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0900000034

第34章 中美媒介安全比较基于国内和美国的大学生问卷调查(2)

而美国大学生从小就熟知宪法第一修正案,从小在所谓美国式自由民主的氛围中长大,对媒介的“公正”和“自由”态度深信不疑(可以从前节的调查结果中看出),对媒体非常信任。但是依然有46.67%的美国大学生认为,大众传媒“在危机中,应该被约束和管理,以防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可见美国大学生对美国的以安全名义实行的媒介恐慌(问题10已论证)有着强烈的反感与不满,才会反对固有的意识形态,选择对媒介进行约束和管理。

所以,这两组几乎一致的数据,反映的却是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下,大学生追求完全一致的媒介安全和社会安全的目标,体现的也是非常接近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而且采取的却是截然相反的勇气、思想和路径。

(五)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中美两国大学生对于最信任媒体的最大差异产生在对报纸和电视的不同信任度上。美国大学生在报纸的信任上要高于中国大学生,而中国大学生在电视的信任上要高于美国大学生。而且几乎都有较大的差异。

美国大学生在危机中最信任的媒体依次是:报纸、网络、电视、广播、杂志,中国大学生在危机中最信任的媒体一次为:电视、网络、报纸、广播、杂志。

对于这个原因的分析并不困难。首先,中国大学生对报纸的阅读率比较低。阅读占国内报纸主流的党报更少。而美国的主流媒体对社会的危机信息关注度很高,又不像电视媒体那样过于迅速地制造不必要的恐慌,因此成为美国大学生最信任的危机信息源。

而电视的情形正好相反。央视《每周质量报告》、《315晚会》等节目,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其他传媒中不多见的新闻勇气,为中国的大学生提供了两国大学生危机中最信任的媒体对比种有效的非传统安全信息,例如食品安全、水安全等,成为中国大学生最信任的危机信息源。

而对于网络、广播和杂志的认同,两国大学生比较接近。其中网络和广播的信任度,美国大学生都要略高于中国大学生,而杂志的信任度则是中国大学生略高。

(六)在最不信任媒体中,中美两国大学生反差最大的是网络和电视。

中国大学生对网络的高度不信任,使在前一问题中,最信任媒体排名第二的网络媒体顿生尴尬。也就是说,中国大学生对于网络媒体的部分信息是高度信任的,而对于另外一部分信息,则是高度不信任的。而不信任网络的美国大学生只有中国的一半,另外对电视媒体的不信任则美国大学生要高于中国大学生。总体上看,除了中国大学生对网络截然不同的信任度之外,美国大学生最不信任电视和杂志,而中国大学生最不信任网络媒体。

六、媒介安全:媒介恐慌与媒介失语的消解之道从公式安全系数S>;1的成因看,△R<;△M是导致媒介恐慌的原因,而要实现媒介安全:△R=△M,那么就必须使媒介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实际的风险情况,才能避免媒介恐慌,实现媒介安全。

公式△R>;△M解释了媒介失语的成因,现实中的危机程度变化大于媒介中所展示的危机程度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媒介没有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中的风险,而是有意无意地隐瞒、少报了风险的程度。消减媒介失语的方法是尽快发布官方消息,公开事实真相,让大众传媒及时发挥安全功能,从而实现媒介安全。

邵培仁教授指出:从媒介恐慌的发生机制中,我们可以看到,大众媒介是媒介恐慌的来源之处;而围绕在大众媒介周围的,是三个恐慌信息来源的具体途径,即媒介对恐慌信息的采集、对组织信息的采集以及对两类信息的具体呈现。概括来说,主要是信息采集和具体呈现两个方面。媒介恐慌的规避与应对也应从这两方面入手,以达到将媒介恐慌真正地“止于媒介”的目的(邵培仁等,2009)。事实上,用媒介来制止和消解媒介恐慌与媒介失语,这一过程就是媒介安全实施的过程。媒介安全是一种恐慌与失语之间的平衡,而且是一种动态平衡。中美两国的大学生媒介安全调查支撑了这一结论,而且有了两国媒介安全文化比较的新发现。

第二节中美媒介安全偏向的文化成因考察

一、中美两国媒介安全的特点及其偏向

通过前节对中美大学生媒介安全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美两国的媒介安全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和偏向。美国媒介安全的偏向是媒介恐慌,△R<;△M是一种经常出现的甚至是长期的状态。而我国的媒介安全的偏向正好相反,△R>;△M的媒介失语是相对经常发生的。

