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0900000030

第30章 消除媒介恐慌与失语的媒介安全模型(3)

在媒介全球化的时代,疯牛病的恐慌立即蔓延到了美国。美国的媒体同样不遗余力地持续报道这一议题,并增加了民众对于国内爆发疯牛病的高度恐慌。CNN采访了一位44岁因克雅氏病(CJD)而去世的佛罗里达州男子的遗孀和女儿,他们细致地描述了他的症状和去世,令人毛骨悚然,最后,CNN的记者强调,“他从来没有出国过。”(CNN,1996)暗示对疯牛病的恐慌不应该只是英国和欧盟的专利。这条新闻播出之后,不仅反对进口英国牛肉的呼声更加高涨,甚至有不同专家提出终止英国旅游线路和停止高级互访的建议。疯牛病危机在大众传媒的一次次推波助澜之下已经超越了其原本的科学和免疫学意义,而是成为了全社会的恐慌。

从传播手段上分析,报纸的摄影记者和电视记者充分发挥图片和视频新闻的功能,运用视觉传播手段,成功地将受众的恐慌进一步提升。对疯牛病的影像报道已经可以分为四个类别:关于人类大脑的影像,运用图片化的细节展示来说明大脑如何受到攻击;奶牛的图片,牛盯着镜头的目光,或挤奶或在屠宰场;麦当劳或其他以前曾经提供英国牛肉的餐馆;英国政治家的影像,特别是首相梅杰,卫生与健康大臣多莱尔,农业大臣霍格等。这些图片图像没有一个能足够地引人注意,让人反复观看或因此获奖(The NewYork Times,1996)。因为这些图片和报道只有一个作用,增强当时的社会恐慌感,没有未来的应用价值。

在过去了十几年之后,再回头看疯牛病事件,会令人觉得这类恐慌非常没有理由。因为由牲畜的疯牛病(BSE)转为人类的克雅氏病(CJD),在整个欧洲只有15起,而全球不健康的饮食、吸烟以及不良习惯却有着更大的风险和更高的致死率。疯牛病带来的危险性从来没有超过百万分之一,比一般的疾病低了很多(Moeller,Susan D.,1999)。新的研究和预测表明,即使没有新的技术进展,疯牛病(BSE)也可能在世纪之交灭绝。凯金格尔(Kitzinger)和瑞利(Reilly)在欧洲最权威的传播学学术刊物《欧洲传播学期刊》撰文反思针对疯牛病的新闻报道,认为是媒介制造了风险,由于媒体的过多消极、负面报道,导致了公众的恐慌,使疯牛病超越了其社会现实,而成为恐惧的代名词(Kitzinger,Reilly,1997)。如果套用本书提出的数学模型,那么在疯牛病事件中△R<;△M,媒介报道的变化程度远远大于实际情况,也就是△M/△R>;1,过度的渲染使公众普遍陷入了不必要的恐慌,媒介恐慌现象由此产生。

至此可以判断,疯牛病是一起典型的媒介恐慌事件,媒体通过制造恐慌情绪,启动了一系列的恐慌机制,甚至有可能引发更大的社会动荡,而媒介的产权所有人、广告主和媒介自身却从中获益。

(三)恐慌之治:媒介恐慌的分析与治理

在了解了媒介恐慌之后,一个新的问题不可避免。那就是,为什么会有媒介恐慌,谁该为此负责,为了实现媒介安全又该如何防范媒介恐慌?

从疯牛病的案例来看,之所以会产生媒介恐慌,进而导致进一步的全社会的恐慌,是由事件背后的利益博弈造成的。在疯牛病案例中,这是一个尴尬而无奈的“全输”结构。首先,从一开始,英国的当局特别是兽医协会等机构,试图将风险最小化,并减少公众的恐慌心理,但却因此破坏了他们的公信力和信誉度,而最终导致了媒介舆论的暴力和不可控。在一定程度上,对危机的恐慌导致了更大危机的来临。在这种情况下,保持透明并得到公众的支持才是重中之重。可以看出和后来的媒介恐慌(△R<;△M)相比,在疯牛病危机一开始,反而是媒介失语(△R>;△M)的。由此可以得出部分结论,媒介恐慌和媒介失语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也进一步验证了,媒介安全是一种动态平衡。

