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7200000025

第25章 从布莱希特的《胆大妈妈和她的孩子们》谈起(3)

布莱希特观看了梅兰芳的演出之后大为惊异,他认为从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法上得到了灵感,并开始倡导间离效果。但是,中国戏曲的演出强调舞台与观众的“直线”交流或者说叫做“垂直”交流。体验派戏剧在演出时,观众与演员仿佛隔着一堵无形的墙,而中国戏曲的演出则没有这道“鸿沟”,演员也不会刻意地去营造“这不是戏”的幻觉。演员可以直接与观众交流,比如上场时的自报家门,或向观众介绍剧情,这都是戏曲常见的表演方式。演员甚至可以暂时脱离剧情,跳出剧情之外与观众交流,俗称“打背躬”。这种表演方式,倒是布莱希特颇为赞赏的一种。这样,按说布莱希特戏剧的观演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并发扬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观演关系,但是,为什么会出现把观众“间离”出剧场的现象?难道只是因为布莱希特希望让人思考,他的戏剧中理智、冷静的成分更多,因而导致人们冷淡地接受他?

布莱希特的戏剧第一次被搬上中国的舞台,就受到了惨淡的礼遇。不过,这次的失利并没有冷却人们继续进行戏剧实验的热情,以黄佐临先生为代表的部分戏剧界人士,仍然为布莱希特在中国的进一步推广而吹之鼓之。1962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话剧、歌剧创作座谈会”上,黄佐临做了《漫谈“戏剧观”》的发言,提出三大戏剧观的说法,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观、梅兰芳戏剧观和布莱希特戏剧观,“目的是想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根本差别,探索以下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推陈出新的作用,以便打开我们目前话剧创作之认定一种戏剧观的狭隘局面”,即“打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种戏剧观的狭隘局面”。他着重介绍了布莱希特的戏剧观,并指出,“梅、斯、布三者的区别究竟何在?简单扼要地说,他们最根本的区别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相信第四堵墙;布莱希特要推翻这第四堵墙;而对于梅兰芳,这堵墙根本不存在,用不着推翻,因为我国戏曲传统从来就是程式化的,不主张在观众面前造成生活错觉。”他特别强调指出:“这个企图在舞台上造成生活幻觉的‘第四堵墙’的表现方法,仅仅是话剧许多表现方法中之一种;在两千五百年话剧发展史中,它仅占了七十五年,而且即使在这七十五年内,戏剧工作者也并不是完全采用这个方法。但我国从事话剧的人,包括观众在内,似乎只认定这是话剧的唯一创作方法。这样就受尽束缚,被舞台框框所限制,严重地限制了我们的创造力。为了解脱这些束缚、限制,布莱希特主张破除第四堵墙,破除生活幻觉。”自此,“三大体系”的说法开始流行。

在这里,暂且不从理论层面探讨这种说法是否具有合理性,我们先考虑一个基本常识:梅兰芳,演员,中国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导演,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人;布莱希特,编剧,倾社亲共德国人。用不同国家的演、导、编代表三大平行的戏剧体系,这是否过于草率?还有,黄佐临在1962年选择这些人的时候,是否政治因素代替了理性判断?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夏瑞春认为,《胆大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的失利原因之一在于那时的中国还没有条件采用布莱希特的一套去冲破正统的斯坦尼流派的束缚。如果想解答这个问题,那么就需要理清布莱希特演剧理论和斯坦尼体系的异同。

布莱希特曾经谈到他和斯坦尼的区别:“区别在于,演员在演出的过程中,他的意识是由什么组成的,具有哪些内容,他应该想些什么。正如我看到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帮助演员排除自己的意识并用演员所扮演的那个人的意识取而代之。”但是,他也提到过他们两者的一致性,如他在《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一文中所提出的九条建议。不过,在中国的研究中,特别是经过1959年《胆大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的失败,1962年黄佐临的《漫谈“戏剧观”》,人们便开始将斯坦尼和布莱希特的理论中的某些核心范畴视作是彼此对立的,如:再现与陌生化。人们认为这反映了追求逼真的斯坦尼和讲究假定性的布莱希特之间最根本的区别。田本相先生在其《八十年代戏剧观论争的回顾与思考》一文中,通过对高行健的《论戏剧观》、童道明的《也谈戏剧观》、薛殿杰的《摆脱幻觉主义束缚大胆运用舞台假定性》以及耕耘的《舞台假定性与舞台幻觉》的分析,详细地介绍了对“假定性”的激烈论争。再比如,共鸣和间离,众所周知,布莱希特以其“间离效果”理论作为反亚里士多德戏剧的武器,但是,共鸣和间离就真的是彼此不相容吗?

