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4600000006

第6章 电影常识(1)

一、中国电影概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电影发明后,到1896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到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海宁路乍浦路口用铅铁皮搭建了一座可容纳250人的虹口大戏院。这是上海的第一座电影院。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以上海为中心,外国电影投机商人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争夺日益加剧,这也促使了影业影院的建设。从放映的影片内容来看,早期放的多为法国片、美国片、德国片和英国片。最多的是法国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的影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电影的霸权地位开始建立。中国人自己拍摄影片是在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的秋天,由开设在北京琉璃厂土地祠的丰泰照相馆摄制的。丰泰照相馆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是由我国当时的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场面组成的。这是中国人历史上的第一部影片。

从1937年11月上海的失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上海处于孤岛时期。由于战局动荡,租界林立,各种力量竞起,形成了孤岛时期的电影特色。一方面,虽有许多电影工作者转移到内地和香港,但仍有留下的进步电影工作者坚持斗争。另一方面,是日寇和汉奸的破坏和迫害。还有一方面,是电影界的反动势力和不良分子,他们唯利是图,不管民族利益,趁机大量拍摄古装片、色情片、武侠神怪片来毒害人民。一时间,斗争形势错综复杂。这股逆流使得“孤岛”的电影运动受到很大的损失和影响。尽管如此,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还是顶着风浪,排除万难,拍出了一大批令人刮目相看的影片。1932年2月,由欧阳予倩编剧、卜万苍导演的《木兰从军》讴歌了抗战的正气。此外,于伶的《花溅泪》、柯灵的《乱世风光》等,都在暴露现实的同时,反映出革命将士抗日救亡的时代心声。“孤岛”时期结束后,上海的电影业全部为日寇所侵占。一些爱国的电影工作者退出了影坛。

在香港的电影界中,左翼电影力量原来是比较弱的,但到抗战爆发以后,形势有所改观。这其间,内地的进步电影力量两次向香港转移。第一次是上海沦陷后,有少部分人如蔡楚生、司徒慧敏等来到香港,从事抗战电影活动。再加上后来从重庆来的吴蔚云、黎莉莉、凤子等,拍摄了《孤岛天堂》、《白云故乡》、《前程万里》等影片。第二次是在1941年皖南事变后,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一批进步电影工作者转移来到香港。在此期间,粤语片《血溅宝山城》、《游击进行曲》、《小老虎》、《民族的吼声》等的出品,为香港影坛扫清乌烟瘴气、发扬抗日正气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香港就沦陷了,结束了抗战时期中国南方电影的历史。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方面拍摄抗日新闻纪录片的主要机构是两个官营电影机构:“中央电影摄影场”(简称“中电”)和“中国电影制片厂”(简称“中制”)。从1941年起至抗战胜利,这一时期可谓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一个低潮时期。由于遭到反动当局的迫害,影片的拍摄受到极大冲击,撤销了郭沫若任厅长的政治部三厅;削弱“中制”中的进步力量,使“中制”的拍摄业务在1944年前实际上处于一种停顿状态。1940年夏,西北影业公司被阎锡山下令停办。“中电”在1941年至1943年的近三年内,创作上呈荒芜状态。整个国民党统治区电影业一片萧条。在拍片遇到极大困难的情况下,广大进步电影工作者并没有停止活动,创作上演了一大批反映抗战和进步历史题材的戏剧,如夏衍的《法西斯细菌》,田汉的《秋声赋》,阳翰笙的《天国春秋》、《草莽英雄》,陈白尘的《大渡河》等。这些创作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与此同时,党的进步影评工作者利用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和其他进步报刊积极宣传苏联的优秀影片,如《保卫斯大林格勒》、《列宁在一九一八》等,介绍美国影片,如卓别林的《大独裁者》,这些行动对于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教育人民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日伪统治区,日本帝国主义加紧文化上的奴化渗透,建立自己的电影机构,并收买中国的电影企业。1937年8月,日寇在东北成立了伪“满洲”映画协会株式会社。这也是日寇在远东最大的制片厂。在华北,1938年2月,日寇在北平成立了分支机构“新民映画协会”,还有其他一些伪机构和日本的电影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了“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控制了华北沦陷区的整个电影发行放映权。在上海,日寇则主要采取收买政策,由汉奸影商来主持电影业。至此,上海的影业实际上全为日寇所控制,且大量摄制反动影片,麻醉中国人民,灌输汉奸意识。这段时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段辛酸而屈辱的历史。

