴》,该剧曾获得“文华”新剧目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自治区“五个一工程”特别奖及首批国家舞台艺术精品提名剧目奖,成为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开篇之作和经典之作。
记者:众所周知,内蒙古是我国北部地区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有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您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
达格塔:内蒙古历史悠久,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它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草原文化的源头,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等各北方民族都在这片土地上生存过,形成了独具草原特色和浓郁民族风格的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曲艺等传统艺术形式。单从曲艺来讲就有乌力格尔(说书)、好来宝(联韵唱词)、陶力(英雄史诗)、伊若乐(祝颂)、玛克塔拉(赞词)、岱日查(对答唱)、乌力格尔图道(叙事民歌)、笑呵亚热(相声)、长调、呼麦等10种曲艺形式。激昂欢快的“好来宝”,凸显着蒙古人的粗犷与豪迈,舒展流畅的“赞词”与“祝颂”,涵纳了蒙古人的善良与包容,深邃神奇的“长调”与“呼麦”,犹如天籁之音,涤荡人的心灵。
这些艺术形式都是植根于草原文化,千百年来用蒙古草原上独特的语言来歌唱民族的历史和心声,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例如,蒙古族音乐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长调距今至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马可·波罗游记》载:“当两军列阵之时,种种乐器之声及歌声群起……其声颇可悦耳。弹唱久之,迄于鸣鼓之时,两军战争乃起。”可见,长调在成吉思汗时期就作为勇士们的战歌,伴随蒙古铁骑风靡欧亚大陆,堪称蒙古音乐的“活化石”。它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或者说长调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它产生于蒙古民族的祖先从游猎山林过渡到游牧草原之后,生产方式由以猎为主转到以牧为主,人对待鸟兽草木的态度由以夺为主转到以养为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产物。
记者:这些艺术形式都有哪些特点?它们现在进行产业化发展又具有什么样的发展潜力?
这些艺术形式有个普遍的特点是属于口授相传的说唱艺术,千年来就代代相传,是历史与文化的积淀,记录了民族的文明。
具体来说,首先它们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这些歌谣很多是对山川、自然的赞美以及丑恶行为和不合理现象的隐喻和讽刺,表现了对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正义的呼吁与匡扶。其次是艺术性。这些艺术形式或曲调婉转优美或唱词绘声绘色,具有很大的艺术表现力。这些口口相传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也承担着传承知识的作用,蒙古高原的历史很多都是通过民间艺人的讲述而得以传播。同时它还具有趣味性、传承性以及民族地域性。可是说是广大蒙古民族一代又一代人收藏起来的珍贵家宝,是上前年游牧文化的结晶,是祖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现在“长调”、“呼麦”、“乌力格尔”(说书)、“伊若乐”(祝颂)、“好来宝”(联韵唱词)等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这些民间艺术高超的艺术价值,独一无二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它们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
记者:这些民间艺术形式可说是民族的财富,在它的保护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
达格塔:现在内蒙古的这些民间艺术形式,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内蒙古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开始加强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但是由于它固有的口口相传的特点,它主要是依赖口传身授的方式得以延续和传承。民间艺人作为“活态传承”的主体,正所谓“人在艺在,人去艺亡”,一些民间艺术或传统技艺将会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而失传。所以保护民间艺人是保护民间艺术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另外,内蒙古这些独特的艺术形式,千百年主要在蒙古高原内传播,没有走出草原,外人对此认识比较少,目前还没有得到社会各方的全面重视和关注。
记者:现在这些民间艺术都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传播的?有哪些开始进入市场?
达格塔:这些艺术形式,最初都是民间艺人在草原盛会或重大庆典活动中在露天演唱。现在有许多节目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播放。随着音像产业的发展,内蒙古的说唱艺术也被做成音像制品发售,《内蒙古长调民歌集粹》等都是其中的精品。
此外也有一些流行于舞台上,通过一人或多人舞台演出的方式进行传播。我们团近来新创的大型群口好来宝有《团结奋进的内蒙古》、《腾飞吧,马背民族》、《祖国万岁》、《草原儿女的心愿》和单口好来宝《牧马英雄》、《邮递员姑娘》等,都是这种舞台演出形式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