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3300000033

第33章 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方法(2)

3.调查性报道

(1)定义

在新闻学上,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新闻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新闻报道方式。这种报道通常篇幅长、分量重,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但是在国际传播层面上的调查性报道,主要承担的还不是舆论监督的功能,而是以向国外受众说明事件真相为主。

(2)特点

调查性报道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秉承客观、公正的报道态度,注重揭示新闻事件在社会大背景下的意义。这种报道更多是以“带领”受众“走进”事件现场的模式来展开,以更多的细节、更多的动态描述吸引受众。

(3)作用

与西方媒体把调查性报道作为一种批判社会现实的手段加以应用不同的是,中国媒体在从事国际传播层面的调查性报道时,主要还是针对海外受众不太了解的或是中国新出现的现象,运用调查手法进行报道,题材较为中性和正面。

例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2008年播出的系列调查性报道“走进打工第一县”,通过到中国著名的外出务工人员输出地重庆进行实地采访,揭示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出口加工工业受到影响,外出打工者的生活受到冲击,他们是如何应对的,当地政府又是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失业阴影的,描画出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

又比如中新社2010年的两会报道,开辟了“两会特别报道”栏目,聚焦备受民众关注、社会舆论热议的话题、问题,采写了多篇调查性报道,包括《政协委员对中国“十二五”部署的十大期待》、《全国政协委员六问中国教育热点》、《人民代表之声:恶意欠薪不道德,欠薪入“刑”存争议》、《政协委员对“不公平”现象的十大感言》、《人民代表之声:代表眼中“打击腐败最要紧的事”》、《人民代表之声:财政预算明细要不要公开?》等,凸显代表委员深入基层、深刻思考,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民生改善建言献策,参政议政。

从总体上看,国际传播层面上的中国新闻报道,以解释分析性与述评性深度报道居多,调查性报道尚未成为主流。实际上,如果调查性报道能够运用得当,则将对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海外受众来说,抽象的、简单的陈述性报道不能完全满足他们对中国的信息需求,特别是那些对中国特别感兴趣的受众,他们更喜欢调查性报道这种层层推进的报道手段。受众不仅能够从中获得较大的信息量,而且能够通过记者的引导,“参与”调查的全过程,其心理能够从中得到极大的满足。

另外,调查性报道的方法和内容本身也增强了其可信度和公信力。

第三节 努力营造可共同感知的语境

一、国际传播为什么要考虑语境

上一节介绍了中国新闻报道的几种主要形式。在进行采访并进一步确定了报道形式后,还需要考虑,如何让文化背景迥异的受众更好地理解来自中国的报道。这就需要努力营造可共同感知的语境。

语境是言语行为所涉及的客观条件和背景,包括特定的时间、空间、情景、人物等。由于国际传播的受众与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因此需要考虑语境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语境因素的类型包括:

1.语言工具。共同的语言工具是语境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共同语言,交际则无法顺利进行。

2.话题。话题是谈话的主题。话题常常关系到交际的进展和方向。

3.上下文。上下文是具体言语片段中的前言后语。言语交际过程中有许多省略的现象,就是借助上下文提供的信息保证省略的表达能够顺利地进行交际。

4.情景。情景语境对言语的具体含义关系重大。即使很平常的话,离开语境也常常难以确定其准确含义。

5.交际双方关系。交际双方的关系直接规定了言语行为的方式和话语含义。双方关系包括年龄、性别、亲密程度、知识背景、文化传统等因素。

6.民族心理。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不同,对于语词的理解和运用也不同。

二、营造可共同感知语境的方法

(一)加强背景介绍

1.背景介绍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1)深化主题,揭示新闻价值

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它的价值可能是普世的,也可能只是对中国有特殊的意义,生活在中国之外的人可能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或者即使能够理解,也不会感受得很透彻。这样就需要介绍相关的背景。

例如,2005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是中国人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但是对于一个不与中国发生经贸往来的外国人来说,他很难体会到,这是中国对外开放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是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的标志。所以就需要国际传播媒体在报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事件本身的同时,介绍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为加入世贸组织做了哪些努力,特别是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到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在对外贸易方面取得的进展和遭遇的障碍,从而有助于受众了解这一事件的深刻意义。

