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3300000056

第56章 突发事件报道(5)

三、时效性与准确性兼顾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为了比拼发稿速度,抢“第一时间”、“第一声音”,一些新闻媒体犯了不少错误。准确性始终是一个大问题。有的媒体认为错了不要紧,只要后续报道及时更正就好。实际上,公众对初次接受的信息记忆尤为深刻,新闻报道出错后再想澄清是极其困难的。一条虚假信息,不但给媒体自身造成损害,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危害。因此,突发事件报道不仅要快,更要准,决不能错误地把时效性置于真实性之上。

(一)与事发地媒体寻求合作

事发地的媒体值得特别关注,因为它们通常比外来的驻地记者或临时的派出记者更熟悉本地情况,渠道更多、网络更广、关系更深。因此,记者在获得新闻线索赶往现场的路上,应尽快与当地媒体取得联系,充分借助它们的采访资源,包括租用采编设备、聘请记者作为临时雇员等。由于共同的新闻追求,当地媒体记者一般不会拒绝合作。有时,由于他们掌握的一些情况不能公开报道,会很乐意提供给外来的新闻同行。

当前,国内一些电视媒体不断加强合作。2008年12月21日,中央电视台牵头成立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成员包括中央电视台和34家省级电视台、15家城市电视台,成员单位可以共享直播设备、选题、队伍等资源。

对于在事发地遇到的其他外来记者,不要吝啬向对方提供帮助。新闻同行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越是重大的突发事件,面对极端复杂甚至带有危险性的工作环境,仅仅依靠一家媒体、几名记者很难成行。记者要建立强大的人脉关系,这次我们帮助他,下次可能是他帮助我们。而与其他媒体记者通过合作或交换的稿件、线索等,也是核实信息的重要渠道。参加海地地震报道的新华社记者党琦说:“我们跟前方的央视记者,虽然我们有竞争,但是我们在前方更多的时候是相互帮助,央视的冀老师(冀惠彦)如果出去看到好题目都会特别地提醒我,说新华社这个可以做文字,还把辛苦拍来的视频播放给我看。”

(二)尽快到达新闻现场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对记者来说,现场就是战场,只有在现场才能掌握第一手素材,发现最生动的事实、最典型的细节,最大限度地接近和还原事件真相。尽可能创造条件,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应该成为记者的职业本能,这点至关重要。

识别信息真假是一项高强度、高压力和高智力的脑力劳动。记者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比如现场的当事人和目击者在接受采访时,可能因惊慌失措或者个人偏见而夸大新闻事实,这时记者就必须进行冷静的分析判断,防止听信一面之辞,妄下结论。

还要注意“霍桑效应”。20世纪30年代,研究者对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的调查发现,当答应给女工以假期、提前下班和在工作期间供应一餐熟食时,她们的产量增加了。后来取消这些待遇后,她们的产量继续增加。研究者后来认识到,这是由于女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霍桑效应”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表现是,采访对象接受采访时会引起异常反应,如担心自己的话语会带来某些影响,考虑形象曝光后会影响正常生活等。这就需要记者对采访对象进行心理辅导,减少压力,尽可能降低“霍桑效应”的影响,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

(三)采访权威人物,多方求证

权威人物是新闻准确性的最大保证。面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首先要判断好谁是权威人物或者权威部门,然后尽可能采访这样的人物或者部门。重要的数据、事实要向权威部门核实确认。还要向多个有关部门了解和核实情况,采访多方当事人,通过多种来源进行相互印证和补充。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美国游客在北京市鼓楼遇袭,一些外国媒体担心这是“针对美国人的政治谋杀”。国内媒体援引国际刑警组织认定的结论,明确这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不是针对美国人的谋杀,迅速消解了各种无端猜测和炒作。

要注意那些“万金油专家”、“万能博士”。现在的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一些跨领域的专家。实际上,跨领域后,这些专家的认识水平可能还不及一个普通人。有些专家在本领域也不权威、不专业。这就要求记者平时要了解一些领域的学科分类、主要专家情况和联系方式等。比如心理学。在香港,临床心理师要接受临床心理学的专业训练,而心理咨询师是社工经过培训就可以担任,这些和心理学专家是非常不同的。心理学专家和精神病学专家在香港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需要接受不同的训练。现在一些电视节目中邀请的心理学专家,其实很不专业。

