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上海艺术大学解散。田汉、徐悲鸿、欧阳予倩筹组的南国艺术学院举行开学典礼,学院设文学、戏剧、绘画三种专业。陈子展先生教授文学史。
1929年(二十九岁):
春,结识来茶座喝茶的“狂飙社”发起人之一、时在长沙中学、大麓中学任教的向培良,两人从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夏,由左天锡、朱之绰等人发起的“冻雨社”在长沙成立。社员有向培良、周贻白、黄志尚、刘逸民、蒋湘灵、胡曼倩、翟翊等30多人。他们一面在长沙《大公报》辟《冻雨周刊》专栏(共办17期),作剧运园地,一面组织公演(先后3次),“想说他们要说的话,发泄他们要发泄的感情;也为着别人,给他们以欲听未听的话,欲见未见的事”(1930年2月17日长沙《大公报》)。时称:它是“长沙剧运先锋”。
向此时已经写出了中国现代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戏剧批评著作《中国戏剧概评》(1926年)。该书作为一部断代的话剧史,回顾了中国新兴话剧近20年的发展状况,将“五四”以来的话剧创作批评得几乎体无完肤。从现代的眼光看《中国戏剧概评》,明显带有绝对化和简单化的倾向,但在这本著作中,向培良“情绪动作”说也初现端倪,他认为戏剧是一种艺术,绝非用来宣传与教化的工具,“真的戏剧是应该忠实表现人生,忠实地传达情绪的”。向培良的激情和戏剧观深深打动和影响了周贻白,“戏剧是一种艺术”的观念长久影响着周的戏剧史观。周贻白在其所著的《中国戏剧小史》中也表达了与向培良观点一致的对新兴话剧的批评。同样是无政府主义者和戏剧家的向培良与周贻白一见如故言谈甚欢,得知周贻白曾做过演员并曾有在报社以及组织过工会运动的经历,便邀他一同赴沪,去组织上海狂飙社的剧团。周于是告别母亲,去上海追求他的戏剧梦想。三个月后,组建剧团的想法夭折,但是向培良在之后的岁月中作为周贻白的导师和同道中人一直与周互相扶持,直到20世纪50年代之后。
1930年(三十岁):
冬,周贻白经由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上海劳动大学学生汪夫申介绍,至无政府主义的重镇——福建泉州西隅师范学校、黎明高中和泉州中学教国文课。当时在泉州的学界中,有一位被目为“左倾分子”的张炳铭在周贻白著《中国戏剧史》中专门提到过张炳铭,周说:“以上各曲,系著者在泉州时,由亡友张炳铭介绍,向当地曲师邱志竹抄来者。”(时任泉州中学教务主任,他本是北平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生,接受过“五四”运动的新思潮。在周贻白著《中国戏剧史》中专门提到过张炳铭,说:“以上各曲,系著者在泉州时,由亡友张炳铭介绍,向当地曲师邱志竹抄来者。”),很支持周贻白在泉州中学里教书。按说当时周是没有什么学历的,但张炳铭“不拘一格用人才”,十分赏识周贻白的才能,吸收周一起参加社会活动(当时开展抵制日货,破除迷信等社会工作),张也成为周的至交。通过张炳铭的介绍,周在泉州结识了南曲名师邱志竹,多次观看了梨园戏和木偶戏的演出,并多次从事泉州地方戏曲的社会调查。当年这三家中学的学生,都知道周老师会唱戏。有一次上课,讲到“景阳冈武松打虎”,他的“戏兴”来了,比手画脚,做起表情动作来。
泉州期间周贻白还与同在黎明中学任教的王鲁彦,平民中学任教的巴金,同乡兼校友吕骥、张庚等交好并日常往来。在泉州期间,周贻白系统地调研了“南音”、“梨园戏”、“高甲戏”、“布袋戏”等,并且研究过泉州开元寺中飞天、乐使雕梁的乐器和形态,翻检过泉州府志,反复观看地方戏曲、曲艺,访问当地的父老、曲师,抄录南曲曲谱,从而对历来的南戏遗响产生了新的看法。
1931年(三十一岁):