(2)解释事实,说明事实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新闻事实的发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前因、后果其实也可以构成新闻事实的一部分。但只有对相关的新闻事实保持持续关注的人,才会清楚事实发生的原因。对于大多数国外受众,媒体还是需要在报道中进行必要的解释。

比如,中国多个城市在2010年采取限购商品房的政策。不了解背景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与中国住房商品化的趋势相违背。由于中国的资产价格也是国外高度关注的因素,所以媒体在报道时需要简单介绍中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的背景和此前采取的调控措施,从而说明限购政策这一行政手段出台的必要性。

(3)含蓄表明对外报道的倾向

对外报道客观上是存在倾向的,如何表达这种倾向则是有艺术的。通过背景介绍来表达倾向,是一种含蓄而效果良好的方式。

比如,关于中国的人权状况,西方媒体往往横加指责。中国媒体在报道的时候,可以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客观事实,以一组历史数据作为背景,对比中国人现在的生活,那么,中国人权状况不断改善的观点就不言自明了。

2.何种情况下需要背景介绍

(1)报道已经发生正在发展的动态性事件时。每件事情都有它发生、发展的过程,如果我们在报道它某一阶段的情况时,能捎带提及一些相关背景的材料,让海外读者一窥全貌,效果肯定会更好。

(2)介绍海外读者可能知道但了解不细不全的事物时。有些事物,海外读者可能已经知道,但是对它们的来龙去脉不甚了解,如果在报道中能有所涉及,他们肯定会感兴趣。

(3)报道国内的新生事物时。海外读者初次接触某种事物,媒体更需要有意识地对其背景多谈几句。

3.背景的运用技巧

(1)通过历史与现实进行对比,使受众对所报道的事物的历史背景、来龙去脉有所了解,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报道的内容。

(2)对新闻所涉及的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专业术语,包括历史事件,地理名称,我国特有的机构、节日、习俗、行话、惯用语等进行解释,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新闻事实。

(3)通过受众身边的同类型事物与所报道的中国事物进行类比,使受众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产生亲近感。从理论上说,新闻报道强调接近性,新闻与受众的距离越近其效果就越好。国际传播在地域上存在距离感,所以要通过这种类比法增加亲切感。

(4)穿插一些具有人情味和生活情趣的新闻背景,使新闻事实的叙述和表达更灵活一些。这是出于受众兴趣角度考虑的一种技巧,运用好这种技巧能够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跳出国内新闻的常见写法——以会议报道为例

在国际传播层面上进行中国新闻报道和在国内传播显然有着不同的要求。毋庸讳言,目前,一些国内新闻报道仍未摆脱“说教式”的手法,而这显然是海外受众所难以接受的。这里以会议新闻为例,说明如何跳出国内新闻的常见写法。

1.做好会议新闻报道的重要性

在对外报道中,会议是一个重要的新闻来源,这体现在党和国家的许多重大决策都是通过会议的形式对外传播的,例如“两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党代会等等。可以说,每当这些重要会议召开的时候,都会引发海外受众对中国的高度关注。因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位列世界前列的经济体,中国政府的决策必然会对世界经济产生连锁反应。所以,重要会议的报道是对外报道的重点环节之一。

2.当前会议新闻报道的不足之处

枯燥、乏味是一些会议新闻报道的通病,也是广为受众诟病的原因。

(1)程式化

会议的新闻发布部门一般会准备一份新闻稿,介绍会议的主要内容、会议的背景和与会人士名单、发言者的主要观点(国内会议主要是领导致辞的摘要,国际会议主要是与会中外高层人士的致辞摘要)等等。有些记者在拿到这些材料之后,简单进行编辑加工,就算完成了报道。特别是在没有深度报道任务时更是如此。

(2)报道跟着讲话走,跟着议程走,缺乏自主策划

虽然会议议程本身是组织方确定的,但会议的议题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作为媒体,如果不对社会热点长期进行跟踪研究,提前策划,只满足于“会上说什么我就报什么”的传声筒功能,显然是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

(3)报道重点偏离

近年来关于会议新闻报道有所改进,越来越多的记者开始“跳出会议报会议”,但是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误区,比如有的媒体盲目追踪一些会议花絮,而这些花絮本身与主题无关,或者并不具有代表性,却冲淡了主题的报道。

3.如何做好会议新闻的国际传播

作为中国媒体,对于在中国召开的重要会议,不能完全按照西方媒体的做法,完全抛弃会议本身的议程,按照自己的需求对会议进行报道,但是就具体的操作手法而言,西方会议新闻报道中确实有可资借鉴之处。