采访权威人物有一个时间过程。在掌握信息不全面的情况下,可以先对确认的事实进行报道,并动态跟踪最新了解的情况,但报道的事实本身必须准确无误。特别是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报道中,更要注意数据准确、用词严谨,对一些基本概念要有科学的解释,防止受众产生误解。

(四)时效性和准确性的对立统一

时效性和准确性似乎是矛盾的。为了拼抢时效,往往需要牺牲一定的准确性;而要保证准确性,又要丧失宝贵的时效性。在这种情况下,二者是对立的。

1986年11月7日,“金日成遇刺身亡”的惊人消息传遍世界。日本共同社虽然对消息的真实性有所怀疑,但在抢发独家新闻思想的驱动下,冒险发了快讯。20分钟后,共同社驻北京的记者给总部打电话说,金日成主席健在。共同社只能又发快讯“金日成健在”,这一正一误的消息使共同社的信誉受到影响。

这就说明,时效性和准确性共同决定成效。在坚持真实、准确的前提下,要突出一个“快”字,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如果放松这个前提要求,就可能导致负面效果。在这个意义上,二者又是统一的。这就要求记者:

1.擅长用真实的统计数字说话,把突发事件的时事报道透明化,让公众准确知道事件的严重程度。

2.突发事件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数字是不断更新的。面对各种顾忌,记者一开始要取比较小和保守的数字,然后在后续报道中进行修正,避免夸大事实的严重程度,这更能让人信服。

3.尽可能公开信息源。如果遭遇信息源欺骗,应让公众明白是什么人设置了陷阱。这既是准确报道的需要,也是必要的自我保护。

第四节 积极主动做好突发事件报道

积极主动做好突发事件报道,在第一时间向受众提供最重要、最新鲜的新闻,是媒体的职责与使命所在。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公众会对抢先报道的媒体和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因此这又是成就媒体和名记者的关键。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如何处置、媒体如何报道,则会直接影响到国家形象。

一、抢先报道的重要性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抢先报道是新闻传播的最基本常识。不但突发事件报道要抢先,一般性的日常报道也要抢先,即使是时效性不是很强的深度报道也要抢先。在深度报道中,一定要有同时期其他报道所不具备的新信息、新观点、新结论,否则就成了拾人牙慧、陈词滥调,很难引起社会反响。因此,新闻界一直有新闻姓“新”、“传媒经济是注意力经济”的提法,都说明了抢先报道的极端重要性。

(一)第一时间制造第一印象

大众传播心理研究发现,人们接受信息具有“优先效应”和“首因效应”:第一时间接受的信息决定人们的基本认识。在信息接受顺序中,初次接受的信息记忆尤为深刻,比之后接受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如同荒芜大地上的第一个建筑具有极强的冲击力,没有更强有力的反向信息很难改变第一印象。

同时,人们对信息的不断接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特点,人们更多地接受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下意识地过滤掉与第一印象相反的信息。在信息理解方面,人们往往根据较早接收的信息对较后信息进行解释,对信息的前后矛盾和不一致,更倾向于较早信息,而认为较后信息是偶然的、不代表本质。世界各大新闻媒体不惜一切代价抢夺新闻的首发权,原因就在于此。

(二)争取主动,防止被动

失语就是失职,迟到就是被动。在新闻大战中,新闻媒体要努力抢占第一落点,这既是新闻媒体竞争的要求,也是提高公信力、影响力、引导力和传播力的需要。

1.什么是第一落点

第一落点就是第一时间发出报道,第一时间分析评论,在社会舆论中设置第一议题,在公众头脑中形成第一概念,进而影响舆论的走势,掌握引导的主动权。从新闻传播角度看,抢占第一落点包含两层含义:

(1)与事件同步或在事件发生后最短时间内发出报道,向受众告知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变化,并先于其他媒体到达受众,形成受众对事件的第一印象和基本判断。这里强调的是第一时间。

