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2800000014

第14章 美国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2)

美国之音创立之初作为美国二战期间的宣传机构存在,二战结束后经历了一段前途未卜的时期。当时美国政府一部分人认为,美国之音随着二战的结束价值锐减,以45个语种播出成本高昂,建议停播。但另一部分人认为,美国之音的角色不仅不应被削弱,反而要加强,还要通过法案永久确立其职能。1945年,美国之音划归美国国务院管辖,立足于通过“春风化雨”的方式让他国受众亲近美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抗衡共产主义阵营的意识形态扩张。虽然1946年、1947年国会通过的拨款法案仍使美国之音得以继续存在下去,但遭到许多国会议员特别是共和党议员的强烈反对。他们极力想减少对美国之音的拨款,甚至主张完全解散。

冷战的爆发淹没了国会中反对美国之音继续存在的声音,要求维持和扩大美国之音的呼声越来越高。1947年2月17日,美国之音开始向苏联广播。194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48年美国新闻教育法案》,即《史密斯—蒙特法案》。该法案正式授权政府经营属于官方的广播电台,进行对外广播宣传,以支持美国的对外政策。这相当于确定了美国之音的合法和永久地位,成为美国之音及政府其他的对外宣传活动的主要法律依据。可见,冷战的需要成为美国之音继续存在的关键性因素,不仅挽救了美国之音的命运,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美国之音的迅速发展。里根当选总统后,美国对苏联采取了更强硬的立场,使美苏冷战出现第二次高潮。里根政府提出和实施的“国际广播系统现代化”给美国之音在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助推剂。

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苏联解体使整个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世界进入了“后冷战时代”。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之音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美国的对外政策,又进行了调整。虽然美国之音继续向苏东地区进行广播,不断介绍民主制度和经济制度在西方的运作方式和作用,但已取消部分东欧语言,转而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大传播力度,将资源用于增加对中东、东亚和古巴等地的广播。进入21世纪之后,美国之音继续采用新技术手段向世界各地广播,宣传美国的政策,充当向外国宣扬美国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工具。

二、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

(一)美国国际广播业结构

美国的国际广播由不同机构组成,有政府资助的,有民间经营的,其中政府主导的核心机构当属美国之音。

1994年4月30日,时任总统克林顿签署了《国际广播法》,明确要求对外广播电视应宣传美国的价值观念,符合美国广泛的外交政策目标。根据该法,当时的美国新闻署下设了国际广播局(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Bureau),并且建立了广播管理董事会(Broadcasting Board of Governors),以负责掌管所有美国海外非军事的国际广播服务。1999年新闻署撤并之后,美国国际广播体系最高行政管理结构为广播管理董事会,下辖国际广播局,局长经参议院提名和认可,由总统任命。国际广播局下辖美国之音、世界网络电视和电影办公室、古巴广播办公室等,与此平行的是两个特别委员会,代管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自由亚洲电台,由政府拨款,但不属于政府机构。

广播管理董事会原为美国新闻署的一个部分,在新闻署并入国务院之后成为独立的跨党派联邦政府机构。董事会由9名成员组成,包括国务卿和8名由总统提名和参议院认可的董事,通常由总统从大众传播、出版、广播媒体或对外事务等领域的杰出人才中选择。除国务卿在其任期内保留董事会成员资格外,其他成员任期均为3年。

广播管理董事会的职责包括:监督所有依照《国际广播法》规定从事的广播活动,以及《对古巴广播法》、《对古巴电视法》和世界电视网的执行情况;从推进美国广泛的外交政策目标的角度,检查和评价这些广播活动的使命和运营情况,以及它们的质量、效果;至少一年一次,在与国务卿商讨之后,检查、评价和决定语种服务的增加和删减;管理和监督向广播及相关活动的拨款,和与节目再规划有关的资金再分配要求,向国际广播局和其他进行国际广播活动的拨款对象分配适当的资金;检查工程项目,确保所有的广播机构获得最高质量的服务和经济的传输服务;从事必要的研究,指出广播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经济化的领域;向总统和国会提交年度报告,概括和评价在该法规范下的活动以及《对古巴广播法》、《对古巴电视法》的执行情况等美国《国际广播法》。