(1)采访前做功课是对一个称职的记者的最基本的要求。对于会议新闻报道,记者需要在会议召开前,对这一会议的背景有充分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的方向和主题。这样,在会议召开后,就能及时抓住会议的重点信息,按照自己所属的媒体或是栏目,对会议进行有的放矢的报道。

(2)对会议信息进行拓展和加工是西方新闻界的共识。会议主办方固然会提供一些会议的基本信息,但是对于一个称职的记者来说,这些其实在会议召开前就应该得到了。这个时候要做的是把会议召开作为一个新闻的由头,从而全方位、多侧面地对会议透露出的重要信息进行剖析,提取出受众关心的内容。

(3)跳出会议本身的框架,展现媒体自身的报道魅力。我们知道,许多会议发言具有中国特色,不容易被海外受众所接受。所以记者应按照所掌握的受众习惯,该添加背景的地方添加背景,该改写的地方改写,而不是照抄讲话者的讲稿。当然这种改写不是凭主观臆断来进行的,而是在充分了解受众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把中国人会议中惯用的词转换为海外受众熟悉的用语,在便于理解的同时,也更符合海外受众的接受习惯。

(三)营造画面感

新闻以纪实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外界的信息和我们生活的世界图景。说到这一点,很多人会联想到电视报道或者摄影报道,其实,可以营造画面感的媒体介质远不止这些。

《纽约时报》在报道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被刺身亡时这样写道:“当肯尼迪的新闻秘书兰克·曼凯维奇步履沉重地沿医院门前大街走向临时充当新闻发布场所的紊乱的体育馆时,人们已经预感到最后消息的恐怖。曼凯维奇咬着嘴唇,双肩低垂。他走向绿色的记分牌前的讲台。当电视灯光照射到他身上时,他低着头,稍等了片刻。”“步履沉重”、“咬着嘴唇”、“双肩低垂”这些细节,让“沉痛宣布”之类的陈词滥调显得多么多余,读到这段文字的人很容易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可见,画面感未必是图片报道、视频报道的专利。文字报道甚至是音频报道也可以做到。文字叙述借助语汇再现影像,将影像元素及意义转化为普遍意识,显示新闻事件的完整面貌。音频报道通过丰富的声音素材的应用,可以把丰富的现场感带给听众。这样的新闻就突破了单纯的“文字的新闻”、“声音的新闻”,而成为复合的“影像的新闻”,不仅是极具感召力、吸引力的报道,也彰显了新闻的意义。这种有想象空间的“影像”比直观可视的“影像”更耐人寻味。

在营造画面感的过程中,要注意用人类天性中的共同之处来吸引国外受众。比如,有学者认为,在进行对外报道的时候,可以借鉴美学中的“同行同构”原理,特别是电视类声像媒体,“同行同构”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媒体在进行对外报道的时候,可以凭借线条、色彩、形体、音响等感性形式,与海外观众的心理结构相对应,以唤起海外观众相应的情绪反应,从而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同类推荐
  • 中国人的人格

    中国人的人格

    本书写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有人格的人。他们之中有帝王将相,有贩夫走卒,有义侠之士,有文人优伶,有山林隐者,更有弱质女流,上至尧舜,而下迄清末,历千百代而不绝不衰。
  • 最草根生活

    最草根生活

    本书是一部反映中国平民阶层生存状态的纪实力作。以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为时代大背景,展示了一些特殊人群的生活经历,他们身处社会底层,历经动荡曲折,遭遇种种不幸,然而他们处惊不乱,依照自己的生活态度坦然面对世态万象,作为“小人物”艰难而韧性地活在这个巨变的大世界。
  • 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

    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

    本书内容分为外国文学研究、外语教学研究、外国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研究、翻译研究、外国语言研究五部分。
  • 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

    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

    50万年前,一支名为“藏象生命体”的外星生物来到地球,它们发现这里是茫茫宇宙中罕有的生命天堂;这个星球的陆地、海洋、天空,充满着美丽、丰富、不可思议的生命。它们决定留下来。时至今日,这些外星生命仍然寄生在我们的身体里,它们是我们的共生体,它们是经络与灵魂的混合体,它们让人类对宇宙深处的秘密有着神秘的感知——为什么星相学中的28星宿,无时不刻影响着我们的命运?为什么当我们静静地仰望星空的时候,可以感到灵魂安静下来?为什么这个星球上,除了人类,没有任何动物,会仰望一无所有的星空?其实,仰望星空的,并不是我们人类自己,而是我们身体里的外星人,它们在仰望自己宇宙深处遥远的故乡。
  • 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

