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9900000022

第22章 中国电视制作与播出关系初探(2)

电视节目市场化。电视节目是电视台相互竞争的核心,而由于电视媒介机构受自身能力所限,要达到规模化、集约化的效果还需要依靠市场。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获得投资,购买精品节目,以节省成本,提高节目质量,提高电视台自身的竞争力。

我国电视产业与国际化接轨的需要。以美国和英国为首的西方广播电视产业起步于80年代初,制播分离的目的是丰富广播电视节目和降低成本。1997年4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将节目供应体系中的制作机构与播出机构分离出来,委托制作部门从自行制作部门分离出去,机构调整后的英国广播公司下设播出中心、制作中心、新闻中心、资源中心、国际中心和经营管理中心六个主要部门,将节目编辑部合并,围绕公司的重点节目编排制作,而BBC频道向BBC制作公司购买节目。英国广播公司成立了发行节目的版权处,通过辛迪加组织在节目制作者、使用者、销售者和资金来源之间进行联系。

(2)制播分离的根本原因:激发竞争,激活生产要素和管理效应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市场竞争,电视台在生产要素包括节目生产者、劳动资源配置、生产力的使用上已经出现了严重弊端。

从市场资源配置来说,制播分离是促进电视节目市场化,解决节目制作经费的途径。长期以来,我国电视事业是靠政府财政的事业拨款,电视节目实行自制自用,只有少部分节目用于电视台之间的交换,许多节目都是一次性使用产品。这些产品不能投放市场,收回成本,投入和产出比例严重失调,导致电视台入不敷出。节目制作经费不能保障,必将导致节目质量的下降并影响电视台的发展。而把节目投入市场,电视节目作为商品进行流通,从多种渠道进行节目经营,节目收入用于节目的再生产;同时电视台也依靠社会节目公司的投资,电视活动所需的资源都通过市场来实现,这样就解决了电视节目的制作经费问题,实现了社会化的生产制作。依靠社会力量进行制作,电视节目经营者必须考虑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必须考虑节目的产出比例,实行节目运作的资本的最佳配置,从而缓解电视台长期的节目制作经费紧张的问题。这样在国家取消政府拨款的当前情况下,才能实现电视台的持续发展。

从劳动资源配置来说,制播分离是降低节目制作费用、增加节目产量的途径。由于自产自用的长期封闭的制作模式,电视台拥有门类齐全的少儿、文艺、科教、电视剧、艺术中心等多个部门,电视台机构庞大臃肿,人员众多,“小而全、大而全”,电视台需要大笔财政支出养活这些人员,而且由于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长期以来电视台在编人员停留在低水平的完成台里任务的层次,许多人拿着台里的收入,依靠台里的资源干自己的私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果增设频道和栏目,就要不断增加人员和技术设施投入,这种无限制的人员和机构的膨胀给电视台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此外,制作节目依靠财务部门计划拨款,人事进行统一调配,节目管理实行自制、自审、自播,收视率的高低和制作经费的投入没有紧密联系,制作人不关心成本核算,电视台也没有科学的成本核算的规则。按照中央电视台原副台长陈汉元的说法,“我与预算申报人……我们有时就像一个管理不善的农贸市场上的买卖双方,你开价5块,我杀价一半,最后三块成交,……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成本核算。”因此节目制作从节目经费、技术设施、服装、化妆、道具、用车等方面都存在严重浪费。如果实行台里自制节目和社会公司制作节目相结合的方式,电视台向社会制作公司或节目市场购买节目,以及减少对制作人员的开支,就将会极大降低电视台的制作费用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电视节目产量分析,根据相关数据,1990年我国的节目制作能力是每年51万小时,到了1997年增加到55万多小时,1998年66.1万小时,1999年增加到71.5万小时。从横向比较,电视台的制作能力提高比较快,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几千座电视台的播出量,1998年省级台的平均制作能力是每天5小时,县级台是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电视台的制作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从节目制作公司看,在国家广电总局治理以前,全国有4000多家公司有音像制作权,而在国家广电总局治散治滥以后,全国有音像制作权的只有152家。因此节目制作能力不能满足现有的电视台节目播出。通过市场的资源配置使电视台增收节支,同时采用多渠道的节目购买形式能够拓展节目源,解决当前电视台节目紧张的问题。

