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0900000035

第35章 中美媒介安全比较基于国内和美国的大学生问卷调查(3)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政府成功借助公共关系公司操控媒体,进行了舆论动员。公关公司由政治力量雇佣、制造出各种耸人听闻的战争暴行的“信息”,然后通过种种事先不为人知的手段,通过媒体输送给大众,塑造他们头脑中的图景,改变他们的政治意见和态度。公关与媒体二重力量的结合,在随后的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重复出现,似乎已经成为美国介入地区性战争中必然运用的进行战争舆论的“宣传模式”(张巨岩,2004:98)。这种宣传模式伴随着美国扩张性的国家安全政策,已经通过大众传媒的散播,成为美国重要的文化和公共价值观。

美国的政治恐惧,不论属哪一类,都是为了巩固和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削弱社会下层的力量(例如对黑人的恐惧),使之屈服上层统治。所以,罗宾认为,美国政府对恐惧的利用的目的在于:“恐惧保证那些有权人继续有权,防止那些无权的人做出什么举动来获得权力。”(罗宾,2007:212)所以,美国的媒介恐慌是其媒介安全战略的一部分,用“恐惧”换安全。不仅在国家安全层面,公共安全、群体安全(少数民族等)层面都是如此。借助大众传媒使全民性的恐慌成为美国统治的基础。罗斯福总统当年所说的“免于恐惧的自由”,正成为恐慌制造的直接目的。因为,只有足够的恐惧,才能体现这种免于恐惧的自由。

(三)美国的媒介恐慌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在美国,造成媒介恐慌的已经不仅仅是政治力量,各种社会力量、民间团体为了获得公众的注意力和支持,都利用大众传媒制造不同程度的恐慌,从而使媒介恐慌成为一种愈演愈烈的文化现象。恐惧已经成为一般宣传中的共同主题,政客们热衷于通过激发公众对犯罪、法律与治安的忧虑情绪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而健康活动分子、环保主义者和倡议团体在使用恐怖故事来兜售其议程的把戏中,谁也不比政治家更清白。实际上,对恐惧的叙述已经被如此普遍地吸收同化,以至于这种叙述现在常以一种个体化、私人化的方式自觉地表达出来(富里迪,2007:117)。而这种表达方式最适合的渠道和载体就是大众传媒,因此,美国的大众传媒不可避免地烙上了恐慌文化的烙印。

当美国社会只有通过恐慌来引起公众的关注时,社会文化就必须延续这一“恐慌通道”才能进入公共领域。这些恐怖故事的流行表明,社会对其自身也感到不安。不加入恐慌的模式,它就无法讨论任何问题。关于新技术、毒品、健康或者环境保护的讨论始终聚焦于最糟糕的打算。这些不断积累的冲击将把恐惧转变为一种文化视角,而社会就通过这种视角理解自身。这样的恐惧最终不会限制于特定的论题,而是会弥漫到每一件事物上。自主性日益削弱导致人们变成只能抱怨“我们被吓到了”的消极的屈服者,这种感觉再加上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共同加强了恐惧的文化(富里迪,2007:118)。

在批评了美国显而易见的媒介恐慌文化之后,另一个问题不可遏制地出现了。那就是“媒介恐慌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吗?如果有,那是什么?”本研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媒介恐慌有积极的意义,其意义就在于完备的防灾、减灾系统。下面以美国疾病控制与防治中心的宣传手册为例,进行简短论述。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是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所属的一个机构,总部设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作为美国的政府机构,为保护公众健康和安全提供可靠的资料,通过与国家卫生部门及其他组织的有力的伙伴关系,以增进健康的决策,促进公民健康。该中心的重点在于发展和应用疾病预防和控制、环境卫生、职业健康、促进健康、预防及教育活动,旨在提高人民的健康。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HS)是维护美国公民健康,提供公共服务的联邦政府行政部门。该部门于1979年10月17日依据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签署的教育部组织法案(PL 96-88)而成立。由CDC和HHS共同发布的媒体指南(Guide for Media)是美国卫生部门与大众传媒合作的指导路径。其中专门给媒介在新闻报道中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这本《媒体指南》是对媒介恐慌的具体落实,也就是媒介恐慌发挥积极作用的一面。在议程设定阶段,媒介恐慌是为了引起公众的注意,甚至得到议员的关注,从而争取经费和地位。在媒介恐慌之后,美国的各个机构(特别是政府部门)都非常擅长利用媒介带来的注意力,推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制度改良,从而扎实地服务社会。以HHS《媒体指南》为例,其中列出了各种可能的流行疾病中给媒体的报道建议和注意事项。内容包括:公共卫生的安全防范、生物危机、化学危机、放射(核)危机、恐怖主义、食品供应、环境安全与测试、联邦政府的角色、媒介的自我关照、公共反映范围、恐怖袭击与其他公共卫生安全中的风险传播、生化与核危机历史,在手册最后还附上了媒介联系人及其联系方式(Terrorism and other Public Health Emergencis,2005)。同样,CDC早在2005年就发布了针对流感的预防手册,其中特地标注了大众传媒应该在流感爆发时采取怎样的行动,尽管CDC还不清楚未来具体可能威胁人类的会是哪一种流感病毒。当时,禽流感已经在亚洲出现,而美国本土并没有相关疾病,可是美国的大众传媒已经大量报道如临大敌,这无疑是一种媒介恐慌,但是,这却促进了政府加大对流感病毒研究的投入;同时,CDC作为美国卫生部门发布了针对媒介的手册,提供了大量的背景资料,以及对公众的建议。可以说,对流感的大爆发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因此到2009年10月,奥巴马总统宣布美国进入甲型HIN1流感全国紧急状态时,美国大众传媒的报道是全面客观、有条不紊的,因为从政府到科研机构、医院、媒体都已经有章可循,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所以,在美国已经成为亚文化的媒介恐慌虽然带来了大量的负面影响,但并非一无是处。媒介恐慌的积极意义在于,可以为未来的真实的威胁做好准备。虽然是否真正准备充分并不是大众传媒可以掌控的,但过度的“安全”预警功能,的确也是大众传媒安全功能的极端化体现形式之一。

