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有着鲜明的特征:(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前人所发现的真理既有所继承,又根据新的实践进行创造,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新的境界;(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根本问题进行不懈探索,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科学阐述,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3)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当今世界,把握国际局势和时代特征,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教训、发展中国家的成败得失、发达国家的内在矛盾和有益经验,都进行了精辟的论析,作出了符合当前现实的科学结论。它在真理性、当代性、开放性、创造性等方面体现出突出特点。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既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首次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多次强调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倡导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并依据这一观点对社会主义进行了重新诠释。他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衡量社会主义的三项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笔者认为,坚持邓小平理论,做到“三个代表”,也应是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行动基石和力量源泉。
(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共新闻思想进一步有所调整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经济社会出现了明显变化:(1)综合国力有所增强。198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尚不到5000亿元,2000年我国生产总值达到8.9万亿元。1980年我国人均GDP仅为460元,2000年首次突破800美元。(2)社会阶层发生了较大变动,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不同阶层贫富不均的程度有所扩大;(3)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念发生剧变,呈现多元、自主、开放趋向;(4)由于各种原因,社会舆情更趋复杂。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我国新闻业产生了巨大、深刻和全方位的影响。首先,新闻传媒除了历来就有的事业性质以外,又具备了产业的属性;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耳目、舆论工具,同时又是市场经营的主体。其次,新闻传媒程度不等地进入了市场,使经营、盈利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一方面要坚持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多地占有市场份额,千方百计地扩大自身的影响力。第三,新闻传媒进入市场以后,形成了同质媒体竞争和异质媒体竞争的格局。这种景观是前所未有的。
在这一阶段上,中共新闻思想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现实情况而进行调整的。
1.立足于邓小平理论进行新闻思想的调整
1994年1月24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作讲话,指出:“今年,全党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1995年1月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清楚地显示了中共新闻思想的调整。《通知》要求:“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指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该文明确提出了新闻工作以邓小平的理论为根本指针的要求。
邓小平理论对我国新闻事业深刻的现实影响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影响中央高层领导的决策层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新闻思想较之以前有许多重大调整,其理论源头即邓小平理论。二是影响社会生活层面。邓小平理论和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实践,直接引发了当代中国社会状况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巨变。这对于新闻事业来说,既是生态环境的改变,又是对象内容的变化。适应变化,与时俱进,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三是影响新闻事业的实践层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中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闻理论出现了许多新的内容,应当说,这些都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2.“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重要命题的提出
1994年1月24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讲话中,鉴于舆论导向的重要和社会舆情的复杂,提出了“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命题。1996年9月26日,江泽民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进而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这就是著名的“福祸论”和“生命论”。江泽民还就舆论导向提出了五条标准。他并强调:“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努力使自己的宣传报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这样,关于舆论引导的论述就有了相当的系统性。
3.关于新闻队伍建设和新闻工作者素质的论述
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对于新闻队伍的建设都相当重视,也都有过论述。江泽民根据当今时代的特点,对新闻队伍建设提出了更为系统的要求。1996年1月2日,他在接见解放军报社师以上干部时发表讲话指出:“办好《解放军报》,需要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同年9月26日,他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进一步提出:新闻工作者要打好“五大根底”(理论路线根底、政策法规纪律根底、群众观点根底、知识根底、新闻业务根底)、具备“六种作风”(敬业的作风、实事求是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清正廉洁的作风、严谨细致的作风、勇于创新的作风)。
4.新闻传媒必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由原先的单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到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产业属性。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使它继续保持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担负着在意识形态领域守土有责的重任。然其与市场紧密相连的产业属性,构成对意识形态属性的挑战。新闻传媒作为特殊的企业,在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的前提下,从市场上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有其合理性。传媒的产业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之间的矛盾,常使新闻工作者包括传媒负责人处于两难境地。在此情况下,中央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这个基本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精神产品的生产流通同市场运行一般规律的联系愈益紧密,确实也有经济效益的问题。经济效益好,有助于宣传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要看到,精神产品又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它的价值实现形式更重要的表现在社会效益上。”这段论述有三点值得重视:一是注意到了市场对精神产品生产的作用;二是肯定了经济效益于宣传文化事业发展的意义;三是涉及了精神产品生产流通与市场一般规律的联系。
(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任务的提出
江泽民在2002年“5.31”讲话中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重要概念,并且指出:“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必须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