从节目生产者来说,制播分离是引入市场竞争,提高节目质量的途径。节目没有面向市场,没有市场机制的激励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在编人员没有节目制作危机,就无法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各部门制作出的节目质量参差不齐,电视台对节目失去了选择权,同时滋养了电视人的惰性。电视台制作人员的经济收入没有和节目质量挂钩,制作人员无需顾及节目的市场和收视率问题。制作节目的压力不足,导致栏目多,精品少,守成多,创新少,节目制作能力退后,队伍发展后劲不足。如果电视台面对的是一个节目市场,就可以完全按照价值规律,选择购买价廉物美的节目。由于经营上的分散,电视台对节目制作的投入减少,一些部门为了生存,在吸纳不到广告的情况下,将原本应为观众制作的节目变成为出资者做节目,栏目成了为企业、机构有偿宣传的服务工具。自制节目质量越来越差,收视率越来越低,广告收入越来越少,就陷入恶性循环。电视台“小而全、大而全”的现状,使节目制作工艺流程不规范,技术标准和专业分工缺乏,技术部门和节目部门职责不清,效率不高,在节目评估上缺乏科学的测评体系和程序。电视台成为众多小作坊集合的生产基地。而制播分离引入竞争机制无疑将使这一切得到改善。

3.“制播分离”的内涵

1999年是“制播分离”理论探讨最热的一年,在各专业杂志和各种广播电视研讨会上都有所触及。结合1999年“上海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内部管理改革座谈会”和1999年“中国电视产业经营节目创新高级研讨会”的精神,制播分离应该有两层涵义:从广义上说,是指除新闻节目以外的电视节目由社会上独立的节目制作公司自主制作,然后将节目推向市场销售,电视台根据自己需要,到节目市场自由选购节目,供播出使用。从狭义上说,是指电视台内部,将节目制作部门独立或相对独立地分离出来,实行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自主运作,完成电视台制定的节目生产任务。前者,改革路子比较清晰,已经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后者则比较复杂、困难。

二、电视节目各类型制作和播出关系的分析

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合一的体制,从电视恢复发展之初一直持续存在。在专业的广告代理公司出现之前,甚至连电视广告都是由电视台自己制作。但是随着节目供求矛盾的出现,投入产出的比例核算,一些节目开始进入了专门的生产流程。但这个过程发展是缓慢的。

(一)电视剧制作

1.电视剧专业生产基地成立

电视剧是最早成为节目交换和经营的节目形态,也是最早由专门的制作单位制作的节目形态。电视剧投资相对较大,制作和投资回收周期都比较长,交给专业制作单位制作,可以降低电视台的成本和支出。从1958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电视的娱乐节目主要是电影。1980年以后,电影行业向市场体制转变,不再向电视台无偿提供电影节目,于是电视台被迫承担电视剧的制作任务。但是由于电视剧制作周期长,投资大,所需要的制作班子大都来自于其他相关行业,决定电视剧的主要矛盾是资金问题。这个问题持续了许多年,1988年原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艾知生在中宣部新闻研修班上指出资金不足严重制约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1989年在“全国故事片电视剧和录像题材规划会”上进一步提出电视节目片源不足,电视系统拍电视剧经费十分缺乏,绝大部分要靠社会赞助,许多制作单位呼吁,建立电视节目市场迫在眉睫,“电影电视剧录像制品是精神产品,同时有商业属性,我们肯定开辟电视节目市场的想法和做法”。

于是在80年代初期,许多电视台开始成立专门制作电视剧的独立部门。1980年山东电视台组建了生产电视剧的山东广播艺术团,制作了《高山下的花环》(1981年)、《武松》(1982年)、《今夜有暴风雪》(1984年)等有影响的电视剧。1982年3月北京电视台电视剧组和译制片组从北京电视台划出,组建北京电视制片厂,1984年9月改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这是全国电视系统最早组建的第一家独立摄制电视剧和译制外国影片的生产单位。当时的北京电视制片厂是“小、穷、低,30多人,一部摄像机,租用公社十几间屋子,经费少,设备短缺”。依靠独立自主的创业精神,他们制作了《四世同堂》、《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1987年)、《渴望》(1990年)等优秀的电视剧。1983年中央电视台筹建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1985年11月与电视剧艺术委员会合并。

1983年制作10部(集)电视剧,1984年生产50部(集)电视剧,1985年生产112部电视剧。1984年湖北电视剧制作中心成立。1988年广东电视剧制作中心成立,浙江电视剧制作中心成立。

各电视台电视剧专门生产基地的建立,使电视剧的生产制作有了专门的专业制作班子和相对独立的财政预算。这个时期各电视剧制作部门在经济上处于半独立的状态,不仅依靠电视台拨款,而且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到社会去拉投资,如1988年成立的广东电视剧制作中心实行承包制。1986年广播电影电视部根据电视剧制作的特点,拟定了《电视剧制作费用开支标准的暂行规定》,这个规定为电视剧的制作财政预算做了明确说明。电视剧制作班子也依靠社会上的相关专业人士。1987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节目有一半是依靠和联合社会力量拍摄的,不仅解决了中心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发挥导演等主创人员的积极性。