从文化上看,中美两国的大众传媒对安全的理解存在各自的特点与差异。例如,对于伊拉克持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的媒体会非常紧张,认为自身的“安全”受到了威胁,甚至不惜鼓励民众支持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所谓“反恐战争”。而我国对于类似新闻则平静得多,不会直接认为对自身国民的安全造成怎样的威胁。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的媒介对安全的态度是“攻击性”的,其假设前提语境是,存在着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并可能随时爆发,于是其媒介安全是媒介恐慌偏向的,宁可错报,也不能漏报或晚报,采取的是积极的进攻性媒介安全姿态;而我国媒介对于安全的态度是“防御性”的,只要不是侵犯到切身的安全利益,那么对于其他的新闻事件,都是采取防御的谨慎态度和措施。

这是造成两国媒介安全不同偏向的重要文化成因,而这一文化成因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战略选择和文化因素。

二、他们在害怕什么?美国媒介安全的媒介恐慌偏向及文化成因

(一)美国文化中的恐惧

通过问卷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和文献研究的第二手资料,可以发现美国大众传媒制造和弥漫的浓重的恐惧氛围。这种恐惧,和美国的文化特征密不可分。米尔斯认为:在美国,“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关系不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而是彼此讨价还价的关系。任何一个人的决定,参考了所有其他人的决定,就是自由和平等的决定。”(Mills,1951)

美国学者罗宾在《我们心底的怕:一种政治观念史》一文中从多个角度对美国政治文化中的恐惧进行了剖析和研究。他指出:政治压制的恐惧在美国其实比我们相信的要多得多。这可能是一种对民众的人身安全或道德福祉具有威胁的恐惧,不像统治者自诩为民众保护者的角色那样;又或者是有权人中权力较小者的恐惧,或反过来。这两种恐惧——第一种对国家起团结作用,第二种起分裂作用——相互强化,统治者则从它们的结合中渔利。对危险的集体恐惧分散了统治者和社会下层之间的恐惧(罗宾,2007:212)。不论是第一种恐惧还是第二种恐惧,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者的统治。正如霍布斯所言:“服从的目的是保护。”(霍布斯,1986)国家可以保护国民不受外国的攻击。

乔姆斯基也长期对美国的恐怖主义文化进行抨击:美国的国际与安全政策是植根于国内社会的权力结构之中的,其主要目的是保护我们所说的“第五自由”——粗略地说(实际上这种粗略的认识并不失准确),这种自由是劫掠、剥削和控制的自由,是采取一切行动以确保现存特权得到保护和提升的自由(乔姆斯基,2006)。

在美国,恐惧和恐慌已经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Glassner,1999)。例如对黑人族群的恐惧,认为他们都是潜在的暴力犯罪分子。这和美国的电视、报纸、电影中黑人的负面形象密不可分。美国主流社会之所以要把黑人“恐怖化”,其实质是为了掩盖美国黑人受歧视、生活水平严重落后于白人群体的现实。事实上从1980年到1995年,白人20岁以下青少年的自杀率提高了20%,而黑人青少年自杀率提高了145%。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的收入仅仅和受过高中教育的白人收入一样高(Glassner,1999:109)。换而言之,美国的黑人不应该成为社会恐惧的对象,相反,黑人群体是美国社会中最焦虑、最害怕、最无力的族群。美国的大众传媒将黑人“恐惧化”,其目的是为了让民众在寻求安全的本能中,与这些人群疏离,通过刻板印象塑造出“美国黑人”的不安全形象,从而实现统治目的。

飞机失事是另一种典型的美国式媒介恐慌。从1914年到1999年,最多有1.3万人在飞机失事中丧生,但是仅仅平均每年在汽车事故中丧命的人数就是这个数字的三倍。从平均数上看,普通人在飞机失事中去世的概率大概是四百万分之一,这一概率大约和州立彩票中奖的概率相当(Glassner,1999:183)。在某起飞机失事事故中,有110人丧生,但《今日美国》一家媒体单独报道这个事件就发表了110篇新闻。飞机失事两周内,《今日美国》就刊登了71篇消息。而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华盛顿邮报、CBS、NBC分别在两周内,每家媒体都播报或刊发了五十篇左右的报道(Glassner,1999:195-196)。