就在周贻白在泉州对中国戏剧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时候,中国戏剧考古、调查方面的成果也已开始出现,如徐凌霄主持出版的《戏剧周刊》,刘豁公、郑过宜主编的《戏剧月刊》,齐如山的专著《中国剧之组织》等都于1928年面世。这些刊物和专著搜集展出了许多珍贵的戏剧资料,从戏剧的本体出发对戏剧进行不同侧面的研究。
在泉州期间,周贻白还系统阅读了译自英、法、德、日、希腊、印度的各种文学和戏剧论著,此外还研读了中外哲学史、考古学、心理学、逻辑学、佛学等各种著作。因此,他的《中国戏剧史》的手稿中,原来曾将中国戏剧与希腊、印度古剧和欧洲戏剧进行过不少比较,只是后来因有碍篇幅,将其删去了。
1932年(三十二岁):
7月,在泉州的“安那其”组织运动取缔迷信,借助当地驻军——十九路军六十一师的力量禁止“关帝出巡”(当地一种大规模的迷信活动),从而引发了一些当地士绅和信众的强烈不满,导致反对派利用策动罢市,并聚集群众捣毁党部事件发生。周贻白因反对迷信带领学生捣毁砸烂庙宇土偶,不得不辞职离开泉州。
8月,周贻白回到汉口,在《时代日报》任校对,后由报社朋友阎君介绍,到汉口江岸站工人子弟小学做语文教员,该校属京汉路国民党筹备委员会管理,校长曾觉先即党部筹委之一。
1934年(三十四岁):
年底,京汉铁路党部正式成立,曾觉先落选,校长易人,周去职。
1935年(三十五岁):
春,周贻白再次到南京。张铁君仍在国民党劳工部任司长,请周贻白到上海为中国劳动年鉴收集资料。蹲过国民党长沙大狱,组织过“安那其”运动,并遭国民党驱逐的周此时在思想上对当局已经不满,他知所谓“收集资料”的最终目的是为国民党的改组派发展组织、拉拢工人服务。因此他并没有接触工人,仅写了两次应付的报告,便被直接领导许闻夫看破,停止了津贴。此后一段时间,周贻白寄居在上海劳动生路自强小学的楼上,以“剑庐”为笔名,写一些与中国戏曲有关的短文,发表于各种小报,无固定职业,生活颇为困苦。这一阶段谈不上系统研究。
5月,周贻白遇见了在汉口相识的赵班斧(金山的二哥,金山原名赵默,母亲金氏),经他介绍,改名周慕颐进入中华全国海员工会任调查科文书干事,月薪50元。
1936年(三十六岁):
在海员工会的工作稳定后,周贻白开始致力于中国戏剧的研究。
周贻白在上海与湖南籍戏剧专家欧阳予倩、田汉、陈子展、唐槐秋等人交往密切,同时他对自身的要求和学术上的追求更加严格自觉。由于受向培良《戏剧之基本原理》(《小说月报》,1931年)的影响和其关于写一本普及版的中国戏剧通史的约稿,他于1936年写成了《中国戏剧史略》和《中国剧场史》两书。这两本小书于1936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前者划出了中国戏剧‘通史’的概貌,后者成为研究中国剧场艺术‘前无古人的开山著作’”。
周贻白编剧电影《红楼梦》,由上海新华影片公司出品。
与同事杨钰女士相识、订婚。杨钰,江苏武进人,杨家是无锡大家望族,1936年高中毕业于上海肇和中学,在海员工会调查科任助理干事。当年肇和中学毕业的女生仅杨钰一人,她是在新文化思潮中成长起来的新女性。
1937年(三十七岁):
“七七”事变,中日正式宣战。8月13日,日军攻打上海,华东地区陷入战乱。中华海员工会迁往武汉,周贻白脱离工会留居上海法租界,参加抗日救亡协会。与欧阳予倩一起从事京剧改良,协助欧阳予倩编排鼓吹民族气节的京剧《梁红玉》、《渔夫恨》、《桃花扇》、《长恨歌》等。
10月7日,文化界、戏剧界三四百人在关闭了多年的卡尔登戏院(现长江剧场)召开大会,欢迎离沪三年的田汉先生归来暨成立上海戏剧界教亡协会。周贻白与会并加入协会。用“剑庐”作笔名写了鼓词《蔡金花》、子弟书《黄花岗》、《赵老太太》和南词开篇《李香君》等抗战小品、鼓词、子弟书。
开始撰写《中国戏剧史》。
1939年(三十九岁):
《中国戏剧史》初稿完成。
2月,周贻白参与阿英在沪所编刊物《文献》杂志,与之结交,并与阿英同组“新艺话剧团”。在上海美专、复旦等校代课(与同在上海美专的向培良,复旦的赵景深、陈子展交往密切)。