三、我们为什么沉默?我国媒介安全的媒介失语偏向及其文化成因

(一)中国传播文化中的沉默儒家文化经典中指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反映的是古代知识分子对于真相追求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贯穿了几千年的华夏文化观。林语堂在《中国新闻舆论史》一书中指出:在公元前12世纪中国最早的某些历史文献中已经陈述过“天听自我民听”的经典准则,而后来被普遍接受的一个准则模式是:“在一个好政府统治下的社会中,言论渠道是自由而畅通的。”(林语堂,2008:2)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礼可以使大家共同处于一个牢固的群体之中各安其命、压制自己的私欲从而保证群体的稳定性,反之就会出现因利益纷争而导致的社会组织的分崩离析,使这个共同体和共同体内的人们陷于不安全、不安定之中,即使在经过反思之后这样的不安定因素有可能会激发人们的某种精神能量,从而导致更好的生存状态。如荀子就认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类似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等道德理想也是这个观念的必然逻辑推演。这就是“共存原则”,也是为保证生命安全而进化出来的(任辉,2007)。这种以礼为基础的共存原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安全观的主流,也深刻地影响了传播文化中的“沉默文化”特征。

在古代中国,中国政府总是认为,政府能够独立应对这种公众批判的情势,而且抵制来自外部环境的批评;同时中国民众像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民众一样坚持认为,当权的政府可能是他们遇到的最腐败的政府。政府总是声明,它在为民众考虑,而极不情愿倾听民众对政府的意见。政府的真正意图就是,民众应该停止共同的思考——像顺从的聋哑的不会思考的羊群那样,按照政府的意愿被驱赶到牧场或者屠宰场(林语堂,2008:3)。

在《宋史》第320卷《吕溱传》中记载:侬智高寇岭南,诏奏邸毋得辄报。溱言,一方有警,使诸道闻之,共得为备。今欲人不知,此意何也?

这段文字中记载了宋朝的邸报,以及当时在邸报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尽管其作用比不上人际传播的效力,但是吕溱的意义在于,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对了对战地新闻的封锁(林语堂,2008:17)。但是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代舆论传播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传播的力量的畏惧,使统治者采取了封杀,和使公众沉默的做法。也有证据表明,明朝实施严格的新闻审查制度,尤其是在朝廷腐败,官职迁升、解职和谋杀层出不穷的时候,而公众对这些消息知晓得越少,对于当局就越是有利(林语堂,2008:17)。因此,在历史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政府对媒体和舆论的高度控制,导致了传播文化沉默的特点。公众知晓得越少,对于当局就越安全,而公众也会因此被告知,他们是安全的。