电视剧的生产逐渐理顺投入和产出等相关环节,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来实行。1997年湖南经济电视台在理清“制作、播出、广告、观众”等关系的基础上,投拍了《还珠格格》,1998年拍摄《还珠格格》续集,这两部剧按照市场的需求制作播出,取得了极大效益。

2.社会节目制作团体

80年代中后期社会节目制作队伍并不成熟,普遍没有以专门制作公司的形式出现,但是有不少制作团体加入电视剧制作的行列。全国各电影制片厂成立了专门的电视剧部,与电视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寻找回来的世界》、《努尔哈赤》、《严凤英》、《新星》、《雪野》、《丹姨》等电视剧都是影视合作的结果。此外各音像节目出版社也参与电视剧制作。此外,1985年至1986年一部分“野班子”以赚钱为目的拍摄电视剧,粗制滥造居多。针对这一情况,1986年6月广播电影电视部党组研究决定,实行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制度。此后一些拥有许可证单位擅自出售许可证,受到有关部门处罚。广播电影电视部也制定了严格的电视剧生产制度。

依靠专门的电视剧生产,电视台极大丰富了节目源。1987年全国生产电视剧962部3023集,其中广播电视系统自己制作电视剧2985集,1988年系统内生产963部4258集,1989年全国生产715部2035集,到1995年、1996年年产量达到8000部(集),1998年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9000部(集)。

3.节目制作公司

90年代中后期由于各电视台频道扩张,电视剧片源明显不足。依靠市场,依靠社会节目制作公司提供片源开始成为电视剧制作的重要途径。一些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以及文化发展公司开始投入电视剧的生产制作。这些公司或者自己拥有电视剧生产许可证或者与其他公司合作投资生产电视剧。1998年以前有532家电视剧制作机构取得过电视剧生产许可证。1998年经过重新登记,全国96家单位持有电视剧拍摄长期许可证,106家单位取得临时许可证。1997年由北京电视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北京市电影公司和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共同出资组建的国有股份制企业——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制作发行电影的同时,也承担电视剧的制作和发行,先后制作了《寇老西儿》、《都市丽人行》等较有影响的电视连续剧。

这个时期一些专业媒介购买公司和广告代理公司逐渐从单纯购买广播电视广告时段向制作经营广播电视节目转变。成立于1989年的海润国际广告公司是一家专业媒介购买公司。1995年海润成立海润影视中心,承担电视剧的发行和代理及拍摄。

同类推荐
  • 政府记者招待会:历史、功能与问答策略

    政府记者招待会:历史、功能与问答策略

    记者招待会是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或个人邀请记者参加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开特殊会议,是宣传与新闻结合的较好样式。记者招待会为举办方提供了在同一场合面对众多媒体发布信息、宣传自己的机会,也为记者提供了在较短时间内获取较权威、全面信息的便捷途径。政府记者招待会是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和新闻价值最大的记者招待会形式,它所传递的信息相对直接、权威和丰富,是新闻媒体重要的新闻来源。
  • 母语传播概论

    母语传播概论

    在人类跨文化、跨国界的信息传播活动中,存在着一种极为普遍的传播形态——母语传播。由关锐和李智主编的《母语传播概论》从国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双重视角观照母语传播,理论与实践、学理与案例相结合,论述了母语传播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基本模式和作用、语言转换、文化对接及效果评估等基本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母语传播实践为例,介绍了母语传播的两大发展趋势——新媒体化趋势和本土化趋势。
  • 中华句典3

    中华句典3

    本书共收录名言警句、歇后语、谜语、对联、俗语、谚语等上万条。这些鲜活的语言文字语简意赅,大多经过千锤百炼,代代相传,才流传至今。这些语句,或寓意深长,或幽默风趣,有着过目难忘的艺术效果。本书以句句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所选的句句时间跨度相当大,从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到当代名人的智慧言语均有涉及;所选的名句范围非常广,从诗词曲赋、小说杂记等文学体裁,到俗谚、歇后语、谜语等民间文学都有涉猎。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趣味故事。通过这些或引人发笑、或让人心酸的故事,可以使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名句。
  • 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

    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

    由张珂、张云、石磊主编的《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内容主要包括体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各种媒体形态的发展与现状,体育与传媒的互动历程,当代体育与大众媒介的相互影响以及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体育传播等几个方面。由乔培基教授编写的《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以体育与媒介二者的关系为切入点,从体育专业、传媒专业的角度,阐述了体育与传媒的互动历程,揭示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同时,全书涵盖了传媒业界最全面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体育与传媒界互动的最新形态。《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既可作为体育、传媒相关领域从业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也可选作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实用教材。
  •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