巴赫金指出:“审美活动的第一个因素是移情:我应体验(即看到并感知)他所体验的东西,站到他的位置上,仿佛与他重合为一。”也就是说,一方面,演员要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融入角色,进而使观众在内心产生共鸣,演员的移情是前提;另一方面,观众在移情之后还要回归自我,“如果不返回到自我,那就只能是体验他人的痛苦的病态现象,是感染上他人痛苦,仅此而已。”布莱希特也认为,“就我的知识所及,黑格尔创作了最后一部伟大美学著作,他指出人类具有一种能力,在虚构的现实面前能够产生和在现实面前同样的感情。”一旦错误的意识/行动以逼真的幻觉形态呈现在观众面前,它所激起的共鸣就将起到消极的作用。借助合逻辑的结构形式,逼真的演剧形态,借以激发观众的共鸣,“使观众再也不能评论,想象和从中受到鼓舞,而是自己置身到剧情中去,仅仅是一起经历和成为‘自然’的一员”。因此,巴赫金认为,移情不是审美的终结,而是开始。单纯的移情是非审美的。“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在移情之后都必须回到自我,回到自己的外位于痛苦者的位置上;只有从这一位置出发,移情材料方能才在伦理上、认识上或审美上加以把握。”而如果不返回自我,那就不能加以评价。

在这种体验派的戏剧中,观众回归“外位”是在全剧结束之后或者较大的间歇中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如对于莫斯科艺术剧院首次上演《海鸥》所引起的反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回忆录中写道:“第一幕演完时,观众厅里像坟墓一般的寂静。有一个女演员昏倒了,我自己由于绝望也几乎站不住了。但是长时间的沉默以后,才在观众厅里突然发出了一片吼叫声和狂热的掌声。”

而布莱希特的间离手法,是使观众时刻与剧情保持距离。但是,许多人因此而误认为布莱希特是要消灭共鸣的。周宪在其文章中指出:后期的布莱希特并不是要消除共鸣,而是要降低共鸣在戏剧性上的作用。中国存在对布莱希特的误读,往往是把布莱希特的理论片面极端化,以便与斯坦尼体系绝对对立化,从而达到攻击斯坦尼的目的。这点似乎与中国的传统相悖:照郝大维和安乐哲的看法,“中国的传统是两极性。所谓‘两极性’,是指两个事件之间的一种关系,每一个事件都把另一个事件作为自身存在的必要条件……二者并没有矛盾。即有意义的、相互联系的概念之间的对称相关性,每个因素都是互相关联的,一切因素都‘互相依存’。”而西方的传统则是二元论,事物是对立的。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对事情的态度、评判也变成了二元论,出现了一种必须得有非此即彼、绝对对立的庸俗社会学。这正应和了前文所引用的周宪博士论文中的那段话:这是一种某种根深蒂固的、对立二分式的排他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自五四以来历次文化运动中反复出现的一种典型的思维形态,它的根本弱点是缺乏深刻的历史感,缺乏整体性和辩证法。这种思维是否缘起于五四,有待考证。不过,布莱希特与斯坦尼的截然对立倒是为此做了一个很好的脚注。

我认为,间离与移情并不存在矛盾,只不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而已。移情并不是审美的开始,并不是只有当回归“外位”时才会对戏剧产生评价,也会引发观众思考。而对于体验派戏剧,我认为是这样一个过程:“假定性暂时产生幻觉移情共鸣回归再次确定假定性审美评判”。而布莱希特的方法是:“假定性种种手法防止共鸣(随时思考)评判”。在这个过程中,前一种是在演出中由于使用各种手法,使戏剧各因素尽可能的逼真,使人暂时地产生幻觉;而布莱希特则尽量避免使观众融入其中。正如郑雪莱先生用一句话来概括的那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不是戏!”布莱希特——“这就是戏!”但是,从过程上来讲,布莱希特式的戏剧过程是简单的。而两种方法最终的效果是相同的。只是间离手法有时会生硬切断剧情,导致各种舞台手段之间的无法和谐,这样可能会打破人们对戏剧欣赏的连贯性,而人们的理解机制同时也要受到干扰。这样,不仅审美的愉悦难以产生,认识的目的同样也难以达到。所以,作为中国传统来讲,一边看戏一边思考,往往是让人难以接受的,甚至是痛苦的。戏剧的娱乐功能消失了,乐趣便没有了。

同类推荐
  • 品味无处不在的美

    品味无处不在的美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作者人生中不同时期的70篇作品。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的思维、流畅的描述,向人们展示了作者童年、少年、青年以及成年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细腻、通俗。作品主要包括了:童年的纸炮、背书的小女孩、让生命重生的实验等。
  • 隽永清新的时文选粹(中华阅读文库)

    隽永清新的时文选粹(中华阅读文库)

    跨越时空的长廊,思索生命的意义;走进岁月的角落,寻找快乐的源泉。一滴水里有一个海洋,任生命之舟在波光里尽情荡漾,《中华阅读文库》为您缔造心灵的海洋;一朵花里有一个春天,任青春之花在春天里肆意绽放,《中华阅读文库》为您营造时光的春天。让广大读者在优美的文章中释放,在醉人的书香中感悟,通过文章点拨和自身领会,感悟人生百态,点亮生命的希望!
  • 幸好还有,爱和梦想

