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莫斯说,他们一路上遇到了数十个这种边旅游、边做义工的外国游客。他说:“发生海啸之后,我们本来完全可以取消原来的计
和几乎所有其他受访游客一样,来自挪威的特丽丝也认为媒体的报道误导了游客。她说:“海啸第一天的恐怖画面一遍又一遍在电视上反复出现,每天看到这些场景,其他地方的人们很难不感到恐慌。”她表示,媒体有责任告诉人们这里的真实情况。除了海啸冲击的沿海,这里还有更多没受影响的地区,“实际上,即便是沿海,只要地势稍微高一些,也基本上没受什么冲击”。已经四度来斯里兰卡度假的瑞士人巴帝格在海啸过后两天就来了。他说:“我现在已经待了五个多星期了。其实在这里旅行非常安全。外面的人不了解情况,以为这里发生了海啸,问题大了。我认为,如果游客们都不来,斯里兰卡的问题那才真是大了。旅游业的尽快恢复有助于这里的人们走出困境。”
据介绍,斯里兰卡虽然是这次海啸的重灾区之一,但全国仅有25%的酒店房间受到了影响。斯里兰卡政府已表示,将拨出专款,加速推进对遭受破坏的沿海旅游胜地的重建工作。目前,所有损坏的建筑都在积极修复中,一些正陆续恢复营业。科伦坡一家旅行社的负责人表示,海滨度假只是斯里兰卡众多旅游休闲方式中的一种;其他的旅游资源,像茶园风光、佛教寺庙及野生动物园等,都足以让游客流连忘返。该通讯通过对不同游客的采访,向读者说明印度洋海啸后受灾的斯里兰卡不仅恢复了旅游,而且已有许多游客加入到当地灾后重建的工作中,从而鼓励更多的人伸出援手。
三、分析和评论:国际新闻报道的深化
为了扩展国际新闻报道的广度与深度,分析与评论成为国际新闻报道的重要手段。
分析性新闻是一种关于新闻的新闻,它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夹叙夹议地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评述,所以又将其称为述评新闻。它的主要任务是报道新闻事实,分析评说是紧紧围绕新闻事实进行的。其特点是每篇报道都有分析,有见解;并且以充分的事实为根据,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不同于评论。
而评论则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举凡各类具有新闻价值的论说文,不拘长短,不论署名与否,均可称为新闻评论。
分析和评论都属于深度报道,着眼于报道新闻背后的新闻,向读者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意义和影响,也包括对事件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通过与反映事件本身的新闻相链接,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重大国际新闻事件。分析和评论使得国际新闻走出平面化,向立体化发展。
现在几乎所有的网站都不是单纯地提供新闻,而是融入了各方的分析和评论,这些分析和评论有来自传统媒体的,有网站采写的,有网友自发增加的。
2007年12月27日,巴基斯坦前总理、人民党主席贝·布托在参加竞选集会时遇刺身亡,新华网就链接了报纸媒体的一些评论:
国际观察:贝·布托遇刺冲击巴基斯坦政局
新华网伊斯兰堡12月28日电(记者李敬臣)
巴基斯坦前总理、人民党主席贝·布托27日在参加竞选集会时遇刺身亡。由于贝·布托在巴国内具有较高的政治影响力,在国际上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因此对她的行刺行径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而强烈的谴责。巴局势也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分析人士认为,这一事件再次显示巴安全局势依然脆弱,必将对巴今后政局走向,特别是即将举行的议会选举产生重大影响。
专家解读:袭击是针对穆沙拉夫的
《文汇报》:刚刚结束流放回国的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布托27日终于没有能够逃脱死亡。这只“铁蝴蝶”的陨落,让人们对已经处于动荡的巴基斯坦局势更加担忧。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副所长、南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士海。孙士海表示,这次袭击是恐怖主义作为,并非教派间的冲突,因此造成社会****的可能性并不大,不过对于恐怖主义在巴基斯坦的势头如此猖獗,应该是巴政府需提高警惕的。
贝·布托之死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解放日报》:巴基斯坦前总理、人民党领导人贝·布托遇袭身亡令世界震惊。对于贝·布托之死,人们除了哀悼,也会生出一串问号。
美国战略计划被打乱,只能在巴重选代言人
《文汇报》:巴基斯坦人民党领导人贝·布托在昨天的政治集会上被炸身亡,“基地”组织承认策划爆炸事件,令世界震惊。但是“基地”组织为什么要置贝·布托于死地?穆沙拉夫有何应对之策?巴基斯坦的政局会有何变化?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杜幼康教授。
专家连线:巴基斯坦非常可能成为下一个巴尔干