其次,媒介的过度渲染和公众的恐慌是建立在一定的事实因素的基础上的。由于疯牛病是一种新的、不可见的传染形式,难以描绘和演示,但同时又和日常饮食密切相关,就更容易被舆论和媒体所误导,公众会联想到疾病将导致大脑遭到病毒的攻击。报纸,杂志,特别是电视上展示的疾病和动物尸体是丑陋而恐怖的,过多的细节展示只能使公众更加忽视疾病本身,却更加增强了不必要的恐慌感。受众会以为,虽然致病的几率不高,但一旦得上却是致命的。媒体带给受众的这种想象和实际的风险有比较大的距离,事实上,疯牛病大规模爆发成为潜在灾难的机会非常之小(Gutteling,1991)。

再次,媒介在难以分辨和取舍信息的情况下,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选择了制造而非制止恐慌。媒介的这一选择有其合理性,为了发挥媒介监测社会的功能,理应将潜在的威胁告知公众。但媒介在选择其表现手法时,显然运用了耸人听闻、夸大事实,以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手段(Jaap van Ginneken,2003)。从而也将受众的感受戏剧化和恐慌化了,将普通的公共卫生事件演变为失控的社会恐慌。这也就是邵培仁教授所说的“新闻变质”,在危机中媒介找到了报道的热点,而受众也开始不断寻求媒介的帮助以确保自身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媒介的报道很容易被受众接受,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眼球,媒介中的新闻也很容易变质。“媒介的新闻策划过了头,对于荒诞、假、丑事件的一味追逐导致了新闻变质,变质后的新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而是由媒介导演出来的一场戏剧,受众成为毫不知情的卷入者,对‘戏剧’投入了真实的感情和情绪,从而导致媒介恐慌。”(邵培仁,2009)

最后,政府在其中难逃其咎,不论是在危机决策上,还是在大众传媒的应用和管理上。当时的英国保守党政府被批评为反应太慢且做得太少,而原因是由于其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立场。但保守党政府却抨击反对党工党想乘机捞取选民支持。可见当时执政理念与主题的模糊。除此以外,过多地考虑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也使保守党政府错过了解决危机的最佳时机,反而引起了德国等欧盟国家的不满,认为没有给予他国足够的准备时间,英国也因此更难找到解决方案。所以才有了危机爆发以后,各国媒介一边倒的后果,并因此引发混乱与恐慌。即使这个事件没有维持很久,其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例如整个欧洲的肉类消费,以及素食主义者的增加,都持续了非常长的时间。

四、媒介恐慌背后的利益博弈:美国的虚假警报媒介恐慌现象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等大众传媒商业化程度高、管制相对少的国家更为普遍。美国传播学者阿什德(Altheide)认为,美国的媒介恐慌,特别是针对恐怖袭击的媒介恐慌现象,是执政者为了巩固自身统治而制造出来的。现实中哪怕一点点的风吹草动,也会被大众传媒迅速与恐怖袭击联系起来,并在第一时间向公众传递相关的恐慌信息。他认为,这是一种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政治恐慌”或者说“恐慌政治”,目的在于使公众长期生活在恐惧之中,失去安全感,从而利于政府对国家的管理(David L.Altheide,2006)。

美国的媒介恐慌源自由美国的大众传媒制造或参与制造的以下三类虚假警报所产生的恐慌。

(一)虚假的社会问题恐慌

“9·11”事件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9·11”之前,美国的重大媒介事件包括英国王妃戴安娜之死、科索沃战争等,通过媒介进行渲染和重现的都是远离美国本土的、或仪式性或节日性的公众关注的事件。但2001年“9·11”事件之后,“媒体,特别是美国的媒体,转向关注他们身边及当下的安全。”(Andrew Hoskins,2006)

美国里维斯克拉克大学教授巴瑞·格拉斯纳(Barry Glassner)的《恐慌文化:为什么美国人总是害怕错误的事物》在“9·11”之后长期成为畅销书,他在封面上就列举了“犯罪、毒品、少数民族、少年妈妈、儿童杀手、基因微生物、坠机、公路暴力等等”。格拉斯纳运用了多个案例来说明他的观点,美国人长期生活在媒介恐慌之中,而现实中的这些危机和风险,远没有媒介描述的那么严重。“在20世界90年代晚期,吸毒者人数比10年前减少了一半,几乎三分之二的高年级高中生从来没有使用过非法毒品,甚至包括大麻。