1946年7月,解放区的电影工作者,在党的关怀指导下,成立了延安电影制片厂。延安电影制片厂后又根据形势需要转入新闻纪录电影的拍摄。延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许多保卫延安和保卫陕甘宁边区的新闻素材,记录了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同志在窑洞里指挥西北战场作战等镜头。1946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也成立了。这是在接管伪“满映”的基础上成立的,使人民电影终于有了一个正规的制片基地。袁牧之任厂长。1948年3月,由袁牧之、陈波儿等11人组成管理委员会,对“东影”实行集体领导。“东影”除影片生产外,在培养人才和干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举办过三期电影培训班,并对电影厂的分工、机构、部门进行调整、增补,制定了科学的管理制度,为今后在全国范围内领导管理电影生产积累了经验。在制片生产上,“东影”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把电影看成是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工具,并确立了以生产新闻纪录电影为主的制片方针,以配合当时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主要作品有《民主东北》17辑。另外,“东影”还进行了译制片的试制。1949年5月,完成了我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的译制工作,取得了成绩。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对人名电影的创作作了全面的指示,规定了当时电影工作的方针和选取剧本的标准,只有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并要求注意电影工作者的思想改造和学习,才能创作出深刻而有群众影响的作品。在党的指引下,“东影”开始创作长故事片。从1948年8月到1949年6月,先后完成了《桥》、《中华女儿》等8个剧本,在1948年底已开始陆续投入拍摄。1949年4月,随着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东影”由兴山迁回长春。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的电影从此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新中国电影的创建阶段是从1949年起至1956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上海的私营电影公司多达20多家。1951年这些私营电影公司改造成公私合营企业;1952年初组成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变为国营;第二年正式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1951年春,解放军总政治部成立了军事教育电影制片厂筹委会。同年8月,成立解放军电影制片厂。后至1956年改名为“八一电影制片厂”,陈播任厂长。1953年7月7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成立,高戈任厂长兼总编辑。1952年,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内暂设科教片总编辑室。原班底到1953年2月发展成立为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洪林任厂长。至此,我国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制片机构。在此基础上,1957年又成立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上海译制片厂,齐全了片种结构。在领导电影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电影理论工作的开展上,毛泽东文艺思想被全国第一次“文代会”确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1953年,政务院作了《关于加强电影工作的决定》,对制片方针和改善电影剧本的组织工作方法都提出了重要指示和措施。我国的电影工作者还大量学习苏联电影的先进经验,并创刊《电影艺术参考资料》。1953年,第一批苏联电影专家来华指导工作。1954年王阑西和汪洋各率中国电影考察团赴苏联考察和实习,推动了我国电影发展的速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中,电影工作者焕发出极大的热情,创作出一大批以反映革命战争为主要题材的优秀影片。《白毛女》、《董存瑞》、《中华儿女》、《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等影片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在这一阶段中,各片种的影片共有36部次在国外获得了各种奖项。总之,新中国成立后17年作为第一阶段,总的来看,取得的成绩很大。许多影片以崭新的面貌反映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宣传了党和新中国,教育了人民,发挥了革命电影的作用。同时,由于受到“左”的干扰,时断时续地束缚了电影生产力的发展。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以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为前奏,全面否定了17年党对电影工作的领导,否定了17年新中国电影的伟大成就,造成了文艺、电影战线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在1966年至1972年长达7年的时间里接受所谓的“伟大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而完全停摄了故事片,因而造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罕见的空白期。直到1973年元旦,周恩来总理在接见部分电影工作者时明确要求“经过三年努力,把这个空白填上”。长春电影制片厂首先响应,开始改编和拍摄故事片《艳阳天》。虽遭到“四人帮”的重压,终于在1974年春节将《艳阳天》拍成。后又拍摄了《青松林》和《战洪图》两部故事片。然后,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分别拍摄了《创业》和《海霞》。