在广播管理董事会中,国务卿的作用至关重要。国务卿负责提供外交政策的信息和导向指导,帮助广播管理委员会履行职能;并有权使用世界网与国外媒体进行持续的对话,以及提供由国务院资助的海外公共外交类节目等。而且国务院的指导作用不可或缺,一旦国务卿空缺时,代理国务卿自动成为广播董事会成员直至国务卿被任命。由此可见,在美国对外传播系统中,政府的管理和指导是清晰明确的。

(二)组织结构

美国之音归属国际广播局管辖,总部位于首都华盛顿,员工约1300人。其宗旨非常明确,即清楚、有效地向全世界传达美国的外交政策。据美国之音官方网站的资料,其2009财政年度的预算高达1.94亿美元,目前每周以44种语言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向全世界播出约1500小时节目,内容包括新闻时事、社论、专题节目、英语教学节目、美国流行音乐节目等,在全球有1.25亿听众。美国之音的新闻中心有数百名记者,此外还有22名驻国内各地记者、16名驻海外记者,均属于美国联邦政府雇员,其外延为90名世界各地的海外记者合同工和供稿人。

美国之音的运作依照《美国之音宪章》(VOA Charter)进行。1976年7月12日,时任总统杰拉德·福特签署了《美国之音宪章》,确定了美国之音的使命和编辑原则。《美国之音宪章》规定,美国之音的节目必须符合以下原则:美国之音应是一贯可靠的、权威的新闻来源。美国之音播送的新闻必须准确、客观、全面。

美国之音将代表整个美国,而不是美国社会的任何个别阶层,因此将平衡、全面地反映重要的美国思想和体制。

美国之音应清楚、有效地展示美国政策,以及关于这些政策的负责任的讨论和意见。《美国之音宪章》中所说的“准确”、“客观”、“全面”是有条件的,即在符合美国对外政策的前提下,进行“客观”的报道。一旦与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产生矛盾,美国之音就会牺牲其所谓的“客观性”转而维护美国国家利益,这在其节目中屡见不鲜。美国之音被美国政府看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利器。美国国会一份文件曾说:“国际广播是足以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唯一手段。”还有人把国际广播称为“比设置导弹更为重要的攻心战武器”等。美国信息署一位署长曾说,美国之音的广播是阻挡不住的,它“能够促使一个国家走向团结,也能够煽动人们起来暴乱”。

(三)严格区分内外的运行方式

在合理控制成本、追求投入效果最大化的同时,美国之音更注重的是实现其战略目的。美国之音的拨款来自联邦政府,正式员工均为政府公务员,语言的种类和节目的设置都围绕美国总体外交重心的转移而转移。美国之音在成立仅仅两年时,语言种类和员工人数即达到战时高峰,1944年,美国之音在全球有员工3000人,用40多种语言进行广播。二战结束后,其语言种类锐减至23种。

冷战的需要使美国之音的语言种类迅速恢复,至1988年10月,语言种类从1981年的39种增加到43种,每周的播出时数也从904小时增加到1209小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政府先后与斯里兰卡、摩洛哥、泰国、博茨瓦纳、伯利兹、以色列、波多黎各等国政府洽谈,要求在这些国家设立大功率的发射台和转播台。近年来,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技术发展的推动,美国之音对播出语种进行了大幅调整并逐渐削减了在短波广播中的投入,转而开拓有线电视、网络等成本更高的新媒体,因而预算也在逐年增加。

美国之音的对外广播有明确的宣传味道,这使得美国之音在美国国内被禁止播出。美国对内广播和国际广播严格分开,约1.1万家对内电台统一由联邦通信委员会管理,不允许展开国际广播服务;同样,国际广播电台也不允许开展对国内广播业务。1948年,美国通过了《美国信息与教育交流法案》,也称《史密斯—蒙特法案》(Smith Mundt Act)。该法案第501款明文规定,美国政府传播给国际受众的信息不得在美国国内传播。该法案出台之际正是冷战开始时期,美国政界认为,在向以苏联为首的共产党国家开展宣传攻势时,要避免运用国家资源支持的宣传机器与民间新闻机构竞争并左右国内公众舆论。