(二)道德高于自由:传统文化对大众传媒的规训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梅里尔(Merrill)认为,从孔子的儒家道德里可以找到对于自由基础的例证。“自由的基础(或者说自由的限制)是善行。人应该选择善,而不是恶。如果恶盛行,自由将可能消失。于是,从一个道德的角度观照,我们应该只允许选择善的自由,而不允许选择恶的自由。”(梅里尔,2004:10)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真、善、美”是一体的,真善美的前提是遵循道德,而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又和儒家文化密不可分。儒家文化中的纲常伦理,是一种等级森严的体系,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因此,是否具有道德就看是否符合体系的标准。大众传媒和新闻传播的难点在于,时效性和真实性是可以脱离道德而存在的,于是传统文化宁可减少新闻也不愿意撼动道德体系。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形成了强权(皇权、政权)对民间舆论的压制,而这种压制也是基于道德传统的(君臣伦理)力量。同样,民间舆论的反抗也依托道德力量。如果套用布尔迪厄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对舆论的管理和博弈,全部是在“道德场”内展开的。在汉朝的“党锢”事件和明朝的东林党事件中,舆论博弈过程中总是显露出宦官的威力。舆论的传播是以学者们的巨大牺牲为代价的,数百名学者集体惨遭杀戮,学者的家属和亲戚被流放,有的甚至被杀害,逾千名太学生被囚禁,而与他们有关联的成千上万的无辜者被监禁和流放。林语堂分析了“党锢”事件中舆论博弈的三大因素,这三个因素都和道德有关。第一,公共批判的兴起与朝廷复兴儒家道德学说的运动紧密相连,社会舆论的大趋势支持这种苛刻的规范个人行为的道德标准;第二,汉朝的文官制度明确鼓励这种苛刻的道德行文规范。第三,源自战国的侠义精神一直延续至今,为个人忠诚的道德标准所鼓励。假如学者们没有受这种个人勇气和侠士传统的鼓舞和熏陶,反对宦官及其党徒的英勇斗争就不太可能成为现实(林语堂,2008:30-32)。

林语堂这样评价中国古代的“媒介安全”:“在法制和民主权利缺失的情况下,我非常怀疑,在这种混乱的条件下,甚至在公共新闻获取权存在时,舆论表达究竟能否实现。假如当时存在新闻表达途径的话,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新闻界蜕变为传达宦官和皇上乳母有关政治谋杀的观点以及他们所谓‘忧国忧民’行为的喉舌。新闻界不可能比学者们更能够表达人民的心声,除非有些编辑选择被杀死或者被囚禁。但是,从国家安全的视角来看,我们所想象的被杀死的编辑与被处死的汉朝大学者之间实际上没有明显的差别。”(林语堂,2008:35)林语堂在1936年就已经提出了中国古代国家安全对舆论的重要压制与影响,可谓媒介安全研究的一代先驱,而他论述的中国传统文化以道德和安全的名义对言论自由进行压制,更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才是造成“媒介失语”的文化主因。而在近现代社会,道德依然是进行媒介审查和约束的重要依据。

同类推荐
  •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现路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现路径

    本书立足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阅读、教师继续教育和教育思考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知识经济时代给教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理性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师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对当下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热情、魅力、责任:班主任工作漫谈

    热情、魅力、责任:班主任工作漫谈

    怎样增进师生关系呢?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真正的关怀、鼓励和赞美学生,并且尽可能多地营造师生互动的机会,以增进师生的关系。马斯洛认为人有受尊重的需求,学生害怕的事情之一就是当场出丑、难堪。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尊严,并给予其下台阶的机会。关怀就是给予学生温暖。同学生对话应给予其关怀,并时时想着要鼓励学生,赞美学生。赞美要是鉴赏式赞美而非评价式赞美,也就是不对人而对事。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潜力或优点要进行挖掘,多多进行强调。有些话语或行为适宜私底下进行,有些教师会和同学约定特定的时间,和学生一一单独地谈话,这样既可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也增加了师生间沟通的渠道和情感。
  • 跨越之路

    跨越之路

    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打造一批讲政~治、有思想、作风正、肯吃苦、能打硬仗的领军人物;必须培养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建设人才;必须充分调动每一个社会成员投身建设、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不断形成强大的力量源泉。宁夏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任重道远,必须最广泛地调动人、凝聚人、激励人,努力形成全民创业、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同时,要充分运用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的根本利益。
  • 重构文学场

    重构文学场

    该书运用传播学、社会学、文化与文艺学等学科的前沿理论,结合当代文学情境和文化实践,探讨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并对媒介变迁与文学转型、电子媒介时代文艺发展的可能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 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和中国语境

    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和中国语境

    《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和中国语境》是一个多年项目的成果,旨在探讨如何根据当代中国急剧的社会变动,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的经验事实,从理论的角度认识文化与社会转型间的关系,转型的性质和动力,特别是实现转型的机制和未来走向,足资借鉴。
热门推荐
  • 致那段青春

    致那段青春

    青春不闪烁,怎么见到光芒?时光匆匆,你可以等我吗?
  • 都市异风传

    都市异风传

    凌风是一个富家子弟却在家庭的规矩下需要独自在外完成高中的三年生活在酒吧打工时意外的发现了自己的异能!!!风如果能够随心所欲的控制身边的风会带来什么通过凌风的不断探索下和遭遇到各种千奇百怪的异能后他发现了风的诸多用途并引领他走向了异能界的巅峰!
  • 曼珠沙华开,爱情萌发时