“文革”结束后至改革开放间的20年,即从1978年至1998年,我国共生产故事影片2500多部,是“文革”前17年603部的4倍还多;美术片812本,近乎是“文革”前17年279本的3倍;新闻纪录片5606本,少于17年的8344本,主要是影视合流电视新闻取代了电影新闻。同时这一时期还拍出了一批多幕电影。随着对外开放,这20年仅获国际奖就达300余部次;获中国政府华表奖和金鸡奖、百花奖三大奖影片达600余部次,至于其他地区性的各类奖项,已达近千项。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这20年的中国电影都远远超过包括“文革”前17年在内的新中国任何历史时期。改革开放的20年,是中国电影工作者锐意进取、人才辈出、艺术生产力空前解放、创造力空前勃发的20年。就其主流而言,这20年,是中国电影创造辉煌的年代、群星灿烂的年代,也是充满希望、奋发进取、攀登高峰的年代。这20年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是中国电影的复苏期,时间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主要是以通常所说的“伤痕电影”(如《泪痕》、《生活的颤音》、《苦难的心》、《巴山夜雨》等)和“反思电影”(如《天云山传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人到中年》等)为代表。这一时期,电影工作者冲破了极“左”路线的种种禁锢和精神枷锁,从人文角度切进生活,透过个人的命运,反思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作品大都具有悲剧色彩,有力地揭露了“四人帮”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进而着力揭示了造成悲剧与伤痕的历史渊源与社会根源,不仅帮助人民群众从情感上乃至理智上同“文革”的精神枷锁作历史性告别,同时发出了改革社会、改革观念、改革传统的热切呼唤。老中青三代导演联手创作出了一批蜚声影坛的优秀作品,如《归心似箭》、《高山下的花环》、《老井》、《人生》、《喜盈门》、《乡音》、《不该发生的故事》、《黄土地》等。

二是中国电影的崛起期,时间大约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通常被称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伴随着我们民族走过的思想解放历程,开始进入艺术空前民主、活跃的创作高潮期,拍出了一批反映时代精神,针砭社会时弊,振奋民族精神的优秀影片,如《焦裕禄》、《邻居》、《蒋筑英》、《秋菊打官司》、《走出地平线》、《过年》、《凤凰琴》、《红樱桃》、《香魂女》等。特别需要提到的是,以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建党七十周年和毛泽东诞辰百周年为契机,出现的一批震撼影坛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优秀影片,如《巍巍昆仑》、《开国大典》、《开天辟地》、《周恩来》、《大决战》、《百色起义》等。

同类推荐
  •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

    由于山陕、河北两地人民在语言、美学风格等方面有差异,到北京和河北演出的山陕梆子必然发生河北化,这成为河北梆子诞生的基础。河北化的山陕梆子即河北梆子。在乾隆盛世,歌舞升平,物阜民丰,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之所好,全国各地的戏曲班子纷纷进京献艺,形成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乾隆三十九年以前,山陕梆子在北京戏坛并无太大的影响,直至著名的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演出,才使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河北梆子》适合大众阅读。
  • 张大千的绘画艺术

    张大千的绘画艺术

    张大千是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其画风曾经数度改变。1941年,张大千前往敦煌临摹隋唐人物壁画,所画人物气势恢弘,色彩鲜艳亮丽,盛唐遗风跃然纸上,工笔设色成就卓异。张大千能仿石涛的笔法作画,人称张大千画的仿石涛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张大千周游世界时,汲取西方的一些绘画元素,创造出一种中西结合的泼墨泼彩绘画艺术,为中国画在世界画坛上发扬光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 审美与管理视野中的影视传播

    审美与管理视野中的影视传播

    美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美学”的名称是我们沿用了日本人的译语。18世纪以前还没有这一个学科。虽然西方从古希腊开始、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都有大量关于美学的论述,但是“美学”这个名称以及“美学”的第一个完整的理论,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提出来的。
  • 中国书法全集2

    中国书法全集2

    《中国书法全集2》主要内容分为“独特的汉字”、“甲骨文与金文”、“隶书及其子孙”、“文房四宝”等章节。
  • 正方形的乡愁

    正方形的乡愁

    本书是摄影家阮义忠继《人与土地》《失落的优雅》之后,又一再现二十世纪70—90年代真实台湾的经典摄影。在不断变化的时代,阮义忠着意寻找不变的价值,跋涉于旧日的乡土、温淡的老镇,记录下遇见的每一张纯朴面孔。80张照片及其背后文字,投递给我们那些已散落无踪的乡愁:成年对童真的乡愁,游子对家园的乡愁,车水马龙的都市对田野农耕的乡愁。黑白的正方形影像,隐藏着最深沉的情怀。
热门推荐
  • EXO之爱你无限