根据法律规定,美国之音等国际广播电台为国外受众制作的信息不能在美国境内传播;如有需要,对外信息在播出之后的合理时间内可以提供给国内的新闻从业者、研究人员和国会议员,仅供“查看”之用。这些法律限制使许多美国人很长时间内根本不知道美国之音的存在。《史密斯—蒙特法案》1985年被第二次修订时,对美国之音及其他政府制作的针对海外受众的宣传品在本土传播的限制更加严格。直到今日,美国之音的广播和美国政府的公共外交仍然受这部法律的指导。20世纪末,美国之音陆续开设多种语言的网站,使美国政府对外宣传品在本土传播的限制部分失去意义。

三、国际传播战略分析

(一)资源与核心竞争力

美国之音作为美国政府的对外广播机构,从成立开始就是政府主导的,美国政府提供了充足的政策、资金和人力的保证。其定位是美国政府外交政策总体宣传的重要工具,目的是宣传解释美国的外交政策,宣扬美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为美国的总体外交战略服务。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美国几十年来不惜投入巨额人力财力,建成有效覆盖全世界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庞大国际广播网。从近几年来看,美国之音的预算逐年稳步增加,2007财政年度为1.7亿美元,2009财政年度为1.94亿美元,2010财政年度预计将增至2.06亿美元。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的20年中,美国之音的总发射功率增加2倍多,其设在国外的转播台遍布五大洲一系列对美国而言“有战略意义”的地点。

美国之音在国内有5个发射基地,在国外有14个转播基地,共有117部发射机,总发射功率2.6万千瓦,用44种语言对全世界每周广播1500多小时,其中对社会主义国家广播的语种和时数均各占近一半。作为美国政府出资并且履行一定宣传使命的媒体,美国之音新闻时事类节目约占总体内容的60%,重点介绍的是对象国发生的危机和负面新闻,这也使得它所标榜的“真实客观”大打折扣。

(二)主要国际传播战略

1.以公共外交为目标的混合战略

美国政府包装美国之音的主要战略是通过“公共外交”的概念。与传统外交相呼应的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是一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国家对外战略的棋盘上发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公共外交”作为一个术语,首次出现于1965年,当时美国塔弗兹大学(Tufts University)弗莱舍法学院系(Fletcher School of Law and Diplomacy)主任埃德蒙德·古利恩(Edmund Gullion)将其定义为,“公众态度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实施所产生的影响。它包含超越传统外交的国际关系领域:例如政府对其他国家公众舆论的培养,一国民间组织和利益与另一国的互动,跨国界的信息和观点流动”。1987年,美国国务院《国际关系术语词典》把公共外交定义为:“由政府发起交流项目,利用电台等信息传播手段,了解、获悉和影响其他国家的舆论,减少其他国家政府和民众对美国产生错误观念,避免引起关系复杂化,提高美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形象和影响力,进而增加美国国家利益的活动”。

如今,美国的公共外交主要是指美政府针对世界其他国家民众采取的对外宣传和文化教育交流活动,也包括那些受美政府部门指导或资助的美非政府组织针对外国民众进行的相关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对外宣传美国的外交政策和价值观,增进外国民众对美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和对外政策的了解,赢得他们对美国的同情和支持,营造对美国有利的公共舆论,进而影响外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和对美政策,以维护美国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和全球霸主地位。

同类推荐
  • 我们在一线:甘肃新闻工作者抗震救灾亲历

    我们在一线:甘肃新闻工作者抗震救灾亲历

    “5?12”汶川大地震虽然已经过去,但在抗震救灾的艰辛过程中,我在省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和陇南、甘南地震灾区采访时所经历的、听到的、看到的感人情景,仍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感动着我、激励着我、鞭策着我。
  •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问题研究》力图通过对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争论内容的全面收集,并在对相关材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对争论展开全面的审视和反思,以尝试弥补相关研究的这一缺失。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 新班主任带班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新班主任带班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新班主任带班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由江锋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讲述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 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本书对《环球时报》的发展历程、报道特点、标题、版式、发行、广告、人才、文化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全景展现了《环球时报》的积极探索和丰硕成果,揭示出其成功的秘笈。本书指出,在国内国际新的传播环境下,《环球时报》今后的发展目标是: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大报,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本书观点鲜明、逻辑严谨、材料着实、图文并茂,综合运用新闻学、传播学、叙事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加以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书可为传媒从业者提供借鉴,也可为传媒及相关专业师生提供参考。
热门推荐
  • 听闻风从南方来

