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报纸有教化功能,评论对读者的教育、启迪尤为明显。但是谈这些,不能无视构成新闻评论规律的元素之一——新闻评论寓教育读者于服务读者之中。换言之,一旦我们承认构成新闻评论规律的诸多元素中有这么一个元素,党报新闻评论将发生一系列变化:
第一,从取材趋势来说,业务性、行业性、生产性、工作性的题材占整个题材的比例将下降,而信息性、社会性、生活性、娱乐性的题材占整个题材的比例将上升。
第二,从评说对象来说,将由重点评说个别人物、企业或单位而变成重点评说某个群体、市场或某一条条块块。
第三,从评论时态来说,过去时(告一段落者)居多将变成现在时(正在进行者)居多。
第四,从行文规格来说,判定式、训诫式、单色调文字居多将变成探索式、启发式、多色调文字居多。
第五,从说话口气来说,居高临下多将变成平等交流多。
第六,从发稿节奏来说,“密集轰炸”、大起大落将变成“长流水不断线”、保持新闻舆论常态。
二、加强和改进党报新闻评论的若干环节
1.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关键性的项目——新闻评论上争第一
不论是从体育比赛看,还是从新闻传播学上讲,“冠军”——“金牌”——“第一”——“最好”才是最大的赢家。既是新闻传媒之一——报纸,又是党的一个工作部门,这双重属性决定党报较之于非党报,更具有党和政府所具有的总揽全局的高度和宽广视野,更能够及时获得同级和上级党委、政府的宣传精神。这种宣传精神最直接的体现是新闻评论,而这种新闻评论又正是党报的强项。因此党报要把新闻评论作为关键性项目——正确引导舆论的核心、赢得读者信赖的砝码来抓,什么时候抓出了成效,什么时候党报的公信力、读者层次、思想性就上去了。从《人民日报》署名为“任仲平”的评论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试想,要是《人民日报》每周都有一篇“任仲平”文章,那是何等气象?现在从块块上看,党报国内评论较多、较强,国际评论较少、较弱;从条条上看,党报政治评论较多、较强,经济评论、文化评论较少、较弱。据说,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名牌——《焦点访谈》的观众,现在被香港凤凰台的《新闻今日谈》抢去不少,主要原因就是后者的国际评论既快又多。20世纪60年代中苏论战时期的《九评》至今仍叫55岁左右以上年龄段的人记忆犹新。不能说党报现在没有条件搞出《九评》那样的国际评论,《人民日报》既然能搞出“任仲平”那样的政治评论,那同样有可能搞出叫股票市场风云变色的经济评论,叫票房价值瞬间飙升的文化评论。强调党报评论是关键性项目,还因为现在对同一级党委的宣传媒体而言,其新闻题材经常来自于相同的渠道,真正意义上的独家新闻已经很难出现,起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新闻评论却是独家的,是“可遇又可求”的。人民日报社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比,在获取新闻信息、开展调查采访、实施舆论监督上,有什么“小灶”可吃?恐怕没有。所以,如今党报在报道上,“杀手锏”不多,唯评论而已。
2.调整时政评论的诉求点
由重某项活动的规格、出席该项活动的领导,向重政策关键点、利益共振点、表达互通点转变。这样做了,读者了解的就不仅是哪个领导今天又到什么地方视察,又开了什么会议,更重要的是了解到这个视察、这个会议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也就是把评论重点由“领导要求老百姓干什么”转变为“老百姓应该干什么”和“这样干了能给老百姓什么好处,不干会有什么坏处”,由“领导今天干了什么”转变为“领导今天在为老百姓干什么”。与此相联系,应强调党报新闻评论员不是党政机关文秘,不能用某一部门、单位工作总结的视角代替党报新闻评论的视角,也不能用工作总结的结构来做新闻评论的框架。
近几年来,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中共新疆区委宣传部直接领导的《新疆经济报》包括其评论颇受读者称道。原因之一就在这里。
3.重大政治观点评论要考虑时代性
重大政治观点评论不能从概念到概念,必须以事实为依托,而这个事实又必须是新鲜的,富有当今时代特征的。换言之,借助党报新闻评论对某一重大政治观点展开宣传,不仅要有逻辑力量,还要通过事实传导给读者,而且既要有自上而下的传导,更要有自下而上的回应和验证。
2004年4月,《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媒体通过报道、评论青岛港吊车司机许振超那些富有当今时代特征的事迹,把党中央近年来提出的新的人才观宣传得几乎家喻户晓。许振超的一句口头禅“咱没文凭,咱不能没有知识”就很有时代性。让这样的新闻人物当报纸、广播、电视的主角,用这样的新闻人物的事迹做相关评论的论据,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传媒能比较顺利地向受众传播这样一些政治观点——“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能成才”。遗憾的是,我们有些媒体没有做得这样好。比如,它们今天宣传精神文明建设仍停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表扬好人好事的层面,读者看不到被表扬者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随着中国已改革开放20余年在变化、在完善。这样的宣传怎么能叫人入耳入脑?
4.党报新闻评论应在舆论监督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随着我们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党报如何实现从批判“别人”(其他报纸、其他政党)到批判“自己”(党报自身的不足、党自身的缺点)的转变?这是任何一个有忧患意识的党报人不能不深思的问题。从媒介发展史看,媒介特性之一就是它的批判性,它的批判性又主要表现在它的舆论监督。在美国历届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揭露性的“负面”新闻报道占很大比例。有统计表明,在1917-1990年的580个新闻奖中,约有40%属于此类新闻。在2004年评出的13项获奖作品中,属于“负面”的有10项,占76.9%。应再赘一笔的是,这些“负面”新闻报道多数是针对美国自己社会阴暗面的。应该说,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体现媒介的特性,是一个不分国度、意识形态的带共性的命题。我们的党报一旦发挥了它的舆论监督作用,肯定会更受读者欢迎,进而经受住市场的检验。
现在党报舆论监督难,一难在党报的批评经不起外来压力,二难在党报要求人订阅,求人做广告,得罪了谁,谁就不订你的报,不给你广告。得罪不起订户、客户,就只能说好,不能说坏,结果便得罪广大读者;而一旦得罪广大读者,党报就更经不起市场的检验。
十四大以来,较好地发挥党报新闻评论在舆论监督中作用的,当推《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专栏。2003年底,人民日报社内部编印了一本《人民论坛选粹》,选编了此前5年间(1999-2003)《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专栏刊发的署名评论124篇,其中40篇是明显打上了舆论监督烙印的,约占三分之一。为什么中央领导同志和基层读者都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专栏好?批评的力度较大,特别是通过批评引导人们怎么去看待一些社会现象、文化现象,是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