    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学校是好的学校?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会见仁见智。上海市黄浦区针对教育时弊,拨开重重迷雾,提出“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这一朴素的命题,展开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本书就是这次探索的初步经验总结。全书共分“观点”、“调研”、“策略”和“实践”四大部分,主要从课程构建、课堂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与校园环境优化等方面介绍了他们基于学生、为了学生的思考与做法,既有理性思辨,又有实践探索。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但它需要一个突破口,本书就是以“学生喜欢”这个核心问题作为突破口进行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希望以此为契机,引发教育界对这一问题做更深入的思考。
热门推荐
  • 知梦又知你

    知梦又知你

    新书《你的心里有鬼》我终于找到你,然后和你一起看花好,看月儿圆。
  • 大明神鬼之驱魔传

    大明神鬼之驱魔传

    我是大明皇帝明宣宗的皇后胡三疑,史册载我萧条一生,我却要冲破命运,活得灿烂辉煌!大明皇后不坐深宫,偏要捉鬼降妖,你能奈我何!我既背负着前所未有的秘密,就必要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杀出一条血路!我的一生,注定不平凡!神秘难测,总是在最危急关头出现的周大人;邪恶诡诈,却又功力十分强悍的邪教法师紫衣左龙;看不懂猜不透,又让我欲罢不能,忍不住窥探的嫡系皇太孙朱瞻基;为复仇而生的鱼面怪、神秘莫测的上古甬道、沉睡千年的潜龙神裘……人妖殊途,万鬼伏藏,神道倾覆。大明王朝的神鬼异事,我这就与你一一述说……
  • 逆天吾宁成魔

    逆天吾宁成魔

    坠入黑暗的深渊,永无尽头的地狱。究竟路在何方。少年踏尸成海,化天成路。
  • 校花的极品特工

    校花的极品特工

    王牌特工入驻菁菁校园,化身极品辅导员,以嬉笑怒骂的风格,花样百出的手段,无敌的姿态搅动校园风云。帮死宅屌丝脱单,助寒门学子致富,和情窦初开的班花谈人生,与芳心荡漾的系花话未来,跟感情懵懂的校花聊爱情,还有成熟妩媚的女教师,清丽绝俗的小仙子拍档,都等着他去辅导。这正是,辅导员,辅导员,扶倒全靠缘!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山海经(中华国学经典)

    山海经(中华国学经典)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我国古代的独具风格的一部奇书,有着极丰富的内容,关于我国古代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物、植物、矿物、医药、宗教等方面,均有涉猎,真可以说是包罗万象。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
  • 大成王

    大成王

    大成王,哈坦大陆五千年前横空出世,刚完成一统大业却神秘消失,只流传下来一句话“谁突破最后的壁垒,谁就是大成王”!几千11来,无数的人倒在了冲向大成王宝座的路上,置身其中的木瓜能否突破自己,成为哈坦大陆第二位大成王呢?
  • 奈若何如兮

    奈若何如兮

    奈若何兮,古语,意为无可奈何。奈若何如兮,我赋予它的含义是假如有如果,如果勇于抗争,是否还是没有办法,只能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的失去了勇气,也就多了更多的无可奈何。如果再见到那个人,你是会笑着打招呼,还是掩面转身?花奈若还沉浸在和男友分手的悲痛中,却意外的和毕业生人称完美学长的叶如兮相识了。叶如兮英俊帅气,气质高贵,多才多金,还没毕业就已经自己开了公司。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第一次对一个女生感兴趣的他和花奈若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他是如何宠溺自己爱的人,两个人从校园走入社会又经历了什么?这是一段属于花奈若和叶如兮的故事也是一个属于我们那些年和青春有关的故事。
  • 叶孤枫传之神州大陆

    叶孤枫传之神州大陆

    神州大陆地广物博,孕育着众多生灵,大陆四洲平分,人仙魔三族均存,十五大门派并立,和平共处。然而上古魔神蚩尤元神突破封印,荼毒众生,三界贤者因此聚集一起,共伐蚩尤。
  • 棺中尸

    棺中尸

    一千年前,一代强国被灭,国主琅颖受信巫鬼入血棺,可是,这依旧未曾改变国灭的命运。千年后,疑似亡国再现,可是却引发了一场滔天血案,军队,考古者纷纷暴毙而亡,却又无可奈何,此事不了了之……一帮盗墓贼,在一处古墓中,发现了一块六角碎片,其中,竟暗藏着一个惊天秘密,从此,众人踏上了解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