但为什么大部分美国成年人会把毒品滥用作为威胁美国青少年的最大危险呢?为什么90%的人相信毒品问题已经失控,而只有六分之一的公众相信国家在反毒品方面取得了进展呢?”(Barry Glassner,1999)答案在于公众根本无法了解新闻报道背后的信息,他们在媒介设置的议题中接受了对事实的描述,从而产生了错误的判断和心理——恐慌,失去了应有的安全感。

美国著名的政治与外交专栏作家、记者安妮·艾博巴姆(Anne Applebaum)在华盛顿邮报开设的专栏叫“发现恐惧之物”,她认为美国人民由于持续的焦虑,从而错误地计算了后“9·11”时代的风险。“2001年9月11日以后,成千上万的美国民众放弃了飞机作为交通工具而改开汽车,显然他们认为开汽车更加安全。但事实上,每年美国高速公路上的车祸死亡人数是4万人,这一年的数据两倍于过去40年来所有商业飞行事故中的死亡人数。另外一组数据显示,在恐怖袭击中身亡的可能性于2002年是9百万分之一,但同一年,于交通事故中死亡的可能性是7千分之一。由于采取了避免飞行的预防措施,许多的无辜者因此丧生。”(Anne Applebaum,2003)这又是一起典型的关于恐怖袭击的△M>;△R,公众通过媒体感知到的风险其实比事实中的要大得多。

(二)虚假的疾病恐慌

2005年,马克·西格尔(Marc Siegel)出版了《虚假警报:关于恐惧流行症的真相》,该书可以被看作是后“9·11”时代学者对反恐文化的反思,而结论却是美国政府有意制造了媒介恐慌现象,以降低执政难度。这一结论和大卫·阿什德不谋而合。

西格尔指出:“恐惧以一种从未有过的强势入侵我们的家庭,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新闻头条总是大灾难的警告。大众传媒强迫性地使我们困扰,加速我们的焦虑,然后用更多、更严重的虚假警报来使我们恐慌。生活的激情和日常生活的琐事是人们对抗恐慌的首要屏障,但这些抵御恐慌的屏障却被大众传媒中悲观消极的每日新闻腐蚀和狂轰滥炸。24小时新闻对我们健康的危害,和抽烟损害我们的癌症免疫系统是完全一样的。”(Marc Siegel,2005:3)他的调查发现,大众传媒经常更正他们播发的错误的警报及风险信息,但是“报纸刊发日常更正,却没有习惯性地承认那些关于风险的报道并没有成为现实。”(Marc Siegel,2005:45)

由于媒体长期的恐慌报道,美国部分民众已经患上了具有可传染的“恐惧流行症”,甚至已经因此引起了体质的变化。由于怀疑自己得了媒体报道的某类疾病,而身体出现了和报道中相似的症状,西格尔总结这是由于心理导致的生理变化,可以被称为是“癔症”的一种(Marc Siegel,2005:71)。

西格尔在《虚假警报》中总结了美国的众多“虚假疾病警报”,包括:SARS,炭疽,西尼罗河病毒,天花,禽流感,疯牛病,化学武器类疾病等等。西格尔(Siegel)搜集了所有关于这些虚假疾病警报的当时的报道,无不危言耸听,频繁使用“死亡(deadly)”、“致命(lethal)”等字眼,在事后看来多少有些可笑,而大部分恐慌报道都是不了了之。分析了成因后西格尔认为,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一个无所不晓的“先知”,媒体发出的警告和当年宗教形成过程中的先知的预言非常类似,受众对于媒体的警告只有服从和信任,而事实上,媒体获得的危机信息也是有限而片面的,“虚假警报”也就不可避免了(Marc Siegel,2005:26)。结合最近的H1N1流感病毒,就有学者质疑,是不是国际卫生组织和流感特效药“达菲”的生产厂商合谋的一次媒介恐慌事件(胡赳赳,2009)。

有意思的是,虽然Siegel确信是媒体制造了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和个体的神经紧张,但由于他的职业是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的副教授,所以对于媒介恐慌及其后果,他的对策只能是心理辅导结合药物治疗。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在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下,以及美国的主流文化中,对媒介制造恐慌的批评,还不是一个可以轻易触及的学术敏感领域。

同类推荐
  • 主持人形象塑造艺术(修订版)

    主持人形象塑造艺术(修订版)

    本丛书精炼了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在理论的阐述方面,力求言筒意赅、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实践应用;关于例证,力求在贴近现实、切合实际的同时与时俱进,充分反映当下的形势与特点。此外,系统地增补了原来没有详尽阐述到的主持人相关内容,以保证丛书在应用主持领域知识的覆盖面更系统、更全面。
  • 版权兴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路径探索