(2)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分析,洞察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本质,进而形成有价值的观点、判断。站在领先于其他媒体和社会公众的高度,主动设置议题,引领人们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认识。这里强调的是第一高度,见别人所未见、识别人所未识。

2.第一落点带来二次传播

第一落点的受众是普通民众和新闻媒体。由于财务负担、人员短缺或其他原因,绝大多数新闻媒体无法到达事发地现场。对于它们来说,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的媒体往往成为获取后续信息的首选对象。这就是第一落点引发的二次传播现象。

广泛的二次传播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某家新闻媒体播发的报道,如果转发率或采用率很高,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报道主动权,其他新闻媒体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这家媒体的拓展和延伸。由此带来的不仅有社会影响,还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在阿富汗战争报道中,由于半岛电视台有大量的独家新闻,CNN和BBC不得不花大价钱购买,每分钟的电视画面要价2万美元。在伊拉克战争后仅几天,半岛电视台在欧洲的订户猛增了一倍。

第一落点如果把握得当,则将产生强有力的正面引导作用;反之,产生的危害也将十分巨大。特别是面对复杂局面,在内容选择、时机把握、分析评论上要格外注意。

3.第一落点的把握

(1)第一落点体现在对事实的选择中。在大量可供报道的信息中,选择的事实和角度体现出新闻媒体的立场和倾向,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对事件的基本判断,决定后续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的方向。“9·11”事件发生后,飞机撞击世贸中心的画面震撼人心。但在一两天之后,这一画面几乎从美国各大媒体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美国总统的讲话、军方的表态、消防员救人的壮举,这就是事实选择的结果。

(2)第一落点体现在对时机的把握上。把握时机实际上是一种全局观,就是要把握哪些热点应该降温,哪些热点应该放大,什么时间推出什么主题的报道,什么时间应该淡化人们对某一类事件的关注。这体现出不同媒体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对社会心理状况的掌握。

(3)第一落点体现在深度报道和分析评论中。事实的力量是最强有力的力量,思想的力量是最持久的力量。实现第一落点,要向受众告知事件是什么、为什么,结果是什么,通过不断的递进报道,步步深入进行解析,展示事件本质。特别是有些突发事件涉及专业领域,新闻媒体要了解事件的知识背景,对报道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做出准确解释,避免公众在理解中产生歧义,引发不必要的新问题。

4.第一落点的首发性和滚动性

抢占第一落点是连续的动态过程,不只是抢占一个首发点,而是主导整个事件的舆论进程。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具备持续主导舆论的能力。只抢首发点,不顾后续点,同样等于拱手让出领先优势和主导权。

同类推荐
  • 难忘又一年

    难忘又一年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是共和国建国60周年。在党与共和国的历史上.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里程碑的“伟大转折”无疑是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开放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围绕这一事件,作者在深入研究后发现,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整顿是历史转折的前奏;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为历史转折创造了前提;此后的两年为历史转折作了准备。
  • 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

    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

    《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是一部以“慕课”和“翻转课堂”为主题的探讨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著作。所谓“慕课(MOOCs)”,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首字母缩写的中文音译”,意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所谓“翻转课程”,英文为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一种反常规的教学模式。
  • 信仰告白

    信仰告白

    信仰是当代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是社会信仰状况的一种折射和反映。这100余篇文章选自大学生课堂习作,真实地记录了当代大学生对信仰困惑、思考、探索,无论简短还是略长,无论朴素还是高调,无论稚嫩还是充满禅意,都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成长的标记。
  •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案例与解读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案例与解读

    本书汇集了广州市第一幼儿园60年幼教工作的教育科研成果,分为三个分册,分别为《保育员工作手册》《新教师工作手册》《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案例与解读》。本书内容涵盖幼教工作的各个方面,来源于幼儿园60年实际工作的研究总结,其内容丰富,操作性强,是幼儿园幼教工作者实用的参考书。
  • 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研究