这种现实中的△R<;△M,导致了公众对飞行器和航空业的恐慌,而美国媒体这么做,只是为了引起公众的注意和同情,树立自身的所谓“公信力”和品牌美誉度,不仅对受害人的隐私有冒犯,而且,使公众的认知产生偏差,从而以引起民众对航空飞行的恐慌。

(二)美国政治对恐惧的利用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凯尔纳(Kellner)认为,美国各类大众传媒中恐怖与恐慌的标志性事件就是“9·11”,而对“9·11”的处理以及随后的更加恐慌的社会文化的产生,则是布什-切尼政府造成的(Kellner,2010)。凯尔纳认为这一政治文化的起源可以上溯到2000年那场著名的以人工计票得出胜负的选举(Kellner,2001)。布什政府对“9·11”的解读是发起了“反恐战争”,针对阿富汗和伊拉克,并试图在伊拉克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修订了所谓“爱国者法案”,为此不惜让美国民众在恐慌中生活了将近九年。从反恐战争伊始,美国政府就召开了好莱坞的会议,要求各电影制片商配合反恐战争。追溯对美国政治中恐惧文化的研究,可以一直找到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该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于1835年出版,下卷于1840年出版。在上卷中,托克维尔把焦虑认定为一个可以通过政治手段解决的政治问题:焦虑是多数的专制的政治武器,从法律、意识形态以及制度习俗中汲取力量,使得少数持不同政见者面临放逐的威胁。个人顺从不是因为权力的分配,不是因为法律、意识形态和制度,而是因为个人心理太弱,不足以坚持他的自由(罗宾,2007:99-100)。这种脆弱的个人心理,就是美国政治文化的基础之一:恐惧。而在1840年出版的下卷中,托克维尔认为,个体不一定出于害怕而主动服从:他在本质上已经对自己立场的无能感到焦虑,已经在没有促动的情况下准备交出他的自由(托克维尔,1988:225)。

托克维尔通过对美国民主的研究,宣称发现了“新型的恐惧”,这种恐怖不同于孟德斯鸠看得见、摸得着的:酷刑、折磨、监狱、死亡,也不同于霍布斯的国家带来的威胁,而是一种“市民的焦虑”,没有任何重点和具体的危害(类似当代的非传统安全)。只是对变化迅速的节奏和共同的所指对象的不稳定有一种朦胧的不详预感。焦虑的产生,其实不是权力恫吓的结果——如恐惧之于霍布斯,和恐怖之于孟德斯鸠——而是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罗宾,2007:98)。这种焦虑可以让民众团结为一个整体,从而获得安全感。美国传媒通过把焦虑落实为现实的恐惧、恐慌或恐怖,从而通过发生的新闻事件,证实这种焦虑和恐惧,而这也正是美国大众传媒获得自身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其实质则是营造了这种恐慌氛围。

在托克维尔看来,政治家根本无须出手做任何事。焦虑的自我早就蠢蠢欲动。不论政治和权力如何设置,单凭心理和文化的影响,自我早就六神无主了。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发现,人们对恐惧的注意力引向了自己。如果有一个赖以恐惧的对象,这就是自我服从的特别倾向。个人不得不提防自己,警觉地监视着把他们从群众中划分出来的边界(托克维尔,1988:13)。在冷战高潮中,美国知识分子复苏了托克维尔的思路,论证美国最大的危险是他们本身焦虑的自我,完全准备好向专制交出他们的自由。阿瑟·施莱辛格警告:“在自由社会里,焦虑驱使人民成为自由的叛徒。”(Arthur Schlesinger,1998)

同类推荐
  • 办公室公文写作技巧及范例大全

    办公室公文写作技巧及范例大全

    公文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效能和广泛用途的文书,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是一种体现了相关机关领导的意图和主张的写作活动,是一种领导的意志和主张得以贯彻与实施的有力工具。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各行各业之间、人与人之间和个人与某个团体之间的交往活动越来越密集,致使公文的种类也日趋丰富,其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使用次数也越来越频繁,其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写好办公室各类常用公文,是形势所需,是社会所需。
  • 如何做一个智慧型教师