    EXO之爱你无限

    一人只有一生,你既然放弃了我,就请不让在让我见到你,我不想再次受伤。小时候的事我们就当他是一场梦。鲜红的血液顺着他的胳膊流下,而她却只能在一边哭泣。长得一样又怎样,你永远得不到他们的心在临死前,我只有一个愿望。----------------------------------只希望这一切只是一场梦。‘无论怎样,我永远爱你’这是一句承诺,也是一句无人旅行的承诺。
  • 换个相公好过年

    换个相公好过年

    一女不侍二夫,但她却一口气先休了那个老公,再嫁给现在的相公。一个温柔如水,一个冷酷如冰。总而言之,她有一只可以当做两只用的好相公。【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新青春校园

    新青春校园

    当青纯少女遇上校园霸气王子惹祸上身,意外连连发生,她该如何脱身?这使校园王子对女主角产生好感,就这样,一场少女追逐计划渐渐展开。。。。。。[]代表心里想的,()代表解释。如果觉得大大的书写得好记得加群哦!群Q:477185105
  • 梦来铁马冰河

    梦来铁马冰河

    逢其主,不逢其时。三国纷争、群雄逐鹿中隐姓埋名,阿丑早知命定。“袁门烈府竟然选了刘备,刘备选了诸葛亮,诸葛亮选了你,你选了郭嘉,偏偏那郭奉孝......选了搅混水。你们呐,聪明一世,都让郭嘉毁尽了”兜兜转转,打打杀杀二十余年,好似重新回到了起点,刘晋安两鬓花白,长发不挽,除了心如死灰再回蜀中也别无他法。终于一生,她与袁烈,也是一面未曾见过。一生许多事,都何其遗憾......
  • 我不可能是主角

    我不可能是主角

    没有朋友,性格阴暗的江番。某天在自家门前发现了受伤的陌生人,醒来后自称恶魔。在将其打发走之后貌似是勇者的人气超高的同班同学找上门来寻找恶魔,江番的故事就此开始了。———奇幻与玄幻的结合,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故事。由此展开。
  • 半世倾恋

    半世倾恋

    一个风言风语的校园,迎来a市各大企业的天之骄子,一场爱恋在校园里展开,毕业后,城市追逐,结局究竟如何,谁去谁留,谁又属于谁呢?豪门恩怨,家破人亡,又是谁的过错......
  • 重生花钱娱乐圈

    重生花钱娱乐圈

    当林晓丁发现这个世界没有MJ,没有四大天王,没有杰伦,没有《哈利波特》,没有《福尔摩斯》和《柯南》,没有《肖申克的救赎》《谍中谍》《东成西就》等经典的时候,他的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记者:“你为什么要进入娱乐圈?”林晓丁:“因为我必须花钱,花很多很多钱。”记者:“这跟进入娱乐圈有毛关系?”林晓丁神秘的笑了笑,不再说话。当林晓丁以自己写的小说撑起整个文学网站,无数经典歌曲引领全球音乐潮流,自编自导自演的影视剧风靡全球的时候。记者又来了,“你不是进娱乐圈去花钱的吗,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多的成就?”林晓丁抬头看向天边,感慨的说道:“没有花钱,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圈内人写圈内事,喜欢的朋友请不要忘了收藏推荐!】
  • 圣兽奇缘录

    圣兽奇缘录

    凡人界万古无休的征战,究竟想掩盖怎样的真相?三界剧变,谁是幕后黑手?仙王、魔尊、圣兽,宇内至尊谁属?一个精彩的故事,四兄弟的传奇,即将上演!
  • 登真隐诀

    登真隐诀

    一个爹不疼、娘不爱的少年——道冲。一夜之间父母惨遭贼人杀害,道冲也重伤垂死,幸得高人相助,捡回一条小命。从此,道冲踏上一条找寻凶手的道路。而在寻凶的过程中,道冲发现自己的父母竟非亲生父母,而杀害自己养父母的人,竟和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 这样沟通最有效:管理者不可不知的员工沟通技巧

    这样沟通最有效:管理者不可不知的员工沟通技巧

    本书通过轻松幽默的语言,丰富的故事,将沟通能力细化为13个方面,提供了一整套即学即用的管理沟通技巧。全书包括沟通方式、表达、倾听、反馈、批评、赞扬、说服、处理冲突、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渠道等的沟通技巧,教你如何选择恰当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方法,怎样依据沟通对象的性格类型选择沟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