    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

    袁益民先生在教育评估体制创新方面所做的这一研究是一项有益的尝试。《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从我国教育评估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出发,以比较开阔的视野,分析描述了教育评估体制的一种新的愿景。论述中既有一般性的介绍,也有深入的分析;既有心得体会,也有理论反思;既有现实感言,也有真知灼见;既有问题的探讨,也有具体的建议,相信该项研究将能引发更多对于教育评估方面的思考。
热门推荐
  • 绝世杀手:鬼女太狂傲

    绝世杀手:鬼女太狂傲

    她一介杀手,死在她手中的人数不胜数,却都是该死之人,桀骜不驯的她,最后却被自己认为最亲的人一刀杀死!重生异世大陆后竟是废物一个!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废物?我堂堂一介鬼女,向来都只有我欺负别人的份!欺负过我的人,坟头草都一米高了。
  • 美男留步:百妖媚行

    美男留步:百妖媚行

    众人皆说人间有情,最后却还敌不过妖精。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成功者的态度

    成功者的态度

    《成功》杂志创办人,现代成功学奠基人,最伟大的成功励志导师。1850年,马登出生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由于父母早亡,他的生活陷入了贫困。年轻的马登一边靠给人帮工维持生活,一边坚持学习。1871年,马登从波士顿大学毕业,1881年获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897年,《成功》杂志正式创刊。他一生创作了许多鼓舞人心的著作,代表作有《一生的资本》《高贵的个性》《思考与成功》等,影响遍及全球40多个国家。其作品至今已被译成35种语言,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30余年,创下全球出版史的伟大奇迹。
  • 以徒为妻:邪帝师父要吃我

    以徒为妻:邪帝师父要吃我

    她,21世纪最有天分的杀手,却被爱人亲手送入黄泉。一朝穿越,她变成了一颗果子?整座山的妖都知道,小果子是最废柴的妖怪,也是最任人欺凌的妖怪!谁知道刚穿过来,就被人给黏上了。黏在身边还不够,收她为徒还不够,每天还在想着怎么把她洗洗干净吃掉!天知道那个惊才绝艳的师父大人究竟看上了她什么?家族势力?平民一族。金银财物?身无长物。当然这只是表象,当重重迷雾一步步揭开,她携手他,走向世界的巅峰!他,昭遥山最有天赋的弟子,一见面就被她压在身下?还好还好,小果子味道不错,收做徒儿不错,当做老婆就更好了。早晚有一天,一定要把她吃掉!
  • 直到苍穹崩塌

    直到苍穹崩塌

    穿越了十八年才知道自己穿越?这尼玛坑爹呢!且看杨易如何通过试炼,掀风动云涌,与顶尖天才匹敌,登上这苍穹之巅!
  • dog的日常之铲屎官

    dog的日常之铲屎官

    有只狗叫dog,还有它的“铲屎官”,他们的日常充满搞笑,也充满了悲伤...
  • 我要你陪我追回岁月

    我要你陪我追回岁月

    她对他,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只有失去,才明白她的弥足珍贵。她失忆了,他寸步不离地守护。再次得到她的芳心,她却追回记忆。他过去的种种不堪,她的选择……“你是我的肋骨,抽走一根都不行。”“……你才是肋骨!你现在就跟我回家,我拿你煲汤!”“我不想喝汤,我想吃你……”“诶?!”
  • 初恋似毒番外

    初恋似毒番外

    这里是《初恋似毒》的各个剧情番外若他们再次相见,将会是怎样的场景呢?
  • 双世美男缠上你

    双世美男缠上你

    [1女n男,不喜勿喷,甜到腻的文,校园穿越集于一身,给你不一样的感觉]她是爱扮猪吃老虎,腹黑傲娇的女杀手。什么?有人看她不顺眼?她一脸无辜地看着对手。“哎哎哎,还是算了吧,她太可爱了,下不去手。”什么?初恋要和好?她一脸嫌弃地看着他。“我告诉你,你几年前是我的,以后也必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