    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研究

    国内第一本从民商法学视角考察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史的学术专著。全书以新闻出版改革为背景,以转型期各报业集团法人定位的不同时段为经,以各家报业集团在三个时间段的不同表现为纬,深入细致地论述中国报业集团从事业法人走向企业法人的转变原因、发展进程、组合模式、未来发展等方面的异同,旨在探寻建设中国一流报业集团、实现中国文化产业腾飞的发展路径。对于深度了解当代中国报业集团的体制机制改革,为中国报业集团的做大做强提供理论支撑,对丰富和发展中国报业理论有一定意义。
热门推荐
  • 龙神天穹

    龙神天穹

    这里,是一个充满了战斗的世界。一名少年在意外之中,来到了这片混乱的大陆。失忆的他,为了找回真实的自己,踏上了成为强者的道路!双武战灵,惊才绝艳;坎坷征途,浴血奋战;血色之歌,命运之轮;龙皇降临,剑帝临世;龙之力,御天际,破苍穹!
  • 魔法高校的劣等转学生

    魔法高校的劣等转学生

    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路绿灯,一直第一名,从未被超越的莫默,被父母强迫转学。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莫默被母亲白梅从悬崖上推下,来到一个奇异的世界,进入一所魔法学校学习。在这里,他由一个传说中的学霸,变成了人人鄙视的学渣。且看,作为劣等生的莫默如何在这个恐怖的魔法世界求生存,并慢慢成长为一个可靠的人。
  • 九天玄域

    九天玄域

    他身份尊贵,出生世家,却废材第一,纨绔无双。直到他闯下弥天大祸之后,家族继承权资格被罢黜。世人谤他、欺他、辱他、笑他、轻他、贱他、恶他、骗他。与此同时,一个来自地球的灵魂意外穿越到他身上,在一场惊天的奇遇中,封天珠认主,从此少年修古体,练神魂,踩小人,快意恩仇,以风雷之势,崛起于天武大陆。
  • 大乘集菩萨学论

    大乘集菩萨学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陌上花开等流年

    陌上花开等流年

    年少的你,是否会想起那岁月时光陪伴你的人,青葱岁月,那留下的一点记忆无时无刻出现在你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那朦胧的爱一直埋藏在心底。
  • 无限祈求

    无限祈求

    这是一只最为懒散的无限小队没有梦想,得过且过,混世度日……“西维尔!你他娘的快把老子的意大利炮搬来!”“李琼申,不要坦克!不要坦克!轰炸机也不要!”“哇哦!程鹏大哥,你怎么又多了一颗法球,你现在的样子就好像一个佛陀……”
  • 不敢言再见

    不敢言再见

    人们都总说初恋是最美好的事情,同样也是最珍贵的回忆。他,并不是她的初恋,但与他的回忆同样珍贵无比。
  • 蜩笑偶言

    蜩笑偶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强国公民

    强国公民

    张爱国穿越到了十九世纪末期,他本来只是一个胸无大志的科技爱好者,只是想着过上闭家锁和居里夫人的生活。他不想当什么皇帝、伟人,他只是希望能够在一个强国的庇护之下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可是他却发现这个时代的中国无法让他过上这种“好日子”,他发现无数外国人都用有色的眼睛看着他。在强大的屈辱之下,终于忍无可忍了,他发展工业组建军队,去和别人打仗。跟荷兰人打,跟西班牙人打,跟日本人打,跟俄国人打,跟法国人打,最后和整个协约国打。“世界终于清净了,我也可以实现我当一个强国公民的想法了。”张爱国想道。而这个时候,有侍女拿着一个小塑料片对张爱国说:“陛下,请您收下这个我国第一张身份证,您今后也就是中国第一公民。”
  • 不忍细看的大汉史

    不忍细看的大汉史

    汉朝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是当时世界上很强盛的国家之一,与罗马并称两大帝国。张骞出使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称呼当时的中国人为“汉人”,而汉朝人也乐于外族这样称呼自己,这个“汉”字,chaoyue了一个王朝,获得了持久的影响力。民族叫“汉族”,人叫“汉人”,语言叫“汉语”,文字叫“汉字”。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文化上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