    听闻风从南方来

    每个人都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美景。不管是表面乖巧懂事实则腹黑叛逆的迟南亭,还是一贯不正经看似什么都不在意的方之亦,亦或者是温润如玉谦谦君子的闻人风。每个人的不同就是每个人的闪光点。迟南亭懂,每个有光的地方就必有阴影的存在,所以她懂方之亦不羁外表下的敏感,也懂闻人风温润外表下的怯懦,更懂萧一一张扬外表下的脆弱。—那年南亭十二岁,却早早遭遇了常人生死各种离别。于是,她便开始了独自一人在未央市的生活。尽管再怎么早熟,也毕竟还是个姑娘。而世间赐予她一个方之亦,便是她最大的欢喜。—写尽成长,写尽青春,写尽沧桑。愿你们都如南亭一样,即使经历过这个世界的不善,也依旧相信它的美好。
  • 地狱的咆哮

    地狱的咆哮

    本书中二属性全开,涉及范围较广。由于万事无绝对,所以作者承诺场面尽量宏大,角色尽量真实,剧情尽量紧凑,更新尽量稳定。本书分为《天堂的挽歌Ⅰ》《天堂的挽歌Ⅱ地狱的咆哮》《天堂的挽歌Ⅲ世界的尽头》三部,一共二十四位主角作者都精心设计过,所以在更新期间会穿插番外篇~~另外,本书之前所发章节为试水,7.13号开始正式上传,绝对没有太监或者神马的,对于没有及时作出解释我在此道歉,民那桑,够没纳塞~而且,我要在此感谢我师弟兼死党舍长(黑桐google)的宣传,还望大家喜欢并给与支持。PS:云云(作者)一直没有VIP的梦想与打算,所以本书就算以后有大运气出了一点点名的话,也绝不会收费。(希望能用这一点罗网一点人气~~)云云在此鞠躬行礼~~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相遇那一刻

    相遇那一刻

    那一刻,他与她一次偶然间的相遇,他对她一见钟情,暗生情愫,之后,又在一次巧合中碰到。他是明星,她是一个学生,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敬请期待~~~这是一部青春的现代小说,希望各位书友能多多鉴赏,谢谢大家,请多多指教。
  • 鹿家妖精管家狗

    鹿家妖精管家狗

    鹿晗欧巴,拍戏出现为寻有缘人而穿越,醒后准备出门,门口捡到一只猫,因喜欢猫所以带回屋中取暖,猫醒后,就咬着拖鞋,鹿晗见之取名为“拖鞋”,但是他没想到这是一只妖精,而且他家的管家化形后是一只狗………
  • 拒嫁豪门:总裁猎心游戏

    拒嫁豪门:总裁猎心游戏

    一场误会,一夜贪欢。她逃千百次,他追千万次。猎心游戏,究竟猎了谁的心?
  • 血染明末

    血染明末

    崇祯年,黑暗时代的开端。崇祯年,一个民族的脊梁被压弯。崇祯年,曾今让世界各国抱着自卑心态为之向往的国度,让他们仰望的天堂世界,变成了随意割取,侮辱的下等民族。崇祯年,有太多的遗憾。
  • 至尊之仙路重生

    至尊之仙路重生

    仙,何为仙?茫茫仙路,何时才有尽头?仙路重生,至尊登临,如何才能争得一席生存之地?
  • 一吻成婚,首席老公宠上天

    一吻成婚,首席老公宠上天

    四年前,她还是一个小龙套,怀孕着逃离了大总裁的身边。四年后她成为耀眼夺目的影后,他仍还是上流圈的香饽饽。某日街头大总裁看到影后身后的奶娃睁着大眼睛喊她妈咪,总裁大人怒了,咬牙切齿问,“安若晴这个孩子是谁的?”“当然是比你厉害的男人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的新娘是女鬼

    我的新娘是女鬼

    恩师离奇死去,山野小镇似乎招惹了凶厄…莫名其妙与绣花鞋子里面的女鬼成了婚,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夜之间,全村人神秘失踪,这世间仿佛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哦不,还有我的鬼新娘。一人一鬼,究竟会在这条寻找乡亲们的路上,遇到一些什么稀奇古怪,恐怖离奇的故事呢?我的命运之轮,究竟会转向何方?我与我的鬼新娘,究竟能否成就一段异世的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