《广州日报》:贝·布托遇刺之后,记者第一时间迅速连线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言文化系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吴冰冰。吴冰冰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表示,贝·布托之死将会严重激化巴基斯坦目前的紧张局势,现在的巴基斯坦有变成“新巴尔干火药桶”的危险。网络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链接的方式给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并通过各方的分析提升读者对国际新闻的理解。将新闻事件与分析结合起来的国际新闻报道形式是一种有事件、有思想、有观点的报道形式。每条新闻所包含的事件都不可能是孤立的,事件必然与其他各种现象构成一个内在关联的统一体,这样在发布新闻的同时进行分析就具有必然性与合理性。如果一家网络媒体能够拥有自己的分析评论家,则他们一般能做到事件一发生就作出分析和评论,并且通过网络及时发布出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无限链接容易导致人们在不断的点击中把自己埋没在大量的、散碎的、片段化的事件中,而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所以如何留住读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以上对常规的国际新闻报道形式,包括消息、通讯、分析和评论做了简单的分析和举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说明网络国际新闻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国际新闻报道方式的延续,网络新媒介的诞生并没有否定旧媒介。
第二节 网络国际新闻评论
网络凭借自己海量的优势,为受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信息,国际新闻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比以往更加多姿多彩。前文已经探讨过评论一直都是国际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在网络上也不例外。当拷贝与粘贴成为一种流行时,时效性在各网络媒介之间根本不相上下(当然,前提是在版权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复制)。同时,简单的新闻,如滚动新闻和短消息,已经不能满足网民对信息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评论成为新闻网站新的市场增长点。新闻评论作为媒介的意见传播活动,其社会功能大大丰富了,在教导、引导、监督等功能的基础上发展出社会沟通、协调、阐释的功能。就像有人指出的那样,新闻是网站的共性,而评论才体现了网站的个性,好的新闻评论可以给处在网络信息汪洋中的网民指明方向,所以这一节对此专门加以讨论。
一、对网络国际新闻评论的理解和分类
那么,何为网络新闻评论呢?关于这个问题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研究的视角和出发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论。
王振业、李舒说:“我们认为,网络评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意见信息,是个人或组织在网络媒体上就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发表的评价性意见。”其评论主体既包括网络从业者又包括网友。也有人在对此进行定义时根本就没有指出评论者,如“网络新闻评论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就新近发生的事件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一种文体”。金梦玉教授在《网络新闻实务》中认为:“网络新闻评论就是在网络媒介上就新闻事件或当前事态发表的评价性意见。”这个观点实际上是将各种主体在网络上发表的评论都看做是网络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涵盖面很宽的理解方式。结合本书的探讨方式,笔者认为金梦玉教授的定义更加贴切,所以套用一下,我们可以这样说:“网络国际新闻评论就是在网络媒介上就国际新闻事件或其当前事态发表的评价性意见。”这里所说的评价性意见不仅来自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以及专职媒体工作人员等,还包括网友在论坛交流互动过程中所发表的各种各样的观点。据此,我们将网络国际新闻评论分为两类:即专家类的国际新闻评论和网络论坛中的国际新闻评论。