    幸好还有,爱和梦想

    《幸好还有,爱和梦想》是一本有关青春的碎碎念,其文字精练有较强的穿透力,简单而有力度,却也不失清凉温暖。它让我们对生活保持恰如其分的敏锐恰如其分的锋利。就算现实世界残酷地掠夺心底细腻薄弱的天真,却依旧可以做一个柔软而温润的自己。
  • 深处

    深处

    本书主要内容为:爱情蓝调,八月的某个下午,长沙,城市在雕塑脚下蠕动等。
  • 蛮性的遗留

    蛮性的遗留

    《蛮性的遗留》是美国人类文化学家J.H.Moore的一本通俗伦理学著作。他“先研究家畜中野性的遗留,再研究人类中的”,让我们看出,我们人类的行为并不是上帝规范的,而往往跟我们四只脚的堂兄弟颇有类似之处,这就是“蛮性的遗留”。由野兽进化到家畜,由野蛮人进化到文明人,是一个漫长的克服蛮性的过程。Moore说:“文明是一列车。它拖着不少属于古代的东西——不只是残馀的本能,且有残馀的风俗、信仰、观念及制度。”人类为了创造更高级的文明,就需要发育良知,克服一切旧的残馀的拖累,这就是本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热门推荐
  • 恶魔之骑士

    恶魔之骑士

    当恶魔成为了骑士,世界即将别颠覆,一次命运的轮回,一切将会重新开始……
  • 血de继承者

    血de继承者

    在神秘的吸血鬼家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那就是当黑暗降临时,鲜血与玫瑰才能度过厄运。当命运之门开启,他们能否……
  • tfboys之守护

    tfboys之守护

    天啊!这是逆天的节奏吗!这三个美少年是上帝创造的吗!一个腹黑帅气却又不失可爱,看他的虎牙!一个萌萌的吃货一枚却很讨人喜爱,看这萌萌的表情!一个高冷却又暖心的低调少年,看他笑起来的梨涡!…………想知道他们遇到什么吗!期待正文!我第一次写小说,不好的地方请四叶草们多多包涵!谢谢你们的宽容大量!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邪殿医妃,邪王宠妻

    邪殿医妃,邪王宠妻

    她是21世纪著名鬼医,金牌杀手。当两大身份寄在她身上,却换来了致命的灾难。当她以为自己快死了,却偏偏又穿越重生了。这个可以原谅,但是为甚变成辣么著名的伦啊?名扬四海了有木有!还是著名的。。废物大小姐。。好吧,起码她还算幸运,有一个宠她入骨的金牌老爹。看,一亮出她老爹的名字,一大波人献媚,多好!*?(???`?)?*当她一朝崛起,成为逆世之狂!糟……调戏妖孽美男就被缠上身滴她……惨了。【爽文+微暖文。男女主身心干净,双强。】
  • 心语随笔

    心语随笔

    喜欢或不喜欢,于你,于我,皆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记忆里是否存在一些曾经令你感动的场景。我要做的便是,唤醒你的回忆。
  • 弗洛伊德7:精神分析导论

    弗洛伊德7:精神分析导论

    本卷收录《精神分析导论》一部作品,内容由弗洛伊德1915~1917年两个冬季在维也纳大学讲授精神分析的讲稿组成。全书包括失误动作、梦和神经症等三篇,共分28讲。前两篇内容假定听众没有精神分析的基础知识,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失误动作的分析和对正常人的梦的探索,为听众奠定学习有关神经症问题的基础。第三篇神经症通论是弗洛伊德讲解精神分析的核心,他通过对各种神经症的全面分析,深入地阐述了这个十分困难的新课题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该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听众领会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精神分析导论》可以公正地被认为是弗洛伊德的观点大全和精神分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状况。
  • 丹域武神

    丹域武神

    前世,纵然一身浩然正气,亦还是道陨身消。今世,只为那向天夺命的武道巅峰。他不是神,亦不是魔,仅仅是一个小镇里走出来的少年,带着一本自创功法睥睨天下。为女人,他愿伏尸百万。为兄弟,他愿踏破苍穹。为家人,他愿血染九天。他叫叶楼,所有人都叫他天才,但是天才都是你们他妈逼出来的!“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哦!我最喜欢的科普故事

    哦!我最喜欢的科普故事

    《小学生快乐阅读书架:哦!我最喜欢的科普故事》由王佳琪主编,共分8章,分别为天文篇、地理篇、数学篇、物理篇、化学篇、生物篇、医学篇、建筑篇,是为小学生量身打造的科普读物,编者精心选取了小学生感兴趣的科普故事。 《小学生快乐阅读书架:哦!我最喜欢的科普故事》以启发小学生自主性、创造性思维方式为目的,从杰出科学家的故事到重大的科学发现,引导小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加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 不会陨落的星星

    不会陨落的星星

    宇宙里有无数的星星,就像人类在地球上孤独地穿梭。很多年以后,她成为一抔黄土,走到奈何桥畔,谁又会记得谁?她只愿她的爱情如不会陨落的星星。