    版权兴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路径探索

    幸福与优秀兼得,品位与财富共存,这样的梦想在怎样的城市可以实现?能否以版权为枢纽,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推动“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铸就宜居宜业之城,让人们文化地诗意地栖居?敢为天下先,成都人,在探索!《版权兴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路径探索》首次将版权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来加以研究,是对世界城市发展理论与版权理论的双重创新。(版权兴市),站在时代前沿的城市领导人不能不读,奋斗在版权工作一线的实践者不能不读,追求理想生活的现代人不能不读!
  • 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战略与政策研究

    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战略与政策研究

    本书在对国内外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传媒行业发展状况、我国传媒行业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国外传媒行业继续教育发展现状、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内在需求、发展对策,以及河南省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案例分析。
  • 大师的国民理想

    大师的国民理想

    近百年来,数十位学术和思想大师围绕中国的民族精神、社会改良、乡村建设、文化和教育改革等多个领域进行了艰苦追寻和不懈探索,希望本书能引发读者对国家、民族、个体命运发展和社会改革前景做更深层次的思考。
  • 学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学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本书从班主任的素质修养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的组织与设计等方面对班主任的工作艺术进行了系统阐释。
热门推荐
  • 书香嫡女:一代贤后

    书香嫡女:一代贤后

    若君持耕,我则种若君敛财,我尽奉若君慕权,我便争若君为龙,我成凤待有生之年,尽毕生之力,倾心浇筑,得见你君临天下。那时我必凤袍加身,与你并肩笑傲。本文小虐/男主开始不爱女主系列/俺的渣浪(懒癌晚期的飘零)求关注
  • 天机:摸金诡事

    天机:摸金诡事

    穷途末路之时,何老六的一席话让我重新振作了起来,我有了自己的新职业,摸金校尉,我也有了一个新名字高老七。
  • 天起苍茫

    天起苍茫

    魔族的封印即将揭开,三个大陆风云涌动,平凡少女原来是女神转世,各族最后的希望聚于一人一身,青梅竹马的少年将如何保护自己的爱人,当这份爱情必须为了大陆生灵而牺牲,少年少女,何去何从?ps:请关注我的第二本小说——《世事流水》,这本太监,具体原因过于复杂,不说也罢
  • 中学最后一年生活

    中学最后一年生活

    写的是我的初三生活,可能与你们的不太一样的,和你们想象的也不一样
  • 嚣张富二代

    嚣张富二代

    【超级的爽文】霸气回归,风云再起!各方势力云动南市,看他如何横扫众敌,成就霸主之名!一双铁拳,横扫各方势力!一身正气,称霸修真大陆!
  • 棋局

    棋局

    世界便如一盘大棋局,而每个人又都处在一个小棋局当中.无形中有手操纵我们.我们在棋局中哭,在棋局中笑,在棋局中唱着自己的歌.这本小书,也只不过是一个棋局.一个小小的棋局.
  • 配角生存游戏

    配角生存游戏

    大家好,我叫马文祥。死宅的我被卷进一个莫名其妙的游戏,比赛谁在穿越后的世界活得久,可以选择转世成为主角的队友或者反派boss,胜者成为新一届的神。
  • 落幕:青春不落幕

    落幕:青春不落幕

    生活不会每天都新鲜可能你遇见的人和事都是重复的但安稳比什么都难得
  • 冷情少主心尖宠

    冷情少主心尖宠

    你有没有爱过一个人?你有没有恨过一个人?五年前,一场大火毁了他的婚礼;五年前,他的未婚妻留下只言片语,说是因为妹妹的屈辱和伤害,她才离开。那场大火里,他失去了亲人,也失去了爱人,可罪魁祸首的妹妹,却从此没了踪迹……五年后,他找到了她,圈禁成女佣,至此诱身、骗心,折尽她身上的羽翼。他发誓,一定要让她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屈辱和伤害!什么是生死不如!可到最后,他却发现,他爱错了人,也恨错了人!暗夜魅宠,几番轮回,如今,谁是谁的心尖宠?谁又是谁的心头刺?
  • 骰灵

    骰灵

    他的家乡是一个以星辰为信仰的大陆,他的家族是一个以守护为使命的族群,当他因宿命流离了十九年而又重新降临的时候,命运注定他会在神秘又遥远的星空里泛起灿烂的光芒。归来,征途,但最后陪在身边的终究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