    曼珠沙华开,爱情萌发时

    小时候的娃娃亲,几对家长的撮合,外表呆萌实质有点小腹黑的她,不知所措。他花心却从不真心,唯独把真心留给了她。他冷酷,很少笑,可唯独把笑容留给了她。他邪魅,却脑袋缺根筋,一开始就得罪了她。他温柔却不失疏离,对她却又换了一个样。面对这四个人,她又该何去何从呢。本文纯属宠文,偶尔有些小虐作配料,虐虐更健康。话不多说,敬请期待。
  • 第九神域

    第九神域

    “我制作的装备,没有任何使用限制,哪怕你只是一级,也可以使用100级的装备!”“我培养的宠物,可以自动进化,哪怕只是一只普通品级的野猪,最终也可以进化为至尊神兽!”“我炼制的药剂,可以提升你的各项成长值!喝了它,你将自此告别过去,脚踩高富帅,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你说生活玩家容易被杀人夺宝,让我投靠你?不好意思,制作只不过是【无序者系统】的辅助功能,提升实力才是它的主要作用!”嗯~这就是一个作弊者在神域搅动风云的故事!九大神域,九等世界!无数生命,残忍角逐!最下等世界的许凡因为领取了帝皇级任务【五城希望】而被叶飞玲联合众人击杀!死后却意外重生在第九十九城,并获得了【无序者系统】!
  • 鬼医毒仙:冷面神君

    鬼医毒仙:冷面神君

    【男强女更强,女主霸气】她,高高在上的雪落神君,掌管六界平衡,一手毒术使得出神入化,因为探查人间下界;自从那惊鸿一瞥,他发誓要同她并肩,他曾痛苦过,绝望过,但为了能够入她的眼,他仍旧选择坚持了下去......欢迎加入读者群:597502728
  • 风雨暖阳

    风雨暖阳

    本文主要写丐帮帮主之子陆暖风因其父亲的不满导致他不学无术,后因结识叶家家主之女夜忧,也就是黎家的二女儿黎秋落后,改变自己。请求舍友琉璃风、雨尘、冥日为自己追求秋落出谋划策。秋落的姐姐作为人民教师,又是她的姐姐,虽然不赞成,但是墨殇的出现让她无暇顾及秋落与暖风之间的感情。雨尘恋上音乐才女银凌,雨欣对琉璃风穷追不舍,冥日与暖兮去往异国他乡。本以为一切都将尘埃落定,但是忽然的变故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 帝倾之凤傲九天

    帝倾之凤傲九天

    一朝醒来,忘却记忆,有一种爱叫肝肠寸断,愿来生再也不相见。掉落悬崖,生死未卜,叱咤风云的男人甘愿陪着疯癫的她走红尘,尝百家饭作疯癫事,得罪天下人,他深情地握着她的手道:“只要我爱你就好。”当她华丽归来时,曾经隐藏的阴谋和消失的往事一层一层浮出,曾经相爱的人也都一个一个出现在她身边,她冷眼视而不见,心已死还有何求,战沙场,上朝政,商场反手为天,她以一人之力向世人证明自己天行健,女子以自强不息。
  • 销售回款博弈术

    销售回款博弈术

    本书从回款的整个过程入手,告诉你如何轻松地追回应收账款,同时还与对方保持良好的业务关系。这套方法包括:如何打催款电话;如何撰写催款信;如何破解各种赖账借口;催款人如何克服讨债时的心理障碍;如何以过人的沟通技巧,攻破债务人的心理防线。此外,作者还教您如何软硬兼施,从法律与心理两个方面双管齐下,让债务人不敢或不会再拖延你的账款。不用文攻武吓,不用死打烂缠,收款自有章法可循和技巧可言。
  • 王源vs鹿晗

    王源vs鹿晗

    当她遇上幸福,她该如何抉择?在爱情的岔路口,她该向那个方向走?
  • 刺客祖师

    刺客祖师

    康宁,在《上古世纪》游戏中,是一个600级幽影刺客,荣誉未满,带着600级幽影刺客的经验,以及对《上古世纪》的了解,重回哈里兰大陆。身为一个刺客,第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实力。而是,懂得完美地隐藏身份。什么是刺客?拥有高超的杀人技术?还是赴死的决心?真正的刺客,一击未中,远遁千里。看见我的时候,你已经死了。ps:康宁说:“我这样出色的男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好象漆黑中的萤火虫一样,那样的鲜明,光亮。但我不说,你肯定不知道,其实我是一个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