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民族风情
甘肃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多民族省份,全省有45个民族,世居甘肃的有回、藏、东乡、土、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等10个少数民族,其中裕固、保安、东乡是甘肃的独有民族。众多兄弟民族交错居住,长期和睦相处,且又都保持着各自独立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尤其是在婚姻、丧葬、节日、饮食、居住、服饰、礼节以及文化活动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由此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及民族风情,河西走廊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风情“姑娘追”、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莲花山一年一度的“花儿”盛会、甘肃拉卜楞寺的“晒大佛”、被誉为“中国小麦加”的临夏穆斯林民俗等就是民族风情绚丽多彩的体现。
6.红色旅游资源
中国革命史在甘肃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重大事件多数发生在甘肃境内。腊子口战役、哈达铺决策、会宁大会师、渡河西征、陕甘宁边区第一个苏维埃政府的成立,西路军苦战河西的惨烈和悲壮等,这些值得游人前来探访和凭吊。
三、甘肃文化旅游的发展误区及其对策
(一)当前甘肃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误区
在甘肃文化旅游资源的众多特色中,有一个对于发展甘肃文化产业至关重要的特点,就是甘肃文化的多元化。甘肃的文化旅游资源如果从其中挑一样,在全国都可算是首屈一指。千年古道——丝绸之路,石窟艺术的殿堂,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这一切构成一个五光十色、博大精深、种类齐全、魅力无穷的文化旅游资源宝库。
但是,目前甘肃文化旅游的发展却迷失了自己。主要问题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以及旅游业界人士对于甘肃文化旅游发展认识的错误,即以为利用人文资源来发展旅游就是文化旅游。这一误区有两个表现形式,一是把发展文化旅游当成旅游业的事情,二是把某一文化样式当作某一旅游分支来片面发展。其结果,不但打起某一文化样式旗号的每一个旅游分支都没有单独做大,而且整体上文化旅游不成气候。另外与其他一些历史文物大省,如陕西省相比,目前甘肃文化旅游的规模效应和品牌号召力十分欠缺,一方面,文化旅游市场知名度低,对外不足以吸引入境旅游。在全国,甘肃省排名第二十八位,仅高于西藏(青藏铁路未通车前)、青海、宁夏。于文杰:“‘良田’比人多,‘收成’比人少”,载《兰州晚报》2006年4月21日。全省除了敦煌莫高窟之外,再没有一个在世界上叫得响的“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知道敦煌,不一定知道在甘肃境内;看过《读者》,不一定知道是甘肃出版的。甘肃省有好的资源,有好的品牌,却没有充分地利用起来。就北京市民的旅游去向,有关部门抽样统计,结果发现有九成人认为甘肃没什么地方可去,可见市场知名度低。沿线其他景区景点,外人知之甚少,明显缺乏旅游的“热度”。另一方面,对内不足以吸引游客久留和消费,目前游客在甘肃来去匆匆,消费也不多。
甘肃文化旅游的发展局面与其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地位严重不相称。要改变这种局面,根本问题是要改变思路,重新界定文化旅游产业,重新确定甘肃文化旅游发展战略。
其实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旅游产业是标准的创意产业。那种以为单纯利用人文资源就是搞文化旅游的粗浅认识必须加以纠正。文化旅游与旅游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以创意为前提。旅游以现存景观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服务,其主要业态是服务,因此,旅游归属于服务业。相反,文化旅游的起点不是现存景观,而是主动创设的某种观赏对象和娱乐样式,往往体现为某种文化项目或者某种文化活动,这就决定任何文化旅游都必须以经营者的某种创意活动为先导,不论是经营者提供的旅游服务还是游客享受服务的旅游消费都只能发生在其后。换而言之,文化旅游的活动过程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营者提供创意产品,这时游客的旅游消费还没有发生,这个阶段只是经营者从构思、设计到制作完成创意产品的生产阶段,其中并不包含对于游客的服务;第二阶段才是游客来消费这种创意产品,这个阶段才发生对于游客的服务。显而易见,第一阶段的某种创意,决定第二阶段对这种创意的消费,不但决定经营者提供某种旅游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从而决定这种旅游的特色和品位,而且决定游客消费这种创意的兴趣,从而决定这种旅游消费的规模。简而言之,文化旅游不过是众多人对于一些人提供的某种创意的体验。因此,“文化旅游的灵魂是创意,文化旅游产业不能简单归入服务业,它应当与电脑软件制作、技术发明、艺术品创作同属于第四产业。”
(二)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
甘肃文化旅游的发展思路,应当是充分利用甘肃文化资源宝库中丰富的多元文化要素,形成一系列创意产品,如形成一系列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主题公园、博物馆、舞台实景演出、节庆民俗活动、敦煌舞蹈文艺节目等文化旅游的消费对象,以此为手段吸引游客并留住游客。
甘肃文化旅游的战略定位,应当是感受历史,即以甘肃省的文化特性吸引游人来回味历史,感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此,甘肃文化旅游之“文化”应当是一个二元结构:一方面,甘肃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的表现样式必须是感受文化,使之成为大众为之而心动的理由;另一方面,这些创意产品的表现内容又必须充分包含“丝绸之路”文化、“莫高窟”为代表的石窟艺术、宗教文化、伏羲文化、民俗文化,以敦煌舞蹈为龙头的甘肃文艺节目等,让游客看有看头,玩有玩头,争取把“头回客”变成“回头客”,用自己特色的旅游项目留住旅游者的脚步。
要实现上述甘肃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大规模资本的进入问题。由于文化旅游必须先搞创意产品这个特点决定文化旅游不是小资本的事业,作为西部省份,甘肃省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财政支持比较有限,更令人难堪的是,目前甘肃文化旅游的小打小闹格局的正是小资本做文化旅游,而这种小资本做文化旅游的危害就是各种资源分散化,缺乏对大众有整体吸引力的创意产品,从而陷入游人不知以及滞留率低的怪圈。甘肃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得整合资源形成创意产品的难度增加,也进一步提升了资本进入的难度。因此,缺乏大规模资本进入,是甘肃文化旅游发展的瓶颈。
解决大规模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业的路径问题,基本上有两条,一条是引进大集团,另一条是整合当地资本形成大集团。笔者在这里主要就后者提出一个思路。
首先,整合甘肃传媒资源形成甘肃文化旅游发展的资本基础。将现有传媒的广告等经营性部分剥离出来,进行经营性改造。改造完成后,将原有的平面传媒和广电整合,成立体制内的甘肃第一传媒集团,剥离出来的部分和社会资本组建甘肃第二传媒集团。
其次,以甘肃第一传媒集团和甘肃第二传媒集团为出资人和发起人,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组建甘肃文化旅游集团。
按照这条发展思路,不但甘肃文化旅游能够获得规模化、集团化发展,而且甘肃文化的多元化特色能够在文化旅游中获得最充分体现。届时,传媒、演艺、文博、会展、广告等都将成为文化旅游的创意手段及载体,文化产业的各个门类都作为甘肃省文化旅游的组成部分发挥作用,文化产业的各种项目都表现为文化旅游的载体和手段。于是,甘肃文化产业将以文化旅游的形式获得大规模的突破式发展。届时,甘肃省各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可以通过文化旅游得到有效整合和配置,文化旅游把甘肃多元文化的丰富内涵催生为各种引人入胜的文化产业项目,形成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推动甘肃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