在专家、学者、官员以及媒介工作人员对国际新闻事件所做的评论中,也存在着不少种类,有对话式的网络国际新闻评论,这是记者采访专家或者许多专家共同交流意见的评论形式,这种评论形式具有良好的互动性,人们从这种评论中所获得的也是较为充分的对于问题的把握和思考;有以严密的文章进行评论的网络国际新闻评论,同对话式评论相比,这种评论往往采取了较为规范化的写作方式,评论的观点也往往是作者独立思考的结果;还有一些由媒体自己的作者所写的而将专家意见渗透其中的评论方式,当然借助于专家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文章的说服力。专家类的国际新闻评论在传统媒介中也较常用到,在网络媒介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网络为各方意见的汇总提供了一个平台,我们在网络上就某个特定的国际事件看到的不再是一家之言,而是不同的观点,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观点。
网络论坛中有关国际新闻的评论也非常活跃。网络媒介论坛,是网络媒介在互联网上为网民提供的就新闻和社会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的场所,是在相互传递和交换信息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形的用户交流网。网络为大批受众提供的直接参与的机会是其他任何媒体都无法比拟的。虽然报纸有读者来信,广播有听众热线,电视也开发了让观众通过电话参与或现场参与的方式,但这些可以互动的受众都只占全部受众极小的比例,大部分人群的声音得不到表达。网络则完全打破了这种状态,只需相应的网络设备、一个IP地址和网名,网民就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网友在网络论坛或特定栏目中所做的评论是与传统媒介中的评论截然不同的,讨论是这类评论进行传播的一个有效手段,同时这类评论还具有高度的自发性和随意性。“网络新闻或许为迅速发布新闻提供了最好的场所。……记者可以传递文字、图像、声音,读者可以马上对这些信息进行回应、添加或删节。而且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来做这一切。”网上论坛常常因为国际国内发生了和读者有关的重大新闻事件而开始活跃。有广大网友参与的网上评论目前已成为各大新闻网站谋求发展的一个主要增长点。
在对网络论坛的研究中,有人将其分为很多种类。从主题、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类,可以将网络论坛分为********、思想文化对话论坛、网友俱乐部论坛、嘉宾论坛、公益论坛;而从时间的长短角度分类,则可以将其分为临时论坛、永久论坛;若是依据使用对象和网站性质分类,则可以分为校园论坛、专业论坛、商业论坛、非商业性论坛、新闻媒体论坛,如此等等。无论这些分类是怎样的,有一个问题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网络论坛已经构成了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参与网络讨论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讨论的话题也逐步扩展,深度也获得了加深。
二、网络国际新闻评论的特征
这里将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国际新闻评论进行分析。
1.专家类的国际新闻评论
许多新闻网站设有专门的栏目来发布这一类来自专家、学者、官员以及媒介自身工作人员的评论,如新华网的“焦点网谈”、“新华网评”以及“新华视点”,这些栏目侧重对中国国内事件的评论,但较重大的国际事件也占据了一小部分,而更多的对国际新闻的评论则在国际频道中出现;人民网“观点”频道的“《人民日报》报系言论”、“其他媒体言论”、“人民时评”、“学者新论”、“评论员文集”等;而中国网中的该类评论主要见于“高端言论”、“意见领袖”、“学术前沿”、“理论视野”、“评论员专栏”等。
下面是一例对话式的国际新闻评论,在美国著名的纽约爱乐乐团2008年2月26日晚在东平壤大剧场举行了时长约为90分钟的音乐会(整场音乐会向朝鲜全国以及全球范围进行了直播)后,中国网在其国际频道的“热点评论”栏目中发布了如下评论:
美朝外交史上的“历史性公演”
宋锡焕(朝鲜文化省副相兼朝鲜艺术交流协会会长):美国纽约爱乐乐团首次访朝“来之不易”,这是朝美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一步。纽约爱乐乐团是闻名于世的交响乐团,朝鲜人民又是十分热爱音乐的民族,希望此次乐团能给朝鲜人民带来精彩的演出,并预祝演出圆满成功。(记者周之然)
欧汉龙(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纽约爱乐乐团的平壤之行反映了美朝改善关系的势头尚在,而且美朝今后进一步对话的可能是存在的。但是,不能过于乐观,因为“音乐外交”只有在美朝双方就朝鲜无核化日程达成一致、并存在广泛合作精神的条件下,才可能有真正的推动作用。六方会谈进程仍然重要。2006年以来,六方会谈进程取得了重要进展,在这一框架下,美朝就广泛议题举行了会谈。美国已表示,朝鲜只要弃核,双边外交关系就可正常化。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如何落实六方会谈达成的协议,实现美朝关系的正常化,将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而六方会谈不仅是谈判的管道,而且向世界显示,六方在朝鲜半岛无核化这个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