    如何做一个智慧型教师

    本书围绕如何成为一名智慧的教师展开了讨论。全书分为实践篇、理论篇、业务篇、感悟篇、语录篇进行阐述,包括:“春风”化雨“自我”悔悟“克敌”制胜关于班主任的修养等。
  • 舒口水:新闻深呼吸

    舒口水:新闻深呼吸

    本书撷取的主要是新闻评论节目《新闻深呼吸》栏目的部分精彩篇章,《新闻深呼吸》由浙江经视评论员舒中胜就社会热点话题发表独特看法。
  • 阎锡山“绥西屯垦”研究

    阎锡山“绥西屯垦”研究

    本书对“绥西屯垦”的历史渊源、组织管理、成效、作用、影响等内容作了研究,分析了正反两方面的意义,做出了客观评价。具有史料价值及研究的创新性。
  • 子女思想道德教育

    子女思想道德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为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有其标准,教育是其中重要的标准之一,而扫盲是教育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扫除文盲,提高成人识字率是当今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热门推荐
  • EXO的异能萌公主

    EXO的异能萌公主

    夏曦萌拥有十二种异能非常强大,有双重人格一是:萌、腹黑,二是:冷酷,直到有一天她来到了异能学院“圣雪樱学院”认识了十二位少年,没多久他们对夏曦萌产生好感。(第一次做表建议,要是对一些不满找我:2175386552哦)
  • 篮球大咖

    篮球大咖

    穿越成了迈克尔.比斯利之后的故事六分生活,四分篮球!(普遍的篮球小说整篇都在写篮球场上的对抗,以及球员的升级,本文重点放到成了篮球巨星后的都市生活的故事)
  • 卓越管理者说话之道

    卓越管理者说话之道

    从管理者日常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让管理者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得体而自如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解决问题、宣示主张、发布命令、同时树立管理者超凡出众的形象和应有的权威。相信《卓越管理者说话之道》能够帮助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不同级别的管理者提高自身的讲话水平,为事业的蓬勃发展助力、增势。
  • 最后,是我开了口

    最后,是我开了口

    这是一个关于许森和白佳薇的故事,而恰好被我们知道了。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路景睿,如有来生我定不爱上你

    路景睿,如有来生我定不爱上你

    路景睿,如果我知道爱上你是这样的结局,那我就不会让我自己在有生之年与你相遇。可是,这世上不会有如果,爱上你了便就爱吧,可我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
  • 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本书讲述了柳萍的成长经历,以及艺术生涯,包括有:“柳家有女初长成”、“闻道梅花圻晓风”、“花开时节漫凤城”、“满园春色关不住”等内容。
  • 婚情荡漾:腹黑老公太难缠

    婚情荡漾:腹黑老公太难缠

    顾卿言坐在电视机前,一脸微笑的看着屏幕上的男人,我家男人怎么这么帅呢!“楚先生,听说您夫人抛下您,独自去国外找帅哥了?”“楚先生,您夫人曾说她和您的婚姻完全是您单方面的强买强卖,这是事实吗?”顾卿言盯住小记者,狠狠咬牙!有这么说话的么?她那是去留学,留学!嗯,顺便泡了下帅哥……“找帅哥?能比我帅?”楚慕尧挑眉轻笑,“至于强买强卖么,让她自己来跟我解释解释,什么叫强、买、强、卖。”顾卿言瞪大眼睛,背脊窜上一股冷意!有一种要完蛋的感觉是怎么回事……
  • 一位中统特工的回忆

    一位中统特工的回忆

    《一位中统特工的回忆》以第一手资料和当事人的亲身经历,纪录了鲜为人知的中统内幕和作者惊险曲折的潜逃故事,及其所知道的政治内幕,所了解的民国要人及所接触过的民间秘密社会和黑道青帮等等,是国民党中统最高级别官员在世的回忆录,内容丰富,文笔生动,读者可籍此书了解国民党统治的黑暗、腐败,同时也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宝贵资料。
  • 草包小姐,病弱公子

    草包小姐,病弱公子

    最近京城里有点不太平啊!你说是政治上的风起云涌吗?还是城南边的那谁谁家的店铺为了抢生意搞优惠?或者是某大臣家贤良淑德,貌美如仙的小姐嫁人了?nonono都不是,而是那没少干那些啼笑皆非的事的草包小姐和那个走几步就喘上的病若公子定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