周贻白带领他与阿英同组的“新艺话剧团”到无锡大戏院演出《花木兰》。久闻三枫桥肉骨头有教人“食之叫绝、思之垂涎”的盛名,于是乘演出之隙特地到三枫桥购买肉骨头,尝后题词赞曰:“三枫桥边肉骨头,朵颐足快老饕流。”此词由著名书法大师刘铁平书写,挂在三枫桥肉庄店堂内,被作为该店镇店之宝留存至今(参见无锡市史志办)。
6月3日,周贻白和海员工会同事杨钰女士喜结百年之好,请阿英做媒人,在上海的石景园饭店举办了婚礼。据周贻白口述:“你师母家中看不上我,不同意你师母和我结婚,但是你师母一心要跟我这个流浪汉。阿英他们凑了三十块大洋,给我们办的婚礼。我们结婚的头一天,你师母的母亲,偷偷让人给你师母送来一个金凤钗。这就是你师母出嫁前,娘家给她的唯一一件陪嫁品。”
6月16日,“新华”、“华成”、“华新”三家公司连续推出了周贻白编剧、陈云裳主演的《一夜皇后》(陈翼青导演,余省三摄影,梅熹、王献斋、夏霞、韩兰根、殷秀岑、汤杰参加演出),《秦良玉》(卜万苍导演,黄绍芬、薛伯青摄影,梅熹、韩兰根、姜明、徐莘园参加演出)两部电影,周贻白编剧的黑白有声电影《葛嫩娘》(导演陈翼青)也开始拍摄。
6月20日,《皮黄戏为什么要改良?》发表(上海光明书局《戏剧艺术》第八期)。
1940年(四十岁):
1月中旬,华光业余夜中学改组为华光戏剧专科学校。校董会也同时改组,聘请柳亚子、陈望道、胡愈之、陆高谊、周剑云、唐槐秋等为校董。学校设演员、编导和技术三个系。校长孔令境,教师有吴永刚、周贻白、赵景深、阿英等。该校3月3日正式开学。
经向培良介绍,周贻白被由刘海粟创办并亲任校长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正式聘为国文讲师。
周开始进入创作旺盛期,一大批剧本和论文连续发表。
2月,独幕剧《朱仙镇》发表(《独幕剧创月刊》第三期)。
2月,独幕剧《自由的灵魂》(笔名“易乔”)发表(《独幕剧创月刊》第三期)。
3月,四幕剧《北地王》出版,上海亚星书店《剧艺丛书》之第一种。
5月,剧本《李香君》、《苏武牧羊》,后者由华新影片公司拍摄出品,导演卜万苍。
7月,唐槐秋找邀周贻白编写《李香君》。该剧在上海公演,后由金星影片公司拍成电影,卜万苍任导演。《李香君》堪称周贻白剧作中的经典,不仅故事曲折,情节动人,而且陈义高尚,寄托遥深,拍成影片后,成为引起影坛轰动的佳作。
7月,周贻白在无锡又编写了《绿窗红泪》一剧。该剧于8月份在上海皇后大戏院上演了二十几天之后,很受欢迎,于是中国旅行剧团准备于10月份,到华北演出此剧及周贻白的其他剧目。
10月,历史剧《李香君》出版(上海国民书店“历史剧丛刊”之三)。
10月,加入中国旅行剧团,写剧本《花木兰》,并由开明书局、世界书局出版。新华影片公司老板张善锟通过导演卜万苍,力邀对历史剧研究颇深的周贻白加盟任编剧。周不负所望,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为止,先后为新华公司编写了《苏武牧羊》、《葛嫩娘》、《雁门关》、《聂隐娘》、《李师师》、《秦良玉》、《卓文君》、《相思寨》、《标准夫人》、《野蔷薇》、《家》、《白兰花》等剧本。其中,1940年上半年十部卖座影片中,《秦良玉》、《葛嫩娘》均榜上有名,被称作爱国古装剧佳作之中的佳作。
《女性的解放》(笔名“易乔”)出版。剧中相当部分的对话直接采自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但剧情为1938年的上海。剧作结尾明确指出,中国女性要想求解放,只有投身到民族救亡的洪流中去,远走延安或直接参加抗战。“
1941年(四十一岁):
1月7日,与赵景深、沙蕾、郑过宜等人共同探讨“哪一种戏剧是我们的国剧”的文章发表于《万象》第一期。
1月26日,中旅剧团为庆祝成立八周年,在朗宫剧院上演曹禺编剧、唐若青导演的《日出》;周贻白编剧、卜万苍导演的《李香君》;顾仲彝改编、唐槐秋导演的《新梅萝香》;周贻白编剧、卜万苍导演的《花木兰》和曹禺编剧、唐槐秋导演的《雷雨》等五出话剧。每周一剧,主要演员有唐槐秋、唐若青、孙景朗等。
4月,长子龙斌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